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修复的河道植物景观营造方案研究论文_艾静

【摘 要】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加大,许多城市河道水量不断减少,同时许多河道还出现了河道渠化、河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担负着防洪等多项功能。城市河道生态修复迫在眉睫。如何因地制宜地引入景观设计的内容,将河道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本文试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景观营造;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0-0168-02

1.引言

城市河道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道承担着防洪排涝、水路运输、供应水源、旅游娱乐、美化环境、保持自然生态等多项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河道常受到来自工业和生活的污染,造成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河道绿网功能减弱的局面。如何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之重放光彩,成为了许多专家的研究重点。生态修复作为改善城市河道水体的常用方法,在许多城市河道环境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景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实施生态修复的同时进行与之相适配的景观设计,也是景观设计工作者们的研究重点。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应同时保证城市河道修复后及修复过程中的景观效果,使城市河道具有水质净化与景观美化的双重功能。使之达到“双赢”的局面。

2.当前城市河道所面临的问题

2.1 水量变少,水质污染

河道水量有限且水质难以保持。许多河道的上游修建了水库以蓄水,使得水流的正常补给受到影响,造成河流水量缺乏,且季节性差异大等问题。同时城市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再加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河道开发利用程度过高等原因,造成城市河道净化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水排放速度,河道自净能力衰竭,水污染严重化。

2.2 植被生态问题

河道沙化,河床上的植物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场地植被数量与质量都明显不足,层次结构单一,地表覆盖性差,城市周边河道干涸之后逐步演变为城市风沙源头。

2.3 河道硬化结构严重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作采用了大量的混凝土护坡,这种混凝土由于是无孔的介质,切断了河道水体与土地、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自然河道的生态链,使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随之降低,河道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4 对河道景观设计缺乏全面的认识

河道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景观,不仅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带来生态、环境、经济等效益。但现今传统河道的景观设计仅停留在一般的美学意义上,单纯的追求视觉的美感,忽略了生态、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使河道景观性薄弱,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

3.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景观营造方案

3.1 方案前期分析

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景观营造,首先要对河道生态进行详细分析,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例如某河道沙化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就可采用两种典型方式,一是大量种植耐旱耐沙化植物,二是采用客土栽植的方式,在规划中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通过生态修复手段改善场地的生态环境,通过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逐步形成适应场地条件的植物生态系统,然后形成动物生态系统。初期主要营造植物的生态基底,营造方案中应充分考虑以下7个方面因素:

3.1.1 竖向对种植的决定作用

不同的竖向情况决定了场地的种植条件,结合场地竖向格局特点,场地内的植物空间关系必然存在着“乔木林带—疏林草地—驳岸草甸”这一变化过渡的形式。

3.1.2 城市与河道的衔接过渡

城市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人文特征,河道则有着生态与自然的特色,城市与主河道之间的植被应起到对二者的过渡作用。从与城市相连接的乔木林带逐步过渡至河流内的水生及湿生植物带。

3.1.3 形成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的基础

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时间自然演替逐步形成的,植物景观营造中应考虑植物群落在未来的生长情况和景观效果,利用植物本身的特征及植物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配置。

3.1.4 为动物多样性创造基底

植物配置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境下的植物的营造方式,为动物提供生存条件。如考虑不同配置方式对动物栖息方式的影响、浆果类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等。动物多样性的营造主要利用了食物链的原理,首先构建了低级消费者群体,从而吸引更多的动物群体,形成更为稳定的食物链系统。

3.1.5 生态科普教育展示的需求

生态系统的修复还应有科普教育方面的作用,应构建科普教育展示系统加以宣传教育。应当丰富湿地植物种类,充分利用湿地的多种生态净化方式,营造不同的生态植物空间,进而营造各类生态科普教育展示系统。

3.1.6 湿地树种的选择、植物群落的布置

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对区域内的小气候特点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3.1.7 动植物体系的构建

应充分考虑与沙质土改造技术的结合,将植物营造与水文、风向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沙质土改造及保留的区域。

3.2 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

图1 林草田生态系统流程示意图

3.2.1 在干涸的河道沙地上建立林草田生态系统(图1)

河道沙地地形平坦,水分条件较好,可以建立沿河道分布的沙地生态农场。农场应以林业为先导。试验证明,在河道沙地种树,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原有的水分。种树不仅有降低风速,减缓风蚀作用,而且可以为群众提供日常柴火。

树木的种植以林带为基础,林带的间距以200m x30m。为宜。林带内种草,牧草可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牲畜的粪便还可以还田,以丰富的腐殖质胶结分散的沙粒,从根本上防比沙化。同时牧草本身覆盖地表,减少风蚀。几年过后,在培肥的林带内的土壤上可以采取草田轮作方式,使农、林、牧互相促进,取长补短。

3.2.2 原河道上的沙丘岗地建立人工林基地和果园

对于地形高低不平的沙丘岗地,水分条件差,不宜牧用更不宜农用,应作为人工林基地,使丘岗成为稳定状态,同时可以提供木材,在有灌溉的条件下,可建立果园。

平整沙丘岗地的结果,往往使原来的土层倒置减少了植被覆盖,原有脆弱的沙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原来固定的沙丘将会重新流动。

3.2.3 在利用中注意对干涸的河道沙地的投入

沙地的土壤养分贫瘩,缺少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各项养分,因此必须注意物质的投入,即施用肥料。即使是种草,这个问题也不能忽视。例如,在河道周边的沙地种植紫花首蓓,施过磷酸钙,一季的鲜草产量会成倍增加,施肥使得牧草产量增加,牧草遗留在地下的部分也相应增加,促进了河道周边沙地的改造。

3.2.4 生物利用与化学治理相结合

据有关研究报道,尿素—甲醛树脂粘合剂作为土壤的改良剂,对于固沙有良好的效果,既可保持土壤水分,又可使土壤免受风蚀。保水剂是近年来兴起的又一种土壤改良剂,保水剂吸水后,颗粒本身可以膨胀500~700倍。由于使用了保水剂,水分被牢固地保持在土壤中,持续供给植物吸收,保水剂的作用就像一个调节器,解决了沙荒地的渗漏问题,同时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3.3 植物景观营造方案

3.3.1 规划分区

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的调查结果,可以将场地划分成防风林带、经济林区、纯林区、混交林区、景观观赏区、道路和防火隔离带等。防风林带应位于河道范围内的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宽约12~20m;经济林区为永定河干涸河道内原有的耕地区;纯林区、混交林区和景观观赏区依次向外辐射,防火隔离带宽约10m。

图2 规划分区图

3.3.2 主要树种与地被选择

植物配置方案中,针叶树种主要为油松、白皮松、侧柏、桧柏、云杉等;阔叶树种选择国槐、刺槐、毛白杨、旱柳、榆树、白蜡、怪柳等;观赏彩叶树种选择金枝国槐、元宝枫、黄护等;灌木树种选择丁香、榆叶梅、连翘、棣棠、沙棘等;地被植物选择铺地柏、平枝构子、沙打旺、紫花首蓓、二月兰等。

3.3.3 植物配置方式

植物配置要根据城市绿化总体要求来选择。还要考虑河流水道的具体形式,注意植物种类与河道环境的相互适应。例如,对于硬质的河流驳岸,可以考虑使用藤蔓植物或枝条下垂的灌木树种,以掩饰硬质驳岸给人的生硬感;对于平缓的河道坡面,可以考虑使用根系发达能耐水淹的乔灌木树种营造防浪林带,以减轻水流冲刷保护河道堤岸。选择景观效果佳,色彩丰富并随季节不断变化的植物,能有助于河道景观的营造。例如沙地柏、紫叶小聚等种植成带状,其他植物按照常绿树种、观花、观叶、观果、沙生等分类,块状交错分布,各部分之间留有较大空隙,林间空地全部种植紫花首蓓、披碱草、二月兰等草本植物。

4.结语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营造要结合当地的地质特征以及气候特征,对河道水域进行详细地实地考察周边的环境,记录周边的建筑、生态湿地、植物组团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进行分析之后,在保证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前提下,依照城市设计的总体概念进行河道景观设计。由于河道是贯穿于整个城市的,其周边环境以及城市设计都不同,所以要根据流域附近的环境进行设计主题的定位,从而使不同流域的河道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齐波.水生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9.

[2]章菥妤,过萍艳,杨薇,莫非.杭州市河道景观植物配置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5.

[3]董建明.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构建与植物配置优化方法研究[J].绿色科技,2016/23.

论文作者:艾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1

标签:;  ;  ;  ;  ;  ;  ;  ;  

基于生态修复的河道植物景观营造方案研究论文_艾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