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论文_刘伟锋

——以广东省兴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刘伟锋

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 惠州 516001

【摘 要】兴宁市地处粤东北山区,受区位、地形环境及交通等方面影响,城镇化水平较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兴宁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契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本文试图分析兴宁市现状问题及发展条件,提出城市的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指引,以期形成可供类似城市借鉴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兴宁市

2011年,国家官方数据公布的城镇化率突破50%,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常用的“纳瑟姆曲线”规律,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一方面城镇化水平将快速突破70%;另一方面,由于快速城镇化引发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难等城市病及城乡差距增大、社会公平、公正等矛盾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挑战。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首先是人口职业的转变,即农业人口逐渐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即第一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最后是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即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分散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居住形式,空间形态由自然环境转为人工环境。【2】

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协调、资源节约集约、生态文明和谐、生活宜居幸福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城市空间扩张、城镇数量增加、经济总量增长的模式,调整为城乡和谐、产城融合的发展方式,倡导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以提升城镇化质量、均等公共服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2.兴宁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的意义

兴宁市位于粤东北山区,由于远离珠三角,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总量规模偏小,城镇化基础薄弱。城乡建设缺乏有效指引,无序蔓延已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客家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侵蚀等现象。

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是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共同的困境。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兴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进行探索和研究,不仅响应了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更有意义的是可为类似欠发达山区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3.兴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技术探索

3.1特征与问题

3.1.1地理区位——三省边际,区位边缘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山区,梅州西部,为粤赣闽三省交界处,北靠江西赣州,西邻河源。区位条件相对边缘,难以接受珠三角、海西等地区的经济辐射。

3.1.2发展历程——通商枢纽、伴路兴衰

兴宁,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依托宁江航运,在明清时期就成为转销潮盐的盐埠,有“无兴不成市”之说,素有“小南京”之誉。【2】民国年间,航运的繁荣带动电力、纺织等工业兴起,人口激增,城市规模迅速向西、北发展。解放后店铺建筑主要集中于兴田路、高华路等区域,商业集中区初具雏形。改革开放后,兴宁城市空间拓展步伐加快,一度成为周边地区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

在珠三角高速发展期(1985~2005年),水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逐渐被公路所取代,失去交通优势的兴宁发展速度变缓,彻底失去昔日“小南京”的光环。2005年后,梅河高速和汕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促进了兴宁经济的发展,但相比周边地区,城市发展仍相对缓慢。

3.1.3社会经济——总量薄弱,工业短腿

2012年,兴宁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23亿元,总量偏小,区域竞争力较弱,产业发展欠佳,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粤东22县(市)里面,兴宁处于区域中下游水平。

3.1.4自然条件——山环水绕,绿色围城

兴宁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较高达66%,拥有神光山、鸡鸣山、和山岩、铁山嶂、狮子岩、合水水库、渡田河、宁江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

3.1.5历史人文——客家古邑,遗存丰厚

兴宁素有“尚人文、崇教化”的崇文重教传统。客家人拼搏创业的精神造就了敢于开拓的城市性格;客家历代名人辈出,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和民俗更为兴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2机遇与挑战

3.2.1发展机遇

区域环境的提升。兴宁市位于珠三角都市圈与海西都市圈经济辐射的叠合处,是粤赣闽三省的经济转承地、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随着两大城市群的转型升级,兴宁将成为它们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广东省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不平衡及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迫使广东省提出“双转移”及“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政策,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推动全省经济加快、协调发展。兴宁作为梅州市面向“珠三角”地区的门户地区,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与珠江三角地区相比又具有土地、劳动力、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实施“双转移”政策承接地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交通条件的改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向粤东、粤西地区延伸,为兴宁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首先是引入鹰梅铁路,强化兴宁与江西、福建两省主要城市的客货联系;其次是新建梅揭高速、济广高速,加强兴宁与珠三角及潮汕沿海地区的衔接,提升兴宁作为区域重要交通节点的服务和辐射功能。

3.2.2面临挑战

区域激烈竞争。兴宁是粤闽赣三省交界的中心,与毗邻城市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有诸多相似之处,加剧城市之间的竞争。一是江西、湖南等邻省大中城市,它们在基础设施、劳动力数量及质量上有一定优势;二是省内兴宁周边地区,包括具有较好经济基础或基础设施的河源、揭阳、梅州、龙川等地。

环境承载力压力增大。兴宁市地处丘陵山区,人地矛盾突出,且因担负着生态环境屏障的重要责任,被划为广东省限制发展地区。这将制约兴宁走大规模工业化的道路,迫使其走特色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径。

3.3战略与路径

兴宁城市总体规划围绕“新型城镇化”内涵,针对城市的用地、环境特点,提出“空间聚合、产城融合、绿色崛起、品质提升”四大战略。强调对“四化”(包括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与水平,落实“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1)空间聚合战略

针对兴宁市山多地少、生态敏感、中心城区功能较弱及用地分散等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将土地空间释放出来,聚集发展,构建非均衡的资源优化配置空间结构,以强化中心城区的统领带动作用与综合服务功能。对于外围城镇,则重点发展规模较大、交通便利、发展条件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以辐射带动周边一般镇的发展。对于乡村地区,着重发展交通条件好、资源丰富的特色村,以带动周边村庄发展。

(2)产城融合战略

兴宁市现状工业园区存在小而散、与城镇相互分离等问题,工业化难以有效推进城镇化发展。针对这一特点,引导兴宁走产业园区和服务双轮驱动、产城互动的发展路径。将产业园区和城市结合起来,一方面产业园区可为城市增加就业岗位,引导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城市可为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服务配套,形成两者的良性发展。

(3)绿色崛起战略

确立生态发展理念,强化兴宁山水生态格局,营造绿色生态城市;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形成以生态农业、旅游、绿色工业及商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集群,把兴宁建设成为生态和谐、产业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示范区。

(4)品质提升战略

保护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山水生态格局与客家文化特色,提升城乡环境品质与文化魅力,建设特色宜居城乡。注重完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物流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想城市。

3.4空间布局规划

3.4.1统筹城乡发展

结合兴宁现状资源及产业分布特征,构建“北部生态发展区、中部综合发展区、南部特色发展区”三大主体功能区。

北部生态发展区——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工业发展的生态旅游区与现代农业基地。严格遵守广东省主体功能分区中生态发展区的要求,承担区域生态屏障功能,控制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同时通过政策和产业引导人口向中部城镇密集发展区转移。

中部综合发展区——重点开发区域,在功能上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及教育培训、科教研发等产业。在空间上整合中心城区周边城镇,扩大中部地区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中部地区较好的用地及交通条件推进适度规模化和工业化,强化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人口及就业规模。

南部特色发展区——协调发展区域,主要承接畲江产业园区的经济辐射,发展商贸物流并提供产业配套服务。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特色产业基础,适当发展商贸物流、工艺品制造业、生态农业及与工业新城相关的配套产业。

根据北中南三大主体功能区构想,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发展导向,通过合理分工、互补协作,发挥兴宁最大的综合效能。另外,发挥罗浮、黄陂、坭陂、水口四个中心镇的辐射效应,影响带动周边城镇与乡村地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3.4.2优化用地布局

(1)从“产城分离”整合为“产城融合”

兴宁现状产业园区位于中心城区北侧郊区,属于中心城区的飞地,与城市关系松散,城市化与产业化脱节分离。

规划以“山、城、田、园”有机融合为理念,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省道225、国道205为轴带,将中心城区、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永和工业园、神光山生态旅游产业园及城区周边特色镇串联成片,对规划区内的产业、居住等空间进行统筹考虑。一方面利用产业园区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城市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配套、大量的就业人口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两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同城化发展关系。

(2)从“无序蔓延”引导为“轴带拓展”

兴宁目前的建成区基本以老城区为核心向四周无序蔓延,导致近年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基础设施服务压力增大等问题。

规划依托城区南部的兴宁火车站、梅河高速公路出入口、神光山生态旅游产业园等交通和产业优势,以兴宁大道、迎宾大道为发展方向,形成“轴带拓展”模式。通过建设“新城”疏解“老城”,由单中心结构发展成双中心结构,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3.4.3构建产业平台

结合兴宁的绿色崛起战略,构建以商贸物流业、新型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精致高效农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兴宁商贸物流园、神光山生态旅游产业园”建设。其中:

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主要探索山区城市新型工业化模式,着重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产品、电感器、产品包装业、物流业等绿色工业。

兴宁商贸物流园则依托城市的交通优势和商贸传统优势,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打造站前商贸服务平台,布局仓储物流配送、展示交易、商务办公等功能。

神光山生态旅游产业园着重挖掘地方生态及文化资源,打造集休闲度假、文化特色、康体养生、商务会议、户外体验、生态观光多种旅游精品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3.4.4塑造客都风貌

(1)整体风貌格局引导

A、自然环境——打造 “山、水、田、乡”有机融合的生态风貌

保护兴宁原有的生态基底和生态特色,加强神光山森林公园、宁江景观带、合水水库风景区、铁山嶂自然保护区、渡田河景区等对地方生态、文化有重要意义的自然风景的保护,形成“山、水、田、乡”有机融合的景观意象,展示兴宁天人合一的大山水格局。

B、人文风貌——传承客乡古韵的文化记忆

兴宁有中国围龙屋之乡,客家围龙屋“博物馆”之称,城乡建设应注重对特色古村落及其周边景观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结合特色民居、历史建筑及客家语言、生活生产习俗、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塑造重要文化节点,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展现兴宁城市特色。

(2)城乡特色塑造指引

A、城镇——突显“客家城市意象”

挖掘客家文化内涵,营造现代客家城镇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城镇建设应突出人工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单体建筑注重客家围龙屋建筑元素的提取和符号的象征性。

B、乡村——保护“原生态”风貌

乡村建设应注重自然山水、田园景观和文化内涵的体现;空间形态上强调街巷格局,路面特色、空间尺度和历史风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延续。普通民居建筑单体应注重对客家民居建筑符号和文化的运用。

4.结语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山区,区域边缘,城镇化水平偏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采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本文所探索的城市总体规划经验,对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山区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2]同济大学 吴志强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

[3]兴宁县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兴宁县志[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1:153-154.

注释:

①图片来源于《兴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②数据来源于兴宁市统计局《兴宁市统计年鉴》.2003~2013年。

论文作者:刘伟锋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1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论文_刘伟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