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生进入农村的研究报告_电大论文

电大毕业生进入农村的研究报告_电大论文

电大毕业生通向农村问题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研究报告论文,毕业生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的持续发展在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关键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在于人才,基础是教育。能否为发展中的广大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批各类亟需人才,并建立一条大学生顺利通向农村的通道,是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科教兴省,乃至全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大课题。

一、电大办学18年来毕业生通向农村成绩显著

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关怀下,18年来江苏电大紧紧围绕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办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现设有市级电大12所,(南京电大计划单列),省直属分校3所,县、 区电大分校84所,形成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已向社会、基层和农村输送了大专毕业生13余万人,单科结业和非学历培训生30余万人。毕业生中有一半是在县级电大为农村培养的,而县级电大毕业生的50%以上返回或就地在乡镇农村就业。

调查结果表明,这批电大毕业生中在县和县以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已成为各级领导或骨干力量,在乡镇企业分别担任厂长、经理、技术和管理工作,成为农村四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基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据初步统计表明,江苏电大从1979至1997年办学18年来大专毕业生达131 500余名,其中县级电大为农村培养的毕业生就有66 000 余人,超过了全省电大毕业生的半数。

2.根据抽样的四个样本市、县(南通市、苏州张家港市、扬州宝应县、常州武进县)电大的调查,推算县级电大毕业平均有55%以上就业于乡镇企业,全省可达36 000余名。这批大专生活跃在农村党政机关和企业生产第一线,作出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据南通市六县统计,自电大办学18年来六县电大毕业生8299人中有54%在乡镇村的党政事业单位、农副业、建设、运输等行业就业(详见表1)。据张家港市(县)电大调查结果显示, 自办学以来大专毕业生1210人,约有60%留在乡镇企业就业,任企业领导和管理骨干以及从事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工作。扬州市宝应县乡镇的大、中专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共有1600多人,其中电大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超过专业人员总数的50%,从县政府机关到各个局和乡镇企业,几乎每个单位都有电大毕业生担任重要甚至是领导工作。电大毕业生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县、乡、镇机关和企业的骨干力量。

南通市六县电大毕业生在乡、镇、村就业情况统计 表1.

历届毕业生数(人)

在乡镇就业数(人)

合计

其中入学前农村户口数小计

启东934

259 420

海门

1043

682 622

如东

1632

730 748

如皋

1480

550 840

海安

1321

712 888

通州

1889 1072 987

总计

8299 4005 4505

比例100 48.2554.28

在乡、镇就业情况

在乡(镇)党政机 在乡、村办企业工

关工作的(人)

作的(人)

任乡(镇)长、党

其他

任厂长、 在技术 行政等

委书记的经理的岗位工 管理人

作的员

启东 2085 14

200 55

海门 1834 58

196 248

如东 1426 18

290 280

如皋 2040 70

280 210

海安

691 45

317 261

通州 18

145 24

596 132

总计 96

421 229 18791186

比例1.15 5.072.76 22.64

14.29

(%)6.22

39.69

在乡、镇就业情况

从事其他工作 ,包括从事集体或个体、建筑

、运输、种植、 养殖的(人)

启东 46

海门 68

如东 120

如皋 220

海安 168

通州 72

总计 694

比例8.36

3.调查还显示:以县级电大为中心,逐步向有条件的乡、镇延伸办班,就近办学,就地使用,是通向农村办学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

江苏电大注重以县电大为基础向周边乡镇延伸办学,在苏南地区取得显著效益,并逐步向苏中及苏北发展。

据调查,张家港市(县)电大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南丰镇开设了电大机械班,对其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地乡镇就业率高达100%,深受当地乡镇企业和学生的欢迎。详见表2。

张家港市电大南丰镇83届机械班毕业生就业统计表2.

毕业生 在乡镇就业 在乡镇企业就业专业分布状况(人数)

人数人数 % 机械 机电 汽车 医疗 体育 个体 银行

制造制造 机械 机械 机械

加工

20 20

100 8 242 1 2 1

4.通过调查比较发现,从县一级考入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中,回到县、乡镇企事业单位的比例,电大远远高于普通高校。

由于电大以大专层次为主,面向基层农村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电大毕业生在县和县以下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

据张家港市(县)对本市(县)高校录取及毕业生分配情况的统计,显示电大毕业生回到县一级就业的比例是普通高校的2.36倍,回到乡、镇一级的电大毕业生平均达到毕业生总数的27%,而普通高校几乎寥寥无几。详见表3。

1979—1996年张家港市(县)高校录取人数及毕业生分配情况统计

本市(县)

考取高校人数(人)返回本县人数(人数、比例%)

普通高校 16419

5000

30.5

电大 139100

71.9

毕业分配到县(乡)就业 在私人企业、个体就业

政府机关县(乡)企业 人数 比例(%)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8 8 8080

12 12

二、江苏电大为农村培养大专人才的作法与基本经验

江苏电大多年来为广大农村培养了数量大、质量好、深受农村基层欢迎的大专层次的毕业生,为改变农村面貌、发展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在面向农村办学,毕业生通向农村方面,电大显示了优势,发挥了普通高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农民对考入普通高校的子弟叹为“草窝养出金凤凰,只见飞去不复回”,而赞扬电大毕业生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好”的放心人才。电大的主要作法和基本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大“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服务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

江苏电大根据江苏经济发展优先于全国的特点,于1983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电大要伸向农村”的倡议,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加大县级电大建设的力度,出现了“江都县电大模式”、“吴县电大模式”,走在了全国电大的前列。近年对全省县电大分批进行评估验收,引起当地党政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政策、资金、土地、人员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以评促建、以建迎评”的良好局面。自评估以来有近3亿元的资金投入。评估之后, 县电大从硬件条件到软件管理都大为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水平也上了新台阶,使县电大成为当地高等教育的基地,并带动了乡镇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的开展。

(二)电大面向农村、服务经济、按需办学的方向对头

电大除了“四个”面向,还有“四多”,即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这是鉴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而制定的主动服务、全方位立体办学方针的体现。在农村特别强调“增强适应性和灵活性”,为农村培养各类人才。电大的专业除中央、省级电大统一设置的以外,县电大可根据当地乡镇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办地方特色专业,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专业设置的灵活性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受到农村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电大毕业生通向农村的通道比较畅通

首先,县级电大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农村,从表1 中我们看到农村户口的学生占到48%以上,加上县、镇的非农户口学生,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所以电大毕业生先天贴近农村,尤其来自于乡镇、农村的学生“土生土长”,熟悉农村,深知农村经济发展对知识、人才的急迫需求,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毕业后扎根农村,就地就业致富,建设家乡,已成为有志农村毕业生的选择,如能进一步指导得当,政策适度倾斜,电大毕业生通向农村之路会越走越宽。

(四)以县电大为基地向乡、镇延伸办学,是电大发展系统网络办学的特有优势

电大是一个统一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距离教育系统。它既能使全国充分利用中央电大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又具有“灵活性”,能适应当地需求开办急需专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办大专班是县电大伸向农村办学的新鲜经验,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一批县级电大办出了一流水平,有力地支撑了一流的乡镇企业。如居全国百强县前列的苏州市吴县实现了全县34个乡镇,乡乡镇镇设有电大教学点,教学点在校学生平均在1000—2000人的规模。可谓数量上规模、质量上档次,为提高当地农村教育水平和解决农村经济急需人才找到一种较理想的农村办高等教育的模式。

(五)电大现代化电教手段为伸向农村教学提供了快捷、廉价、优质的服务,保证了人才质量

江苏电大拥有一整套与远距离多种媒体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设施和基地。国家提供卫星、微波电视传输网络,县和有条件的乡、镇教学点,设有卫星地面接收站。教学信息传送快捷、清晰。主讲主编教师多为国家一流专家教授。卫星传输、视听教学、语音教室、辅以面授指导,高质量的电化教学,保证了远程教学的效果。而学费相对低廉,农民承担得起。原国家教委对电大毕业生追踪调查和教学质量评估表明,电大的教学和投资效益都是好的,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好评。现在,活跃在农村的电大毕业生令人瞩目的业绩便是有力的证明。

总之,电大“面向农村,按需办学,远程电教,县为基础,伸向乡镇,就近办学,就地就业”是电大毕业生通向农村的基本经验,电大办学18年来为农村和基层培养了一大批“养得起、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富有朝气的各类专门人才。

三、进一步拓展电大毕业生通向农村的通道,以适应江苏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1.制约毕业生通向农村因素分析

电大由于面向农村,低重心在县、乡办学,专业开设灵活、远程电教质优价廉,使县电大毕业生的一半以上,即毕业生总数的27%左右,通向或回到农村,其中乡镇电大毕业生近100%就地就业, 可以说电大毕业生通向农村的通道是比较畅通的。但为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强烈的社会文化需求,分析和解决制约电大为农村输送人才的途径仍然是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据调查发现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一方面对部分乡镇企业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一些乡镇企业或因效益不佳,或因人才观念陈旧,或因维护地方利益,往往以种种借口将毕业生拒之门外;也有用人单位不从人才结构实际需要出发,开价便是“本科”,使大专生就业难度增加。

(2)部分毕业生不愿艰苦创业或好高鹜远。从毕业生自身分析,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为家乡建设贡献青春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在人才市场上,一边是毕业生挤向市县行政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外资企业,结果“众人同挤独木桥”难免多数人落水;另一边是诚心实意招聘人才的边远地区企业却无人问津,电大生也不愿光顾。

(3)专业设置往往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老专业或貌似“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无市场或需求量不大,需求量大的新专业或貌似“冷门”专业无毕业生或供不应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还应看到人才需求也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甚至有时变化很快,常常难于把握。招生时很热门的专业,三年后很可能成了“滞销品”。所以科学预测市场的需求,慎重适时地开设对路专业是个难度很大的课题。

(4)毕业生分配政策“双轨制”的冲击。 毕业生分配中“统分生”按人事部门调配切块分配,必保落实,剩下来才是自主择业和不包分配的电大生。这是分配政策的不公平,应尽快调整,实现从统一分配到市场调节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要有相应配套政策以保证用人的公平竞争。

2.当前拓展毕业生通向农村通道的对策思考

毕业生分配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方方面面,尤其毕业生通向农村是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就目前国家和农村现状来说,不难从制约因素中得到启迪。

(1)对国家人事部门要加速“并轨”出台公平的毕业就业政策;向偏远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实施政策倾斜,使其既能发挥才干,又能消除后顾之忧;

(2)对乡镇企业要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 重视人才引进和使用,实现人才、效益良性循环;

(3)对学校要面向农村需求办学,专业设置对路, 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委托代培、联合办学等办学社会化措施,拓宽通向农村通道;

(4)对毕业生要加强思想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事实求是的择业观念,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在实践中成才;

(5)对于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桥梁——人才市场, 要不断发展完善,排除干扰、规范运作。电大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人才就业咨询活动。

对于电大来说,其基本对策及思路是:

首先坚持发扬自身优势和成功经验,主动服务社会,按需办学,坚持四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发挥电大的系统网络优势,加大农村基层电大建设的力度,以县电大为基地,逐步推广吴县电大的经验,向乡镇延伸开办电大教学点,巩固苏南,加强苏北,努力缩小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及贫困地区的办学差距。

继续低重心办学,加大电大开放度,积极开展“注册视听生”教育,无门槛入学,为更多有志学习的农村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和创造学习条件,宽进严出,确保教育开放性与教育质量的统一。

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灵活调整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操作型人才。

同时,要加强学生热爱家乡扎根农村献身四化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农村亟需的各类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农村实现小康和走向现代化作出贡献。

建议在大学毕业生通向农村、服务农村方面,重视电大在高校整体结构中的作用,以政策倾斜促进其远程开放办学优势的发挥,推进电大伸向农村的办学力度,通过县电大评估,加强农村基层电大建设,对县电大特别是贫困县和农村毕业生给予政策支持,使电大在为农村培养人才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电大毕业生进入农村的研究报告_电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