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中小学德育的利弊分析_网络传播论文

网络传播对中小学德育的利弊分析_网络传播论文

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德育的利与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德育论文,网络传播论文,利与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购物、阅读新闻、交友等,网络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99年底,中国上网计算机已达350万台,网民从1999 年初的400万骤增到890万人。其中30岁以下用户占总用户量的85.6%。(注:中国互联网监测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数据通报,2000—1—18.)笔者曾对某重点中学学生家庭拥有电脑量进行调查,发现近80%的家庭已拥有或正准备购买电脑,其中20%家庭电脑已经上网。然而网络在带给人们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它提醒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网络传播对中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探索和思考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积极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对于做好新世纪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德育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冲击了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1999(7).)

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为可能。首先,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大部分信息为英语信息,据有关资料统计,网上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英语84%,德语4.5%,日语3.1%和法语1.8%。(注:国外社会科学,1999(1).)这种语言的侵略使许多青少年崇尚“英语优越论”,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却忽视了对自己民族语言的学习。其次,网络上信息的自由度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地域、民俗等方面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国际传播中,传播的信息服务于本国或本区域的政治、经济利益,这样必然形成以少数发达国家语言、文化思想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青少年学生在网络接触到的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往往与学生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要比中国好”。

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是教导式地向学生灌输一些伦理道德思想,使他们树立起正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容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在具有一定封闭性的传统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较少有其他相矛盾的思想观念影响青少年学生。而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的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学生的头脑束缚住,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环境一定意义上比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还要大。要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思想旋涡中走出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要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

(二)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进入网络,你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整个世界此时不过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注:杨茂东.电脑思想库.广州出版社,1997.)虽然黄毒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但可怕的是互联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由于网络传播成本越来越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快速,一些人出于不良的目的将信息垃圾发送到他人的信箱里。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注:杨茂东.电脑思想库.广州出版社,1997.)这一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即传播者将信息主动推给受众,受众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政府易于控制青少年学生与色情东西的接触。而网络传播则将这种单向传播方式改变为双向传播,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他们可以主动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如世界上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合法的形式在美国进入国际互联网。许多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这类色情杂志,因此怀有一种“窥淫”心理,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青少年学生找到网址就能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

(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毒害了学生的心灵

网络空间到处充满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就应运而生,它像毒品一样,极大地毒害了学生的身心。

计算机互联网络用于思想交流,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互相沟通。只要你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在网络空间里,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容易使人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更危险的是,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青少年学生成为被侵害的对象。1997年11月,一个化名为“网络罗米欧”的男子因对未成年少女实施性侵害被判刑入狱,其犯罪方法十分简单,就是利用互联网络,选择少女网友引诱她们外出,从而实施性侵害。罪犯自己在法庭上说:“对没有成年人监护的青少年来说,国际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注:扬子晚报,1999—5—28.)

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只要你交付一定的费用,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及时地发送到你的信箱里。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老师。如何杜绝这种现象已成为让教育界头痛不已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某一个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伦理的沦丧。总之,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像一只无形的魔掌,暗中控制着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

二、网络传播带给学校德育工作的课题与对策

(一)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网上西方文化的侵袭

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传统,经历了几千年繁衍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塑造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为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之精华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世界走向和平与美好的未来,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教育和引导学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当今世界,保持每一个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近年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式的西方大众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向世界各国渗透。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亚非各国都采取措施,扶持本国文化,抵御美国式的媚俗文化。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做复兴中华文化、扶持中华文化的工作。但是网络传播的来临,使当代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有可能消解我们本身的民族文化传统。防止网络传播消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鼓励、引导青少年学生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电脑游戏

互联网上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包括新闻、最新成就等等,但网上同样也有“垃圾”,特别是一些对青少年学生成长不利的黄色、不健康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这些东西不仅会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电脑游戏,这是目前学生接触电脑最大的兴趣之一。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特别是有效地利用因特网上的信息,这是包括电脑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提高了电脑特别是因特网的有效利用率,才能让电脑和因特网更多地为人类服务。这点不仅对青少年如此,对成年人也如此。但对学校德育工作来说,任务在于通过教育和引导,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对电脑和因特网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兴趣,而不仅仅是游戏方面的兴趣。对于已经迷上电脑游戏和因特网游戏的人,不宜采取打击方式(当然对违规者应有纪律约束和符合规定的惩罚),而要积极引导。笔者认为,对待游戏的正确态度正是目前许多青少年学生所缺乏的,是应该大力培养的。因此,向全社会呼吁杜绝有害游戏毒化青少年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让电脑和网上游戏在他们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网络传播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上伦理,杜绝不文明网上行为(注:匡乐成等.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的课题与思考.中国青年研究,1999(4).)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方便了交流,但同时也容易使恶意的“垃圾”信息流传,而且由于其保密性和安全性难以确保,使有些不在知情范围内的无关人员却能设法通过互联网进入某些内部信息资源库;有些人为的电脑病毒,能够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有人说,因特网是新世纪的“犯罪工具”。曾经让电脑业闻之色变的“CIH”病毒, 据说就是一名台湾大学生的玩笑之举。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对于身边事物的不满甚至少数人对社会的仇视心理,很可能引发电脑行为、网络行为的出轨,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是“黑客”本人都想象不到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破坏性事件的发生,是网络传播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新课题。这个课题不仅对于青少年有意义,而且对于规范全社会的网民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赞叹网络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益处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它给中小学德育工作造成的消极影响,对于这些负面影响应高度重视,正确对待,积极投入,使这种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只有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在网络时代里健康地成长。

标签:;  ;  

网络传播对中小学德育的利弊分析_网络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