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组织论文,环境论文,项目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审计署陆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政府性债务审计、社保资金审计、存量资金审计等大型审计项目,兵团式的审计作战模式将在未来审计工作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应对大数据环境给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带来的改变,是摆在每名审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建立国家级数据分析平台 从目前的审计队伍和数据分布情况看,数据的集中分析、集中研究、集中处理无疑是当前最佳的数据处理方式。在此前提下,审计机关应成立国家级数据分析平台,并将其设为常设机构,由该平台负责日常的数据转换、汇总、切分、分析等工作。从政府性债务审计、社保资金审计等大型审计项目看,审计署均成立了全国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全国数据的切分和转换,这也正是国家层面上分析平台的较好尝试和探索。应该将此模式固定下来,确立该平台的“国家级”身份,这样会有利于明确该机构的法律地位,使其在多行业、多部门间采集数据时有法可依、师出有名。国家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立更有利于各行各业数据的汇总,这也是未来审计数据分析的趋势。 建立地方数据分析平台 政府性债务审计等大型审计项目通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省份众多,在审计署层面无法将全国的数据全部精细化分析,省级、市级以及部门级等二三级数据分析平台应运而生。各省、市,甚至各单位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具有不同特色的数据分析分平台,这样的数据分析会更有针对性,目标打击精准度会更高。二三级数据分析平台和国家级数据分析平台应为垂直管理的关系,可以依托于审计署各派出局(针对各部委)、特派办和审计厅(针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可以依托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各地的分中心。二三级数据分析平台也应作为常设机构,配合国家级数据分析平台完成日常数据分析任务。一方面从国家级数据分析平台得到切分后的数据,另一方面主动收集所在省、市及单位的数据,及时上传至国家级数据分析平台,对国家级数据分析平台的数据进行补充和完善。 组建分析延伸先遣队 由于国家级平台和二三级平台的常设性和数据分析的连续性,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各级数据分析平台产生的分析结果进行甄别处理。应该成立专门的延伸先遣队或是小分队去逐项落实分析出的各类疑点。这种先遣队可以是临时机构,应对某一次的专项审计;也可以是兼职机构,应对各级数据分析平台平时发现的疑点线索。“派单式”审计模式将会是未来审计的有效组织模式。通常在一个项目下,可以按区片成立若干个延伸先遣队,分属不同类性质:如案件一组、案件二组、财务收支组、收购并购组、基建组等。一旦数据分析平台筛选出疑点线索后,经综合组判断评估,确定要延伸后,按照疑点性质的不同交由不同区片的相应延伸先遣队去落实查证。这样便形成了以点带面,上面集中分析,下面全面延伸的审计格局。 实行扁平化管理 目前审计系统的四级审计机关之间,仍处于相对封闭分割状态,虽然在组织大型审计项目时,审计署提出了“五统一”的要求,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各自为战、相互分割的情况仍广泛存在。大型审计项目中实行扁平化管理是解决封闭分割的有效手段。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审计署的项目办公室可以直接指挥到下面的具体审计组。这种审计组织模式的转变,需要有高效的信息系统做支撑。扁平化组织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有利于信息从上到下的速传速递,途径短、中间权级层次少能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二是有利于决策者更快、更准地了解基层工作情况,从而更快地做出预判和调整。结合前述的“派单式”管理,就可以实现管理层次的最少化,形成数据分析组——综合判断组——外围延伸组的扁平化格局,便于集中归口管理。 统一调配人力资源 大型审计项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员的统一调配,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整合成了一个大型的审计组,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分工,统一听从审计署审计项目办公室指挥。大数据环境下,这种混编、合编的审计工作模式将会成为常态。国家或地方的数据分析平台筛选出的问题疑点数量众多、范围广阔,必须依靠全体审计人员同心协力、全员上阵才能按时高效地完成。所以,在大型审计项目中,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审计队伍必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工作局面,只有混编成一个个的“派单”小队,以混编的组织模式,在发挥各自原有机关的“块”式管理作用的同时,打破原有单位的建制以实现统一听指挥的“条”式管理,达到“条”“块”动态的平衡,实现又“混”又“整”的统一,进而实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实现跨行业跨地区数据集中分析 目前,审计署开展的八大银行跟踪审计,就是把多家银行的数据汇总起来进行横向比对,从中发现案件线索。同时,在财政领域,审计署也在逐步探索将各省市的财政数据进行汇总并分析。随着国家审计数据中心以及各地分中心的正式确立,可以预期,未来审计机关将汇集我国各行各业的海量数据。审计人员利用这些海量数据,可以在金融、财政、国土、社保等不同领域交叉查询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地将各类单项分析的碎片融合在一起,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使审计人员能够完整准确地把握问题全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联网审计和数据集中分析将互相补充,使审计的效用发挥于各行业领域,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实现持续跟踪联网审计 数据不会一成不变,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一次性获取的数据并不能满足审计的全部需求。在此情况下,联网审计作为大数据环境下一种重要的审计手段必须大力推广使用。联网审计对于促进审计预警机制的建立,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更高效率地采集和分析数据,也可以把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能有效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对各项中央政策的执行情况开展联网跟踪审计,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届时审计人员只要在审计数据分析中心就可以远程得到各项政策的进展和落实情况、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各项资金的拨付情况等,及时发现中央政策在各地贯彻落实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建立审计专用云 审计机关应加大云存储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免除一线审计人员自己携带服务器,搭建数据存储环境等负担,也有利于资源共享,形成各审计组“推拉”结合的局面。所谓“推拉”结合,就是一方面各审计组要主动把自己负责的部门或行业的数据(包括在本部门或行业未发现问题的数据)及时上传至审计专业云,实现“推”;另一方面,各审计组也要认真分析研究自身数据,积极主动在审计专用云上寻找自身有需要或有帮助的数据,实现“拉”。利用云存储技术,审计人员只需上传审计分析数据,就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利用相应软件、模型实现对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审计专用云可以由审计署直接汇集各个特派办和审计厅的数据资源,以满足审计业务需求为目标,形成国家层面的审计专用云;也可以先建立省级、特派办层面的审计专用云,随后再整合成国家层面的审计专用云。 惜力新闻媒体互联网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社会,互联网、微博、微信、论坛等存在着大量可供审计机关参阅的信息、线索等。如央视新闻报道的沙漠中排污池的问题、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的各地建设“鬼城”问题以及利用各种论坛博客信访举报问题等,这些线索都可以经过甄别后为审计人员所用。在大数据时代,善于借力网络媒体往往会对审计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审计人员要善于捕捉关键点,变被动为主动,及时介入和跟进,从而使政府树立公开、透明、亲民的形象。 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储备 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搭建系统的培训平台,加强对审计人员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特别要培养一批适应于未来信息发展变化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注意储备人才,审计中注意发现各级审计机关中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形成人才库、专家库。此外,还要建立起经验分享机制,搭建交流共享平台。大数据环境下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路径_大数据论文
大数据环境下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路径_大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