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研究

中国转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研究

王利[1]2002年在《中国转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体制的更新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分化与重组,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处于文化的核心层次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点。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引发了价值冲突,给人们的价值创造、价值选择以及价值评价带来了困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重建新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才能推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转型,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态势以及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主导价值观特点及其受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邓小平的价值观思想为指导,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从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四个方面构建了面向新世纪的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体系。

陈章龙[2]2005年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文中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社会转型既是历史的必然性,又具有价值的合理性。它既导致了社会物质层面的深刻巨变,又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层碰撞。既导致了人们价值比较的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以及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和迷惘,又激了人们对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探求的热情。以社会转型为基本的观察背景和分析框架,以“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为基本的理论支撑和概念分析框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研究立场和方法来探寻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就既成为一种理论的期盼,也成为一种现实祈求。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其确立不是一种主观任意,它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它不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主导价值观的简单修补,也不是对西方价值观的简单“拿来”,而是奠定在社会现实深刻的理论反思基础上的一次深刻的辩证否定,它注重国家利益的权威性和优先性,又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正当权益,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寻找到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是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显示了其理论的力量,要把这种理论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就有一个价值观实现机制问题。政策导向、舆论引导、社会奖惩、社会教育、法律约束、认知接受等机制是主导价值观发挥其导向作用的内在动因和手段,也是主导价值观由理论转变为行为主体内在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必要环节。

杨锋[3]2006年在《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农村青年,其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下正经历着演变和分化,复杂、无序、矛盾和冲突夹杂其中。那么,农村青年价值观分化的现状怎样?分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如何根据分化的现状和原因实现价值观的整合?这些都是急需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分化现状,研究分化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整合对策,以期为实现农村青年价值观念由传统意识向现代意识转变,为执政党、当地政府、共青团等机构制定青年政策,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文章分为叁部分: 第一部分对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分化、整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这一部分首先厘清了社会转型、价值观等概念;进而概述了学界研究转型社会价值观分化的主要趋向和整合的主要模式;然后分析了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分化现状和动因。本部分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在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婚恋家庭观等方面的现状,并与之前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调查进行比较,分析了农村青年价值观分化的特征和趋势,进而挖掘出转型社会农村青年价值观分化的深层次原因,即:社会结构的分化、主导价值观的阙失、多种观念的影响和主体需要的多元。

贺璐[4]2010年在《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整合》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冲突,而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冲突又必将深化社会转型。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年,其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下正经历着演变和分化,各种矛盾与冲突错综复杂。那么,青年价值观分化冲突的现状如何?分化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又有哪些?该如何促进青年价值观的整合?这些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因此,本文以转型时期青年价值观为分析对象,从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冲突入手,考察其分化冲突现状,研究分化冲突的原因,进而提出以社会主导价值观为依托积极促成青年价值观的整合,并分析青年价值观整合的意义,提出相应的整合措施与途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社会转型进行了概念的厘清并且结合中国历史与现状条件,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做了历史性的定位与分析;从哲学角度解读了价值、价值观、价值观整合的科学内涵;对主导价值观的涵义进行了概述并分析其确立的条件及功能。第二部分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冲突现状和动因,并深入分析和论证青年价值观念分化冲突的正负价值。第叁部分探讨社会转型期主导价值观的建构,分析社会转型时期确立主导价值观的必要性及其确立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当下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四部分分析说明了青年价值观整合的重要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同时阐述了青年价值观整合的基本依据是社会主导价值观,进而围绕主导价值观提出了青年价值观整合的具体措施和途径。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青年价值观理论,以期能有效帮助青年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执政党、当地政府、共青团等机构制定青年政策提供参考。

李星辰[5]2009年在《论中国社会转型期主导价值观的构建》文中提出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体制的更新会带来利益关系的分化与重组,这也会引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而处于文化的核心层次的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理论纬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立场上,对当代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力求达到对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具体内容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主导价值观及其相关的概念,这为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背景;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转型期价价值观的概况,从微观的角度上分析了转型期中国价值观的特点,以及详细分析了构建主导价值观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了,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价值观的认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研究面向新世纪价值观要遵循的远的和要求;第四部分论述了在以上的分析和认识上,试图对当代转型期中国主导价值观的构建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了构建的基本思路,其中包括:主导价值观构建的理论原则、指导思想、基本途径等。本文的核心观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对构建转型期价值观的研究中,力求有所创新,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对于价值观的研究,也是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它的含义,不是简单的去套用传统的发展模式,都是用发展的眼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价值观思想为指导,在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构建新世纪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体系。

戴均[6]2010年在《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作为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之间政治关系的交汇点,既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政治体系的合法性状态,又是政治体系努力获取政治合法性、社会个体努力获取认同性政治的过程与实践。转型社会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某一特殊历史时期。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利益分化、社会分层、价值多元、文化变迁以及全球化语境正在消解人们原有的政治认同,并可能引发政治认同的危机。政治认同问题不仅关涉现代和后现代条件下个人的“本体性安全”和“本体性焦虑”,同时还关涉全球化条件下特定社会或组织如何实现自身凝聚力,以提升它们在各种新的社会竞争场域下的驾驭能力等命题。因此,如何构建持续的政治认同,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政治生活现实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论文从转型社会的多元价值冲突入手,以冲突——危机——重构为主线,运用冲突理论、系统理论和认同理论的相关知识,指出价值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变量,多元价值冲突是政治认同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政治认同危机的消解呼唤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而政治认同归根结底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文章主要由导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导论首先阐述了转型社会中政治认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重点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政治认同的研究状况,勾勒了论文的整体结构与框架,总结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讲述了政治认同的一般理论。文章从认同的一般内涵切入,分析了政治认同的概念和特点,并根据政治认同的心理过程、获得的主要途径、对象、状态等方面对政治认同的类型进行了多维的划分。然后在解析政治认同的基本变量的基础上,指出价值是影响政治认同的核心变量,价值与价值冲突是新时期探究政治认同问题的新视角。第二章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政治认同变迁的轨迹及特点。中国社会转型的“时空压缩”,促使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引发社会突出的结构冲突、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推动社会主导型政治认同从意识形态认同向经济绩效认同、由经济绩效认同向以民生本位和社会公正为主导的政治认同的变迁。政治认同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盲从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特征,也呈现出复合型、碎片化的发展倾向。第叁章分析了转型社会中的价值冲突与政治认同危机。文章以社会转型-利益分化-价值冲突的分析路径,对当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的变迁,公平与效率、自我与社会、民主与秩序、自由与民主等四对基本价值冲突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考察,指出价值冲突是当前引发政治认同危机的关键性因素,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第四章论证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政治认同危机的消解。多元价值冲突引发的政治认同危机本质上是价值认同危机,政治认同危机的消解吁求核心价值的重构。当代中国价值冲突的广度以及影响的深度决定了必须在遵循价值生成规律的基础上重构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共享价值观,人本、公正、共富、民主、宽容是核心价值观重构的内在诉求。利益整合、制度创新、教育引导是重构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具体途径。第五章探讨了构筑政治认同的社会支撑系统的思路。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政治认同的重构提供了价值取向,坚实的社会基础和高效的社会机制则是政治认同重构的保障。其中,社会福利体系、基层社会组织方式的建构强化了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公民参与机制、社会预警机制的完善优化了政治认同的社会机制。结语明确指出,社会转型使政治认同问题凸显,然而认同问题的出现往往是新认同产生的契机。目前政治认同的复合型、碎片化呼唤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政治认同的建构。论文最后指出了政治认同研究的叁个新动向:第一,政治认同的研究应该具体化和实证化,并建立相应的政治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进一步探讨自我认同、集体认同与国家政权认同的内在逻辑;第叁,加强对“生活政治”领域里的“承认”的研究。

吕丹丹[7]2013年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理论的思考,也引起了关于价值的讨论,价值哲学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价值哲学的深刻把握既是我们深入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我们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需要。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意义与现实要求下,本文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分析了价值、价值冲突的内涵与意义,明确了价值的哲学内涵,价值冲突的深刻根源。价值冲突的出现是有着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社会根据的。同时,本文根据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实质原因明确在现实条件下建构主导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而明确主导价值观的定义和内涵。本文围绕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价值问题这一核心内容,从叁部分进行了重点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主导价值观的一般性哲学阐述,对价值、价值观、主导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哲学阐释与区分;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冲突,概括了价值冲突的内涵与实质,剖析了价值冲突出现的深刻原因,并对其表现进行了明确的把握;第叁部分系统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建构的主要原则和途径,为指导现实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主导价值观是我国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中抓住契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解读下,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意识到价值冲突的普遍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根源。我们为了消解价值冲突的负面效应,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立足现实,创新理念,提出必要的原则与路径,希望在这一理论的探究中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论据与现实意义。

屠冬梅[8]2008年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建构与教育》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世界格局转变的当今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转化。在对社会、国家、他人、自然和自我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价值实践等方面既有与前几代大学生共同的属性,也存在重大的差别和根本的分野。他们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期,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信息的高度膨胀,获得资讯的快捷便利,使他们的思想一方面趋于活跃、复杂、多元,另一方面又显得“世故”、“早熟”和“另类”。他们看待自我和自我之外的整个社会的视角和结论已经与前几代大学生大相径庭,生活的方式、模式和态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崇尚艰苦朴素,而是追求物质享受;不再信奉温良内敛,而是倡导个性自由;他们崇拜的不再是哲学家、作家和思想家,而是比尔·盖茨式的实业巨子;他们崇尚勇敢地表达自我。这种张扬的个性、矛盾的情感、躁动的心态、偏激的思想,最终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导价值观的抵牾。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任务与历史使命的继承者和完成者,也是我国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实践者。其次,加强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主导价值观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大学生价值发展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入手,挖掘引起当代大学生价值“断层”和价值迷失现象的深刻社会根源和时代特征、探寻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演变的规律,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建构与教育的紧迫需要,致力于对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特点进行剖析,以系统的、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建构正确主导价值观体系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并对照当前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辩证地看待大学生价值观中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本文认为,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并非是单一的孤立的单向方式,而是复杂的系统的多维整合的体系。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从哲学的视角解读了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价值观在整个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阐明我国当下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主导价值观的特殊功用。在当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审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并通过大量对比性、典型性同时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和揭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出现的偏差的具体表现和呈现出来的几个特点,主要有:价值体系的多元、价值取向的唯我、价值标准的模糊化和价值判断的双重化,并且从社会大环境和大学生自身来进行出现偏差的具体原因分析:首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带来的价值观念的跳跃式变化;其次是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催化了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弱化;第叁是社会结构的变动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第四是当代大学生自身人格的独立化趋势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多样化;第五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弱化导致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偏离。本文的第叁部分首先说明了树立大学生正确主导价值观的重要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树立当代学生正确的主导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内在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同时阐明建构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基本依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的阐述了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建构的主要方面主要是理性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现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本文的第四部分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机制的创新途径,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形成“叁育人”、“叁结合”的有效结合点之外,还要将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教育模式创新作为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的突破口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史娜[9]2010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已走过了叁十个年头,在这一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转轨、社会交往扩大、利益分化重组、新阶层不断出现等,使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社会发展提出了“破”与“立”的历史任务。这种双重难题内在蕴含的压力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人们开始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步伐,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选择,改进和完善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态度和行为,与时俱进地跟上社会前进脚步,从而导致社会价值观发生深刻嬗变。这种嬗变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从传统向现代的价值观转型,是落后价值观的“颠覆”与适时价值观的“生成”之间的交错运动,可以用“新旧交替、多元并存”来概括其特征。其中,“新旧交替”指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多元并存”指价值取向以经济为中心的多元化发展。这种价值观的转型,反映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历了物质层面的重要成果之后,在思想文化层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在整体上取得了积极进步,激发了价值主体的创造活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但是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与价值观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不仅为人们的价值选择带来困惑和疑虑,也使原有的主导价值观失去了威信和说服力,导致人们自我认同上的焦虑感和价值观的混乱。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价值观研究的理论价值,而且,在传统价值观、当代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多元混杂的复杂人文背景下,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所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也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因此,构建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价值观已势在必行。针对价值观多元化和价值冲突的现状,本文探讨的价值观建构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建立主导价值观与整合价值冲突。其中,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在所有的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需求,体现了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理性认识,由此具有了引领多元价值观的资格和基础。价值整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转型引入价值观视域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对西方文化的本土化转换,详细阐述了如何对存在于当前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内的价值冲突进行整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进价值观在“冲突”与“整合”的矛盾运动中走向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目前价值观的理论研究缺乏现实操作性的现状,探讨了价值观建构的具体方式。建构路径与建构内容相对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内化;构建和谐文化的实现机制。两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将内部渗透与外部调节有机统一起来。

李涛[10]2017年在《新时代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业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正是这个新时代的亲历者,主力军。这个新时代给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创业时代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体系。在这新旧价值观碰撞、更替之际,价值观冲突不可避免。价值观冲突问题是创业价值观研究的基础问题、核心问题。如果冲突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或许是一场短暂刺激的旅行。这一点足以成为研究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问题最为强烈的理由。所谓的价值观冲突就是价值观念之间的彼此否定和相互竞争。价值观冲突具有普遍性、深刻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主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利益与德性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冲突、个人与集体的冲突、工具与目标的冲突、生存与发展的冲突。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主体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一定的社会存在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必定带来影响,这些社会存在主要包括全球化、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利益结构失衡、市场经济以及“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共存。这些构成了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不可回避的时代背景。传统职业价值观与现代职业价值观的冲突、传统商业价值观与现代商业价值观的冲突也给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带来直接的影响。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创业教育也成为了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的助推器。特别是创业教育过程中呈现出的精英化、工具化、泛知识化以及创业教育实践的功利化进一步激化了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冲突的实质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只要有不同的利益存在,就必然会有冲突存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冲突是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的根源所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的应然转向主要表现在从义利冲突转向义利并重、从公平与效率冲突转向注重公平、从个人与集体冲突转向注重真实的集体、从工具与目的冲突转向工具与目的价值并重,从生存与发展冲突转向注重发展。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应然转向并不是完全由冲突本身所决定的,而是受制于冲突双方力量的较量,一种力量战胜另一种力量,则冲突朝着胜利的一方转向,最终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的转向取决于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观力量的较量。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新商业文明、社会创业、道德资本都带着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而又被人们所认可的社会本位力量,推动着创业价值观冲突朝着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转变。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的消解不是一个自发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不加以“干预”,任凭“冲突”自由发展,达到价值观体系新的平衡状态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在冲突的双方力量较量的过程中,我们不清楚哪一种力量占据了主导的力量,占据主导力量的价值观是否具有合理性。因此,需要一些消解冲突的策略、方法,加以教育引导,推动其朝着“合理性”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的消解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包容性原则、互补性原则,也需要依据创业价值创造规律找准消解的着力点。创业价值认识、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价值手段、创业价值规范以及创业价值评价是创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最易发生价值冲突的环节。因此,创业价值观冲突的消解应该紧紧围绕这些重点环节展开。有没有创业主导价值观以及建立什么样的创业主导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的消解具有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创业主导价值观一旦确立就是确立了一个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以发展为本位价值的创业主导价值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观,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一致,同时又具有社会合理性。因此,在当前这个时代,消解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应确立以发展为本位的创业主导价值观。发展本位创业主导价值观的价值内核包括自由、创新、契约与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引领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引领、社会层面价值手段的引导、个人层面价值行为的规范,进一步消解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冲突。作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的消解一条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创业教育为价值观冲突的消解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路径。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树立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改革创业教育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以达到消解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之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转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研究[D]. 王利.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2].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 陈章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3]. 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D]. 杨锋.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4]. 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整合[D]. 贺璐. 西南大学. 2010

[5]. 论中国社会转型期主导价值观的构建[D]. 李星辰. 河南大学. 2009

[6].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 戴均.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7].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D]. 吕丹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8]. 我国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建构与教育[D]. 屠冬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D]. 史娜. 辽宁大学. 2010

[10].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冲突研究[D]. 李涛. 安徽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转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