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许 林 李 乐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 北魏时期,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孝文帝拓跋宏为代表的改革领导集团很好地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勇于破除不利于社会发展国家稳固的旧制度、旧思想等,积极学习同一时期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这些措施整合了各种可以整合的力量,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组成,给中华民族注入新生力量,更深层次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深远发展,这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孝文帝改革 “五个认同” 交往交流交融
在泱泱华夏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前仆后继,不断书写我们中华民族古老伟大历史的新篇章,在这中间,尤其以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让人印象深刻。其改革意义十分重大,对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以及北魏的封建化功不可没,这些改革措施很好地推动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讲,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在此关键时期,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尤其在民族融合、社会整合方面对于今天我们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说有必要进行再认识。
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缘起及内容
五岁时,孝文帝拓跋宏继帝位,由于其年龄尚小,便由其祖母冯太后辅佐政务。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孝文帝拓跋宏成长,冯太后对其影响很深,孝文帝拓跋宏深受中原文化浸润,饱读群书。历史上记载:“(孝文帝)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2]这中间虽然有一些史家的夸赞成分,但从中也可以窥出孝文帝对于中原文化的造诣还是很深的。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熏陶深厚,对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传统价值观耳熟能详,对当时中原文化的重要性、先进性认识充分。他对殷周、汉晋时期的社会治理模式极为推崇,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方式。为此,孝文帝下决心变革拓跋鲜卑落后的社会风貌,由于其落后的文化观念、习俗与当时北魏社会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甚至阻碍北魏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孝文帝下了很大力气来改变拓跋鲜卑原来的民风民俗,整顿改革拓跋鲜卑的政治体制、制度、生活方式和沿袭下来的习惯风俗。
(一)推行社会主流文化,习社会主流通用文字
在北魏孝文帝之前,鲜卑语在北魏的地位自不用说。但随着北魏在统治范围上的扩大,其统治下人群的增加,鲜卑语此时仍作为国内通行语言显然是不利于其政权巩固的,与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便力推社会主流文化即学习社会应用广泛的汉语,习社会主流通用的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相比鲜卑语来说,当时汉语、汉字无论是其使用广度、使用时间、文化意蕴来说,在当时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文化,是十分值得学习借鉴的。由于汉语、汉字在当时的受众范围广,基础好,在国内推行的可行性强,其更有利于整合北魏统治阶级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基础,拓展北魏政权的统治范围,从而进一步促进当时北魏社会的进步、繁荣、和谐。
在推行汉语、汉字上,孝文帝拓跋宏不遗余力,做了很多事情。公元495年,孝文帝拓跋宏下令禁止说鲜卑话,改用汉语。严令“不得为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君宦”。[3]“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各宜深戒。”[2]他在力推社会主流文化(中原儒家文化)、社会主流通用文字(汉字)上,严格改革措施,直接将改革鲜卑语与鲜卑官员升迁的政治利益挂钩,没有这样的决心和气魄来推进改革是不可想象的。在495年以后,再次对颁布的这些措施进行强化。足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敲锣打鼓,是真真正正的一以贯之。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致残的第二大因素,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发病率高等特点,而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发病率的升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1]。脑卒中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障碍,如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障碍等,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55.9%[2],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故而需要积极的治疗和干预。笔者针对此类患者实施了早期认知康复训练,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二)使用中原地区主流姓氏,力推以往中原王朝采用的门第制度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非常强大的。通过其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譬如在思想领域的整顿,大力宣扬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加强儒家文化的熏陶,学习中原地区人民的先进理念、文化,这都对加强我们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十分重要的。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我们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不同文化中对相同是事物或概念的认知有差异。国内普遍认为“6”是吉祥的数字,但是根据圣经启示录的记载三个连写的“6”在圣经里是魔鬼的代号。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更喜欢“7”这个数字,将“7”是作为幸运的代表,在对商品外观进行设计时也会频繁地使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有着非凡的寓意,在重大节日以及各类喜事中都会使用到,但西方国家却将红色认定为表示危险的颜色,通常会使用在警示牌中。这种对事物认知的差异也与文化氛围影响相关,如果进行跨国经济贸易,要尊重对方的信仰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并不表示要否定本国的传统文化,而是以商务交易成功为前期目标,尊重彼此的文化。
(三)大力助推鲜卑贵族与中原汉族的世家大姓通婚,对鲜卑之前的落后婚俗予以改革
不同族际之间通婚不论在现代还是古代,对于促进社会的融合都大有裨益。通过不同族际之间通婚,一方面加强了通婚双方彼此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使不同族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记载:“魏主(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4]北魏孝文帝不仅自己娶了汉族世家大族女子为妻,而且也为兄弟们娶了汉族世家大族女子。不同族群彼此之间互相通婚,对于通婚族群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通过使鲜卑贵族与中原汉族的世家大姓相互结合,相互通婚,进一步使鲜卑统治阶级、贵胄与中原地区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更加密切。至于其他鲜卑拓跋贵族与汉族的通婚更是数不胜数,这类婚姻虽然是政治性的,但通过这样的鲜卑贵胄与汉族世家大族相组合的联姻,对消弭鲜卑与汉之间的鸿沟,促进民族融合、社会整合,作用都是巨大的,通过这样的举措,北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四)对儒家文化大力扶持,尊崇儒家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对于保持中华民族的长期繁荣稳定十分重要。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的观念进一步加深。孝文帝拓跋宏力推儒家文化,尊崇孔子,在道统上极力保持政权本身的合法性。儒家主流文化一直绵延不绝,儒家主流文化是主张中华一统的,通过孝文帝改革,鲜卑人进入官学接受教育,儒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十分深远且重要的,中华一统观念的加深在鲜卑人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了。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中华一统是社会大趋势,是当时社会的迫切要求和希冀,也是亟待解决的时代之问,孝文帝的改革是符合社会进步规律的,是对时代之问最好的回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再认识
由于北魏孝文帝对改革的重视、力推,这些改革措施的影响可以说是德泽后世,非常具有意义的,其在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组成,为中华民族融入了新鲜血液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使我国北方的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活力。在北魏立国初,鲜卑人与中原地区人民的区别还是有些明显的,但经过孝文帝拓跋宏的这一系列改革,通过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使鲜卑落后的文化大为改观,也使鲜卑人与中原地区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孝文帝拓跋宏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很明显的,虽然在改革途中有一些阻力,但那些阻力都没有阻挡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合适,操之过急,但从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的角度来讲,还是进步的,历史上破旧立新的改革都是如此。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了贡献。
自魏晋以来,中原地区的封建社会门阀制度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整个社会弥漫着按门第来划分官僚品级这样一种氛围。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也采用这一方式来选官,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按门第来划分官僚品级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也可以说是入乡随俗,以此争取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史称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为“四姓”[4],将之尊为汉士族中首屈一指的高门。太和十九年(495年),又诏曰:“代人请胄,先无姓族……比欲制定姓族……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勿充猥官,一同四姓。”[6]孝文帝通过这样的改革弥合当时鲜卑人与中原地区的人民之间的文化鸿沟来说很有帮助,在无形中对于消弭其统治下的人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巩固其统治基础影响深远。
(二)深化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深远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鲜卑人在孝文帝之前大多以复姓为主,随着与中原地区人民的往来日益密切,复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利于鲜卑人与中原地区人民更好地交流融合。这样很容易使当时社会的粘合度减弱,对于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稳固来说是不利的,尤其是当时北魏鲜卑人的文化还较中原地区文化落后,使用中原地区主流姓氏,可以使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化,从而在姓名方面加快鲜卑人融入中原地区的文化当中。孝文帝身先垂范,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下召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4]之后其他皇贵帝胄后续跟进,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即后来的八大贵姓。除少数的姓氏如贺若氏、庾氏等未改以外,绝大部分都改从汉姓。[5]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向前迈进,可以说,孝文帝如此的改革气魄是很值得肯定的,改革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对于时代的回应,对于进一步筑牢北魏政权具有深远影响和意义。
(三)巩固了中华一统的观念,使中华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北魏孝文帝在其小的时候已经接受了大量的儒家文化,对儒家文化耳濡目染。抚养他的祖母冯太后更是饱读诗书,知书达理,对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孝文帝的文化涵养是毋庸置疑的,值得肯定的。他明白“岂不以天下可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道理。[7]对教育很重视,通过开办各级学校,推行儒家文化教育,加大对教员的任用,学校的主要教材为儒家经典著作,在郡以下也设立学校,大兴儒家文化教育。儒家教育为凝聚北魏政权治下的人民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儒家教育进一步使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了当时北魏教育的发展、繁荣,也使他们对中华主流文化产生了更大层面、更深层次的认同。
(四)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一系列的改革对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启示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本数据集KMO=0.96 (KMO>0.5),Bartlett球形检验为显著:χ2=5106.17,p<0.001,说明适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启示
华夏大地上的各族人民自古就生活在一起,各族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当时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譬如和中原世家大族通婚,习社会先进、主流文化——儒家文化,讲社会主流范围广大而通用的语言——汉语,学社会上影响深远且根基厚重的文字——汉字,这是很积极的倾向,应该予以肯定。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就是行固本之举,行长久之策的最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上就可窥出一二,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就是紧密相连的,这些意识我们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就可看出,虽然当时没有这个提法,但这种意思的表达是接近的,历史就放在那里。我们应该更有信心,更有斗志,更加昂扬,迈着更加矫健的步伐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8]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如变革鲜卑旧的落后的习俗,吸取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等,这些措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进一步加深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谓是意义深远。我们需要好好归纳,好好理解,好好借鉴,好好吸收合理的成分,好好把握,解决好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戒急戒躁,进一步加深全国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持续加深全国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深化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煤矿区总体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设置的评价指标要能反映煤矿区开发规划—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状态和变化特征[3]。在选择评价指标时,除了遵循科学性与系统性、政策相关性与区域发展规划符合性和可操作性等指标构建的一般原则外,还应与时空上的敏感性相结合。
(二)大力倡导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十分重要,它是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主流价值的擎天柱。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在推进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时,就在此方面下了很大力气。譬如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崇儒家的一系列价值观,尊崇儒家、孔子,引导人们的价值观趋向主流价值观,进一步与之看齐。这对当时社会主流价值的加强起了很大一部分作用,尤其对鲜卑人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在这其中,我们应该好好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力推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10]在国家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今后实践中更要认真汲取历史的经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中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思考,诸如以儒家思想为社会主流思想,用儒家思想统一认识等举措。我们需要在社会中营造出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内心共同的遵守。
(三)深化筑牢“五个认同”,进一步铸牢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堡垒。[11]“五个认同”是夯基础、管长远的长久之策,尤其对深化铸牢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常重大。五个认同”要进一步铸实、巩固,切实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分量。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在采取改革时,对鲜卑不符合时代的、阻碍社会进步的一系列诸如语言、文字、服饰、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文化思想方面尊儒学,崇孔子,力推儒家核心思想,文字方面学习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原地区广泛使用的文字——汉字,这些措施对促进其治下的各族人民交融,作用不言而喻,进而对铸牢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举足轻重,十分关键。虽然孝文帝拓跋宏在改革时有一些做的不好的方面,但从整个历史的进程上来看,仍不失其积极的一面,对促进社会进一步整合,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今时代,需要加大力度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给我们提供思考,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借鉴其精华,来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五个认同”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
(四)增强“四个自信”,奋力铸牢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在旗帜、方向与道路问题上具有强大的战略定力。[12]为此,我们更应笃定信念,不怕困难,持续发力,更大力度、持之以恒地去铸牢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帝拓跋宏在改革时,笃定信念,以非凡的自信大力推进改革,落实改革,确保改革有效果,有成绩。他持之以恒,不断推进,不断压实,不断深入,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一样,要保持定力,不动摇,不懈怠,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扎根在中国大地,永驻全国各族人民心上。
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我们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启发是不容忽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应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更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18/c_1121820111.htm.2017-10-18.
[2][北齐]魏书·高祖纪: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北齐]魏书·咸阳王禧传(卷二一)[M].北京: 中华书局,1974.
[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卷一四零)[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李克建,陈玉屏.再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兼谈改革对民族融合规律的启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79-86.
[6][北齐]魏书·官氏志(卷一一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34-37.
[8]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
[9]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0800.htm.2017-10-18.
[10](两会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3/22/c_1122572202.htm.2018-03-22.
[11]崔 榕.“五个认同”与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N].光明日报,2016-11-06(06).
[12]陈正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08-17.
[中图分类号] D 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473( 2019) 05-0015-05
DOI: 10.16162/j.issn.1672-3473.2019.05.004
[收稿日期] 2019-06-08
[基金项目] 国家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XMZ007。
[作者简介] 许 林(1995-),男,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李 乐(1978-),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 洁]
标签:中华民族共同体论文; 孝文帝改革论文; “五个认同”论文; 交往交流交融论文;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