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疑多问的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这样才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绿色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只有几个步骤,操作起来也不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要求学生按实验的步骤把操作完成,验证结论,学生根本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其实,这个实验是一个诱导学生提问的绝好素材。该实验从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淀粉存在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索过程,展示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探索:1.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索性实验;2.实验的准备过程积极吸收学生参加,如遮光、脱色、漂洗、滴碘液等,让学生充分感知探索经历。待到课上实验结束,我再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为什么要用天竺葵,能否用其他材料代替?”“为什么要把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时间上能否长些或短些?”“为什么叶子的一部分要用黑纸夹好,并且是上下都要遮光,然后在实验前放到阳光下照射4小时?”“为什么叶片放入酒精后要隔水加热? 隔水加热需要多少时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我又问: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有一部分学生提出由自己看书并进行讨论,我对他们的提议表示赞同,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有些问题在学生思考实验过程后直接找到答案,还有一些问题则是学生结合自己课外阅读和生活经验一起总结出来的。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发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把探究的能力还给孩子
初中教材中往往先把与探究活动相关现象的材料列举出来,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材料提出假设,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针对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假设,就可以使学生把学习和生活统一起来,并使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且学习的过程又往往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我在学完种子的结构后,有意识地将用剩的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容器放入少量的水,使一部分种子完全浸在水中,有些种子部分浸在水中,其中一个放在教室中,另一个放在教室外,并让学生及时换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等到上“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实验时,学生发现容器中的种子有些已发芽,而有些却没有,并把这一发现通报给我。见时机成熟,我巧妙地将这个问题又“踢”给学生:“你们有谁知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的说因为有水,种子才会发芽。但马上就有学生站出来反对:其它种子怎么没有发芽?一下子学生都安静下来,我赶紧说道:那你们分组讨论一下,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种子死亡和没有满足其萌发的条件均可导致种子不萌发。我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或以前所学知识,对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简要说出自己的理由。经过一番讨论、分析,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生1:“我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水分,因为我们这地方(偏北方)一般在春天气候暖和后才播种,并在播种后要浇水。”生2:“我也同意他的看法,气温低时我们会看到农民使用塑料大棚,来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温度。我也进过大棚,里面很暖和。”生3:“以前我们家发过豆芽,在保持一定温度的情况下还需要适量的水,听我妈讲,水不能太多,并注意经常换水,才能使豆芽长出来也不烂掉。”这时我问道:有没有人见过播种的,你们知道播种前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生4:“我们看过爷爷种萝卜,先把地整个翻了一遍,还把土打碎,没有大土块,然后才种上。”这时我面带笑容地说道:“很好,看来你们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又有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碎土和大块土疙瘩有什么不同?”生5:“很软很松的碎土的缝隙中可能有空气吧,我们人要空气,种子也可能需要。”生6:“我妈喜欢养花,每年到一定的时候总要弄些松软的肥土用来换掉花盆里的土,这是否也是为了给根提供足够的空气?”生7:“同意,我明白了,发豆芽时不能给太多的水,也是这个道理,没有空气它才会烂掉。所以种子要发芽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生8:“也许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一个条件?”生9:“肥料也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吧。”就这样,通过学生的讨论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或所见所闻)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我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来验证他们自己提出的假设。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分析、综合,并展开对不同观点的讨论,直到形成相对正确的观点。于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在参与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探索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让学生在试验探究中,获得实践创新的能力
在做这个实验时,我先让学生以4-6人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每一组的学生选择3个对照实验完成,即清水中水蚤的心率、两组有一定浓度梯度的酒精溶液中水蚤的心率,每一组必须经过多次实验来求出平均值,然后从这三组中的平均数据中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及时完成探究报告,进行交流,哪些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的教育意义更大,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由此可见,积极引导他们投身于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上下大功夫,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同者、合作者,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为。
论文作者:王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种子论文; 条件论文; 才会论文; 水蚤论文; 豆芽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