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状况调查报告——来自浙江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调查报告论文,状况论文,会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自然资源的总量大国,但却是一个人均拥有量的小国。众多经济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将是自然资源。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是以自然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针对环境问题,我们对浙江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状况展开了抽样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回收情况
(一)问卷调查设计本次调查主要面向浙江省中小企业,共设计了17个问题,分别涉及企业基本情况(问题1-3)、环境意识(问题4-6)、环境会计核算(问题7-12)及环境信息披露(问题13-16)等内容。其中环境会计核算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
(二)问卷回收情况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按企业的行业性质划分,化工业5.33%,制药业6.67%,印染业2.67%,造纸业1.33%,汽车制造1.33%,电子电器13.33%,皮革业12%,食品加工1.33%,其他行业57.33%。按企业的性质划分,国有企业25家,民营企业21家,集体企业13家,中外合资企业9家,外商独资企业2家,内资企业13家,上市公司5家,非上市公司14家。按企业规模划分,年销售额在1000万以下的占33.3%,1000~3000万之间的占21.79%,3000~30000万以上的占15.38%,30000万以上的占19.23%。从企业答卷的情况来看,回复率为78%,高于有效回函率(通常认为是20%),能代表浙江目前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的现状。从企业的性质分布看,国有企业的比例最高,占32.05%,其次是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从企业的行业来看,电器电子和皮革业对环境报告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环境意识 一是企业对省内环境污染情况的认识程度。对于目前省内的工业污染状况,15.38%的企业认为非常严重,55.13%的企业认为比较严重,还有37.18%的企业认为一般。从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浙江省工业污染形势已经比较严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摈弃原有的大规模消耗和大规模处置的生产模式,树立自身的环境经营理念,制定环境经营新战略,规划环境经营新发展,以期达到经济和社会“双赢”的目的。二是企业对ISO14001体系的认知度。ISO14001是指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于1996年正式颁布,是组织规划、实施、检查、评审环境管理运作系统的规范性标准。调查显示,浙江企业对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还不够了解,对申请ISO14001体系认证的热情也不高,仅有20.5%的企业通过该项认证,在尚未通过的企业中,也只有30.77%的企业有申请的意向,这对于一个经济大省明显不足,表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我省企业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仍处于萌芽阶段。三是企业对环境会计的认识。环境会计是用货币金额来明确显示实施环境措施需要的投资,以及通过实施环境措施能够得到什么样经济效益的会计学。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应用已经有20多年,而在我国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少数城市的试点应用中。在调查中发现,浙江各企业对环境会计都期望较高,认为其虽然增加了企业成本,但同时带来了收益,仅有23.08%的企业认为环境治理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二)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是指耗费性投入经费及专用设备投资。
(1)独立经费投入。从收回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企业为治理污染而设置独立经费的占35.9%,没有为此设置独立经费的达到60.26%。在设置独立经费的企业中,有17.86%的企业表示该项资金占到企业总收入的5%,分别有10.71%的企业表示该项资金占企业总收入的10%和2%,另外有7.14%的企业表示该项资金占企业总收入的1%,该项经费设置的比重最高的达30%,而最低的仅0.01%,这两者分别达到3.57%(如图1、2)。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企业环境意识在逐步增强,但是并没有太多的付诸行动,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在环境污染上承担足够的责任,这不利于社会总效益的提高。而在已经设置独立经费的企业中,经费的比重相对不高,只有3.57%的企业为此设置30%的经费,这个比重相对企业不低,企业因此要承受较大的负担,但是由环境的改善而带来的收益,如政府的奖励以及政策支持,将会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而某些企业只设置了0.01%的经费,这个比重相对偏低。
图1 环境资产独立经费比例
图2 独立经费占总收入比例
(2)专用设备的购置及使用。在回收的问卷中,企业拥有环保专用设备的仅占19.23%,75.64%的企业没有为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购置专用设备。另外5.13%的企业未作选择。可以看出,企业虽然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有相关规定要求企业为此承担责任,但是对于不能为企业带来当期效益的项目,企业缺乏支出动机,不愿因此而冲减当期利润,也不愿占用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在19.23%已购置专用设备的企业中,只有两家企业对环保设备的开工率做出回答,这两家企业一家为国有企业,另一家为上市上司。可见,即使购置环保设备的企业仍然未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设备来保护环境。企业的环境意识与实际行动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当涉及到经济利益时,企业往往会放弃其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环境负债 在回收的问卷中,企业因环境问题而被起诉的占到14.10%,未发生环境诉讼的有83.33%,未作选择的有2.56%。在发生过环境诉讼的企业中,有45.45%的企业对未决诉讼进行了披露,另外54.55%的对其未决诉讼尚未作任何披露。但不能对这83.33%未曾发生环境诉讼的较高比例持过分乐观的态度,而14.10%发生过诉讼的企业却要引起警惕。在发生过环境诉讼的企业中,对未决诉讼进行披露的仅占45.45%,环境诉讼对企业而言是或有负债,无论从谨慎性角度还是从传递信息的角度,企业都应该对此进行披露。
(四)环境支出 从回收问卷的情况看,71.79%的企业将环境支出作为费用处理,仅23.08%的企业将其为环境污染的支出作为成本,另外5.13%的企业对此未作选择。将企业为环境污染的支出作为费用是我国历来的做法,通常将其并入到管理费用中,没有单独地确认计量。对此,伦格内森(J.Ranganathan)和迪特日(Ditz)明确指出:“当环境成本被合并在企业的制造费用中并随后被分配后,环境成本和相应的产品、工序及环境活动之间的关键性联系就被切断了,人们无法了解环境成本的合理性。”这里所说的制造费用相当于我国将此并入的管理费用,即未将环境成本单独列报。主要是由于我国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企业环境成本的金额也相对较小。而将企业环境污染的支出作为成本,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发展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将环境支出作为成本,单独列报,可以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确认和计量,及时提供全面的环境成本方面的信息,建立环境成本与排污之间的关联性。
表1显示,排污收费是企业最常发生的“环境支出”项目。其比例占61.5%,比第二高的环境管理费用高出21.8%。表明我国企业的环境支出受法规的影响较大。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环境立法的不断加强和环境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遵循环境法规的成本将日益增加。
表1环境支出项目比率表
环境检测支出33.3%
环境管理费用39.7%
排污收费61.5%
罚款与赔付 19.2%
污染清理支出38.5%
停工损失 6.4%
现有资产价值减损的损失0
政府对使用可能造成的商品或包装物收取的押金
2.6%
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17.9%
为进行清洁生产和申请绿色标志而专门发生的费用23.1%
对现有机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造,购置污染治理设备 21.8%
其他15.4%
(五)环境收入 表2显示,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在环境收入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收入,随着绿色环保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利用“三废”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近年来由于相关鼓励性政策法规的颁布,促进企业自觉采取环境保护的措施,由这些奖励性政策措施实施而获得的收入在环境收入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仅次于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收入。在各项环境收入中,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所占比例最小。
表2环境收入项目比率表
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 30.1%
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减免税收入 16.7%
国家对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企业发放的奖金16.7%
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 5.1%
排污许可证交易收入15.4%
国家拨给企业的环境治理专项资金12.8%
环境治理贷款率低于正常利率的部分 14.1%
接受环境保护方面的捐赠收入10.3%
由于实行清洁生产减少交纳的排污费 19.2%
其他 20.5%
(六)环境信息披露 环境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会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1)披露原因。对于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原因,调查结果如下:目前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原因最集中是在于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但这只占所有选择的1/4略多。以政府管理机构的强制要求与公众或环保的压力为首的强制披露还是目前产生环境披露的主要力量。相比之下,市场的压力所占的比例最小,这说明我国市场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的不完善也造成一部分企业疏于披露环境信息。
(2)信息使用者(图3)。政府管理机构是强制披露的制定者,也是最大的信息使用者。约有62.8%企业选择了该选项。如果只为政府制定披露信息,忽视其他使用者的需求,则会导致信息的片面化。很多企业目前已经在为公众的需求而参与披露。约有53.8%的企业把信息的使用者定位在社会公众上,可见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考虑公众的呼声和社会的利益。调查发现,新闻媒体已成为第三大信息使用者,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正日益突显出来,所以有43.6%的企业同时也选择新闻媒体作为环境信息的使用者。
图3 信息使用者结构图
(3)披露内容。在涉及财务信息揭示的内容时,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仍是企业的重点,约有82.1%的企业选择了该选项。环境诉讼与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只占到20.1%与24.4%,而其他方面的信息都高达35.9%。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已做得相当出色,只能说明在大部分企业的概念里,环境信息的地位还比不上传统信息。这一点可以从环境披露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4)披露方式。凡是重视环境信息的企业,会对信息的披露采取特别的方式,如将环境信息与财务信息分开披露,但只有25.64%的企业采用了这种披露方式,有23.08%选择在财务报表基础上附加披露信息;有24.36%企业利用描述性方式对有关环境信息进行披露;而有40.03%的企业根本没有环境披露。因此企业对环境信息的认同整体上还是比较薄弱。
三、环境会计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一)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会计意识实施环境会计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除了对全民进行环境意识宣传外,更应该对现有企业的决策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环境会计基本知识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对企业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培训。
(二)选择企业进行试点在对企业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管理基础较好(已通过标准验收同时已上市或准备上市的企业),但资源能耗大、污染较严重的企业,作为环境会计应用的试点,以便取得环境会计实务的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
(三)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措施国家应制定环境会计方面的政策制度,从而鼓励和奖励积极推行环境会计和取得成效的企业以及研究和实施环境会计的人员。同时,政府在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除继续实行原有税收优惠政策外,还应加大税收政策的力度。
(四)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尽管我国现行的很多法规均涉及了关于环境保护的项目,这些项目均是环境会计应予考虑的内容,如《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及相关规定,无论在加强环境保护,还是在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再如按照当前环境保护法规的解释,对企业征收排污费具体分为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两大类。对违反有关环保法规的,可按规定事实征收滞纳金、提高标准收费、加倍收费和补偿性罚款等四项收费。企业若没有执行“三同时”原则,拖欠或拒缴排污费也应当受到处罚。但上述两种情况均缺乏将涉及环境保护的经济业务系统起来集中反映和对外披露的会计准则,这就降低了企业建立环境会计的外部压力,不利于推行环境会计。因此,归纳、整理与企业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信息,确定统一的会计处理口径,以便为企业进行实物操作提供规范的会计准则。
(五)加强环境审计对企业环境责任报告的审计,目前在我国还停留在个别试点阶段。随着企业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对企业的环境责任报告审计将成为必然趋势。理论界应加快制定初步的环境会计报表准则和环境报告审计实务准则,规定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的具体内容和计量方法,为全面普及推广对企业的环境报告审计创造前提条件。会计执业界也应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的再监督及开展环境审计。特别是涉及到上市公司的,应会同证监部门对污染企业的上市进行环境审核,以促使各企业自觉进行环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