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视野中的山东省乡镇居民体育行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乡镇论文,人力资本论文,视野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小康社会是一个对人充满关照呵护的社会,人力资本又与人体密不可分,特别是人体健康存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效能的发挥。农村居民个体健康存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本的提升,进而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说,只有农民的小康,才有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有农村人口6千7百多万,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要提高山东的人力资本存量,必须夯实农村人口健康资本这块基石。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保证健康资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强化体育行为。“行为”通常泛指有机体内在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外观反应,就体育作用于人体健康的角度而言,我们这里更关注其社会动力学方面的含义,也即体育行为是积累健康资本,进而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占全省70%以上农村居民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增强,无疑对提高山东总体健康存量进而提升人力资本是一种积极的支持。为此,我们选择了乡镇居民这一体育活动中的“弱势人群”来分析他们的生活方式、体育行为及其相关问题,旨在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全面发展山东体育,提高居民健康存量,进而提升人力资本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山东省17个地市辖区内的1547个乡镇的1889名居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梁小民译美国贝克尔著的《人力资本》,蒋斌等译的美国舒尔茨著的《人力资本投资》等专著及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等相关核心期刊中关于体育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书籍、文章计18部(篇)。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首先以山东17个地市为分层抽样框,依次按市、区、县、乡镇分层抽取862个乡镇,得到有效样本1889个。设计了入户实名调查问卷由山东理工大学体育系、人体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和聊城大学体育学院、滨州学院体育系的共计2000名学生在2004年1—2月进行入户实名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78份,回收率占98.9%;剔除无效问卷89份,有效问卷1889份,有效率达95.4%。问卷要求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在各调查项目上评分。对调查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结构效度分析和信度检验,删除鉴别力低和解释不合理的项目,保留了4个项目,其总的信度系数Alpha达到0.7912。因素分析完后,表示其潜在结构的3个共同因素清晰,其Alpha系数分别为0.7988、0.7412、0.6803,表明问卷内在一致性程度较高,可初步作为乡镇居民体育行为的度量工具。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0,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力资本、健康存量与体育行为关系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以美国人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既是一种经济资源,又是一种含义广泛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其形成及效能的发挥与人的体力、精力和寿命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构成人力资本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这其中,健康资本是提升人力资本的主要承载者。[1]人力资本理论表明,个人的健康能力状况是一种资本存量,这种资本存量来自先天的遗传和后天获得两方面,我们这里把这种健康资本存量统称为健康存量。
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存量的增加一般被看成是正向的积极体育行为和反向的卫生保健投资的一种回报。而正向的体育行为在于能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延缓人体衰老,相对于医疗在于发现及治疗威胁健康的疾病的主要目的方面效果更好。特别是在目前乡镇居民经济收效较低的状况下,积极的体育行为对于增加健康存量,进而提升人力资本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2 乡镇居民生活消费、文体娱乐及服务性支出比较 生活方式是什么?它是人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其基本的内容是衣、食、住、行,在农业社会完全是这样,在工业社会大致还是这样,但略有改善,而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已有对衣的求暖转化为求丽,对食的求饱转化为求美,对房的求安转化为求乐,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正以特有的方式不断满足着人们的娱乐、享受、需求,而逐渐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体育是以提升健康资本为前提的生活方式。我国在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十六项指标中,就有六项指标涉及到营养、娱乐、卫生保健和健康,其中教育娱乐支出比重要占到小康值2400元的11%。[2]
表1 山东省乡镇居民人口、收入及文体娱乐消费情况调查(2002年)
单位农业人口人均
人均 人均[5]
人均生活比例/%文体娱乐比例/%
总收入/元 纯收入/元 总支出/元 消费支出/元
及服务支出/元
山东64351812
4330.422953.973438.78 1723.37 39.80 256.28 14.87
济南28917784422.033355.823467.44 2133.93 48.26 277.52 13.00
青岛40252006190.774195.464879.82 2820.23 45.56 344 12.19
淄博23446364711.403648.343688.41 2481.13 52.66
313.31 12.63
枣庄24766114230.563096.563215.01 1966.15 46.47
187.59 9.54
东营995476 5113.813166.574111.97 2140.14 41.85
307.12 14.35
烟台42838604888.763825.803503.68 2355.10 48.17
287.72 12.21
潍坊62993485310.093643.434011.17 2275.25 42.84
297.96 13.09
济宁58994394447.452973.423425.30 1892.81 42.56
233.31 12.32
泰安37882324272.143131.082816.67 1684.77 39.43
186.93 11.09
威海14432925797.534401.943956.32 2423.30 41.80
412.59 17.02
日照20797205351.953121.484259.45 1943.35 36.31
243.41 12.52
莱芜822107 4599.973621.743247.24 2051.90 44.60
325.64 15.89
临沂81066643805.132602.492988.58 1703.04 44.76
232.86 13.67
德州42485133719.582735.122450.54 1441.25 38.75
136.14 9.45
聊城44867253767.712503.392783.62 1575.11 41.81
163.60 10.38
滨州28372403893.832670.923295.09 1959.05 50.31
195.95 10.00
菏泽73230513255.342298.432234.76 1299.65 39.92
139.2 10.71
注:该表数据是根据山东统计年鉴、山东农村统计年鉴(2003)有关统计,结合2004年问卷调查统计所得。
据对山东省17个地市2002年乡镇人均总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总支出、生活消费性支出、文体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的调查发现,全省乡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723.37元,占全年总收入4330.42元的39.80%,而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文体娱乐用品及服务性支出的费用256.28元,占14.87%,已超出全国人民小康标准要求的11%近4个百分点。但由于各地市经济发展发展水平不同,全省仍有枣庄、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五个地市的乡镇居民的文体娱乐消费性支出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标准(表1),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镇居民体育行为的养成。社会动力学理论告诉我们,体育行为是积累健康资本、进而提升人力资本,从而导致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源泉和基础载体。只有当乡镇居民的体育行为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有机构成的时候,我国以人为本的小康社会才会成为它本来意义上的雏形。
2.3 乡镇居民文化程度与体育行为关系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身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知识、能力及实现欲望的载体。当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能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或者说他的健康存量低到了不能胜任工作、不能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他将会被社会所淘汰,他的人力资本也就所剩无几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利用体育手段增加健康资本,从而提升人力资本,无疑是一条科学、经济的途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体育的这一功能,从而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这其中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但较为明显的因素之一当属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审美观和体育行为的养成。根据总课题需求,我们将乡镇居民的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组、初中组、高中组(含中专、技校)和大专以上组等四个水平段,对其体育行为的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不同文化程度乡镇居民的体育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F=4.78,df=1889,P<0.01。统计分析表明,乡镇居民文化程度的总体方差不等,因此,研究中采用了Tamhane的事后比较(均值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大专以上、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居民的体育行为与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居民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
表2表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居民,很少锻炼的比例高于经常锻炼者,分别高4.87%和7.09%;而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经常参加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很少锻炼者,分别高3.12%和6.04%。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不同文化程度的乡镇居民在体育行为上的差异性。该调查结果的差异性与1998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统计数据也相符,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体育人口高达67.5%,而初等教育仅占11.4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加大教育投资和增加健康资本对提升人力资本有着直接的作用和效果。[7]因为居民的文化程度体现着教育投资的多少,而居民的体育行为又是增加健康资本的有效途径。由此,在健康经济学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提升人力资本的链接,即教育投资的多少关系着居民体育行为的养成,而体育行为又直接作用于人体健康存量,人的健康又与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体育运动又恰恰是当代居民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8]所以说,无论是人力资本的提升,还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扎扎实实地夯实农村居民体育行为这块基石当是今后我国全面发展的大势所趋。
表2 乡镇居民不同文化程度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统计
经常锻炼很少锻炼总计全国体
(体育人口) 育人口
文化程度人% 人%
人 %/%
小学及以下(初等教育) 145
7.67 237 12.54382
20.22 11.44
初中 (中等308
16.30 442 23.39750
39.70 56.19
高中及教育)291
15.40 232 12.28523
27.68
大专以上(高等教育)174
9.21 60
3.13 234
12.38 67.50
合计918
48.59 971 51.401 889 100
注:该表数据来自2004年2月的实名入户调查统计。全国体育人口不同文化程度的比例来自1998《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148。
2.4 乡镇居民健康资本形成的制约因素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的健康能力状况可以看作一种资本存量,它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生来具有的,如遗传疾病等;另外一部分是人后天所获得的,其方式包括营养、医疗卫生、自我保健等。一般而言,个体健康存量的大小与其获得和维护健康的成本多少密切相关。[9]根据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的健康能力状况调查分析,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健康资本的形成。健康,以及健康导致的长寿是人们获取良好生存机会的基本生命前提,然而,在目前山东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中却包含了许多不良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其中较为普遍的抽烟、酗酒这两种不良生活习惯,就严重妨碍着居民个体健康存量的增长。实证研究表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健康存量存在着一定正相关关系,而文体娱乐消费性支出却与不良生活习惯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也即文体娱乐消费性所占比例小的地市,农村居民的抽烟、酗酒的人数多。根据2004年2月对山东农村的调查问卷,从中抽取威海、青岛、烟台(东部)和枣庄、聊城、菏泽(西部)六个地市的100份问卷统计发现,文体娱乐消费性支出占年生活消费比例最高的威海(412.59元,占17.02%)百人抽烟人数仅有39人,而文体娱乐消费支出占年生活消费比例最低的枣庄(187.59元,占9.54%)却有68人抽烟,78人喜欢喝酒(表3)。
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人的寿命的缩短。在我国因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死因高达44.80%。[10]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寿命可以延长作为劳动力的时间,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人力资本还会不断增加。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将使获得和维护健康的成本锐减,要提高健康存量,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基本保证,而改变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途径之一即积极的体育行为。实证研究表明,长期科学、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既是增加健康资本进而提升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延长生命的良丹妙药。
表3 山东六地市农村居民部分不良生活习惯调查比较
年人均文
不良生活习惯
地区 体消费支占生活消 抽烟喜欢喝酒
出/元
费支出/% (100人) (100人)
东部
威海
412.59 17.02 3972
青岛
344 12.19 4178
烟台
287.72 12.21 4576
西部
枣庄
187.59 9.54 6878
聊城
163.6
10.38 6181
菏泽
139.2
10.71 6482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体育行为是追寻健康的有益方式,对于提高健康存量进而提升人力资本有着积极的意义。2)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居民积极体育行为的发生。3)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健康存量增加进而制约人力资本的提升,积极的体育行为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3.2 建议 小康社会着眼于提高人的健康存量进而提升人力资本,最终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各级政府在提升人力资本体育因子的重要作用方面,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如果70%的山东农村居民实现体育生活化,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在山东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