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方言民俗的特征分布和内部分区
苏晓青1,许井岗2,张春秀3
(1.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3.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1)
摘 要: 文章以徐州地区的257个方言点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徐州方言民俗的特征分布与内部分区等问题,并对徐州方言民俗的特征分布与人文、自然地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和分析。根据徐州地区18个语音、词汇、民俗等条目的特征分布绘制出同言线并叠加在一起,可以得到两条同言线束,根据同言线束把徐州方言民俗分为丰沛、徐铜、睢邳三个区。徐州方言民俗分区与元明清行政区划的一致性表明行政区划格局对方言民俗分区有比较深刻的影响。徐州地区的地缘地貌作为自然地理,对方言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徐州;方言;地理分布;内部分区
徐州现辖两区(铜山、贾汪),五县(市)(丰县、沛县、邳州市、睢宁县、新沂市)114个乡镇(1) 因本文调查点密集,在使用GIS软件画图时,为了避免因为文字过密带来不便,县政府所在乡镇只显示县(市)的名称,不显示乡镇名称。 (见图1、2)。徐州位居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部与连云港、宿迁接壤,南部与安徽交界、北部、西部与山东毗邻,素有“五省通衢”(2) 关于五省通衢,目前有两种说法:1.五省泛指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淮海省;2.五省泛指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运河水路直通)。 之称。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 2 版汉语方言卷,徐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徐淮片。本文语料来源于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对徐州两区 5 县(市)114 个乡镇 257 个方言点的田野调查(见图1、2),调查从 2012 年 8 月开始,至 2012 年12 月结束(3) 调查点的选择标准为:第一,一般一个乡镇两个调查点,但有的乡镇为合并乡镇,兼顾考虑可以选择两个以上调查点;第二,在一个乡镇内,所选择的调查点应结合地理与行政区划因素,点之间要有距离;第三,镇政府所在乡镇为必选点。发音人的选择标准为:男性,土生土长,无长时间外出经历,文化水平不高,识字,年龄一般在 55 岁以上。调查内容为:基本音系 359 个字,取自《方言调查字表》;语音对比 19 条,从声母、韵母等角度反映徐州地区语音特点;词汇 122 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民俗 33 条。限于篇幅,发音人信息不一一列出。 。本文主要运用方言民俗地图探讨徐州地区方言民俗的分区及其成因等若干问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同言线及同言线束;二、徐州方言民俗的分区及其与地理等非语言因素的关系;三、总结。
一、同言线及同言线束
(一)18个条目的类型与分布
根据我们的研究,以下 18 个条目在反映徐州方言民俗的内部差异上有代表性,其中语音4条,词汇10条,语法2条,民俗2条。下面具体说明 18 个条目的类型和地理分布情况(4) 限于篇幅,每个条目单独的同言线图从略。 。
我为小齐的善良和纯真感到欣慰。受小齐的启发,我又重新布置了一道作业:“同学们,刚才小齐做得最好,我们要向他学习。我们现在要做一个新的作业,每个人把班里所有同学的名字写在纸上,再在后面写出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使自己的闪光点越来越亮,努力使我们班的团结之火越来越旺。最后,我想对大家说,老师也要做一份同样的作业,每天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
图1 西北部同言线束
图2 中部同言线束
1.“活”的今读类型及其分布。“活”是山摄合口一等入声匣母字,根据今读的不同,可以把徐州方言分为三类:[xu];[x];[xu]、[x]。根据“活”今读类型的分布可以把徐州方言主要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西北片,包括丰县、沛县以及贾汪(大部分地区)以及铜山(大部分地区);东南片包括睢宁、邳州、新沂地区。
2.阳平调值的类型及其分布。徐州方言入声消失,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共4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调值基本一致;阳平、上声、去声徐州内部有差别。主要体现在丰县、沛县与其余地区的不同:丰县、沛县阳平是降调,调值为31,其余地区阳平是高平调,调值55(5) 新沂部分调查点阳平的末尾略降,实际音值近于54,记作55。 ,其中睢宁阳平调值略低,记为44。
在进行血清学的调查中,首先要选取被检的血清。474份被检血清分别来自西州的几个养殖场,采集时均空腹颈静脉采血,摆成斜面,放在室温下待血液自然凝固析出血清后,离心取血清,冷冻保存待检。在进行选取被检血清时,要小心保存血清[1]。
中部集中了8条同言线:(1)“活”的今读分布图;(9)“粉丝”词形分布图;(10)“老婆”词形分布图;(11)“花生”词形分布图;(12)“烫手”词形分布图;(13)“辣椒”词形分布图;(16)“回家”分布图;(18)“梆子戏”分布图。其中语音同言线1条,词汇同言线5条,语法同言线1条,民俗1条。
教学核心问题的提炼,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对数学教学价值的追求。教师在提炼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教学内容本质、知识间的联系、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能力提升等方面作深入的思考。因此,问题引领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4.去声调值的类型及其分布。丰县、沛县的去声调末尾略升,调值为412,其余地区去声调型为高降调,调值为51。
5.“向日葵”的说法及其分布。“向日葵”在徐州的说法多样,主要有三大类:望葵类、转莲类、照葵类。此外,还有葵葵头、葵花等说法,主要分布在丰沛等地区。望葵类词形有:望日葵[uakhuei]、望子葵[uakhuei]、望巴葵[uapakhuei]、望灯葵[uatkhuei]、望望葵[uauakhuei],分布在沛县的大部分地区和丰县的少部分地区。转莲类的词形有:转莲[tʂuli]、转屋莲[tʂuuli]、转乎莲[tʂuxuli] 、转日莲 [tʂuli]、抓莲[tʂuali]、撞莲[tʂuali]。“撞莲”分布于睢宁南部,“转屋莲”“转乎莲”“转日莲”分布于邳州的东北角,“转莲”分布于铜山、贾汪以及邳州的南部、睢宁的北部、新沂的西部。照葵类的词形有:照葵[tʂkhuei]、照照葵[tʂtʂkhuei],分布于新沂东部地区。“望葵类”“转莲类”和“照葵类”将徐州地区一分为三,形成“东—中—西”格局。
13.“辣椒”说法及其分布。“辣椒”在徐州的说法主要有:辣椒(子)[lai()]、(大)椒(子)[(ta)i()]、芹椒[hii]。“辣椒(子)”分布于丰县的东南角、沛县、铜山、贾汪(大部分地区)以及邳州(小部分地区)、睢宁(小部分地区)、新沂(小部分地区)。“(大)椒(子)”分布于邳州(大部分地区)、睢宁(大部分地区)、新沂(大部分地区)。“芹椒”主要分布于丰县的西南片。辣椒的说法在徐州呈现“东—中—西”的格局。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使得长期以来深藏于寺庙、博物馆、库房的西藏历代唐卡精品以全新形式向世人展示、传播[2]。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加之唐卡产业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唐卡图像成为促进西藏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SA算法主要借助上一次搜索解信息获得降温迭代初始个体,而随机扰动方式无法保证最终解一定是最优解,甚至可能劣于搜索过程产生后被遗弃的中间解。为此,本文在状态接受函数中增加了最优解记忆算子,通过设置记忆解参数Fm记录算法过程中产生的中间新解,与每次迭代产生的中间新解进行比较,择优更新Fm并将其输出为下次迭代的初始解。该算子通过建立初始解和中间新解的双向互动关系,精准确定最优解,提升了算法效率。
8.“喜鹊”的说法及其分布。“喜鹊”在徐州地区的说法有:花喜(鹊)[xuaihy]、麻嘎子[maka]、山喳子[ʂtʂa]、老鸹lkua]。“花喜(鹊)”主要分布于徐州中部和东部的铜山、贾汪、邳州市、睢宁县、新沂市。“麻嘎子”主要分布于丰县、沛县以及铜山(西北地区)。“山喳子”分布于新沂市的马圩、王帆、五营、唐店、岭西等地。“老鸹”只有沛县的苗林以及新沂的鸣九两个调查点使用。
9.“粉丝”的说法及其分布。“粉丝”的词形主要有:细粉[if]、细粉条子[ifti]、粉条(子)fti]。“细粉”主要分布于徐州西部丰县、沛县、铜山和贾汪(西部)。“细粉条子”主要分布于徐州的中部地区铜山、贾汪(东部)。“粉条(子)”主要分布于徐州东部(邳州、睢宁、新沂)。
10.“老婆”说法及其分布。“老婆”的词形主要有:媳妇[i fu]、媳子[i]、老婆lphu]、家下[iaia]、家里(的)[ia li(ti)]。“媳妇”主要分布于丰县、沛县、铜山以及贾汪。“媳子”主要分布于贾汪、邳州、睢宁、新沂。“老婆”“家下”“家里(的)”的个数很少,只存在于部分调查点。
11.“花生”说法及其分布。“花生”的词形主要有:落生类(落生、落花生)、果类(长果、果子、长生果)、花生类。“落生类”主要分布于徐州西部(丰县、沛县以及铜山和贾汪的西部地区)、“果类”主要分布在徐州中部铜山、贾汪的东部、邳州以及新沂(西北地区)和睢宁(西北地区),其中“果子”分布于邳州的东北部、“花生类”主要分布于徐州的东部地区睢宁和新沂(东南部)。
12.“烫手”说法及其分布。“烫手”的词形主要有:烫手[thaʂou]、突手[thuʂou]。“烫手”分布于徐州西北部地区(丰县、沛县、铜山、贾汪)。“突手”主要分布于徐州东部地区铜山(东部)和贾汪(东部)、邳州、睢宁、新沂。徐州东部地区用“突”表示“烫”,如突手(烫手),突脸(烫脸),但在这些地区,“突”并不完全等同于“烫”,如可以说把菠菜放在热水里烫烫,但不能说把菠菜放在热水里突突。
6.“被子”的说法及其分布。“被子”的说法有:盖体[kɛthi]、被(子)[pei]、棉被[mipei]。“盖体”主要分布于丰县和沛县。“被(子)”分布于铜山、贾汪、邳州、睢宁、新沂。“棉被”的说法较少,仅分布于贾汪的瓦庄、焦庄以及邳州的双庙。“被子”的词形分布在地域上将徐州划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盖体”的词形来自山东一带,取自被子覆盖在身上这一功用。徐州其余地区的说法仍然是“被(子)”。
根据18幅地图绘制同言线并叠加在一起以后,可以发现这些同言线形成两束同言线,分别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西北部的同言线束如图1所示,中部的同言线束如图2所示。
15.“不知道”说法及其分布。“不知道”是状中结构的短语,中心语“知道”是动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不知道”的语法顺序相对固定,一般不说“知不道”或“知道不”。徐州地区“不知道”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不知道”,分布于铜山、贾汪、邳州、睢宁、新沂。第二种是“知不道”,集中分布于丰县和沛县两地,此外贾汪和邳州两地也有若干调查点使用“知不道”。“不知道”是中原官话的常用说法。“知不道”来自山东方言,丰县和沛县两地与山东接壤,受山东方言影响较多,因此与其余地区呈现差别。
7.“冰雹”的说法及其分布。“冰雹”在徐州地区的词形主要有:薄子[pu]、冷子l]、冰冷[pil]、冷冷ll]。“薄子”主要分布于丰县、沛县以及铜山区的段庄、黄西、李集、雁群、十段、董洼、郑集7个行政村和贾汪区的半楼村。“冷子”的使用程度最广,分布于铜山、贾汪、邳州、睢宁、新沂。“冷冷”和“冰冷”的说法各有一个点,分别是睢宁的朱彭村和新沂的西洪村。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溜溜蛋子”,但只分布于丰县的马楼和孙庄两个调查点。我们将“冷子”“冰冷”“冷冷”统称“冷子类”,可以发现“冰雹”的主要说法将丰县和沛县(薄子)与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冷子类)区别开。
16.“回家”说法及其分布。徐州地区“回家”的说法主要有:家走、家去、走家、去家、回家。“家走”分布于丰县、沛县、贾汪、铜山。“家去”只有邳州的小堌村以及睢宁的观阁村使用。“走家”分布于邳州、睢宁、新沂等地区。“去家”分布于睢宁和新沂。此外,还有的调查点存在两种或以上的说法,如邳州(部分地区)和新沂(部分地区)既可以说“走家”,又可以说“去家”。铜山的孙庄、段庄以及邳州的艾山西、郑庄等调查点既可以说“家走”,又可以说“去家”。
17.“女眷是否随棺下葬”类型及其分布。下葬,指把棺材埋到土里,非常庄重。下葬一般是由孝子以及男性亲友在墓地举行完仪式后,把灵柩埋到土里,女眷不参加下葬仪式,一般在路祭结束后返回家中。徐州地区女眷一般不参加下葬仪式,出殡时女眷随棺送到进行路祭的地点,路祭结束后返回家中,有的地区女眷连路祭也不参加。但是在丰县和沛县两地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铜山西北角的何桥、刘集、黄集等乡镇,女眷参加下葬仪式,只有丰县的徐堤口、渠坑、黄楼以及沛县的龙固、高庄、栖西、魏庙等自然村,女眷不参加下葬仪式。在丰沛两地,女眷参加下葬仪式也有不同讲究,如丰县的王堂、顺河、赵庄、蒋单楼以及沛县的肖吴和张庄等自然村,如果逝者埋葬的是新陵,逝者配偶健在,女眷不参加下葬,如果逝者埋葬的是老陵,逝者配偶已经去世,女眷参加下葬。沛县的中部以及铜山的南部等乡镇,女儿参加下葬。沛县的苗林以及吴双楼两个村,女儿、儿媳妇、孙女参加下葬。
18.“有无梆子戏”类型及其分布。“梆子戏,又称‘梆子腔’或‘梆子’,因用木梆子加强节奏而得名的剧种的统称,如秦腔(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1]徐州传唱梆子戏的有丰县、沛县、贾汪以及铜山(西部地区)。目前它只流行于徐州的西北部地区,还没有传入到东南部。
(二)徐州方言民俗的两条同言线束
14.“甘薯”说法及其分布。“甘薯”在徐州的说法主要有:红芋[xuy]、白芋[pɛy]、山芋[ʂy]、地瓜[tikua]。我们将“红芋”“白芋”归为色彩类,“山芋”“地瓜”归为土地类。土地类主要分布于邳州和新沂(东南片),其中“地瓜”一词使用的数量最少,只有贾汪的高村和八丁村以及邳州的古宅村,其余大部分说法为“山芋”。色彩类的分布较广,“红芋”说法集中于丰沛的全部、铜山的西北角、新沂的南部几个乡镇。“白芋”的用法集中在铜山、贾汪、睢宁和邳州(西南角)。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因杜绝生产浪费的系列管理被世界关注,英文单词LEAN(译指精实的、去除虚胖的),此前多见于外资企业管理的“精益”,于2013年,在国内首次与医疗行业相结合——这年6月,恩泽集团与美国UL建立合作关系,成为中国“首家精益实践医院”,正式开启恩泽集团的精益医疗之旅。
西北部集中了10条同言线:(2)阳平调值类型分布图;(3)上声调值类型分布图;(4)去声调值类型分布;(5)“向日葵”词形分布图;(6)“被子”词形分布图;(7)“冰雹”词形分布图;(8)“喜鹊”词形分布图;(14)“甘薯”词形分布图;(15)“不知道”分布图;(17)“女眷是否随棺下葬”分布图,其中语音同言线3条,词汇同言线5条,语法同言线1条,民俗1条。
3.上声调值的类型及其分布。丰县、沛县上声调型为平调,调值44,其余地区为升调,铜山、贾汪和邳州调值为24,睢宁上声调值起点略低,记为14,新沂上声调值略高,记为35。
可以看出,西北部同言线束和中部同言线束都有语音、词汇、语法和民俗的同言线,但西北部同言线束所包含的同言线比中部同言线束多了两条,这可以说明西北部同言线束所区分的方言差异稍大。
二、徐州方言民俗的分区及其与非语言因素的关系
(一)徐州方言民俗的分区
如果我们把两条同言线束进行取中并叠加在一起,可以把徐州方言民俗分为丰沛、徐铜、睢邳三个区(见图3)。
图3 徐州方言分区图
三个区的方言民俗特征如表1所示:
贺登崧指出:“不同方言之间的界线往往与其文化特征的界线一致。”[2]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待进一步调查考证。就我们前期徐州民俗(婚姻民俗、生育民俗、丧葬民俗、民间信仰等)的全部调查材料来看,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徐州整体表现一致。例如:给死者穿寿衣都是在咽气之前;徐州绝大部分地区“回门”只有新娘一人回去,叫做“单回门”。第二种情况是分布具有地域差别。例如:丰县和沛县女眷随棺下葬,其他地区女眷不随棺下葬;丰县、沛县、铜山、贾汪等地区流行梆子戏,邳州、睢宁、新沂等地不流行梆子戏;丰县、沛县以及铜山(部分地区)和贾汪(部分地区),新娘回门时在娘家住,邳州、睢宁、新沂等地新娘回门时不在娘家住;“满月酒”在丰县和沛县的说法是“送粥米”,在铜山、贾汪和邳州西部的说法是“送粥米”或“吃喜面”,在睢宁和新沂等地的说法是“送奶糖”。第三种情况是民俗现象比较复杂,没有规律可言,这种现象也是在民俗调查中最常见的现象。
表1 三个区的方言民俗特征
(二)徐州方言同言线与民俗同言线的比较
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家岗上,风景绝佳,是洋人最多的地方。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坐马车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她每一动别人都为她服务,外套一脱,就接过去了。她刚一表示要穿外套,就给她穿上了。
第二种情况的民俗条目可以在方言分区时作为语音、词汇等标准的补充证据。比如本文在绘制西北部和中部同言线束时各找到一条民俗条目。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婚后新娘回娘家是“单回门”还是“双回门”的分界线刚好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入声有无分界线)重合:徐州地区几乎都是“单回门”,新沂市与沭阳县交界的地区是“双回门”,东海县西部地区是“单回门”,东部地区是“双回门”。
但是,把民俗作为方言分区标准的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首先,材料获取难,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新的思想与文化正强势地冲击着古老的民间风俗,很多民间风俗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即便是年龄最长的发音人,有时候也很难理清当地的民俗。以前徐州地区“村落有身份地位的男性被称为‘大老执’,负责主持婚丧嫁娶等事宜”,但是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会把婚丧嫁娶的策划交给婚庆公司或殡仪馆,因此“大老执”也逐渐消失。其次,民俗稳定性低,差异大。俗语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即便是一个村落,也会有好几种风俗。对于调查得来的民俗材料,想要找出与语音、词汇等走向一致的条目难度较大。
(三)徐州方言、民俗的分区与地理的关系
徐州方言民俗的分布格局受到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6) 李荣(1985)指出“同言线表示语言(方言)现象的分布,是语言分区地图的依据。其他标准如居民对本地方言的意见,通话情况,山川形势,交通条件,人口流动,行政区画,都是重要的。”“事实上这六项常常在语言现象分布上有所表现。”李先生这里说到的六项中,“山川形势、交通条件”两项属于自然地理,“居民意见、通话情况、人口流动、行政区划”四项属于人文地理。 的影响。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时期的“中书省南部、河南江北行省”,明时期的“山东一、南京(南直隶)”以及第8册清时期的“江苏、山东”六幅地图可以绘制元、明时期行政区划示意图,分别如图4、5所示。
图4 徐州元代行政区划示意图
图5 徐州明代行政区划示意图
明清之后行政区划的变动有两点也值得注意:一是新沂、睢宁、邳州曾隶属淮阴专区,1953年划入徐州专区;二是铜山北部、沛县、丰县曾隶属山东省滕县专区,1953年1月划入徐州专区。另外,徐州历史上曾有“上四县”(丰沛萧砀)和“下四县”(铜邳睢宿)的说法,这种说法可能与三个原因相关:(1)元代行政区划遗留下来的影响;(2)与徐州地区的地缘地貌有关,因为徐州以西以北为上,以东以南为下,“上四县”与“下四县”之名是根据地理位置划分的;(3)原来元代时丰沛萧砀为一家,自元代起四县经济文化交流极为密切。
2.从管理到服务,是社区自治的根本。社区党委,要由“代民做主”变为“让民做主”。“一手包办”的政府、无限的政府不仅干不好所有社区事务,反而容易成为居民将问题与矛盾归咎的对象。社区的职责在于引导,提供咨询、调解、沟通等服务。将大的社区进行细化,分成网格、楼栋管理,让网格长、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发挥作用,还原社区大家庭、熟人的功能。
行政中心对周边地区的人们有一种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会使得周边地区的人民在语言选择上与之靠拢。历史上不同的行政归属在徐州方言使用上也有所体现。西北部同言线束刚好与元代济宁府、归德府的界限一致,而中部同言线束与明代徐州、淮安府的界限一致,这种一致性说明,行政区划界限往往与方言民俗的分界线是一致的,行政区划对方言民俗分区有比较深刻的影响。
地缘地貌作为自然地理,对方言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山脉河流纵横会影响人们的出行,两地语言缺乏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导致山脉或河流两地的居民在语言使用上存在差异。江苏方言是南北分区,同言线东西贯通,大致长江以南是吴方言区,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官话区,淮河以北是中原官话区。徐州内部没有大江大河,但是笔者发现,丰沛区、徐铜区与睢邳区的形成与徐州地区山脉形成的阻隔有联系。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90%以上为平原,只有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冈,面积约占全市9.4%。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丘陵山地分为两大群,一群分布于中部的铜山、贾汪和城区,其中贾汪区的大洞山海拔361米,是全市最高峰。铜山的丘陵山地集中在东南部张集、伊庄等地区;另一群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最高峰是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中部同言线束的走向与位于贾汪和铜山的丘陵山群一致。
三、小结
本文选择了反映徐州方言民俗内部差异的18个条目,分别讨论这些条目的类型与地理分布情况,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地理分布情况,把18幅地图绘制同言线并叠加成两条同言线束,再根据两条同言线束把徐州地区方言民俗分为丰沛、徐铜、睢邳三个区,最后探讨了徐州地区方言、民俗的分区与人文、自然地理(如元明清行政区划、徐州地区的地缘地貌)等非语言因素的关系。
图2为完整检定法所采用的野外检定场地。T1、T2、T3为目标点,S1、S2、S3为仪器站,相邻目标点之间的距离约为60 m,仪器站至最近目标点的距离为5 ~10 m,目标点之间具有明显的高差。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9.
[2]贺登崧.汉语方言地理学[M].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 and Internal Division of Xuzhou Dialect and Folklore
SU Xiao-qing1,XU Jing-gang2,ZHANG Chun-xiu3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Jiangsu,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221008,Jiangsu,China 3.Jiangsu College Of Safety Technology,Xuzhou 221011,Jiangsu,China)
Abstract :Taking 257 dialect points in Xuzhou as the research subje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and internal division of Xuzhou dialect and folklore,and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s of Xuzhou dialect and folklore and the human or natural geography of Xuzhou.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s of 18 pronunciation,vocabulary and folklore items in Northern Jiangsu,2 bundles of isoglosses were obtained to divide Xuzhou dialect and folklore into three dialect areas:Fengpei,Xutong and Suipi.The consistency of the Northern Jiangsu dialect and folklor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the Yu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dicate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pattern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ialect classification.In addition,the geographical landform of Xuzhou area,as a natural geography,also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dialect.
Key words :Xuzhou dialect and folklore;geographically distributions;dialect division
中图分类号: H 17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71(2019)05-0060-08
收稿日期: 2019-07-1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YY006)
作者简介: 苏晓青(1949- ),男,江苏淮阴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许井岗(1976- ),男,江苏邳州人,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研究; 张春秀(1989- ),女,江苏铜山人,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研究。
引文格式: 苏晓青,许井岗,张春秀.徐州方言民俗的特征分布和内部分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5):60-67.
(责任编辑 孔凡涛)
标签:徐州论文; 方言论文; 地理分布论文; 内部分区论文;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论文;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