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企业 大发展 信息化 助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姬玉[1](2021)在《“一带一路”域内税收征管合作视角下的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习近平主席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并诚挚邀请“一带一路”域内国家加入,截至目前为止共有65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中。经过7年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域内跨境贸易日益增加,沿线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发起国,更是与域内各国建立了更加密切友好的合作贸易关系,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税收领域,从“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发展至今,我国与“一带一路”域内国家通过签订税收协定、合作协议、建立和加入税收征管合作组织等方式搭建税收合作沟通桥梁,致力于达成跨境税收领域征管共识,追求长期稳定的税收征管合作关系。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贸易方式的改变等外界因素,全球税收环境也随之变化,数字税的征收、税收征管数字化的提出等税收变化致使全球税收不确性增加,跨境税收领域面对的挑战及矛盾日益凸显,从全球防止重复征税到全球反避税,跨境税收关注点不仅局限于所得税领域,货劳税问题也逐渐引起大众关注,国家间的税收竞争及对本国税收利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税收争议覆盖范围扩大、争议内容不断新增,但目前域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效率低、效力弱的问题致使跨境税收争议问题难于解决。再加之“一带一路”域内发展中国家较多,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法治化水平、监管服务水平普遍不高,进一步降低了税收争议解决的效率和效力。2019年于我国乌镇举行了第一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并发布相关的成果文件,此次论坛初步建立了“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成立了税收征管能力促进联盟、制定了“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计划——《乌镇行动计划(2019-2021)》,会议成果对“一带一路”域内税收征管合作的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和里程碑式的意义。《乌镇行动计划(2019-2021)》中将“加快税收争议解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在文件中提出加快税收争议解决的对应改进措施。由此可见改进现行域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在税收征管合作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以“一带一路”域内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税收征管合作为背景,首先将概述目前国际社会关于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实际操作路径。其次,将范围缩小至“一带一路”域内,通过理论研究、政策梳理、数据分析、案例探讨等方式介绍税收合作成果下“一带一路”域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建设情况、具体方式和实际运行情况,并梳理和总结出了“一带一路”域内国家之间双边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目前存在解决效率较低、规则不完善、解决方法较为局限及实际中执行能力不足等问题并分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成因;最后,借鉴相关国际争议解决机制经验的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域内税收征管合作的未来规划、区域内经济发展及沿线国家税收环境变化趋势等因素,提出适用于“一带一路”域内可完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对策思路,其中主要思路包括两点内容:一应该加强“一带一路”域内的税收征管合作。税收征管合作对跨境税收争议解决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税收争议的解决应建立在和谐、稳定、有序的税收征管合作中。因此,税收征管合作应与域内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以税收助力域内各国之间的持续发展、合作共赢。另外,应该深化现有的合作内容,其中就包括扩大税收征管合作范围、提高域内税收确定性,加强域内税收征管合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二完善域内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主要从域内和国内两个角度出发,域内应该更新和完善现有的MAP内容和条款、增加解决税收争议的补充措施、重视跨境纳税人在争议解决过程中的参与权。对于我国国内,应紧密衔接我国与他国签订的税收协定条款以此完善国内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也应该提高国内涉外税收人才的服务能力和征管能力。
黄晓丹[2](2020)在《论物流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广州市2015年~2019年经济发展情况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不断构建,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对中心城市来说,本身产业经济结构完整、体量庞大,在转型升级中如果得到物流产业"助力",更有利于城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从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机制研究出发,立足问题分析,以广州市2015年~2019年物流产业发展为例,从优化物流产业发展、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智慧物流建设、建立物流信息整合平台等方面,具体阐述了物流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力。
江孝君[3](2019)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各个领域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衡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集中体现;加快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与关键,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轴线。在此时代大背景下,论文基于多空间尺度视角,探讨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有助于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尺度关联特征、有助于为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区域经济及经济地理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基础研究,基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系统总结了区域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及我国理论界关于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并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研究,立足人文地理学科,科学定义了区域及区域经济差异等基础概念,提出区域经济差异指的是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发展水平变化率方面存在的差异现象,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异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差异,而发展水平变化率则表示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过程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逻辑分析体系、指标测度体系及方法支撑体系于一体的,同时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区域经济差异多尺度与多机制分析框架,以此为轴心,有机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并总结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共分为四大部分,具体为:第一部分基于综合指数模型、差异指数模型及尺度嵌套模型测度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时序演化及尺度嵌套特征,研究发现:(1)区域经济绝对和相对差异均表现出地级>省级>区级的尺度发展格局,即空间尺度越小,区域经济差异越大,相对越能揭示经济发展及增长的区域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稳定性较强且阶段性突出,而区域经济增长变化趋势波动性较强,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绝对差异逐步扩大。(2)尺度方差分解表明,地级尺度差异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高于省级和区级尺度,泰尔指数分解表明,省内地级单元间的差异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高于省间及区间差异,综合表明较小空间尺度的差异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第二部分基于ESDA模型、空间分类法及地理统计法从空间关联、空间分类及空间分区等三方面比较了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发现:(1)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正向集聚特征,地级尺度明显强于省级尺度,即空间尺度越小、集聚特征越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优于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集聚特征稳定性较强,而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波动性较强;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关联总体以正相关为主,LL类型占据主导地位,各尺度对应程度较高,冷热点呈现与局部自相关相似的空间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稳定性较强,区域经济增长跳跃性较强。(2)不同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分类格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延续性,中低水平区占据主体地位,并与低水平区呈片状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中高及高水平区呈沿海集聚、内陆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类总体呈现集聚特征,中低及中高类型区占据类型主体,空间分类格局跳跃性较大且各尺度对应性相对较差。(3)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对应空间分布呈跳跃性变化,低发展水平-慢增长率为类型主体,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地级尺度区域经济差异水平波动明显,基础高增长慢的区域集中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及珠三角核心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总体表现为:“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等级化”特征,呈现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普通地级市发展格局;“职能化”特征,综合型城市总体强于资源型城市;“阶梯化”特征,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南北差异显着,南方整体优于北方;经济区间差异明显,呈东部沿海区>南部沿海区>北部沿海区>东北区>黄河中游区>长江中游区>大西南区>大西北区的发展格局;沿海、沿边及内陆城市间差异显着,呈沿海城市>内陆城市>沿边城市的发展格局。第三部分基于逻辑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从驱动因素和驱动因子两大方面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差异时空分异格局的形成及演化是受区位、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要素共同作用驱动的,各方面要素渗透于各个空间层面,共同作用于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化。驱动因素分析表明,在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形成及演化进程中,区位因素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因素发挥决定性作用、社会因素发挥关键性作用、政治因素发挥推动性作用。驱动因子分析表明,不同尺度驱动因子贡献率及作用区域有所差异,总体上人均固产投资、就业总人口、进出口总额、人均存贷款总额、人均财政支出、城镇化水平、移动电话用户、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公路网密度等因子的增加或提升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的减少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而第三产业比重、城乡收入差距、大学生数量等驱动因子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驱动因子作用经济发展总体表现出沿海高于内陆、东部高于中西部、东南高于西北、南方高于北方等空间格局特征。第四部分总结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对国民经济运行及政治社会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协调区域经济势在必行,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关注协调较小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关注区域整体系统协调发展,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协调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结合,合理规划与有效落实相结合;对策建议主要从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夯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等三方面提出。
韩增勋[4](2013)在《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演变和城镇化协同发展是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客观规律,目前很多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给予很多关注。中原城市群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能有序稳定的进行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认真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方面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同时结合河南省特殊省情,创建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提高河南省产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以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指导,同时也借鉴了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知识。选取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和城镇化响应的定量分析模型,系统的分析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反馈机制,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和城镇化发展互动模式、特征。首先,研究了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问题提出的背景以及本命题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城镇化滞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城镇化的响应和支撑、城镇化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功能作用等本文研究的宏观背景。其次,进行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构建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再次,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回归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动力因素和产业结构和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部分在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发展规律的指导下,结合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特点,提出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高迎爽[5](2010)在《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 ——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文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中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国际性议题。鉴于法国与中国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相似性以及法国以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为主的特征,本研究以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史为对象,以政府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为切入点,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全面解析了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进程及其经验与启示。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围绕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以政府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为依据,认为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7年为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确立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了质量保障问题,法国政府通过放权激发高等教育的内部活力,并通过创建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此同时,法国政府一方面推动高等教育地方化与均衡化,一方面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为接纳大量学生、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均衡发展提供了物质、经费与制度的保障。第二,从1998年至2005年为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阶段,法国政府针对由于其国际留学市场上竞争力下降导致来法留学生人数减少的状况,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外部驱动力,在博隆尼亚进程的推动下,建立了与国际接轨、与欧洲其他国相和谐的“358”学位制度,创建与之相对应的各级学位监督委员会以确保新学位的质量。同时,法国政府还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以巴黎地区为重点的实验室和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358”学位制度改革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法论的演进共同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统一。第三,从2006年至今为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再起航阶段,政府通过大学的自主与责任改革,引入绩效评估,创建了新的评估机构,进一步加强了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治理与自律。政府更加注重大学教师和研究者的工作绩效,并积极开展国际质量评估的合作。本研究通过对大量一手研究资料的分析,形成了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历史研究的分析框架,从政府层面上对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与回顾,并对政府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从而有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龙志毅[6](2009)在《益阳市工商银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遵守入世的承诺,将金融市场对外资开放,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在国内布局设点开展业务,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中来。对于本土银行来说,不但要对优势的外资银行守住已有市场,同样也面临着本土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在金融电子信息化时代,电子银行是当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代表着现代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它的出现、创新和发展,不仅开创了一种新型的银行产业组织与经营形式,促使传统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发生转变与调整,导致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动,而且还成为商业银行能否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并正在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服务营销,并把它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最终形成了服务营销理论。服务营销在国外银行业的应用比较成熟,在国内还只是模仿阶段,还未形成能够匹配自身特色的服务营销体系。本文尝试讨论中国银行业以顾客导向的服务营销理念,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种思路,以期缩短中外银行间服务营销水平的差距。本文以7Ps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益阳市工商银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目前的现状,用SWOT模型描述了银行的内外环境及优劣势所在,指出了服务营销对银行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对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细分、内外部环境分析,为益阳市工商银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的发展制定了如下策略:银行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知识,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服务;通过银行服务人员的外表、服务现场的设施、设备、企业标识、价目表等有形的要素,来展示服务质量及银行形象;对服务过程中的组织机制、顾客指导、服务活动的流程等进行控制。最后文章对银行服务的质量以及补救措施进行了补充论证,以客户关系管理等一系列手段来实现对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的实施和事后控制,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银行服务营销体系,为益阳市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巩固领先地位和开发优质客户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孙建辉[7](2001)在《小企业 大发展 信息化 助增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小企业 大发展 信息化 助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企业 大发展 信息化 助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域内税收征管合作视角下的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 |
四、创新和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一章 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理论与实践概述 |
第一节 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跨境税收争议 |
二、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概念 |
三、相关税收原则 |
四、理论基础 |
第二节 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实践路径 |
一、国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途径 |
二、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运行模式 |
第二章 “一带一路”域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域内经济和税收合作情况 |
一、“一带一路”域内经济发展概况 |
二、“一带一路”域内涉税环境 |
三、我国与“一带一路”域内国家税收征管合作情况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域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建设情况 |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域内国家签订税收协定情况 |
二、我国与“一带一路”域内国家解决税收争议主要途径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域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运行情况 |
一、“一带一路”域内主要跨境税收争议内容 |
二、“一带一路”域内现行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运行现状 |
三、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一带一路”域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域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税收协定约定内容执行不到位 |
二、东道国国内税收救济力度不足 |
三、MAP使用效果不佳 |
四、跨境纳税人对政策缺乏了解 |
第二节 造成“一带一路”域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域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规则不完善 |
二、域内国家依法行政水平参差不齐 |
三、域内争议解决相关的征管合作机制建设不完善 |
第四章 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国际经验 |
第一节 国际组织争议解决机制 |
一、世界贸易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华盛顿公约》 |
第二节 地区联盟争议解决机制 |
一、欧盟——《仲裁公约》 |
二、“一带一路”域内欧亚经济联盟——《欧亚条约》 |
第三节 发达国家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美国 |
一、美国税收协定范本中的MAP |
二、美国税收协定范本中的仲裁条款 |
第四节 经验借鉴 |
第五章 健全“一带一路”域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一带一路”域内与争议解决相关的税收征管合作 |
一、税收征管合作紧密结合域内发展趋势 |
二、深化我国和域内国家税收征管合作内容 |
第二节 提高“一带一路”域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效率 |
一、完善税收协定中的争议解决规则 |
二、落实域内征管合作中相关成果 |
三、提高我国国内跨境税收争议解决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论物流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广州市2015年~2019年经济发展情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流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
(一)优结构,助增长 |
(二)促集群,带发展 |
(三)赢竞争,提效益 |
二、广州物流产业发展情况 |
(一)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需求旺盛 |
(二)广州物流供给与收入情况呈良性发展势头 |
三、广州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二)物流产业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
(三)第三方物流发展不足,现代物流发展有待提高 |
四、新时期广州推进物流经济发展的对策 |
(一)优化物流产业发展,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
(二)加快智慧物流建设,推进物流一体化进程 |
(三)建立物流信息整合平台,促进信息共享 |
五、结语 |
(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支撑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 |
二、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
二、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支撑 |
第一节 逻辑分析体系与尺度单元划分 |
一、逻辑分析路径 |
二、多尺度空间单元划分 |
第二节 指标测度体系与数据来源 |
一、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支撑体系 |
一、文献阅读梳理方法 |
二、综合指数测度模型 |
三、差异指数测度模型 |
四、尺度嵌套分解模型 |
五、空间关联分析模型 |
六、空间类型划分标准 |
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 |
八、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第四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序演化特征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综合评价 |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
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
三、各尺度比较分析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嵌套分解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解 |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多尺度分解 |
三、各尺度比较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空间演化特征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关联特征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 |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 |
三、各尺度比较分析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类特征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类特征 |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类特征 |
三、各尺度比较分析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区特征 |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耦合分区 |
二、区域经济差异水平波动变化类型分区 |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六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驱动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驱动机制逻辑分析思路 |
二、驱动因素的综合分析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驱动因子的综合分析 |
一、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
二、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 |
第七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原则 |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
二、夯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
三、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与创新点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2.4 相关研究的启示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基础 |
3.1.1 城市与区域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 |
3.1.2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互作用 |
3.1.3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3.1.4 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反馈机制 |
3.2 研究方法 |
4 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测度 |
4.1 概念解析 |
4.2 指标体系与理论模型构建 |
4.2.1 指标体系构建 |
4.2.2 评价模型 |
4.3 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的测度结果分析 |
4.3.1 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演变相关性分析 |
4.3.2 产业非农化率与产业结构演变相关性分析 |
4.3.3 建成区面积与产业结构演变相关性分析 |
4.3.4 动态模型结果分析 |
4.4 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1 乡村城镇化动力不足 |
4.4.2 “大城市”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
4.4.3 外向型产业发展不足 |
4.4.4 生态环境问题 |
5 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对策 |
5.1 区域内城镇化的推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
5.1.1 加强区域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建设 |
5.1.2 对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
5.1.3 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都市农业 |
5.1.4 加强中心城镇产业的拉动作用 |
5.2 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
5.2.1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
5.2.2 多核结构的中心区建立 |
5.2.3 合理发展新城区 |
5.2.4 县域中心城镇的建设发展 |
5.2.5 卫星城镇的建设 |
5.3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
5.3.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5.3.2 利用第三产业挖掘就业潜力 |
5.3.3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5.3.4 加快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发展 |
5.3.5 加强产业结构向服务型转化 |
5.4 生态城市地域空间的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 ——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目的及其基本特征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基本思路与结构框架 |
第一章 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基础(20世纪80年代之前) |
第一节 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必然性 |
第二节 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源起:"拿破仑遗产" |
第三节 法国政府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提高质量的探索 |
第四节 法国政府确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雏形 |
第二章 放权、干预与质量保障: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之确立(20世纪80年代至1997年) |
第一节 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确立的时代背景与立法依据 |
第二节 政府放权与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形成 |
第三节 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均衡发展:U2000规划的实施 |
第四节 公平与质量的统一:法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
第五节 评估机制的建立:法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形成 |
第三章 国际化与质量保障: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之发展(1998-2005) |
第一节 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指南 |
第二节 与国际接轨的学位制度的创建:"358"学位制度改革 |
第三节 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U3M规划 |
第四节 质量评估方法论的改进 |
第四章 绩效改革与追求卓越: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再起航(2006年至今) |
第一节 法国政府通过绩效改革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绩效、自主与责任 |
第三节 以卓越绩效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
第四节 绩效与卓越: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署的建立与运转 |
结语 |
一、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回顾 |
二、法国政府主导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弊之分析 |
三、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的经验与启示 |
四、优化师资管理: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益阳市工商银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
1.2.1 电子银行营销理念演变历程 |
1.2.2 电子银行服务营销发展变化趋势及启示 |
1.2.3 7Ps 服务营销组合理论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服务营销的综述 |
1.3.2 关于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的综述 |
1.3.3 关于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的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益阳工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
2.1 益阳工行电子银行业务现状 |
2.1.1 益阳工行概貌 |
2.1.2 益阳工行电子银行市场特征 |
2.2 益阳工行实施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的外部环境 |
2.2.1 外部机遇分析 |
2.2.2 外部威胁分析 |
2.3 益阳工行实施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的内部条件 |
2.3.1 内部优势分析 |
2.3.2 内部劣势分析 |
2.4 益阳工行 SWOT 策略选择 |
第3章 益阳工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的建立 |
3.1 电子银行的客户群体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
3.1.1 客户群体细分的意义及原则 |
3.1.2 电子银行客户群体细分的变量 |
3.1.3 益阳工行个人客户群体的细分 |
3.1.4 益阳工行企业客户群体的细分 |
3.2 电子银行的市场定位 |
3.2.1 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市场定位 |
3.2.2 企业电子银行业务的市场定位 |
3.2.3 细分市场分层营销策略 |
3.3 益阳工行电子银行4PS 服务营销改进策略 |
3.3.1 产品策略 |
3.3.2 价格策略 |
3.3.3 渠道策略 |
3.3.4 促销策略 |
3.4 益阳工行电子银行7PS 服务营销策略 |
3.4.1 员工策略 |
3.4.2 服务过程策略 |
3.4.3 有形展示策略 |
3.5 益阳工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的选择 |
第4章 益阳工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策略支持系统 |
4.1 电子银行服务营销支持系统理论体系 |
4.1.1 电子服务与服务质量 |
4.1.2 服务补救策略 |
4.1.3 客户关系管理 |
4.2 益阳工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支持系统的现状和建议 |
4.2.1 电子银行服务质量差距与对策分析 |
4.2.2 服务补救措施分析 |
4.2.3 支持服务营销的客户关系管理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小企业 大发展 信息化 助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域内税收征管合作视角下的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研究[D]. 姬玉.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论物流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广州市2015年~2019年经济发展情况为例[J]. 黄晓丹. 现代商业, 2020(21)
- [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D]. 江孝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4]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研究[D]. 韩增勋. 河南大学, 2013(02)
- [5]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 ——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D]. 高迎爽.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6]益阳市工商银行电子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龙志毅. 湖南大学, 2009(01)
- [7]小企业 大发展 信息化 助增长[J]. 孙建辉. 中国物资流通, 2001(01)
标签:税收征管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