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省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广东省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广东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广东论文,乡镇企业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实施《建议》的目标,关键是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乡镇企业虽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在体制上也有一个建立现代企业体制和适应全国统一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问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也要随着社会和自身的发展而相应转变的问题。本文仅就广东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进行探讨: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发展乡镇企业中,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乡镇企业为数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众多等现实条件出发,采取了以兴办中小企业为主、外延发展为主、劳动密集加工型企业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1994年乡镇企业达到145.75万个,企业人员1016.6万人,总产值(90年不变价)3250.68亿元, 上交国家税金100.69亿元,企业纯利润236.6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256.29亿元。 同1978年比,总产值、税金、纯利润分别增长109.7倍、74.1倍和53.5倍,固定资产原值增长89倍。不仅乡镇企业的总体规模有很大发展,生产力水平也逐步提高,事实证明了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适应当时农村和乡镇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对促进广东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在取得正面效应和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而且随着国民经济和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其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速度发展和经济低效益的矛盾。据统计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乡镇企业总产值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其中,“六五”期间年均递增32.24%,“七五”期间年均递增29.17%,“八五”期间的前4 年(即1991~1994年)年均递增50.86%,达到了历史上增幅的最高峰。但经济效益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00元产值的纯利润率看, “五五”期间的后3年(即1978~1980)平均利润率为15.15%,“六五”期间降为11.6%,“七五”期间再降为10%,“八五”期间的前4 年又降到8.3%,其中1994年降到历史上最低点的7.3%。产生利润率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职工工资及物价补贴增加,贷款利息开支加大,税收和社会负担加重等客观原因;也有因企业“小而散”、耗用原材料和开支费用多,企业素质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主观原因。为了保持利润总额的持续增长,不得不继续加大投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靠扩大固定资产规模的办法,以增加总产值的增长。而老企业却因长期短缺营运资金,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致产品档次和质量上不去,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欠佳,亏损企业增加。1994年全省镇办企业亏损的就有2489个,比上年的2020个增加23.2%,亏损余额14.48亿元,比上年的6.43亿元增1.25倍。 这种以速度求效益的“广种薄收”增长方式已形成惯性作用,一旦国家收缩银根,乡镇企业即陷入困境,1989、1990两年出现总产值大幅度下滑,利润一度负增长便是证明。

二是高负债经济运行带来的困扰。由于采取以外延发展为主,并实际上实行以速度求效益的发展战略,因而每年都要投入大量发展资金,而乡镇企业自有的资金长期以来只占投入部份的20~25%,75~80%要靠引进外资、银行贷款、企业拆借等办法解决。近几年来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以后,企业自有资金加上集资,占每年投资总额的比例增大到30~35%左右,但仍然有65~70%要依靠引进外资、银行贷款和企业拆借等办法解决。1994年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6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及企业拆借资金达107.73亿元,引进外资66.51亿元。 镇办企业的问题更加突出,当年全省镇办企业全部资产总额达1218亿元,其中,当年增加的资产部分为3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68%。从新增资产形成的渠道来看,流动负债168亿元,占52.66%,长期负债42亿元,占13.17%,二者相加占当年新形成的固定资产部分的65.83%,亦即是当年新增的固定资产部分有三分之二是靠负债而取得的。镇办企业累计其积欠债款863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总额的70.85%,从而形成了高负债的经济运行机制,近几年银行贷款利率不断加幅,特别是有些贷款是靠企业拆借,要付高息,故当年利息支出比上年增加了87.7%,这也是当年镇办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4.74%,而实现利润则比上年减少3.1%,出现了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高负债经济运行方式已经到了难以持续下去不得不易弦更张的时候了。

三是劳动密集型对外加工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广东乡镇企业是靠劳动密集型企业起步的,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其它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要是依靠发展对外加工型企业启动的。这种对外加工型企业是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对外开放先行一步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各地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事业,地缘优势逐渐减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和职工工资大大高于内陆;再加上开放范围的扩展和税收等政策的调整,这些地区的外经优势已基本消失,因此,对外加工业务有逐步向内陆省份分流、甚至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因此,劳动密集型对外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珠江三角洲和其它沿海地区的对外加工企业工缴费收入占全省70%以上,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对广东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此外,乡镇企业规模布局的“小而散”,也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与集聚效益,障碍了广东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提高。

上述情况与问题表明:广东乡镇企业的发展已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今后要进一步健康发展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广东乡镇企业走向一个新里程的关键所在。

二、广东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思路

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大课题,这篇短文只能简要地谈几点基本思路。

(一)确立速度与效益并重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农村经济仍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乡镇企业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无疑是必要的,否则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便不能逐步缩小,并势必延缓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受到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现实条件所制约,并要与农业、城市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相适应,发展速度不是越高越好。而且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应体现为速度与效益的大体一致,如果是高速度低效益,那这种速度是不大正常并缺乏后劲,因而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因此,我们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时,必须确立速度与效益并重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合理的水平上,并采取相适应的有效措施,力求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基本同步。

(二)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从广东乡镇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要着重抓好如下三个环节:

一是把好合理投放和运用资金这一关。这包括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社会集资、引进外资和银行贷款等渠道的资金。当前乡镇企业正在处于大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是不可避免的,银行贷款也是必要的。要着重指出的是:上文提到的“高负债经济运行带来的困扰”,与负债总额增多固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投资效益不断下降。以广州市为例,该市乡镇企业1985年银行贷款总额为3.99亿元,平均每100 元总产值占用贷款18.6元;1993年银行贷款总额为37.49亿元,平均每100元总产值占用贷款7.67元,两个年份对比,贷款总额增长了8.38倍,而总产值却增长了21.77倍,每100元总产值占用贷款的水平还下降了58.8%。这说明贷款水平并不是过高,只是由于贷款的利率大幅度提高,利息开支增幅很大,而企业的经济效益又不断下滑,每100元总产值纯利润率从1985 年的12.54%下降到1993年的9.35%,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这种情况在全省具有代表性。要与内涵发展相适应,就必须首先把好资金的投放、运用这一关,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新项目上马和老企业改造中去。在资金的运作上还要突破就地办企业这种经营传统的局限,搞活资金经营,在市场调查选准目标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以入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法,实行跨地区、行业经营,从资金经营中求发展、求效益。

二是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首位。广东乡镇企业的科技结构现状是多层次的,虽然有一批科技水平比国有企业并不逊色的大型企业,但从总体上说,科技和设备水平仍落后于国有企业,与国际上的先进科技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因而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强化人才开发,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逐步缩小差距,并力求在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开发新产品、创立名优产品方面有新的突破,使科技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三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首先要依靠城镇,建立和管理好工业小区,进一步解决企业布局分散的问题,充份发挥企业的关联效应和集聚效益;其次,要实行集约经营。“集约经营”一词是从农业引申到工业的,指的是精加工;或者将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制造出高精尖产品;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综合利用,一物多用,变废为宝。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再次,要引导企业逐步组建大型企业和各类集团企业,以利于促进企业内部或有关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应变、开拓、竞争能力,充份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

(三)重新认识与充份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历来是乡镇企业经营致胜的一项战略原则。但是,优势不是永恒的,有些优势是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这就有个重新认识的问题。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地理、资源、人缘、意识等先天优势是在自然、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长期起作用而且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二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新形成的经济、产业、人才、市场等后天优势,将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更为直接的、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三是对外开放先行一步以及有关优惠政策等由上级政府授予的政策性优势则只是暂时性的,一旦政策改变,优势即告消失,事实上已经基本消失了。尽管如此,珠三角的地域优势只是起了结构上的变化,优势仍然强劲。如果说,以前的优势有利于劳动密集加工型企业发展的话,那么,现在先、后天形成的综合优势更有利于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顺德市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企业的转型,他们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十多个国际财团签约合作,重点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在实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要重新认识本地区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采取不同发展战略和企业类型。例如,一般来说: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可以逐步转变到以内涵发展为主;乡镇企业次发达地区可以实行内涵与外延发展并举;经济不发达地区仍需以外延发展为主,靠劳动密集型企业起步。总而言之,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渐进发展过程,要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转变。

标签:;  ;  ;  

论广东省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