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业发展论文,生态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农业是在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持续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目标的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西方国家从理论到实践已走过几十年的历程,我国的生态农业理论及典型的推广实践仅有十几年的历史。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因地制宜性,很难形成一个全球普遍适应的发展模式。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简而言之,生态农业是提倡生态利用原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而达到农业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包括:多样性、稳定性、生产率及自给性。
任何一个稳定、高产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多样性特征,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成份,使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能源,创造互相利用与共存的小环境,增强对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稳定性是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之上的。单一种群的系统如果遇到大量的天敌和病毒,该系统很可能被毁灭,但如果系统内拥有多种生物成份,其他物种则可以阻隔和抵御天敌、病毒,使受害种群免于毁灭,从而减缓由于某种群的毁灭而对整个系统的冲击。自然生态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接受太阳能,从土壤中吸收矿物养分,与其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但其组织结构又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系统,它不依赖于外来的石化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进行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
我国著名农业经济管理和生态学家、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叶谦吉先生在其专著《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中对生态农业概念作了概括:“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的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生物学家马世骏教授在其专著《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中指出:“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合理组合农、林、牧、渔、加工等比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科学家和学者对生态农业的表述尽管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则反映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实质。
第一,把生态农业看成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农业体系或农业发展模式,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第二,生态农业的核心是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协调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三,生态农业把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它既不是传统农业的复旧,也不是对现代石化农业的全盘否定,是依据中国的制度特色、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资源禀赋而选择的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下提出来的,有鲜明的针对性。目的是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重视农业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以及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特别是在我国面临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造成农业资源及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继续下降的情况下,强调生态农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五,中国的国情决定我国的农业是资源约束型农业,我国的农业既不能走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也不能只注重环境保护而限制经济发展之路,而必须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实践表明,这是一条使农业持续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框架
1、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1988年,国务院将生态农业列入农业部的一项职能。
2、建立推行生态农业的组织体系。一是决策和管理体系, 在国务院领导下对重大问题实行决策,由农业部和地方农业部门实施管理;二是技术指标体系,已拟定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试行)》;三是技术支持体系,建立由著名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和技术指导部门,对生态农业实行专业技术指导;四是监测体系,在农业系统内部初步建立起一支监测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技术队伍。这些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使中国生态农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
3、建立了一支生态农业的理论队伍。 一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深入实际,注意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农业理论,出版了一大批有关生态农业的学术专著,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提供了科学与技术上的支持。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
在各级政府的示范、推广的引导下,在广大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下,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立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技术,初步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体系。
1、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 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整治农业环境,这一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治理华南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和西北的沙漠化问题。广东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沙坳建拦沙坝来截流水土,在坡顶和坡底开排洪沟。此外,还采用生物模拟自然顶极群落,实行乔、灌、草结合,建立多层次、多年生、多品种的复合群落。山东陵县张西楼村在治理风沙、盐碱时,采用打浅井、开深沟、建造人工防护林;引进抗盐碱的豆科牧草发展畜牧业;种植压青绿肥增加土壤有机制;还建立桐粮、桐棉、果粮、果棉等立体配置的植被结构。
2、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技术。 生物养地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一。目前采用的方法有:作物秸杆和动物粪便经堆制、沤制或经养茹、制沼气之后回田作肥;实行养地作物和耗地作物的轮作间种;采集野生绿肥、食品加工副产物、河流沉积物等,增加有机肥投入。为扩大森林的保护效应,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东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等重大林业工程。渔业资源增殖包括在河流和近海放养鱼苗、虾苗、蟹苗,在近海建立人工鱼礁等。
3、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广东曲江县长坝实行“山顶种树, 山腰种果,山坑养鱼”的综合利用模式。黄土高原不少地方实行“青草盖顶,林木封沟,果树缠腰,米粮铺底”的模式。
4、立体种养技术。 立体种养技术是根据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在大田作物之间开展多熟种植和间套作,而且包括利用木本果树、林木、热带作物、牧草甚至食用菌。立体种养还利用动物,如畜禽鱼等。林地间药材、稻田养鱼、果园养茹、多层养鱼等。在华北,实行泡桐树和农作物间作技术,泡桐林下风速下降,地表蒸发减少,空气湿度增加,小麦单产平均提高8.5%,玉米产量平均提高2.4%,加上泡桐的收入,经济效益比对照前提高59.1%。
5、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河北省农村平均每户庭院0.03 平方公里,可利用面积0.02平方公里。当地庭院资源利用技术包括:种植花、果、菜、药、树的技术,养猪、鸡、牛、羊、兔、鸽的技术,开展编织、五金、皮毛生产等加工,通常还配置沼气、大棚温室、秸杆饲料、粮食储备等。在庭院形成立体配置、物质循环利用的综合生产体系。
6、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利用牛粪、 秸杆进行食用菌生产;利用蔗渣、茶叶进行蚯蚓生产;鸡粪、猪粪饲料化、秸杆氨化技术;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沼气制造技术等。
7、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广东雷州半岛海鸥农场的310平方公里茶园,80年代中期建园以来一直不施农药,实行“一头牛、二头猪、三亩菜、六亩蔗”的配置。茶园重施畜肥,少施化肥,蔗叶覆盖免耕,保护天敌。结果天敌蜘蛛数量达每平方米7.9—16.1头,而对照只有2.5—4.7头,害虫假眼小绿叶蝉每百个茶稍只有11—34头, 而对照却多达85—145头,害虫在不施农药的条件下受到天敌的有效控制。
中国生态农业技术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接受现代农业的技术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保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的灵活搭配、有效连接和高效转化。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为生产提供了技术上的多种选择性,并为世界生态农业技术提供了一个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范本。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中国的生态农业技术将会取得更大发展。
四、构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把粮棉油的生产比例及不断增长视为重中之重。 这里必须消除某种误区,即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甚至有的主张低投入,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减少机械操作,代之以有机肥、豆科作物、轮作休耕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持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比例和持续稳定增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若对化肥与农药认识过于极端,势必影响我国粮食的增长,动摇国民经济的基础,最终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绝不能排斥现代农业增产技术,我们强调保护农业生态是维持资源的承载力以及通过人工及自然作用下使农业生态环境恢复其正常的平衡,而决不是“镜里看花,中看不中用”。
2、 现阶段中国的生态农业模式应有别于西方国家强调的有机农业及60~70年代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西方有机农业是由单一种群构成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缺乏多样性,需要劳动力与资金投入的消耗,以人为维系其稳定性,是一种单一性、低投入、低产出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尽管这些“无公害”农产品在西方有相当的市场,但由于其较低的产量与较高的成本常使农民获利甚微。而在目前收入和消费水平仍很低下的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有机农产品不具价格优势,因而,中国的有机农业有一定的市场障碍。“绿色革命”是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项农业生产促进计划,以解决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短缺和饥荒等严峻的人口与粮食问题。我国目前基本上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其内容、手段、目的都远远超过“绿色革命”的范畴。应当说,“绿色革命”只是中国生态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吸收有机农业和“绿色革命”的某些内容,应强调高产出和经济效益,这必然需要高投入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中国生态农业区别于有机农业与“绿色革命”的特性还在于,它包含有一个较完整的生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最充分地利用每一环节组成的过程并从各个环节获得产品。即使是粪肥中所含的能源,也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释放,加以利用,形成一个完整良性的能量循环圈。循环圈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生态循环中可转化与利用的因子,基本杜绝废物或污染物的产生。
3、中国生态农业大多是以农户为单元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中国生态农业过程的所有环节的管理均是以体力为主,机械化水平较低。因而,不论是单位面积还是单位农产品产量以及劳动力密集度都较高。我国目前的国情是,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因此,中国生态农业模式非常适合农村承包后的家庭经营。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进程,中国目前的生态农业模式将会受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