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马克思论文,物质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述。学习和研究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更自觉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指出劳动力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从体力方面说,许多动物的体力使人类感到惭愧。但是人类的智力却是任何动物也比不上的。人类的强大的潜在力量不在于体力,而在于智力。问题在于如何把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这种潜力发挥出来。而这种潜力的发挥又必须首先通过人的体力。只有通过人体的力量才能把人的智力物化到客体中去。这样,人的智力与体力的矛盾,就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力内部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时说:在以前的生产阶段上,人们凭经验掌握每一种手艺的秘密,手和脑还没有相互分离,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是同劳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发展成为同劳动相分离的独立的力量,因而整个说来从未超出制作方法的积累的范围,这种积累是一代代加以充实的,并且是很缓慢地、一点一点地扩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页)在这个阶段,智力与体力的矛盾表现在每一个劳动者自身之中。这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原始的直接的统一,一方面使得每一个劳动者的发展显得比较全面,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的智力发展被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因而不能得到迅速的提高,使得主体的技术水平增长得非常缓慢。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的缓慢发展中,逐渐产生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逐渐固定下来,社会上产生了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一部分脑力劳动者主要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创造,他们的人数同体力劳动者比虽然很少,但是他们的劳动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体力与智力的矛盾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表现在各个劳动者自身之中,而是表现在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
二、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相对独立发展和互相转化
(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使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劳动的概念的历史发展时指出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是历史的产物。他说:就劳动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当他为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对自然物实行个人占有时,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后来它们分离开来,直到处于敌对的对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5-556页)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在单独的劳动者身上的阶段,脑力劳动的生产力即精神生产力与体力劳动的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也是结合在一起的。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在社会生产领域分化成精神生产领域与物质生产领域,于是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也就相对独立。
关于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使用。物质生产力的概念,在单独使用时,具有广泛的含义。例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使用的“物质生产力”,就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但是在把物质生产力作为与精神生产力相对的概念使用时,物质生产力的含义就比较窄,特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力。例如他在分析原始共同体的解体原因时说:“只要更仔细地考察,同样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作用时说货币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505、173页)在这些地方的“物质生产力”指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产品的生产力,它不仅仅指物质的劳动资料所体现的生产力,而且指直接生产劳动者所体现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指精神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产品的生产力。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领域”,就是不同于铁、煤、机器的生产或建筑业等等生产部门的生产领域,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就是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7页)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相对分离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出现分工的初期阶段,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相对分离也是初步的。这种相对分离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迅速发展起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这样一来,科学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同样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讲过多次。例如《资本论》第1卷中说:“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0页)。这里的“劳动”指直接生产的体力劳动。总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使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二)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互相依赖、互相转化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获得相对的独立性,为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无论精神生产力还是物质生产力的进步,都是在二者互相依赖和互相转化中实现的。马克思说:自然因素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也就是说,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就越来越依赖于精神生产力的作用,精神生产力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所发生的巨大作用。科学与技术,日益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特征。
1、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精神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物质条件。他说:科学的发展“以物质生产过程的一定水平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84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自然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这些发展都是在物质生产力推动下实现的。但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很低,精神生产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马克思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2页)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提出课题,另一方面也为这些研究和发明提供物质条件。磨的使用推动力学的发展,力学的发展又推动磨的改进,所以马克思说:从磨的历史可以研究力学的全部历史。(同上书,第418页)
2、精神生产力由一般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对独立的发展,但是,精神生产力只是一般的生产力,还不是直接实现的生产力。所谓“一般的生产力”,是相对于“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讲的,它只是抽象的、潜在的精神状态的生产力,而不是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力。一般生产力与直接生产力的区别就在于它还不能直接创造出物质产品,要想让它发挥实际的作用,就必须将它运用于直接生产过程,将它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而一般生产力一旦转化为直接现实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相对的物质生产力就将获得极大发展。
关于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予了充分的估价。他指出: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5页)在作为《资本论》第四卷的《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说明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率与农业生产率发展的不平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工业生产率比农业生产率发展得快。但是以后,农业生产率比工业生产率增长得快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马克思说,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不同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工业的自然科学基础是力学,它在18世纪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臻于完备。而农业的自然科学基础是化学、地质学和生理学,这些学科只是在19世纪较晚的年代才发展起来。这就说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对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3、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两个途径:科学的物化和科学技术普及。
由于劳动过程是劳动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的改造过程,所以,精神生产力向物质生产力的转化必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将精神生产力物化到客体上,也就是将科学知识物化到劳动资料中去;另一方面要将精神生产力物化到主体上,也就是将科学技术传给广大的直接劳动者。
马克思把科学在劳动资料的改进方面的应用所产生的力量称为“物化的知识力量”。他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9-220页)。
一般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生产力还需要将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马克思说:沃康松、阿克莱、瓦特等人的发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只是因为这些发明家找到了相当数量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准备好了的熟练的机械工人。操纵生产工具的劳动者的技术知识和技术才能必须同生产工具的技术水平相适应。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对工人实行一定程度的技术培训。随着一般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也要相应提高。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5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使教学方法等等面向实践,随着科学和国民教育的进步,预备教育、商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等等,就会越来越迅速地、容易地获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便宜地再生产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36页)这种对于直接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力商品自身价值的组成部分。向直接劳动者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也是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由一般生产力转化为劳动资料的生产力和直接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生产力,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是使“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转变为驱使自然力为生产服务并为人类需要服务的科学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第351页)。
三、生产力的历史发展
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资料的发展为主要标志,把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手工工具阶段、机器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一)手工工具阶段
马克思指出人类最初的生产力是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他根据制造手工工具的材料的不同,把手工工具阶段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劳动者使用手工工具,必须掌握使用这种工具的技巧和经验。而这种技巧和经验一般是靠父子、师徒关系的纽带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原始的统一,使得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手工工具的生产力发展得极其缓慢。
(二)机器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机器生产阶段生产力的特点。
1、机器与手工工具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人类劳动工具从手工工具发展到机器,是生产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在当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仅仅把手工工具与机器的区别说成是一种量的区别。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发展的伟大的革命意义。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地论述了手工工具与机器的本质区别。马克思说道: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传动机构调节运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例如把垂直运动变为圆形运动),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工具机上。机构的这两个部分的作用,仅仅是把运动传给工具机,由此工具机才抓住劳动对象,并按照一定的目的来改变它。工具机或真正的工作机,大体上还是手工业者和工场手工业工人所使用的那些器具和工具,尽管它们在形式上往往有很大改变。不过,现在它们已经不是人的工具,而是一个机构的工具或机械工具了。所以,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者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413页)
2、机器代替手工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是生产力领域里的一场革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机器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应用机器不仅仅是使与单个人的劳动不同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发挥作用,而且把单纯的自然力(如水、风、蒸汽、电等)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63页)
机器的使用造成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机器本身的发展。马克思以手工业的保守性同现代工业的革命性作对比,说明了机器生产的优越性。他说:在手工业中,生产者对专一生产部门的依附,他的职业的原有多面性的破坏,就成为发展的必要因素。在这一基础上,每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都通过经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技术形式,慢慢地使它完善,而一旦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就迅速地使它固定下来。除商业提供的新的劳动材料外,劳动工具的逐渐改变也会不时地引起变化。一旦从经验中取得适合的形式,工具就固定不变了;工具往往世代相传达千年之久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很能说明问题的是,各种特殊的手艺直到18世纪还称为秘诀,只有经验丰富的内行才能洞悉其中的奥妙。这层帷幕在人们面前掩盖起它们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使各种自然形成的分门别类的生产部门彼此成为哑谜,甚至对每个部门的内行都成为哑谜。手工工具引起的这个特点造成了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大工业的机器生产撕碎了这层帷幕。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社会生产过程的五光十色的、似无联系的和已经固定化的形态,分解成为自然科学的自觉按计划的和为取得预期有用效果而系统分类的应用。工艺学揭示了为数不多的重大的基本运动形式,不管所使用的工具多么复杂,人体的一切生产活动必然在这些形式中进行,正像力学不会由于机器异常复杂,就看不出它们不过是简单机械力的不断重复一样。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2-534页)几百年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体现了机器生产的巨大优越性。
3、机器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叙述了机器的发展过程。从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特点。
把手工工具变成一个机构的工具机,是工业革命的起点。
马克思说: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
动力机的改进是机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马克思说:工作机规模的扩大和工作机上同时作业的工具数量的增加,需要较大的发动机构,这个机构要克服它本身的阻力,就必须有比人力强大的动力,更不用说人是产生划一运动和连续运动的很不完善的工具了。无论马力、风力还是水力,都受到许多限制,不易被人控制。直到瓦特发明第二种蒸汽机,即所谓双向蒸汽机后,才找到了一种原动机。马克思对瓦特的发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5页)
机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机器体系代替机器的简单协作。
马克思分析了机器的简单协作同机器体系的重大区别。他说:在机器简单协作的场合,整个制品是由同一台工作机完成的。同一台工作机完成各种不同的操作。在工厂内,即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场内,总有简单协作重新出现,这种协作首先表现为同种并同时共同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上的集结。但是只有在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连接的不同的阶段过程,而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工具机来完成的地方,真正的机器体系才代替了各个独立的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5-416页)
机器体系代替机器的简单协作,加强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马克思说:一个机器体系,无论是像织布业那样,以同种工作机的单纯协作为基础,还是像纺纱业那样,以不同种工作机的结合为基础,只要它由一个自动的原动机来推动,它本身就形成一个大自动机。(同上书,第418页)
从机器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劳动资料的变革有两个趋势:第一,以越来越容易被人控制的动力来代替人的体力;第二,整个生产过程越来越走向自动化。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体力还是在智力方面,人越来越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特点。
(三)自动化阶段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自动化生产还没有出现。但是他在研究了大量科学技术资料和大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以后,预见到了自动化生产过程的劳动资料必将成为人类新的生产力的技术基础。
在《资本论》第1卷论述机器和大工业的第13章中,马克思预见到:“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的机器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8页)这种自动的机器体系是新的劳动资料即“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萌芽。在这种自动的机器系统中,尽管劳动者的直接操作已经占很小的部分,但是,劳动者还不能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他们还不能站到直接生产过程的旁边完全处于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的地位。一旦劳动者不再处于直接生产过程之中,而是站在直接生产过程的旁边,把整个直接生产过程放在人与被改造的自然物之间,那么,劳动资料就不再是普通的机器或机器体系,而成为“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预见。在那里,马克思提出了“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3页)的概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以劳动资料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它同“自动的机器体系”的本质区别在于,“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表现为作为生产过程的自然过程,它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而“自动的机器体系”只不过是一种高级的机器,它只是“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手工工具在机器中不过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
马克思说,在未来的生产中,“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同上书,第218页)。马克思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更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这种一般生产力日益迅速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为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出现创造了精神的和物质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他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发展中预见到自动化生产时代一定会到来。
当前,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席卷全球,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如果说以往的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以机器延长人的肢体,那么,这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特点是以电脑延长人的大脑。从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对生产力发展趋势的预见是多么英明正确。我们也可以认识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学习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