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世纪疑点_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世纪疑点_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世纪疑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疑案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发展史上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2)03-0005-07

一、世纪疑案的由来

人们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和主要之点归结为两个伟大的历史发现。这种见解 被视为经典之论而沿用至今。然而它与马克思本人的见解有着重大差别。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 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 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 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 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 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1]

“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 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记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 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 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

这两段引文,一个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盖棺论定;一个是马克思对自己学说的概括总 结。对此,我们至少需要解答和说明以下四个问题:

1.两个历史发现和三个新贡献究竟在形式上、内容上有无明显的区别和差异?

2.如果存在区别和差异,两个历史发现和三个新贡献,究竟哪一个更全面、更科学?

3.如果能够把这两种评价作出区分,那么这两种评价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4.揭明这两种评价的真实关系之后,我们会遇到什么理论难题?

二、世纪疑案的基本线索

两个历史发现和三个新贡献在内容上有何种差异?如果有,哪一个更全面、更科学?这 构成了破解这一世纪疑案的基本线索。

大家知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有明确的科学涵义,具有确定的科学 内容的两个科学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 书中所阐发的以生产力为起点的社会本原论,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阐述概 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 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上,并对其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后,从分析商品的价值入手,通过分析资产主义的生产过 程和流通过程而发现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秘密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规律。从唯物史观和剩余 价值学说,人们可以预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性质,可以预测无产阶级是资产 阶级的掘墓人,但无产阶级将怎样和用什么具体形式埋葬资产阶级,这是任何天才也无 法预见的。事实恰恰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恰恰不是通过两个伟大 的历史发现预测出来的,而是通过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概括出来的。至于无阶级专政 采用什么专政形式,怎样向无阶级社会过渡,这更无法仅仅通过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 观而给予具体地把握。显然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是 不能归纳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个范围内的。这就说明,两个历史发现和三个新 贡献不仅在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内容上存在重大差别。两个发现说到底突出 了历史观和方法论,而三个新贡献则还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向共产 主义过渡的理论。

概括起来两个历史发现和三个新贡献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从形式 上看,两个历史发现只包括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三个新贡献则还包涵了无产 阶级专政理论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2)从各自的内在联系看,两个历史发现中唯 物史观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指针,剩余价值理论则是对唯物史观的证明和运用;而三个新 贡献则主要揭示了从阶级的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历史过程,是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 。(3)两个历史发现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观和方法论,而三个新贡献则主要揭示了无产 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时代主题和实践形式等根本内容。(4)从两个历史发现和三个新 贡献的文化底蕴上看,两个历史发现主要内涵着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它开创了社会结 构分析的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而三个新贡献则分别内涵了唯物主义、英雄主义和人 道主义①(注:请参阅拙作《重读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和时代特征 》。)。总之两个历史发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而三个新贡献则还从 科学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就其内容的广度来说,三个新贡献包括了两个历 史发现所未有论及的东西,而两个历史发现的根本内容则必然被包涵在三个新贡献中, 否则社会主义就仍然是空想而不是科学。这说明三个新贡献比两个历史发现更全面、更 科学。这个结论也可从列宁对三个新贡献的评价和马克思自己对三个新贡献的叙述中得 到说明。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评价说,马克思这段论述说明了两点:一是马克思的学 说同资产阶级最渊博最先进思想家的学说之间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区别;二是他的国家学 说的实质。从第一点上看,列宁已经确凿无疑地把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看成是马克思的 全部理论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东西;[4]而从第二点上看,似乎列宁又把马克思的三个新 贡献看成是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人们正是根据列宁的第二点把马克思的三个贡献说成是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的。但是这里恰恰有两点被忽略甚至被歪曲了。

1.人们忽视了列宁的一个推论,一个简略化的连续递进推理,一个严密得无懈可击的 理论证明。列宁在引录了马克思的那段精彩论述后指出了两点,这已经很清楚地讲明了 马克思和最先进最渊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区别;也就是指明了马克思 所独创而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所没有的东西;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 那种本质规定;也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内容和主要之点;也就是整个马克思 主义学说的实质。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又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就理所当然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由此不难理 解,列宁所说的第二点,正是对第一点的引申!

2.人们忽略了实质这一概念的涵义。人们用实质这一概念时,总是相对于外部形态、 表现形式和外在的感性现象而说的,就是说实质与现象、与形态、与外部的感性内容相 比,是作为一种更概括、更抽象的概念使用的。说到实质不等于形态,不等于现象,不 等于感性外观,我们可以举以下例证: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实质是事实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仅仅有这么一条抽象的条条而没 有具体的表现形态,诸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反对教条和本本主义等。当列宁说三个 新贡献是马克思的国家学说的实质,那也一定是把实质和马克思的一系列的国家学说进 行了“区别”和“对立”,那也一定是指这个实质比国家学说更概括、更抽象、更深刻 ,那也一定是指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比三个新贡献更具体、更丰富,那也一定是再清楚不 过地指明,实质就是根本点!这一条恰恰更明确地说明了三个新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的根 本内容和主要之点。

后边的叙述也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列宁的这一立场。列宁说,马克思学说的主要之点是 阶级斗争。人们时常这样说,这样写。但这是不正确的……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 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4]在这里,列宁主要批判的是考茨基。 考茨基不仅承认阶级、阶级斗争,并且承认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 相联系,并且曾据此捍卫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并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里列宁谈论 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这里列宁批判考茨基背叛了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的、根本的东西,而不仅仅是阶级斗争学说;当列宁在这里论述马克 思主义的最根本、最主要的东西的时候,竟然没有引用当时人们早已熟知的两个历史发 现。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列宁是把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看成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 内容和主要之点。

我们再分析一下,马克思自己是怎样评价三个新贡献的。

1.从行文上说,马克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我的新贡献”。这里既没有加上我在哪个 领域的新贡献,也没有加上我在哪个时段的新贡献,这只能是指在马克思所涉及的全部 领域之内;是指马克思到那时为止的全部过程。这就说明,马克思讲的新贡献是指他的 全部理论、全部研究过程中的新贡献。

2.从行文上说,马克思毫不含糊地指明他已经“证明了”下列几点。已经“证明了” 是指已经完成了的科学发现,是革命完全可以作为依据和基础的理论指导,是在未来的 革命实践中可以准确再现的规律。这个“证明了”几个字就清清楚楚地标明三个新贡献 就是三个历史发现。

3.从行文上说,“就是下列几点”,也已准确无误地指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这就 排除了在他名下附加任何其他新贡献的可能性。

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到三个新贡献的提出,马克思的理论发展过程可以对此 提供最为有力的证明。

1872年6月,马克思在和恩格斯共同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做的序言中指出:“不管 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 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5]宣言中这个“一般基本原理”是指什么呢?在恩格 斯所写的1883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给予了回答:“《宣言》中始终贯彻的 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 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 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 争的历史;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 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5]后来,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对这个“一般基本原理”又 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评价:这一思想在我看来应该对历史学做出象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 那样的贡献[5]。

这个引文有如下三点值得注意:

1.这是指的《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而按照列宁的说法,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 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 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 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6]所以这个基本原理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这个一般基本原理也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也是三条,每条之间用分号隔开,并且 从内容上看其第一条与三个新贡献的第一条几乎相同;其第三条是指历史已发展到消灭 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时代,这一条也和三个新贡献的第三条类同;最大的差别 是这里还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

3.恩格斯对这个基本原理做了明确的评价:这个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是属于马克思一 个人的,这一思想在我看来应该对历史学做出象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那样的贡献。这和 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时用语相同,这表明恩格斯把马克思关于《共产党宣言》 的基本原理归结为唯物史观的倾向性。

怎样理解三个新贡献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之间的异同呢?

只要我们回顾一下从1848年至1852年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史,就会发现这种差异和变 化是理所当然的。在这几年间,欧洲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其中尤以巴黎的六月革 命为甚。通过总结1848年——1849年的革命经验,马克思不仅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不断革 命理论,提出“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 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7]而且第一次提出 工人阶级专政的思想:“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 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 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7]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思想上和理论上的进展,所以,马克思才认为《共产党宣言》有 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时,《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自己评价的 三个新贡献就完全统一起来了。

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正是在《共 产党宣言》发表后的当月,马克思就在《2月6日的“社会辩论报”论民主协会》一文中 明确指出:或许,“辩论报”是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特别强调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吧?如 果是这样,共产主义就不成其为共产主义,而是政治经济学或资产阶级社会了。我们知 道,罗伯特·皮尔曾经预言过由于现代社会的阶级对立必然会爆发可怕的危机。我们知 道,甚至基佐也认为,他在“文明史”中所描绘的只是阶级斗争的某些形式而已。[8] 联系十几天后马克思在一次演说中强调的:“共产主义否认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要消 灭任何阶级,消除任何阶级差别。”[8]这不难理解两点:一是至少马克思在写作《共 产党宣言》时,三个新贡献的思想既已初步形成;二是三个新贡献的观点是马克思深思 熟虑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比两个历史发现更全面,更科学。

三、世纪疑案的根本症结

我们现在讨论第三个问题: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和恩格斯的两个历史发现究竟具有什 么内在关系?这是整个理论疑案的核心问题和根本症结。我们现给出这一问题的结论: 恩格斯所评价的两个历史发现和马克思的第一个新贡献——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 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二者是等值的,是同一个内容的不同的表述形式。

1.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全过程。”[3]在这里,唯物史观十分明确地证明:是生产的一定历史阶段决定了人 们全部的社会结构、社会活动、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而决定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形态; 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是社会的生产 活动决定其他的一切活动,是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而阶级关系正是 这种财产关系的社会形式。这就证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 系这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这正如恩格斯所一再阐述的:“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 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阶级,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1] 这就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所必然得出的科学结论。

2.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彻底的一元决定论历史观,他把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作为一切 社会现象的根源和整个人类社会机体的基因,所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所有的社会 变化和发展都是起因于这个根源和基因。马克思对这一唯物主义的社会本原论表述如下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种相应的交换和消费的形式;在生产 、交换、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有一种相应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 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 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2]对此,列宁是这样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则揭示了物 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6]正是在这一社会本原论的思 想前提下,恩格斯才明确指出:阶级是生产力相对发展而又相对不足的产物。

3.历史唯物主义由此还证明了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 的变革,阶级一定会趋于消失,阶级对立一定会消灭,用于进行阶级压迫的社会结构, 用于阶级统治的全部的思想工具、政治工具和社会工具也一定会随之消亡。显然,阶级 现象既不是基于某种观念、理性和思想的产物,也不能仅仅归结为某种分配或社会分工 ,更不是什么基于某种政治暴力的结果,阶级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仅仅就是“唯一”,这就是唯物的真正涵义。

4.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作为对唯物史观的证明和运用,就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的阶级,从产生到发展直至走向灭亡的全过程而完成的。《资本论》的核心内容和目 的,这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的:“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3]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这两个阶级的产生过程,通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分析,揭示了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的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怎样引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怎样既为推翻资产阶级准备了物质力量,又为此准备了阶级力量,等等。马克 思的剩余价值学说确确实实地证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矛盾和斗争仅仅同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并将随着这一生产方式 的变革而消失!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两个伟大的历史发现就包含着第一个新贡献,第一个新贡献 是两个历史发现的题中之义。两个历史发现的革命性也就在于它揭示了阶级存在的根本 条件,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必然性和暂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合理性和历史必 然性。两个历史发现是第一个新贡献的方法和证明。马克思正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 值学说证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这是这一问题的第一 个方面。

我们现在再从另一个方面分析:“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是否蕴涵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把自己的新贡献,首先概括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 联系”,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强调了两点:一个是“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再一个 是“仅仅……相联系”。所谓联系,并且是仅仅相联系,这实际上是指被唯一决定的意 思,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实际上是指被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经济形态。说阶级的存在被这些东西决定,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

1.这意味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难理解,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 史阶段相联系,这里的“一定历史阶段”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从宏观上说,从历史 的大尺度上看,这个“一定历史阶段”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确定的上限和下限的阶段, 未进入这个阶段,阶级不存在,超出这个阶段,阶级也不存在。这个一定的历史阶段, 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相对发展而又相对不足的阶段,就是自从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的阶段 。第二层意思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明的亚西亚的,古代的, 封建的和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的那些具体的历史阶段,在这些具体的历史阶段上都有具 体的阶级与之相对应。“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 家为首的社会。”很明显,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科学命题。说阶级 的存在仅仅同这样一个生产力相对发展而又相对不足的历史阶段相联系,这不就是指明 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吗?此外,马克思使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这 一概念,这里显然有和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那几个经济形态和生 产关系体系相对应的意思。因而,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就是指 的被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形态或经济基础。这显然 蕴涵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命题。

2.这意味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家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把商品的价 值作为社会存在的,并把这种存在和商品的作为使用价值的物的存在区别开来,同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视为社会存在并把它和作为人和自然 的关系的生产力相区别。为了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社会存在的历史特点,马 克思在《资本论》中,多处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和封建社会生产关 系的特点作了比较。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以生产关系作为区别各种社会经 济形态的标志的。显然,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存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 以生产关系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即是生产的一定历史阶段。在《资本论》中马克 思论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如下关系:在人类社会中,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在 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在生产活动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阶 级的社会存在决定阶级的社会意识。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 正因如此,在《资本论》中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当事人,他的灵魂、性格和贪欲, 是完全被他在生产关系中的利害关系决定的。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完全 等同于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阶级的存在仅 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就真真切切地内涵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这意味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关系的总和作为 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把树立其上的意识形态、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统称为上层建筑,并 揭示和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论原则。马克思的新贡献“阶级的存在 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什么关系呢?如前 所述,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实际上就是指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特征的生产方式、 经济形态,因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是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阶级社会中的上 层建筑,归根结底是被这一经济基础决定的,这已如上所述阶级的存在决定阶级的意识 一样,阶级的经济结构决定阶级的文化结构和政治结构。所以,阶级的存在仅仅和生产 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另一等值表述形式。我们 仍以《资本论》中马克思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为证。在那里,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的意识 形态看作是物质关系的思想形式,把资产阶级国家看作是管理资产阶级事务的管理委员 会。这就说明了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的统一性和经济基础的决定 作用,也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存在仅仅和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历史事实。因此, 阶级的存在仅仅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就蕴涵着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的全部理论原则。

4.这意味着马克思的第一个新贡献蕴涵着剩余价值理论。论证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 揭示马克思的第一条新贡献作为整个阶级社会历史的历史观,和作为阶级社会的特殊的 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的相互关系。如果象列宁所说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假设, 而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对它的证明和运用,那么,对于资产阶级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之分析,剩余价值学说在这里也同样发挥着证明和运用的科学 功能。因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 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这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殊形态的历史观,而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当马克思声明他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 几点时,剩余价值学说正是通过证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仅仅和资本主义生产发 展的这一特殊阶段相联系从而证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

总之,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就蕴涵着唯物史观的全部 理论原则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思想。这对于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人们说来几乎 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马克思为什么不以方法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这一新贡献,而以阶级 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方式阐发这一思想呢?归根结底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宗旨 所决定的。

马克思把阶级的起因仅仅归之于经济的原因,这不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 且直接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说教对立起来,把工人阶级从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中,从资 产阶级所散布的思想迷雾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某种哲学观 念,经济学说或某种社会理论,而是一再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共产主义理论,称为科学社 会主义学说。他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因而不难理解,马克思把自己这一学说的根本内 容归结为第一条新贡献是和他的理论活动的根本宗旨紧密相联的。因为揭示了阶级存在 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的历史真理,就使无产阶级既认识了自己,也认 识了资产阶级,因而就能认清革命的对象,把握革命的方向,实现革命的目标;由此才 能使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由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变为一个英勇战斗的 阶级。因此,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 级的阶级斗争的革命实践中,唯物史观的最为集中、最为革命的表述形式,是剩余价值 学说的最终理论成果。

综合以上两方面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就蕴涵着三个新贡献中的第一条;反 过来说,三个新贡献中的第一条也同时蕴涵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因此,“阶级 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和两个历史发现是等值的。

四、百年迷茫的终结

揭示了两个历史发现和三个新贡献的内在联系,我们将面临着一系列理论困惑和思想 难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最为重大:一是两个历史发现和三个新贡献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在 关系?二是恩格斯主要阐发了三个新贡献中的第一条,那么又是谁阐发了第二条、第三 条呢?三是人们对马克思三个新贡献的阐发,究竟在理论上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征呢? 解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彻底破解了世纪疑案。

两个历史发现和三个新贡献之所以具有如上所述的那种内在关系,是由恩格斯的历史 地位和所处的时代特点这两个方面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最为亲密的战友和朋友, 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都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的确,古老的传说中有 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的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 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9]正是他们的这种 亲密无间的战友和朋友的关系,使他们在科学和事业上具有自然而然的分工,当“马克 思倾力写作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最复杂的经济现象 时,恩格斯则在其大大小小的论战性著作中,根据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阐明了 最一般的科学问题,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各种现象。”[9]用以回击资产阶级的卫道士, 各类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封建主义残余,以及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 攻击。由此决定了恩格斯必然以阐发马克思主义为其基本任务。而当时的时代特征正是 工人运动刚刚兴起,社会主义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由空想走向科学的,因 而也必须通过阐发这两个历史发现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当时的 时代主题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工人阶级的觉醒,因而集中阐发两个历史发现就 成为斗争的急需和时代的要求。由此,恩格斯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和主要之点 归结为两个伟大的历史发现,甚至主要归结为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 整个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阐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外,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十几 年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任务是积累革命力量,为了推动革命必然到来的历史趋 势,论证革命成功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合理性,这在革命尚无其他成功经验和长期的 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唯一的科学选择。从这一方面看,恩格斯把整个马克 思主义学说归结为两个历史发现是有其合理的内核和根据的。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 价值学说作为理论武器,用以回击各种反动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由于当时 这些论敌的那种“哲学的贫困”的共同特征,这种做法不仅收到了克敌制胜的效果,并 且极有成效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普及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因而理所当然地得到了马 克思的支持和赞同。[1]直到1888年,他在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在 他讲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那三条基本原理后,仍把这三条归结为唯物史观,并且认为这一 原理和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的规律类同,这和他评价第一个历史发现时用语完全相同[5 ]。这说明,除了参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建外,详细阐发马克思主义第一个新贡 献,是恩格斯的最大理论成就。

恩格斯主要阐发了三个新贡献的第一条,那么谁阐发了第二条、第三条呢?要回答这一 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马克思的第二条和第三条的根本内容是什么,它代表了一种什么 样的时代主题和革命使命,它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何种时代。

马克思三个新贡献的第二条的根本内容,是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打碎资产阶级的 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一根本内容所标志的,正是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的革命时代。和这个时代相对应,社会主义不仅由空想变成科学,而且变成了砸碎旧 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伟大实践!而在理论上详细阐发马克思新贡献第二条的恰恰就是伟 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积极宣传、勇敢捍卫马克思主义,并对当时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反动思潮进行了彻 底的批判。列宁遵照马克思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首先科学分析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结 构,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揭明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是腐朽的没落 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同时,列宁又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政治特征和社会特征,进而提出当 上层不能正常统治,下层不能正常生活时,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列宁的理论论证了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批驳了背弃无产阶级专政的 考茨基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是无产阶级专政;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 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如此,列宁还通过建立无产阶级党和广泛的 工农联盟,通过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光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 主义阶段,从而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马克思三个新贡献的第三条的核心内容有三:一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二是政治权力的回归和国家的消亡;三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这个时代就是无 产阶级夺取政权并经过剧烈的阶级斗争,渡过无产阶级专政的非常时期后,直至实现共 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这一时期后,各国共产党和数量众多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对阐发马克思的第三条,进行了艰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出 过种种贡献,社会主义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记录了他们的功绩。但是,全面阐发马克 思新贡献的第三条,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最伟大贡献的,当 首推中国共产党人和他们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 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不仅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后,对于社会主义 时期的上层建筑和文化领域的继续革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试验和探索。邓小平同志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在经济基础领域进行了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艰苦探索并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 系列学说。正是在前两代革命领袖探索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推 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他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系统阐发了马克思的第三个新贡献, 成为我党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时代旗帜。当我们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为 典范,从理论上概括: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 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我们正是参照了中国共产 党人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参照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袖对马克思新贡献第三条 的深刻而又科学的系统阐发,参照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战士的光 辉榜样。

由上所知,从恩格斯、列宁到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对马克思新贡献的阐发,都结合了 时代主题和当时的革命实践,都在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时突出了时代主题和无产阶级 革命的历史使命,因而这个阐发实质上是马克思三个新贡献的再发现和再创新,是马克 思主义的根本内容和当时的革命实践的具体结合。由这一性质所决定,完整准确地高举 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就必须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既要坚持又要创新;既要捍 卫又要发展;既要给予理论上合理阐发,又要在实践上给予全面落实;既要把马克思主 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把握,又要突出时代主题,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 既要明确革命的远大目标,又要从认识和分析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起步。这就是人们科 学阐发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时所表现的思想实质和理论特征。反之,像有些人那样,割 裂三个贡献,离弃时代主题,这既是他们葬送社会主义的本因,又是他们背叛马克思主 义的铁证。

收稿日期:2002-02-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世纪疑点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