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住院前进行急诊急救质量,总结护理对策。方法:2017年1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了101例急性脑血管病。结果:101例对象,抢救成功97例(97%),患者满意83例(83%),出现误吸误咽1例,脱管、脱针2例,急性心理应激3例,运输过程中病情恶化5例,合计11.0%。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院前急诊急救需要加强安全管理,稳定患者的情绪。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院前急救
脑血管病已成为居民死亡的首位病因,我国发病率约为140~150/万,因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居高下,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成快速上升[1]趋势。近年来脑血管病的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存活患者的后遗症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部分患者在院前未能得到有效的干预治疗,溶栓、抗凝治疗的落实率相对较低,许多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窗”。高质量的院前护理对于改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2017年1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了101例急性脑血管病,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1例对象,其中男70例、女31例,年龄43~85岁,平均(67.4±6.2)岁。最终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例,急性脑梗死、脑栓塞55例,脑出血43例,急性暂时性脑缺血昏迷2例。合并有高血压65例,糖尿病13例,血脂紊乱22例。
1.2 方法
1.2.1 电话指导
接到呼叫后,在3min~5min内出车,建立医院、急救车、现场三点联系,急诊科护士通过与现场患者及其家属联系,了解患者的病情表现、病史、自救情况,认真评估[2]。初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出现呼吸紊乱、心率加快或减慢、意识障碍等症状表现,中枢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急性脑血管病往往表现为单侧肢体功能障碍,失语,意识障碍等。指导现场呼救者,可数秒计算呼吸频率、心率。昏迷患者可查看瞳孔,是否出现散大、固定或对光反射减弱表现。重点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本组对象44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特别是脑梗死见多次发病对象。重点了解既往应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情况。指导家属自救,基本的措施包括静卧、垫高头部、自然伸展颈部,以改善颅内灌注,帮助患者镇静、镇定,解开衣物,头偏向一侧,预防误吸误咽,不要随意给予药物、饮水[3]。
1.2.2 现场急救
诊断:①迅速查体,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简单查体,以判断是否出现脑疝,或重要脑组织损伤。连接心电图、快速采样进行指尖血血糖检测、静脉采集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分析等为院内溶栓准备,连接面罩吸氧,改善大脑供氧。
现场:①对初步判断颅内压增高者静脉滴注甘露醇脱水降压;②氧饱和度下降患者连接面罩吸氧,3-5L/min,改善通气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③开放静脉通路,留置留置针;④昏迷患者开口器拉舌头,预防舌后坠,导致窒息,必要时气管插管。⑤合并高血压患者,静脉泵入降压药物,将维持血压,避免剧烈血压波动。
1.2.3 转运
患者准备,检查插管长度、是否妥善固定,检查气囊压力,确保外周液路通畅,选择舒适体位,必要时采用颈托等临时外固定保护装置,有躁动者,需要采取保护性措施,必要时镇静治疗。对于意识尚可者,抚触、言语安慰。
确认工具状态良好、无故障与安全隐患:确认仪器设备状态,检查心电监护仪,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脱落等情况,通知院内急诊科做好接收准备。
做好病人的搬运:双人合作,稳住导管,避免搬运过程中拉扯导管,竖起床拦,做好保暖,必要的束带约束[4]。
加强病情监护,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体温等,通过呼吸频率、呼吸肌运动、外周血氧饱和度情况,判断呼吸道是否通畅,确认管道是否通畅,随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做好途中记录。做好患者基本信息核对,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支持护理与隐私保护:①采用握手、抚触等方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家属配合做好转运工作,尽量避免干扰正常诊疗、护理秩序,同时发挥支持作用。通过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镇静,对于情绪激动的家属,也要做好干预,避免家属出现急性心理应激,急性心理应激者应避免随车;②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减少不必要的暴露。
1.3 观察指标
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 结果
101例对象,抢救成功98例(97%),患者满意83例(83%),出现误吸误咽1例,脱管、脱针2例,急性心理应激3例,转运过程中病情恶化5例,合计11.0%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类型较多,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较大的差异,患者以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但这些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并不能有效的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如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单纯的通过患者症状及查体容易误漏诊。快速采样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等检测,可提高鉴别诊断的水平,从而落实相应的治疗,合理的应用溶栓、抗凝等治疗。除血管再通治疗外,对症治疗也非常必要,包括吸氧、控制血压、稳定血糖等。需注意的是,目前对于脑血管病的血压、血糖的控制仍然缺乏明确的标准,一般认为应避免剧烈的血压波动,即使需要降压,也应避免降压过速。对于血糖,可泵入胰岛素控制,有助于减轻脑神经功能损伤。但在院前的急救时,需重视不良事件的预防,如脱管、脱针、误吸误咽,这些都将影响救治的效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非常常见,需有条不紊的抢救,不要忙乱。
小结:急性脑血管疾病院前急诊急救需要加强安全管理,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出现病情恶化时,有条不紊的抢救。
【参考文献】
[1]高一鸾,王文志.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34(4);337-340.
[2]李婵.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诊护理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0):134-135,137.
[3]刘海英.78例脑出血患者死亡原因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1(03):45-48.
[4]陈文红,赵树娟,孙哗.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专职护士岗位设置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087-1090.
论文作者:蒋雄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下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患者论文; 脑血管病论文; 病情论文; 家属论文; 急诊论文; 血压论文; 过程中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下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