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河绿地生态景观设计初探论文_余艳玲

城市滨河绿地生态景观设计初探论文_余艳玲

岳阳市绿线管理办公室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通过对滨河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河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河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对滨河绿地空间景观的六大组成要素进行逐个分析,明确提出各要素在滨河生态景观营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具体处理方法。

关键词:城市滨河绿地;生态景观设计

1 引言

城市之水是城市之源,灵性之源,生命之源,生态之源,所有国内外著名城市均以水环境而闻名遐迩。滨水地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城市形态、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河流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滨河绿地必然成为城市生活中的热点地区。创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岸线环境,全面保护和恢复滨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是当前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由于处于水陆的边际,滨河地区的景观信息量最为丰富,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时,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这是城市中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特性。而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绿地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绿地建设的要求,并从滨水绿的生态景观营造入手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和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2 滨河生态景观的营造

2.1 竖向设计

滨河绿地的竖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河流的水位、水流、潮汛和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在情况允许时宜采用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这种分层复式结构中,低层临水空间按常水位来设计,每年汛期来临时允许被淹没;中层空间只有在较大洪水发生时才会被淹没。这两级空间可以形成具有良好亲水性的游憩空间。高层台阶作为千年一遇的防洪大堤。各层空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系,形成立体的空间系统[1]。

另外竖向设计在场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结合自然化、半自然化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尽可能模拟天然河道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湿地等),为河流生物廊道创造适宜的地形环境。

2.2 水体

在滨河绿地的景观营造中,水是最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我国的多数河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污染,因此在水体的利用过程中应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要目标,兼顾景观效果。

河流的生态恢复首先是恢复河流形态特征多样性,通过减少河流生态系统的外部干扰,如渠道硬化、土壤污染、水质污染等,以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自我修复”能力为基础,部分或全部恢复河流的自然地貌和原始岸线以及土壤、水质、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同时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和植被重建,来重新构建河流生态系统、创造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水体的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亲水需求,将亲水空间融入到河流生态系统中。例如可以通过营造人工湿地,来满足人的亲水需求,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还可以让游人了解湿地的相关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2.3 植物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和景观功能的主要手段,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观赏性方面的要求,还要结合地形的竖向设计和水位的变化,为滨水植物营造适生的地形环境,同时应从河流的具体自然条件出发,综合考虑植物群落的结构,尽量采用乡土植物。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建设滨水生态保护区,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廊道。

水边绿化树种首先要具备一定耐水湿的能力,还要符合设计意图中美观的要求,同时应尽量选取当地的乡土物种。除常规观赏树种的选择外,还应注重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复合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为重要。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根据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不同地段自然条件的差异,配置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常用的临水、耐水植物包括:垂柳、水杉、池杉、连翘、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等。

城市滨水绿地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具体要求,一是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中层乔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二是水边植物配置应与景观节点的设置相结合,栽植植物时应留出透景线,利用树干、树冠框以对岸景点;三是在水滨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处创建湿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身地等。这些仿自然生态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够自我调节,方便管理且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消耗能源、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2.4 建筑

滨水绿地为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点景等功能要求,需要设置一定的景观建筑、小品,一般常用的景观建筑类型包括:楼、台、亭、廊、榭、茶室、码头、牌坊等;常用景观小品包括:雕塑、假山、置石、栏杆、指示牌、坐凳等。滨水绿地中建筑、小品的类型与风格的选择主要根据绿地的整体景观风格的定位来决定,反过来,景观建筑和小品的风格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绿地的整体景观风格。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主要包括古典景观风格和现代景观风格两大类,其中,古典景观风格的滨水绿地往往以仿古、复古的形式,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征,通过对历史古迹的恢复和城市代表性文化的再现来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该种风格通常适用于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保护区域的滨河景观设计。

而对于一些新兴的城市或区域,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定位往往根据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会选择现代风格的景观,以此来反映城市的发展轨迹和特征。当然,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关键在于与城市或区域的整体风格的协调,与当地历史文化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 道路

道路除了作为绿地与水域、绿地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联系方式,为游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线路之外,滨河绿地道路系统同样也是营造滨河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设计时要注意创造适宜的空间尺度、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效果和富有韵律的景观序列,凸显游路的引导与暗示作用。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滨河绿地道路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合理组织滨河绿地内部步行道路系统和车行道路系统。合理组织滨河绿地内的步行道统和车行道路,串联各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和绿地周边街道空间,做到人流、车流互不干扰。一般步行道路系统主要满足游人散步、动态观赏的需求,主要形式有步道、台阶登道、游廊、汀步、栈道、桥等几种类型。设计师尽可能的做到人车分离,其中非机动车道路主要满足游客利用自行车、步行游览和锻炼的需求,同时还应考虑引入无污染的电瓶游览车来满足游客长距离的游览需要,做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提供舒适、方便、引人入胜的游览路径,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绿地内部道路设计要做方便快捷和行游合一。道路的设计首先应满足游客和车辆的便捷通行的要求,其次要与周围的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等景物紧密结合,引导游客欣赏优美的滨河景观。

道路的设计中应尽量使用自然式的道路系统,采用新型透水环保材料,减少硬质铺装的面积,使降水可以回归河流。同时在道路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切断滨河绿地内动物的迁徙路径,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6 驳岸

传统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对曲流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坝等。这些措施虽然满足了防洪要求,但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大规模的防洪工程设施的修筑直接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隔断了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生态驳岸是指在城市河道驳岸处理中,将驳岸恢复为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

(1)自然原型驳岸:针对坡度缓或腹地较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其自然状态,并配以合理的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流驳岸的作用。因此,这类驳岸适宜用在离城市较远的河流中,这样当汛期来临时不会对周边城市安全产生威胁,同时还可以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特性。

(2)自然型驳岸: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河段,在种植植被的同时,还要通过天然石料、木材的护底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此类驳岸适宜用在与城市边缘相切且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流,这样既可以满足人的亲水需求,也可以兼顾河流的自然特性,同时还符合城市防洪需求。

(3)人工自然型驳岸: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建造挡土墙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台阶式分层的处理。这类驳岸住要用于从城市中穿越且年水位变化较大的河流。当河流穿越城市且年水位变化较大时,我们首先要考虑防洪要求,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景观营造,来满足人的游憩需求。

在河流的驳岸设计中,应该对河流不同区段分别考虑,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与城市联系密切的区段,应以保证城市安全为前提,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和人的亲水需求;在远离城区的区段,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生态修复的手段来恢复和保持河流的自然特性。

3 滨河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发展趋势

3.1 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現在人们通过种种尝试,试图尽可能多的从自然中学习和了解河流的特性,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态完整性。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许多河流的河底已不再全用混凝土铺装,河流的走向一改过去僵硬笔直的形态,既有凹岸,也有凸岸,水中有小岛,河水有很小的自然落差,还有浅滩和深潭;河岸的防护和加固,以生物固坡代替工程固坡,使“人工河流”又重新成为自然中的河流。

总之,当今最成功的河道改造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重现自然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3.2 尊重历史文化背景

在城市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见证了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此,尊重河流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可以留存城市发展的记忆,也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以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同时还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将景观与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合,使滨河景观与历史的变迁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享受优美景色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3 天然环保材料的大量应用

长期以来,河道的护坡结构主要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或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这些护坡形式虽然满足了行洪、排涝的要求,但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不利于保护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目前,部分景观设计师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用渗透性较好、天然无污染、生态环保的材料来营造滨河的自然景观。

3.4 功能多样化

现在的河流的景观设计已经与河流两岸的风景有机的结合起来,造就了许多行洪排涝之外的功能,例如作为滨河公园供市民休憩,或作为一个小型的露天“剧场”供市民进行各项传统文化活动等等。因此,在滨河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丰富其功能。同时滨河绿地的设计要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联系,是滨河绿地具有“造血”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小结

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我国大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生态景观营造中各要素的处理手法和国内外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期望可以为今后滨河绿地生态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论文作者:余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  ;  ;  ;  ;  ;  ;  ;  

城市滨河绿地生态景观设计初探论文_余艳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