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化学信息问题解决能力现状调查及教学对策_化学论文

高中学生化学信息题解题能力现状调查及相应教学策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化学论文,题解论文,能力论文,教学策略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为顺应新课标《纲要》的课程要求,落实高考《考纲》的能力考查要求,当今试题设置多呈现“大容量、信息化”“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即多以情境形式展示题目内容,给予信息提示。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即使是高三学生应对这类富含情境设置的信息题,能力仍普遍较弱。为此笔者在自己所任的2个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意欲从学生的自我反思中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解信息题的个人心得及困惑,以期从学生的心得中获得借鉴,用以在教学实践中推广普及;从学生的困惑中获得启示,引发自己对相关教学策略的思考,收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调查情况纪实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实行的是“3+2”高考模式,所任2个高三班正好是2种组合:一个是“物理—化学”组合,一个是“化学—生物”组合,每班总人数均为60人(也为每班参与问卷调查人数)但学生反馈情况基本一致。

[调查的问题]

1.你对解化学信息题的把握能力如何?

A.较好 B.一般 C.较弱

2.你觉得你在解化学信息题方面的优势在哪儿?弱势(缺陷)又在哪些方面?

3。请你从平时的习题中自选1例作相关分析与例说。

[反馈结果统计]

问题1,选A(较好)的约占11%,选B(一般)的约占74%,选C(较弱)的约为15%;问题2,“优势”主要在:①阅读能力强,能较全面地找到信息;②理解能力强,能有效地删选有用信息;③会将信息进行类推和迁移;④懂得联系已学内容合理推断,实现新旧知识的合理衔接;⑤能整体把握、揣摩命题意图,不死板照搬,不乱发挥……。

“弱势”主要集中在: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很好完成所给信息与相关知识点间的衔接;②不能全面、透彻理解信息内容,对所给信息不能充分利用;③迁移能力弱,不善于将题给信息与相关知识融合或拓展;④读题不到位,易忽略一些细节,影响对信息理解的准确性;⑤审题能力欠缺,局限于信息表面,不能发掘题中潜在信息;⑥整体把握能力差,不善于分析与联想,有“点”无“面”;⑦因思维定势而误解信息……。

三、提高学生化学信息题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思考

1.加强双基落实

化学信息题,其共同的特征是将化学知识渗透在相关的情境中,以信息给予的方式糅合化学知识,以落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新课标基本目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培养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因而,要提高学生解化学信息题的能力,首要的教学策略是加强双基的落实。

据于教学的一贯性原则,落实双基应从高一、高二的基础抓起,针对每一知识板块,切实做到紧扣大纲,抓住全面系统的知识,力求不受热点所限,不留知识盲点,为学生运用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高三教学,对于落实双基的策略,则更应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外延、异同,通过归纳使原先孤立的知识点或线,铺成面织成网,构建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知识结构中的重点、难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沿着纵深衍变和横向拓宽的知识脉络去习得知识,发展智力并提高能力,一为学生应对化学信息题提供丰厚的物质保证——化学基础知识;二为养成良好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奠定必备的能力基础。

2.关注意识渗透

新课标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合新课标的化学命题走向也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信息迁移能力,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学习实践,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的习题设置模式已成当今习题的主流,因此,在实际教学,尤其是习题教学中,也应切实关注引导学生重视题式、题型,培养“信息题”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关注重大社会事件中的化学问题;关注科技研究热点中的化学基础问题;关注诺贝尔奖方面的化学基础问题……,学习从繁琐的文学叙述中,尝试提取简单的化学问题,由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无处不在,身边富含化学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从真实情境中提炼化学知识的尝试与训练,逐步积累解信息题的基本能力与方法;再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从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方法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信息意识”“情境意识”应是新课标下教学理念的主旋律。

3.重视方法引导

现行的试题,无论是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是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高低,以及考查能否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基本都以信息给予与情境展示的方式呈现。为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重视方法的指导:对信息题的处理过程包括读题——抽取有用信息;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准确理解及与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解决新问题——完成由信息到化学知识再到解决题中新问题的有效过渡;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方法,包括分析和综合、类比与推理、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移植与拓展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没置相关题型,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逐渐体验信息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并逐渐积累经验,形成能力,适应信息题“起点高,落点低”的思维跨度。

例1 碘跟氧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一种称为碘酸碘,在该化合物中,碘元素呈+3价和 +5价2种价态,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读题,根据题意,题干中有2条信息:一是“碘元素呈+3价和+5价2种价态”;二是“碘酸碘”,信息对应的化学基础知识,是无机物质的命名:“某酸某”,对应的应该是无机盐类的结构,金属阳离子+含氧酸根阴离子;由此类比碘酸钾 ,不难推出该化合物可表示为;答案自然得D;本题实质为根据信息的类比迁移题。

4.刻意强化训练

能力的获得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适度的应景训练。对于化学信息题,除了高一、高二有意识地渗透基础训练外,进入高三复习,更应进行刻意的强化训练。

首先是训练阅读,增强自信。信息题面貌新、情境新、立意新,有的还阅读量大。面对信息题,部分学生往往见题就会产生恐慌心理,畏惧心理,望题怯步。所以,强化训练首先是强化阅读,以训练耐心,增强自信,做好解化学信息题的第一步,从容应对信息题,顺利置身题给信息情境中,构建解答好信息题的良好开端。

其次是训练题型,强化方法。从现行的卷面设置情况看,不管是Ⅰ卷选择题还是Ⅱ卷非选择题,信息题已成试卷卷面的主流。但由于考查目的不同,往往在信息给予的方式上各不相同;有给予一条信息的,也有给予一堆信息的;有给予定性信息的,也有给予定量信息的;有给予有用信息的,也有给予多余信息的;有给予新知识的,也有给予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的;有的信息是显性的,也有的信息是隐性的。因此高三复习阶段,对信息题进行归类分析,体验题型,强化方法,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必要教学手段。

例2 乙酸在磷酸铝的作用下,生成一种重要有机物A,经测定知该分子中含有C、H、O3种元素;红外光谱显示A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且含有C=O键;核磁共振谱显示A分子中的氢原子无差别;A能与水反应生成乙酸。

(1)请写出A的结构式;

(2)写出A与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分析:这是一道给予一堆信息推断物质结构的有机信息题,注意提炼、分析题给信息:①由“A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推测出A中可能存在C =C键;②“A中原子无差别”,说明A分子中的H为等价H;③“乙酸能反应生成A,A又能与水反应生成乙酸”,可推断出乙酸脱水后能生成A。综合以上推断,可知:A为发生消去反应后的产物,其结构为=C=O;其与水的反应为加成反应,反应后重新生成乙酸:

再者,到高三复习阶段,不妨抽出一些做课外作业的时间甚至腾出几节课堂时间,让学生尝试自编化学信息题,引领学生实践个人展示、相互评价、整合教材,把代表个人智慧的“幼稚”题修改演变成揉合整体智慧的相对“成熟题”,编题的目的不在于解题,而在于让学生在编题过程中获得体验,感知信息设置的技巧,体悟信息与知识的有机糅合。实践证明,编题训练能让学生俯瞰化学信息题,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两方面能获得双赢的结果。

四、结束语

总之,“能力”是新课标和新考纲的共同主旨,信息题则是训练能力和考核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今信息题热现的根本原因。它是立足双基,以自学能力为主线,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为重要组成部分整合训练或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切实加强对信息题相关问题的研究,关注学生的能力基础,将信息题教学渗透在平时的双基教学中。实施渗透能力培养的双基教学,意在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双基知识;也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上的同步提升。

标签:;  ;  ;  

高中生化学信息问题解决能力现状调查及教学对策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