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E国际质量评审的本体意义及其学术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推论论文,本体论文,意义论文,学术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458x(2008)11-0028-05
经过了一年多紧张筹备,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ICDE)在上海电视大学为期一周的国际质量评审(Quality Audit)终于落下帷幕。此期间,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无论教育观念的碰撞、教学行为的探讨,还是管理意识上的对峙,学习评价上的斟酌,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在研究和提炼ICDE国际质量评审的本体意义以后,尤其是面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Evaluation)(简称“试点项目”)后的教学改革,ICDE国际质量评审所带来的相关学术推论便呼之欲出。
一、ICDE国际质量评审的本体意义的写实
ICDE作为一个开放与远程教育领域里最大的国际性行业组织,成立近70多年来,对于推动世界远程教育的普及,引领国际开放教育的发展均作出了积极的、有益的贡献。作为国际第二、国内首先主动参与其国际评审活动的上海电视大学,除了想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同行知音、提升发展力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想亲身体会一下国际质量评审的本体意义。
(一)质量是重要的,但质量观的核心价值和引领作用更为必要
在质量评审的那些日子里,无论是高层访谈还是基层座谈,专家们都会不厌其烦地问:“你们对质量定义的理解”、“你们对现有质量的看法”等等,“理解”也好,“看法”也罢,全然并不直接议论实际质量高低,而是追寻你对质量本身的认识、理解和看法,即所谓质量观——ICDE质量评审的核心理念。其实也对,作为质量,首先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同时也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意味着它的核心在于价值的有无。传统精英教育秉持“研究高深学问”的宗旨,讲求“偏重学术、追求卓越”的质量,而高等教育自大众化之后开始成为人们必要的生活准备,甚至是一种权利和义务时,其质量的关注点往往就在于实用、合格和满意等心理上的认同。于是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是以‘需要’为指向的”(陈玉琨,2000),“是围绕不同利益关系人的质量观”,继而“将其整合起来取得相对一致”(韩映雄,2003),反映了质量由“应然”到“实然”的这种变迁。其实,质量定义的内核应该就是“合乎目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程序性的规定,针对不同的教育要求和学习需求,只要实现了各自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既定的“质量”要求。从管理思想家菲利浦·B·克劳士比质量哲学的范畴来看,质量并不意味着“好、高、卓越和独特”,因为这些形容词极其主观和含糊,因此质量本无高低之分、只是有无之辨。这种质量观正是一种质量文化,其内在的意识、观念、思维乃至价值取向,对我们的质量行为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由于我们将“合乎目的”作为我们质量观念的核心价值,它与ICDE组织所持有的质量“适用性”就大同小异了,这就为我们与评审专家的友好对话搭建了一个公共平台。
(二)质量评估是必要的,但质量评审更能彰显我们办学的内涵特色
当前,国际上教育评价的方式通常有质量认证、质量评估、质量审核和大学排名等等,它们各有内涵偏重,但互为补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广播电视大学、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在内的远程和开放教育机构,还没接受过现行意义上的教学质量评价。即使是我们刚刚结束的“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其实质上也只是一种“项目鉴定”意义上的认证性评价,它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外延上的发展,内部管理的初始规范以及试点结束时应有的成效等等。因此它与常见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是无法比拟的。
当前国内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一般都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在制定好系列评估指标后,采取通常的评估方式进行。这类评估往往显得规正划一,应对性极强。而本次ICDE对我们进行的远程与开放教育评价所采用的质量审核(Quality Audit)方式,其全称为“质量控制审核”。因此,它并不是直接评估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而是通过评价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及其运作的有效性,来间接判定教育教学是否具有质量,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见的财务审计。这种质量评审不但可以了解学校对自身质量定义的理解、校内质量保障机构及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还可以在学科、专业、课程及系统、院校、师生等不同层面直接听取反映和获取例证,从而有效地验证其质量的客观性。这种教育评价不仅认同了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尊重了学校的自主办学权,而且还将有效地调动教育评价各方的积极性,结果会展示出一种学校自我加压、追求发展的新境界。
(三)国际质量评审关注结果,但是更关注流程中的环节和过程中的叙事
由于质量评审是被评学校在相应机构的评审框架空间中的自我展示,因此,质量评审完全不需要像通常的质量评估那样,死抠标准、面面俱到、讲求痕迹,应对色彩浓重。在ICDE评审中,专家们依据“制度-执行-评价-反馈-整改”这一总体思路,通常并不十分在意制度和规章的有无,而是希望通过具体执行中的事例来描述和反思,并以此来审核工作流程和确认实际成效。比如:过程中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再比如流程中的“课程设计”等等,就是如此。鉴于此,专家们的主要精力不是用于查阅资料,而是进行大量的个别访谈和分项座谈,甚至现场考察来获取大量鲜活的、生动的案例、事例甚至课例来“折射”或“佐证”应有的质量。即使是在最后质量评审报告的撰写中,也是在大量白描式的叙述有关过程和列举事例之后,才给出应有的极其简明的赞扬和建议,态度严谨可见一斑。
(四)评审清单尽管有所调整,但始终符合国际质量评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由于ICDE内部机构和相关人士的变更,本次国际质量评审内容清单也曾发生一次重大变化,即由原来ICDE标准局提供的16条,变更为现场评审专家组修改成的新6条,这曾经引起我们的一些猜度。具体说来,原16条要求明确、内容具体,便于我们自检并与专家们对话,将其归纳起来也就是有关质量政策、课程实施、教职员团队、学习支持和指导以及检查和反馈五大板块。至于新6条则是评审专家组为被评院校仅仅提供了一个评审框架,即:目标和目的、课程设计、教学与测评、学习支持和指导、学习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及质量保证及提高等6个方面,它们看起来简洁而富有连贯性,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它们为被评学校个性展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本文经过检索,发现这6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AA)统一提出的全英高等教育共同的基本评审框架。可见,原16条也好,新6条也罢,尽管形式不一,但各有千秋,它们均反映了质量评审的一般性要求和内容,从而较妥帖地反映了现代教育质量评审的理念性、过程性、表现性、增值性和发展性。
二、ICDE质量评审后的重新思考及其学术推论
在回味了ICDE国际质量评审的本体意义之后,直面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无论是直接验证还是间接推动,都很令人振奋。为了便于表达和说明,本文将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善,运用几何学中推论的形式予以展现,以便于讨论。
推论1:教育质量应是满足相关利益方需求的相对度量
前面已提到过质量观,它不仅是对质量本身的理解和把握,更是判定质量有无的依据。质量评审中可以看出,ICDE的专家们一直在表白,他们对教育质量的把握就是看其“适用性”。作为肩负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使命的远程教育,它面对的是广大需要在职业上生存和事业上发展的求学者,他们教育背景不同,文化基础薄弱,但学习目的又是那样的明确,在凸显的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学业有成。然而,国家办学需要的是社会效益,学校教学追求的是行业品牌。在这三者都必须讲求的前提下,我们只能找寻出一个满足各方基本相关利益的平衡点。于是,只有按照我们的教育目的和目标,将国家基本利益、社会公共需求和学习者个体愿望,运用“简化、优化、协调、统一”的标准化原理,提出一个满足相关利益方必要需求的度量基准。在此可以借鉴的是,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全民教育的框架内对教育质量最终提出了一个整体框架,其基本思想主要是:有质量的教育首先是保障基本人权的教育;有质量的教育是建立在德洛尔四大学习支柱基础之上的;有质量的教育旨在将学习者培养成为兼具个体、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和全球公民四种角色能力的人;有质量的教育具有地方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有质量的教育构建的是知识、生活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请看,这里的框架将理念和标准和盘托出,并将全球、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习者个人的各种相关要求和利益关系协调得多么适切。为了开放和远程教育的未来,同时也为了数百万求学者的今天,我们急需拥有自己的质量基准。
推论2:教育目的才是我们办学的终极目标
ICDE质量评审内容板块中的第一块便是目标和目的。本文将其理解为专业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从词义上看,目的相对宽泛、高位,是管方向的。而目标一般比较具体、精到,便于实际操作。比如通常所讲的教育目标或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总是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作为引领多元教育目标的教育目的来说,我们还要深入思考。从教育的本原来看,其目的就是培养“人”,远程教育也不例外。首先,培养人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看具有普适性,因为人们接受教育并非都要成为人才;其次,培养人具有终级性体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和相对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最具有“无用性”,当下无用性即是对现实功利性的一种批判,也是“教育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丹尼尔·科顿姆,2005)之一。因此,培养人从根本上体现了一种平民教育的思想。国内所讲的平民教育,一般是指平常百姓尤其是社会边缘家庭子女都可享受的教育,是从教育政策角度来切入的。实际上国外所说的平民教育,一般是指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一个平常的人,即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主要是从教育哲学层面来考虑。因此,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人,它既体现了我们开放教育“有教无类”的价值理念,也展现了开放教育“因材施教”的人文精神。
推论3:课程建设应是资源开发和教学设计的总称
专家在评审中将“课程设计”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提“课程建设”可能更为恰当和方便,至少课程设计也已包括在里面。
过去我们常说到资源开发,也常常讲起教学设计,但往往不多提及课程建设。过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们偏重了教学论,而忽视了课程论,以至于我们尽管重视教学计划,但却忘记了教学计划实际上就是“课程的体系结构” (潘懋元,1996),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作为课程来讲,它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因此,课程意识、课程产品的概念及课程资源的理念急需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徐皓,2007)。从这层意义上讲,资源建设与教学内容相关,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相配,抓好了课程的整体建设,就能保证教与学全过程的基本质量。否则认为资源开发就是开发个课件,教学设计也就是教堂上的教学安排,最终必然会导致开放与远程教育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落空。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教学改革中全力推进优质课程建设的初衷吧!
当然,进行包括课程设计在内的课程建设靠什么来引领和规范,这就是课程规定性文件。课程规定性文件中第一位应是课程大纲,它是教育目的和目标规定下的课程基本要求和全部内容,旨在创设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尽可能相适宜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习的发生;第二位就是课程说明,它反映了本课程的基本信息和它在课程体系中的教学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体系结构的内涵,从而自主选课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第三位则是教学实施方案,它既是教与学互动的蓝图,是教学资源配置与使用的明细,同时也是教与学互为评价考核的依据,它的核心便是课程教学模式的体现和活化。可见,课程规定性文件非常重要,它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所在。
推论4:教、学和测评应实现一个完整的多维关系性的流程再造
ICDE在质量评审中十分重视教、学和测评的一体化设计和运作,同时“流程”、“过程”和“关系”等字眼也常常闪现。这与我们过去只单纯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形考与终考的一体化设计等等不尽一致。理由何在?首先,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在教育学的意义上它们本是一个共同体,努力维系着整个教学过程,当然,对双方的评价自然也在其中了。其次,教学过程的发生和成长靠的不是创新,而是积累,是一种所谓环节流程化的积累。这是我从经济学家郎咸平那里受到的启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学习并不等同于传统的正式学习,而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它一般并不需要在指定的班级、传统的校园、系统的讲授中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常常表现为一种微型学习,即学习内容是简短的,学习资源是易获的,学习过程是短小的,学习方法是灵活的,学习方式又是便捷的,至于学习成效则可以是多元且能够及时测评的,只有这样的一体化总体设计,才能实现一个完整的、具有多维关系的教学流程,当然还需要进行有别于传统的再造。比如,教,可以安排在学习者学习发生前,即导学;教,也可以跟随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如助学;再比如,测评可以安排在学习者学习之前,如现有的入学测试,以了解学习者学习的起点;当然更可以将测评安排在学习者阶段性学习之后,用来观察学习者学习后的成效和变化。总之,过程非流程,过程是必须和确定的,但流程则是可以变化的,只要符合规律,满足需求即可。
推论5:模式只有从固化到活化才能实现质的提升
说到模式,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在“试点项目”中,我们所创设的各种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质量评审中,ICDE的专家们曾经产生过这样一些疑问,即“这种公式化的程序是否仅仅是一种用来吸引人的辞藻,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很多地派上用场”等,尽管事实胜于雄辩,专家终于感受到了模式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内在力量和潜在作用。然而,这也提醒了我们,模式的深化必须途经由固化到活化的提升之路。试点之初,提出模式是为了践行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是在大范围内快速推行成功经验的必要做法。然而,模式毕竟是从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它简单、枯燥,极易被人们标签化和表面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唯有将模式活化,才能消除其固有的弊端。所谓活化就是要我们针对具体情况,集中教学智慧,应用教学策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实际的教学过程赋予鲜活的内涵。“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后,有些学校之所以出现“模式反弹”(即回归模式推广之前),归根结底不是固化不够,而是活化不足,教育技术和教学艺术应当就是我们模式活化的良方。
推论6:学习的支持和指导比服务更需要、更实在
在质量评审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曾经感到纳闷,为什么来自ICDE方面的评审文件中提及的都不是学习支持服务,而是学习的支持和指导。直到两个月前我去伦敦开会顺道访问了英国开放大学,我才了解并理解了他们的本意。英国开放大学东英格兰学习中心负责人奥蒙德·辛普森先生告诉我们,作为一所开放大学,“服务”只是对一个组织或机构而言,而支持则是这个组织或机构的行动,即应该做的事情。原来,国际同行们眼中的“服务”并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讲的那些理念和行为,他们之所以将服务“组织化”,关键是教育本身即为现代服务业。因此,作为一所开放与远程大学,它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学习者要有及时的支持和尽心的指导。静下心来想想也确是如此,服务一般是一种询问或是一种允诺;而支持更是一种决心或者是一种行动。也就是说,服务通常是被动的,而支持才是主动的,于是平时才有要“主动服务”一说。另外,支持往往是靠前的,服务一般是跟上的。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们只有受到支持,站住了,才能继续学下去,而只有学下去,各种周到的服务才能跟上发挥效用。
在学校履行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指导中,评审专家们还十分留意在此过程中相关跟踪记录系统的运作,并建议我们在此基础上再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档案(Portfolio),个性化加人性化,既是学校工作安排的提示,又是学习者进步的佐证,那就更理想化了。
推论7:Blog(博客)、Wiki(维客)等网络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实际上是Web2.0时代理念的弘扬
ICDE质量评审结束后,专家们给我们提出的建议中,首条就是,要“了解网上学习的新应用(特别是使用Blog、Wiki和Portfolio)”,“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网上服务”,“努力扩大利用从网络获取的广泛信息来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既然作为首条建议,本文认为它的分量应该很重。
Blog、Wiki究竟是什么,竟引起专家们那样关注,个中原因我们需要弄个明白。原来Blog作为一种个人“网络日志”,Wiki作为一种多人合作的写作工具,它们都是继现有的E-mail(电子邮件)、BBS(讨论区)之后的新一代网络交流方式,其重要背景便是基于Internet的Web1.0版本与当下Web2.0版本的进化之争。业界认为,这种进化决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简单换代,而是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上的更新提升,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那么,Web1.0与Web2.0的主要区别在哪里?首先,在理念上,Web1.0以数据为核心,体现了信息至上,而Web2.0则以用户为中心,彰显了人性化;在内容上,Web1.0侧重于资源设置和配套上,Web2.0则关注于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在形式上,Web1.0相对封闭,由少数人控制并主导,而Web2.0则奉行开放,提倡社会性软件的开发,鼓励用户们的集体贡献。总之,Web2.0更贴近Internet的本质,即共享、自由、平等和开放,从而使网络天地与现实生活真正开始交融。
可见,在Web2.0理念引导下,开放与远程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升。比如,他们既可以和教学者、开发者一起在新平台上,以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参与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学习体验整合应有的学习资源,与同伴共享;在Web2.0中使用Blog,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会更加凸显,以往Web1.0中BBS讨论时的“观望”和“逃脱”现象就会不断减少;在Web2.0中使用Wiki,师生乃至生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以往Web1.0中网上小组活动中的“应付”和“冷漠”现象也会逐渐消失。当然,Web2.0时代中的各项技术也不是一用就灵的,这还需要根据开放与远程教育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需求,科学地进行设计方可奏效。以“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为办学宗旨的我们,是否也该尝试一下?
推论8:网络时代的人格教育永远是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
在质量评审报告中,ICDE的专家们多处提到,“抄袭和剽窃等不良行为,在流行的数字化资源和强大的搜索引擎中出现”,要求“采取严肃的立场,反对抄袭、剽窃”,并坦白告知在质量评审的有关文件和讨论中,学生抄袭现象增多的问题并没有放在桌面上讲起。这件事我们乍一听来,有点不可思议。学生平时无论在作业、考试乃至论文撰写时,抄袭或剽窃的现象一般总是存在的,尽管我们也有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处理规定,但在质量评审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将此事看得这样重要。这就说明我们对于“教育是培养人的”这一目的还领会不深,对培养人这一过程还有疏漏。本文在前面已经提到,作为平民教育或公民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就是要从潜意识里将学习者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勤劳勇敢、有知识、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而不仅是有一堆知识或一技之能的工具之才。平民教育的内涵就是告诉学习者在要做正常人的同时,还要做正确的事情,这就是人格教育。记得去年我在北京大学进行学术研讨时,听说该校元培计划文科实验班开设了一门必修课——“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将美国哈佛大学使用的一本名叫《学会引用——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手册》作为指定读物,深受师生好评。据了解,它不仅是一本告诉学生应如何正确地引用参考文献的工具书,而且还是一本举例说明怎样杜绝剽窃陋习而保持诚信的有益读本,润物可谓细无声。我们只有从教化的源头抓起,并跟上有效的检查措施和从严查处的规章制度,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三、结语
从ICDE质量评审本体意义的写实式阐述,再到重新思考后所形成的学术推论,无不显现出本次质量评审后有益的启示,尽管后发效应还在继续和放大。记得有次在进行质量评审重新申报决策的时候,我们曾讨论过“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应该说现在总算按照预期有了令人高兴的答案。如果说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已经跨越区域的话,开放教育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在跨越国界,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追求。我们只有与世界对话,才能和国际同步,科学发展的学习和实践也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