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人文护理学系 福建福州 350122)
【摘要】目的:了解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压力水平并分析其主要来源。方法:通过便利抽样,发放工作压力源量表(OSI-2),对275名女性科技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得分均为3.01±1.35,主要压力源前三名为工作负荷、工作琐事、工作家庭平衡,而后依次是上级赏识、人际关系、组织氛围、个人责任和管理角色;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其压力得分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31~40岁阶段压力水平最高(P<0.05)。结论: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水平中等,年龄是影响其压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中青年女性压力最大,工作沉重、事物繁琐及无法平衡家庭工作会是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女性;职业压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312-02
据报道[1]显示,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达3000多万人,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近四成,并且总量与比例仍在持续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有研究[2]指出,女性科技工作者不愿意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占调查总人数的30.1%。工作压力大对女性科技工作者在身体、心理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包括“颈椎病”、“腰椎病”多发,存在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三高”现象,以及因工作承担巨大精神压力带来的情绪不稳、疲劳、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这说明了女性科技科技工作者在认识压力与处理压力方面仍处于被动状态。认识压力的现实存在是解决或减小负面影响的第一步,因此如何引导女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认识现实存在的工作压力是解决因工作压力所带来身心问题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希望以探讨女性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源现状为切入点,了解女性科技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分析影响女性科技工作者成才的心理因素,帮助她们克服成才道路上的障碍,也为科研机构组织工作中的压力管理提供实证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6年5—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福建省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企业中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工作性质为从事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②在职在岗;③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调查者。排除标准:①入职时间不足1年者。
1.2 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 结合文献查阅结果自行设计《女性科技工作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学历、职称、年收入、职务、留学经历、科研项目主持情况等。
1.2.2工作压力源量表 选用Cooper等人的工作压力调查问卷(OSI-2)中文修订版的工作压力源分量表[3]。该量表包括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管理角色、个人责任、工作琐事、上级赏识和组织氛围8个维度共40题。采用Likert6等级进行评分,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比较不符合,4=比较符合,5=符合;6=非常符合。得分越高,工作压力越大。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得分的总分。经检验,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4,信度良好。
1.3 调查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法,由研究者以无记名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75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人口学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回收率为91.67%。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3.25±7.38)岁,30岁及以下97人,31~40岁87人,41~50岁39人,51岁及以上53人;已婚193人,未婚80人,其他2人;专科及以下5人,本科96人,硕士105人,博士69人;只有42人有留学经历;平均工作年限为(10.21±8.56)年,工作5年及以下103人,6~10年70人,11~15年32人,16年及以上70人;年收入5万以下者53人,5~10万者153人,10~15万者43人,15万以上者26人;103人具有管理职务;初级职称56人,中级138人,副高级38人,高级43人;246人(89.45%)具有主持科研项目的经验,平均项目数为(2.36±1.78)。
2.2 女性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总体情况
275名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总均分为2.75±0.83,在3分以下者138人,占总人数的50.18%,介于3~4分为113人,占41.09%,得分在4分以上的有24人,占8.73%,即近50%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处于不同程度的“有压力”状态。女性科技工作者压力源最主要来自工作负荷,而后依次为工作琐事、工作家庭平衡、上级赏识、人际关系、组织氛围、个人责任和管理角色。各维度得分及排名见表1。
3.讨论
3.1 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总体情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科技工作者在职场中的压力总分均分为3.01±1.35,总体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低于与男性,这与张丽琍[4]、阚博[5]等人的报告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我国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所造成,女性被赋予更多家庭角色,因而在工作中感知到的压力较弱,也可能是因为“男性优先”的传统观念、工作-家庭角色冲突及由此造成的信心不足,导致女性在自身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效应[6],不再产生工作动力,因而压力不如男性高。
3.2 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来源分析
本研究中,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最主要压力来自工作负荷、工作琐事以及工作家庭平衡,而后才依次是上级赏识、人际关系、组织氛围、个人责任和管理角色,结果见表1。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工作对专业性和创新性的要求也一直在提高,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需持续进行科研项目攻关、论文发表、学术交流、参与社会事务等;部分科研机构中,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如财务报销、业务审批等也都需要科研人员自己完成,工作繁重,事务琐碎,从而增加工作压力[7]。工作家庭平衡也是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张再生[8]等研究认为家庭环境和家庭事务是影响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女性社会角色定位已发生变化,但在我国女性仍是家庭事务的主要承担者,被赋予生育、抚养子女、进行家务劳动等职责,减少了其在科研工作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无法很好的平衡家庭生活与工作。排名最末的压力源为个人责任和管理角色,这可能跟女性在工作中价值定位有关。大部分女性只要求自己在业务内发展,更倾向于稳定并认真完成本职工作[9],其工作岗位基本为专业岗位,较少涉及具体的管理事务。
3.3 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提示,年龄是影响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31~40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总体压力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结果见表2),这与彭舜等人[10]关于青年女性科技工作人员压力较大的报道一致。青年女性处于生育高峰期,是承担家庭劳动和子女教育的主体,而31~40岁这个阶段又是女性正处于科研事业发展的高峰期[9],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科研才能有竞争力,因而她们承担着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另外,很多的奖励、基金项目年龄限定在40岁以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该阶段女性工作压力大于其他年龄段。
综上所述,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呈中等水平,主要压力为工作负担重、工作事务繁琐、难以较好地平衡家庭与事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对此,本研究建议相关部门应重视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心理状态,使用行政手段帮助减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及琐事,重点扶持中青年女性,使其更好地投入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女性科技工作者也应有序、从容地安排工作与生活,多与家人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胜任女性双重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丽.大数据下的中国女性高端科技人才管理计量与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4):38-43.
[2]黄青年,杨小朵,魏平等.宁波市女性科技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2,25(2):121-124.
[3] Oi-ling Siu,Luo Lu,Cooper C L.Managerial Stress in Hong Kong and Taiw:a comparative study[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hy,1999,14(4):6-25.
[4]张丽琍,吴韵涵.女性科技人员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关系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20(3):54-59.
[5]阚博,丁瑛.科技工作者应对方式在压力知觉水平与心理健康状态间的中介效应[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6):546-549.
[6]陆建民.上海女科技人才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妇运,2010(4):37-38.
[7]刘县兰,许宏,曾海萍等.广州市科技工作者压力源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56-60.
[8]张再生,张奕野,孙雪松.女性科技工作者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家庭平衡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224-230.
[9]杨丽.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状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10]彭舜,肖湘雄,杜伟珊.心理资本对青年女性科技人员绩效影响的调查分析[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4(2):118-123.
论文作者:林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女性论文; 科技工作者论文; 压力论文; 工作论文; 家庭论文; 工作压力论文; 职业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