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的步伐——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坚实论文,农村教育论文,步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中国教育最辉煌的成就也在农村。从1987年全国开始逐步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至今,短短7年时间,我国农村教育已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这场规模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已覆盖2亿农村人口,它以实施“燎原计划”为主线,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新路子。
上篇 远见卓识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是我国教育的大头。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就是旨在扭转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实际不相适应的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问题再次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6年,国家教委更进一步指明:“农村教育要从单纯的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的轨道上来。”为了将这一精神落到实处,国家教委决定先行在河北阳原、顺平(原完县)、青龙三个贫困县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通过改革,实现“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
中国农村教育在新时期的经济改革中出现了前所未有希望。
经过几年实践,这项工作已开始步入正轨,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思路。首先是建立健全有权威的领导机构,这是进行农村教改的关键。其次,是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的单纯应试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这是农村教改的根本。第三,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这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第四,坚持“三教”结合,把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协调发展,“三教”的教育内容,教师、设备、场地尽可能统筹安排,发挥整体效益。“三教”结合的目的,是要在本地区建成文化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两个系列,这是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载体,是农村教改的重要内容。第五,实行农科教结合。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县、乡两级所属的各类学校和科学技术机构为依托,以兴农项目为中心,把各方面的力量统筹结合起来,形成“科教兴农”合力,这是进行农村教改的核心。第六,实施“燎原计划”。1988年9月,国家教委报请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始在全国部署实施“燎原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是为了有效地推广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涌现出的把治穷与治愚结合起来的好经验,它是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农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它是实施农村教改的“抓手”。
明确的思路给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带来起色。为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1989年4月,国家教委成立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发出通知,明确农村教改实验县工作要在所在省、市、自治区领导下,由有关地(市)、县负责组织实施。同时动员和组织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帮助实验县搞好经济开发和教育改革。实验县要把教育实验列入政府的主要工作日程,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教育综合改革。根据这一要求,32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相继成立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17个省、市、自治区教委成立了农改办或燎原办。
为及时推广改革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经验,国家教委每年开一次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1989年,在湖南郴县现场会上提出:学郴县“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高度责任感和“廉政、务实、兴教、促农”的工作作风,把农村教改实验在全国范围尽快推开;1990年,在四川温江、广汉会上又提出:“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方针,要求教育综合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延伸;1991年,在山东泰安召开了有24个国家和8个国际组织参加的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加快实现农村大众教育普及程度以及进一步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1992年,在陕西商洛召开了全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实施燎原计划现场会,同时交流了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验。1993年,在江苏昆山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实施“燎原计划”工作研讨会上又提出,今后工作的重心,是要坚持不懈地把现有典型经验在更大范围推广。
为支持各地实施“燎原计划”,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从1988年开始,每年拨6000万贷款。目前已发放贷款2.18亿,培训5000多万回乡知青和农民,推广11000多项实用技术,创利1.95亿元。由于开始就规定使用燎原贷款的项目必须符合当地经济开展方向,必须与人才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结合起来,因此,基本上做到了“选择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发展一种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使有限贷款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开创了利用贷款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首例,改变了教育部门不懂经济、不会经营办产业的状况,逐步锻炼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金融业务的人员。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尽管在各地发展不平衡,但从总体看,这项实验工作不仅已经起步,而且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由国家确定的教改实验县已发展到116个,省级实验县发展到540个,接近全国总县数三分之一。燎原计划示范乡分布在1553个县,已发展到7056个。为扩大范围,国家教委在全国确定329个地区(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农村教改实验,并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教育在科教兴农以及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进步中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和整个教育改革中颇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农村教育在振兴农村经济中开始迈出坚实的步伐。
下篇 成就斐然
辛勤耕耘,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经过7年努力,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
首先是对教育的认识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领导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使我国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大面积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他们说:治穷必先治愚,富民必先兴教。许多地方出现了改革有人管,工作有人抓的新气象。涌现了一批省、市、自治区教委一把手抓综合改革的领导,一些地方还由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公布了综合改革的决定、办法、意见和方案。有的地方还开展了系列活动。黑龙江省从1988年开始连续4年,辽宁从1991年始连续2年,利用冬闲,组织广大农民和回乡知青学习实用技术,开展“燎原之冬”活动。宁夏在全自治区开展了以扫除文盲和科盲,学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为内容的“231”工程。
检验教育观念是否转变,关键在于教育内部是否“三教”结合,教育外部是否农科教统筹结合。从进行农村教改和实施燎原计划的县看,这方面工作都较有起色。
在“三教”结合上,一是基础教育普遍得到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稳步发展。许多实验县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编写乡土教材,引进了职教因素,有的采取初二分流、3+1以及对返乡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使之学到一二项当地适用的实用技术。二是许多实验县建起了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上挂高校和科研院所,横向与当地科技、农业部门配合,往下幅射到乡、村、户。许多职业学校发挥了人才培养、科学实验,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经营服务的作用。许多职校毕业生已成为科技致富的能手,在他们带动下,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致富的村和乡。三是许多实验县以职校为龙头,以乡、村两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初步形成了农村成人教育的网络。同时在扫盲基础上,把学文化与学技术结合起来,大范围推广地膜覆盖、培养良种、杂交水稻、模式化栽培、测土施肥、果树科学管理、牲畜科学饲养等实用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在农科教统筹结合上,农、科、教等部门在兴农目标下,各尽所能,各尽其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许多地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发放技术明白卡,编写科技报,组织实用技术讲师团下乡,开展科普一条街,举办农民技术协会等,将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随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科研单位的有关人员,深入到农村第一线,指导科学实验,培训技术人才,发放“绿色证书”,开展技术咨询,推广丰收技术,大量科技成果在农村广泛应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动了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自身的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地方从大量的实例中看到了农村教育对发展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改变了长期只抓经济不抓教育的观念,调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及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使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新局面,初步形成了以教治愚,以智促富,以富兴教的良性循环。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也加速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农村广大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学习机会的增多,生育观和传统习俗也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实验县计划生育率普遍提高;由于农民有了技术,增加了收入,进一步强化了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许多乡、村出现了“四无、六无”,即无文盲、无超生、无赌博、无偷盗、无打架斗殴,无迷信活动等。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