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的几点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思想论文,代表论文,几点意见论文,思想道德修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是高校德育建设与改革在新世纪初最具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其中进教材是将“新三进”认真贯彻、准确落实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思想品德修养”三门课程中最基本的必修课程,搞好“三个代表”思想进该课程是当前教材建设与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科研课题。为此,仅就初期阶段,“三个代表”思想如何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谈点个人的几点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三个代表”思想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是该门课教材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这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是不可能一下解决和到位的,我们必须一开始就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还只能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眼下对现有教材,即2001年版的四川省省编“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进行大规模、大篇幅的调整和修改,还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在此,我们的总体思路是:
1、保持特色,大体不动。2001年版省编教材总体框架与基本结构是好的,较为充分地体现、反映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基本教学规律与理论实践学习的层次递进性和逻辑推理性,从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三观”教育(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和政治观教育,到人生实践途径的方法论指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塑造高尚人格、做新时代的合格人才,都有一个较为全面地论述。而且,在全国同类型教材中具有其鲜明的特色。为此,我们认为在坚决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2001年版省编教材的各章节体系暂时不动,在保持本教材特色基础上,只做部分章节的调整和修改。
2、统一思想,修改提法。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简称“七·一”讲话)精神,并以“七·一”讲话作为我们统筹、修改教材的理论依据,作为我们统筹、修改教材的统一思想。为此,一切思想阐述和理论提法必须统一到“七·一”讲话的基本精神上来,因而,对现有教材的修改,必须着力于对不适提法、不当观点和过时理论的调整、修订。以至于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在基本思想、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上始终如一地坚持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利于该门课程不断地保持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色彩。
3、渗透进入,融会贯通。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进教材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机械移植,也不是教条式地引入,而是实事求是地根据《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在不影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将“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理论要旨贯彻到教材的整个体系之中,渗透到教材的各个章节领域,融会贯通到教材的方方面面。其中,最要防止的就是将“三个代表”的思想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的体系割裂与对立起来,溶不到一块儿,既不能讲透“三个代表”的精神与理论实质,又不能反映“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特色。因此,我们主张和坚持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是渗透式的进入,融会式的贯通。
二、“教材”修改的具体意见之一
江泽民的“七·一”讲话不仅全面深刻地阐释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不仅在新世纪初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而且整个“七·一”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七·一”讲话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七·一”讲话同时也是指导我们“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建设和改革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的开设意义;新时代的特征(即当今世界的国际主题与时代潮流);我们大学生所面对的历史使命,以及大学生成才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上,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为此,我们建议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绪论”和“第一章”的内容与一些基本提法做适当地相应修改。
1、关于本课程的意义。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有一段明确的论述,他说:“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1](p.159)这段论述为我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意义阐述给予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关于新时代的特征。江泽民“七·一”讲话有明确的认定和阐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1](p.182)“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1](p.182)江泽民同时又对时代潮流进行了全面地规定:“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1](p.181-182)与此同时,对现有教材的修订还必须注意将原有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规整到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所提出的“两个80年”的思想表述上来。并从前后“两个80年”的比较中,明确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p.146)在此,还要特别把江泽民提出的三大“八十年的实践启示”增加进教材之中,一是“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1](p.150)二是“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1](p.151)三是“八十年的实践还启示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1](p.152)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大学生在明确新时代的特征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八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八十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八十年。”[1](p.150)
3、关于新时代的人才观。虽然,现有省编教材已对这个问题有了较完整地阐述,但从更新更全面的要求来把握,“七·一”讲话更富有时代的新观念和理论的新阐释。首先,我们党的人才目标更坚定地确立在“四有”新人的进一步培养上。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1](p.158-159)其次,江泽民深入地强调了人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意义。他说:“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1](p.174)又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培养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尤为重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1](p.173)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建设事业的当然接班人,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预备大军,江泽民的这一人才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其三,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还着重强调了我们党的育才政策和育才环境,这一思想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最好的育人环境时期。江泽民指出:“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1](p.174)他同时又强调:“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通过各项工作,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1](p.174)其四,江泽民对我们今天的各族青年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他说:“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对你们寄托着殷切的期望。希望你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1](p.184)这一思想应该说,为我们今天的大学生立志努力成才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加足了力量。
4、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在现有教材的第一章第三节“做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中,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概括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现在,对这一历史使命的具体论述应根据江泽民的“七·一”讲话给予全面地阐释。江泽民提出了“三大历史任务”,这就是:“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1](p.153)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就应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三、教材修改的具体意见之二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核心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教育,从省编教材来看,我们也是把这几观教育放在了最主干、最重要的地位,是我们教材的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对这几观的理论阐述得正不正确,好不好,清不清楚,便决定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的体系是否完整和全面,品质是否优秀的根本标准。以前,尽管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努力,规范了许多不太准确的提法,完善了许多缺漏的定义,同时也做了许多的理论研究工作,增补了不少新的科研成果。但是,仍然有不少的理论不足和体系缺陷。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在全面深入阐释“三个代表”思想的同时,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的基本内涵有着深刻的论述。
1、关于人生观。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仅是新时代我们党始终代表的根本所在,而且也是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与一切有志青年所应坚持的最根本的人生观念。江泽民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1](p.162)进而江泽民详细论述道: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应该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应该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首先要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起来,而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富,更不能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只有树立起了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1](p.162-163)
2、关于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生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标志所在。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从思想上精神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p.161)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奋工作等是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坚持和永葆的优秀品质和美德。与此同时,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方面,我们将对现有教材的一些提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全面准确地规整到江泽民“七·一”讲话的思想表述上来。正如江泽民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所阐述的思想精神那样,我们将提出: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道德。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的道德成果,我们都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尤其对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文明道德成果更是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江泽民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1](p.160)根据这一思想精神,我们将着重于两个大的方面论述,即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道德传统的论述。
3、关于政治观。在此方面,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有全面的论述。首先,必须明确“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p.164)必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1](p.146)江泽民从九个方面,用铁一般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1](p.149)其次,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搞西化,反对分裂。坚决抵制西方多党制和三权鼎立等政治模式的影响,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正如江泽民所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实现党的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1](p.178)
4、关于理想。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有着更实际、更确切的表述。一个原则,就是“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1](p.177)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与现实理想相统一的理想观。我们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现实理想,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1](p.177)共产主义是我们追求不懈的最高理想境界,但并不是就等于这能替代我们现实的具体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江泽民以辩证的观点阐释得很明白:“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1](p.177-178)江泽民的这一辩证思想对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也是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时必须加倍注重的理论问题。远大理想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前进的方向,但不从眼前着手,离开现实工作,理想便是空谈,便会脱离实际。这正如江泽民所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1](p.178)
四、教材修改的具体意见之三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第一次以党的文献形式明确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论述。他说道:“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p.179)并且把这一问题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p.179)
应该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党也从来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关心人、尊重人作为基本要求,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基本标准。党确立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提出把培养“四有”新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作为党的一项根本任务。而江泽民“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这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把人的全面发展给予了科学的现实的定位。江泽民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目标提上日程。这就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一种理想变成现实的任务和目标,并将其实践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使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的基础和生存的土壤。同时,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就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确定到一个坚实的理论根基上,并具有其坚固理论支撑力。
二是科学全面地论述了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相关条件。首先,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改善人民的吃、穿、住、行、用,以及医疗卫生条件,从而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政治条件;其三,发展科技文化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精神生活条件;其四,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良的生存条件。
三是辩证地论述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江泽民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p.180)同时,又强调: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述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具有理论的指导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尤其,对于我们“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内容的充实和完善更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将对现有教材的第十章进行全面地调整和修改。大体思路如下:
一是在第十章中增进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论述的全部内容,指导当代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现有教材第十章的标题“塑造高尚人格”改为“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分为三大部分来论述: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塑造高尚人格;第三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原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也不全面,甚至理论底气不足,思想也不解放,思想也不开阔。如今,江泽民“七·一”讲话给我们准备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内涵,我们没有理由不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的内容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和确定。
最后,我们还必须强调指出,在把江泽民“七·一”讲话的重要内容溶进教材的时候,应特别小心一些提法和措辞的准确性与精确性。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以前我们一般提“推倒三座大山”,或者提“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而“七·一”讲话中的论述却显得非常精微,或更准确。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这里的“取消”、“消灭”、“改变”、“确立”的用词,就非常的考究和精确,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此外,在谈中国共产党80年光辉业绩和卓越成就的时候,“七·一”讲话更着重于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更着重于中国一切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更着重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以及更着重于中国共产党每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贡献。在此,将领袖个人与领导集体的关系处理得更为实事求是,而且,更偏重于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群体力量,以及他们的努力与贡献。如此状况还有许多,这需要我们在进一步深入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的过程中,不断地认真研究、深刻体会和仔细推敲,以利于把我们“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的建设和改革搞得更好、更完善。
标签: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道德修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