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赋新意强做戏——略论电视剧《走西口》的成败得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败得失论文,新意论文,电视剧论文,西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代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作为电视剧《走西口》所要彰显的一种民族精神,恐怕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一种客观事实。从第一集乾隆皇帝赐给“田家大院”的牌匾,以及田家祖上对于“仁义礼智信”的理解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拍摄意图所在。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将山西商人在经商过程中悟出的商道搬上荧屏,力图对这种民族精神进行合理而深刻的描写与展示。应该说,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他们的创作意图都相当不错,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然而,如果我们更加认真地考量这部剧作,就不难发现其中还是留下了诸多的遗憾和不足之处。尽管这些艺术缺憾对于广大观众的收视热情影响甚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下电视剧制作中某些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情节对于人物的遮蔽
一部长达52集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故事情节处理得恰当与否,直接地决定着这部剧作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走西口》的编剧和导演对于这一点,很显然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所以,《走西口》首先吸引观众眼球的,就是那堪称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来说,这部剧作选取了山西祁县田家大院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在地。田家大院的少爷田耀祖因嗜赌如命被本县流氓夏三所骗,结果不仅输光了田家大院和所有的田产,而且还搭上了自己的结发妻子淑贞。由此便引发出了田耀祖之子田青到口外经商以重振祖业,并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故事。在田青“走西口”的过程当中,编导又为他设置了重重阻碍,这其中既有土匪的追杀,又有亲人的背叛,既有昏官的公报私仇,又有小人的无端陷害……可以说,几乎每一次磨难都是对田青的一次巨大考验。在整部电视剧中,这些故事情节是那样的惊险刺激、跌宕起伏,确实紧紧攥住了观众的内心世界。难能可贵的一点是,编导居然能够将这些看似独立的故事情节有机地组织起来,并且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结构。活跃于剧中的人物,可谓是形成这个网络结构的关节点。而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命运遭际,则可以被看作是网络的线条。点线相互交织结合,最终形成了整个故事网络。所以,客观说来,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既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看点所在,也可以被看作是作品的最成功之处。
然而,情节的生动性却并不能替代情节的深刻性。这也就是说,《走西口》在注重讲述故事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故事所应具备的深刻思想内涵。尤其是对于这样一部反映晋商经商之道,更准确地说是为人之道的电视剧来说,其所有情节的设置和运作,本来应该全面服务于“仁义礼智信”这一核心思想才对。在剧作中,这一思想的载体主要是田青。这样看来,田青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表现,才应该是《走西口》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所以,怎样在主人公田青身上充分地体现“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哲学,才是编导在《走西口》的拍摄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解决的棘手的问题之一。
这就必然地涉及到了如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也就是谁应该在剧中占据主导地位,谁应该处于从属地位,以及双方的位置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而又不露痕迹的问题。很显然,人物作为剧作的灵魂,理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主导整个事件的发展。而情节本身,却只应该是凸显人物性格的舞台。不是人物被故事牵着鼻子走,只能是故事跟随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物就一定要扭转故事的发展进程,而是说,电视剧绝对应该是以人物的塑造表现为主体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越是成功,作品也就越能够在观众的内心深处产生某种情感的互动。但在《走西口》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我们发现,剧中的田青在每一次灾祸面前,总是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他虽然也力图使局面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化被动为主动,但似乎总是事与愿违,甚至经常被逼入绝境之中。往往地,只有借助于对手提供的偶然良机,或者因为他人的暗中相助,他才能够摆脱种种人生的困境。一句话,关键时刻的田青,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比如,田青曾经两次被吴玉昆所害,都是因为有徐木匠和诺颜王子的及时赶到,才挽救了他的性命。“可以说一路走下来确实遭受不少磨难,但缺少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主线,整个过程都是被推着走。”这样一来,事件就在无形中成为整部剧作的中心,而真正需要刻画的中心人物田青却显得单薄了许多,从而也就明显制约了电视剧的艺术生命力。
二是人物在事件中行为的可信度问题。电视剧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大众,赢得理想的收视效果,这样,自然也就不得不考虑故事的精彩程度,考虑巧合手法的运用。俗语有云,“无巧不成书”。如果在电视剧中能够有效地运用巧合的艺术手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所以,这同样是电视剧创作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着的不二法则。然而,在《走西口》中,虽然并不乏对于巧合手法的运用,但却总是给人以刻意人为的痕迹。而这,也就意味着人物与故事完全变成了两张皮,事件的发生或发展,不符合或者背离了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逻辑。
具体来说,田青在多个事件中的情感变化就十分突兀,有牵强附会之嫌。比如,田青在得知梁满囤为了做裘家的上门女婿,居然休了田青的姐姐田丹丹之后,尚能义愤填膺,找梁满囤理论,甚至拳打脚踢不止。可是田丹丹的三言两语,却可以马上平息田青的怒火,使他放弃了报复梁满囤的念头。不仅如此,他还不计前嫌,专门去看望梁满囤的双亲。其思想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关键的问题在于,本剧在表现这种迅疾变化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刻画出田青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来。尤其令人难以想象和接受的是,田青在梁家的两位老人面前,竟然还能够说出诸如“我姐姐从九岁就一直跟着你们过,是你们一手把她带大的,就这一件事,就够我田青记一辈子”的话来。与田青曾经产生过的特别愤怒相比较,这样的话语听起来也就显得太虚假,太矫情,太苍白无力了。唯一合理的解释,可能就是田青始终在恪守实践着“仁义礼智信”的祖训。但是,表现“仁义礼智信”的祖训,与充分地展示田青内心中的情感冲突,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不存在矛盾的。在我个人的理解中,编导完全可以在充分表现田青内心冲突的同时,有效地表现出他对于祖训的坚持与恪守。而且,这样的一种艺术表现,不仅能够明显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而且还能够对观众产生极大的情感冲击力。
当然,情节设计的某些失误并不能掩盖情节本身的生动与丰富性。只不过,如果编导们在拍摄这部电视剧时多在细节上下些功夫,可能就会在增强故事可看性、产生更好的收视效果的同时,也使得整部剧作的思想性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略显苍白的中心人物
作为一部反映晋商奋斗历程的电视剧,《走西口》的人物刻画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情况下,观众看电视剧,既要看曲折的故事情节,更应该看人物的情感、性格与心理、行为。可以说,凡是涉及到人物个性的东西,就都是观众关注的重心所在。与其他剧作一样,《走西口》的人物也主要分为两类人,即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而在主要人物当中,又可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再分为中心人物和次中心人物。毫无疑问地,田青是本剧的中心人物。而诸如翠翠、豆花、梁满囤、田耀祖等人物,则都是围绕在田青身旁不可或缺的次中心人物。
中心人物田青的出场次数最多,理应成为本剧刻画人物性格的核心所在。但是,从《走西口》所实际达到的艺术效果来看,由杜淳饰演的田青,与其他一些次中心人物比较起来,却相对显得定型化和类型化了。从他一开始出场(指成年),一直到剧终,在他身上,始终聚合着中国文化认同中的所有优点,简直就是一个高大全式的新型英雄形象。无论是走西口路上对于他人的倾力相助,还是到了包头以后做裘记皮匠铺外柜时的精明能干、诚信谦逊,以及他对于任何人都可以宽容忍让而不计前嫌,所有这些,用田老板(即田耀祖)的话说,就是“太善了”。这些美好的品质当然是我们应该提倡并积极为之努力学习的。但问题在于,任何人身上的美好品质都不会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历练,需要经过一定的成长过程的。然而,在田青身上,我们却丝毫没有看到他的这些美好品质是从何而来的。似乎从走西口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具备了最优秀的道德品质。接下来的事情,就仅仅是这样的一种优秀道德品质怎样表现给别人看的问题了。说实在话,这样的一种表现过程,非但不能够充分凸显出其“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道来,反而还明显弱化了这一人物性格的表现力度和深度,并使这种孕育于人们内心中的高尚节操最终沦为苍白无力的说教。
不仅如此,即使是刻画人物性格十分重要的心理表现手法,在田青身上也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运用,这就使得他的许多心理情感变化都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和难以理解。比如,田青从何先生口中得知翠翠已经嫁人的消息之后,本来十分痛苦,乃至于喝得酩酊大醉。但是在第二天,仅仅一夜时间过去,他就突然决定要娶豆花为妻。如果说翠翠的“背叛”,让田青大失所望,以至情意发生转移,倒也还可以理解的话,但一夜之间便下定决心要和豆花成婚,这样的一种情节设计,也就显得有些过度生硬了。毕竟,田青和翠翠是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侣,那么多年的感情根本不至于在霎那间就荡然无存的。这只能说明,编导在处理这个场景时,的确有些太过草率和仓促了。
与中心人物田青的相当苍白相比较,剧中对于次中心人物性格的刻画塑造,则有甚多可圈可点之处。无论是翠翠的隐忍和无奈,还是豆花的刚烈和痴情,无论是梁满囤的工于心计、阴险狡诈,还是田耀祖的市侩猥琐、爱子心切,都表现得不仅恰到好处,而且淋漓尽致,能够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尤其是梁满囤和田耀祖这两个人物,他们在故事发展进程中的一冷一热,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幽默风格。再加上叮作响的背景音乐,就不时地可以激起观众的会心一笑来。但也正是在这会心一笑中,却又掺杂着多少人生的况味和生存的无奈。真正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交杂撕扯中痛苦地前行着。所以,只有这些次中心人物才堪称是剧中最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才是能够真正挑动观众内心情弦的动人角色。这,恐怕也是编导们所始料未及的一种艺术效果。
三、结构线索的模糊性
既然要展示故事情节,就不能缺少将剧情连贯起来的结构线索。一种清晰、明了的线索,是让观众连续观看的必要前提条件。在《走西口》中,大致存在三条线索,一是田青到口外经商致富,经历千难万险,最终赎回田家大院的整个过程。二是田青从为家到救国,从经商到走上革命道路的转变历程。还有一条就是田青和翠翠、豆花以及裘巧巧这若干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这三条线索相互交错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整部剧作的发展脉络。
照常理说,在这三条线索中,还应该有主次之分,有轻重之别。但是从整个剧情的发展演变来看,却给人以突出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以至于很难分清哪条是主线,哪条是副线。尤其是革命线索的加入,非但没有给本剧增色,反而还弄巧成拙,明显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思想艺术风格。我们注意到,在《走西口》中,曾经反复表现徐木匠和诺颜王子的革命活动。他们先是追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然后又加入共产党,继续传播革命的火种。这些人物为了追求民族解放,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人民大众的动人事迹,真的是义薄云天,可歌可泣,理应受到人们的充分的尊重和赞扬。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走西口》中适当加入一些革命的元素,来渲染本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面貌本也未尝不可。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本剧中的革命元素,出现的确实有些过多过滥了。本来是一部表现晋商在远走西口的经商过程中情感生活的电视剧,却因为革命元素的过多加入,而使得主题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了。如果说,前五十一集还基本上没有偏离故事的既定主线,即以田青为代表的晋商奋斗历程的话(事实上,已经有所偏离,只不过不太明显而已),那么,到了第五十二集中,田青跟随诺颜王子重走“西口”参加革命的这样一种结局处理方式,就彻底地掩盖遮蔽了原先的主线,使革命一跃而成为了本剧的中心线索。在我看来,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不免有狗尾续貂与不伦不类之嫌,可谓是电视剧《走西口》的一大败笔所在。
更何况,作品对于田青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描述,也不足以令人信服。因为,就剧中所表现展示的情节而言,田青始终活动在一种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他的视野实际上也只能是不断地游离于经商和个人生活之间。对于革命,对于老百姓疾苦的认识,的确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即使是他仅有的一点关于革命的理解,也明显地来自于徐木匠、诺颜王子,还有豆花等少数人的言论影响。试想,这样一个虽然道德高尚,但还没有能够摆脱私人恩怨的人物,又怎么能够轻易地成为共产党员并走上革命道路呢?唯一的理由可能正如一位影评界人士所言:“它一开始就被套上了什么什么的枷锁,成为一个地方对外宣传的品牌,成为一个地方的身份名片……是带有‘政治’味道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既不是小说,也不是音乐,它是剧本、镜头、动作、语言、服装、布景、演技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合成体。因而,尽管《走西口》确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它在很多方面还是值得我们予以充分肯定的。比如轻松诙谐的音乐,黄土高原和大漠风光的展示,片头那高亢雄浑的信天游和片尾那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送别曲,等等,也都可以明显见出主创人员的艺术功力来。只不过,在主题已然确定的前提下,究竟该怎样将各种艺术元素相互整合,进而取得相对完美的艺术效果,应该是今后电视剧创作中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为了表达新意,就勉强、仓促地为之,反倒不如不为之,或缓为之。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以上所谈《走西口》的艺术不足,并不仅仅只是存在于《走西口》这一部剧作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走西口》所存在的艺术不足,也是当下的中国电视剧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编导们的确还“走”在艺术层面上的“走西口”的路上,前程依然路漫漫。我们希望能够早日看到既有高收视率,同时也有深刻思想与艺术含蕴的真正优秀电视剧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