地理高考复习中的临床学习与教学调整分析_地理论文

地理高考复习的问诊式学情分析及教学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分论文,高考复习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学效率与教师自身的设想存在较大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学情分析而导致的。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问诊作为学情分析的重要形式,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把脉,包括思维过程矫正、学习方法掌握、学习心理调适及学习习惯养成;强调对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分析,尤其是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的问诊,以及相对应的差异性教学策略。它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学生的某一次质疑、解答,或不经意的言行,抑或是师生的日常交流,都可能暴露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情问诊不能完全建立在教师经验和主观预测的基础上,它应随着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样,教学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时在问诊基础上进行相应调适。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情问诊。

      一、对学生思维效度的问诊及教学调适

      1.提问的效度

      在地理学习中,有的学生常被一些低效问题所困扰。常见的有以下两类:一是逻辑起点偏差问题。如在研究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导致河道趋向弯曲”的问题时,有学生会问“平直河道是如何产生凹岸和凸岸的”。二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厄尔尼诺”现象,其对全球范围气候产生的影响和相应机制并没有研究清楚,而有的学生却执著于探究“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中国气候为什么会出现暖冬”等问题。

      教学调适:针对第一类问题,教师应该从逻辑起点上予以纠正。因为研究“河道趋向弯曲”的问题时,其逻辑起点是“现实中的河道大多数情况下均存在一定的弯曲”。对于第二类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此类问题的形成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希望同学们将来投身于相关科研事业。”这样在打消其纠结心理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2.思维聚合与发散关系的处理

      学生的学习多是以聚合思维进行的,如在考试时从多种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从多种方案中选取一种最佳方案,依靠许多资料归纳出一个正确结论,等等。因此,学习效率提升的第一步就是聚合思维运用能力的提升。

      发散思维则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态。

      以做题为例,审题时更需要的是聚合思维,答题时则更需要发散思维。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在审题时思维聚合度不够,无法分析清楚题目的含义;答题时却不能有效运用发散思维,思维局限,不能全面阐述正确答案。

      教学调适:高考复习是以应试为直接目标的,而高考试题又多为封闭式的问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审题是应试成功的首要环节。因此,教学中不应一味地强调发散思维训练,首先应强化的是聚合思维训练,这样才能在答题中有的放矢,提高正确率。

      3.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在把握规律的过程中,需要极强的综合性思维,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却迫切追求“一锤定音”,常常用单向思维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忽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案例1.思维单向而导致错误

      (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4题)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

      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

      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

      D.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错误解题思路:河流越往下游,接纳支流总量增加,流量一定越大,故D项正确,而正确答案为C。

      教学调适:强化相关分析是训练地理综合性思维和灵活性思维的重要策略。以本题为例,首先要明确流量大小受制于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其次具体探讨各类因素与流量的关系(相关分析)。从自然因素看,影响流量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正相关,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正相关,流程长短——正相关,流域内蒸发量和下渗量——负相关;从人为因素看,沿途对水资源的利用量与下游流量呈负相关。

      二、对学生概念理解程度的问诊及教学调适

      地理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在地理学习中,概念不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似概念混淆,二是对概念一知半解。这两方面的偏差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对概念一知半解容易导致概念混淆,如地面辐射与地面反射,能够区分概念却未必对概念理解到位,如冷锋和暖锋。

      案例2.概念不清而导致错误

      (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7题)图1中(a)为某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判断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间

      该题目重点考查学生对冷锋概念的理解,由于许多学生对概念一知半解,故对该题无从下手。

      教学调适:教学中要通过环节分解的策略来理解复杂概念。如对锋的概念可分3步来理解:首先,明确锋的组成。锋由锋面(冷暖气团在空中相遇的区域)和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区域)两部分组成。其次,明确锋过境时所覆盖的区域范围,即由锋面和锋线覆盖的区域均为锋区。冷锋过境时控制区域一般位于锋线上和锋线后(锋面覆盖的下方),暖锋过境时控制区域一般位于锋线上和锋线前(锋面覆盖的下方)。最后,明确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锋过境时,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天气变化,如气温、气压、降水、风向等均会变化。该题首先可以判断图(a)中④地目前风向应为西南风,而随着冷锋过境,会逐渐转为偏西风,再偏转为西北风,根据图(b)中④地上午风向已经为偏西风的信息,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B。尽管图(b)中12时才出现明显的风力增强和风向变化的现象,属于典型的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但结合图(a)中等压线较密集的区域位于锋线后,即锋线通过④地时风速并未达到最大,仍可以判断12时前锋就已经通过④地。

      三、对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状况的问诊及教学调适

      1.知识的尺度体系

      尺度是考查事物特征与变化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重要指标,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考查同一类地理现象,得出的结论会有明显差异,故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需要建构地理知识的尺度体系。

      案例3.缺乏地理尺度观念而导致错误

      (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5题)图2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读图,判断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

       )

      

      A.东南信风 B.副热带高压 C.极地东风 D.北赤道暖流

      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将气旋这样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行星风系这样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相联系,故而对该题无从下手。

      教学调适:强化地理时空尺度观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关联体系。以本题为例,首先需要比较地理事物时空尺度的差异。天气系统在时间尺度上是短时间且不稳定的,在空间尺度上一般是中小尺度的(副热带高压等除外);而大气环流在时间尺度上是长时间且较稳定的,在空间尺度上一般是大尺度的。其次是建立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受制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但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并不能改变大气环流格局,即小尺度的现象可以受较大尺度和同尺度的因子影响,但大尺度的现象一般不会受小尺度的因子制约。在理解了上述问题后,根据气旋④的经纬度位置,可以明确其为台风天气系统,其移动路径与其所处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形势有关,即受副热带高压制约。

      2.知识的逻辑体系

      地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因此在学习中要努力建构和完善地理知识体系,杜绝知识碎片化现象。

      案例4.逻辑体系混乱而导致错误

      (2013年高考大纲文综卷第5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回温州。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

       )

      A.西瓜品种优 B.种植成本低 C.种植利润高 D.市场需求大

      错误解题思路:学生一般都把“降低成本”作为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充要条件,根据材料推测海南岛土地资源较丰富,地价较低廉,西瓜种植成本较低,因此选择B选项。

      教学调适:通过“演绎”“比较”等方法,梳理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以本题为例,首先采用“演绎法”,即浙江瓜农到海南种植西瓜是市场导向,必然要以获取利润为首要目标,获取利润的影响因素可能有“降低生产成本(合理)”“降低产品运费(海南远离主要西瓜消费市场,不合理)”“提高西瓜售价(反季节销售,合理)”和“市场需求大(不合理)”等若干方面。其次采用“比较法”,即将合理的几个推断进行比较,显然“种植利润高”的阐述更精准、全面(“种植成本低”不一定会获得高额利润),才是瓜农区位选择的充要条件。故C选项正确。

      3.知识的分类体系

      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把错综复杂的地理事象区分开来,或把同类地理事象归属在一起,需要运用地理分类的方法。

      案例5.缺乏知识的分类体系而导致错误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6题)图3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

      

      A.自给型农业 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 D.集约型农业

      错误解题思路:根据“农业地域类型”的信息,判断出选项中属于“农业地域类型”的有B项和C项,因缺乏农业分类体系的知识,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如何再进一步分类比较模糊,故只能在B、C选项中犹豫。

      教学调适:通过列表的方式,梳理并明晰不同角度的分类方法。如下表为参照湘教版教科书整理的农业分类体系。本题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分别是台湾西部平原、尼罗河三角洲、密西西比平原和法国地中海沿岸(罗纳河口),从生产对象来看甲乙丙三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丁地区属于混合农业;四地均属于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从产品用途来看均属于商品型农业,从投入来看均属于集约型农业。故正确答案为D。

      

      四、对学生非学习能力因素的问诊及教学调适

      学习是一项综合智力、心理、习惯和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活动,教学中除加强智力的问诊以外,也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绪,通过对学生心理与情绪的调适,促使其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学生的答题习惯直接影响答案的正确率,教学中也要经常关注学生的答题习惯,矫正不良习惯,确保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在高考时不会因此而失分。

      案例6.从“苦口婆心”到“任务驱动”

      高考中,论述题要获得满分十分困难,许多学生对其得分率的心理预期较低,在解答时往往泛泛而谈。如何突破论述题得分率低这一瓶颈,是高考复习教学的重要课题。

      教学初步实践:在一次论述题专题复习中,笔者采用问诊式教学策略,即通过典型题的课前检测,然后选取一份答卷,让做题学生阐述其答题思路,而后与全班学生一起“会诊”,找出答题中的优点和问题,并结合课堂练习和课后检测予以巩固。然而,课后的检测效果却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调适:教学初步实践后,笔者对教学程序作了一定调整,即“会诊”后,再设计一个任务驱动问题:现在我们在这类问题中普遍能够获得60%的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看看在对同类问题的解答上,哪些同学得分率能够提升至80%甚至100%(结果通过课后检测统计反馈)。课后的检测成绩与初次教学实践相比,离预期较为接近。显然,通过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教学效果较“苦口婆心”的校正要好。

标签:;  ;  ;  ;  

地理高考复习中的临床学习与教学调整分析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