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宗教状况的调查与思考_大学论文

当前大学生宗教状况的调查与思考_大学论文

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信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凸现的一个社会现象。根据2003年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2820名大学生的调查,信奉各种宗教的大学生占9.2%,远远高于前苏联宗教社会学家估算的前苏联的18岁~30岁青少年信教人群占1%~3%的比例。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中的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二者占了被调查人员的60.16%。这两类学生一般而言是大学生中政治上和精神上比较积极向上的部分,在大学生中相对数量比较少,大约占到在校大学生的35%左右。这个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反映了高校思想工作的差距,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信教人群形成的原因探讨

根据调查和了解,大学生信教人群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1.生存焦虑的影响,即需求性信教。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就跨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高中时代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这里,他要独自处理生活学习的诸多问题。他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意识不断觉醒。他看到了高中时代不认识或认识不够的许多责任和压力。面对家庭生存、个人生存和自身条件缺陷等种种压力,当他无法解决、无法发泄、无法承受或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时,宗教就会成为最有效的心灵的避难所。

2.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关切,即主动性信教。有些信奉宗教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家庭和睦富足,本人聪慧伶俐,学习成绩优异,一般不存在人生道路的挫折问题。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带着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来看待社会。但社会却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是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陷。他们愤世嫉俗,他们惴惴不安。当他们所受的教育过于空泛,面孔过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以仁爱和行善为核心的精巧又深奥的宗教学说就易于乘机而入。

3.家庭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即传统性信教。宗教在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有悠久的传承,曾经长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和某些地域还曾经形成过宗教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居统治地位的现象。“宗教离开物质生活最远,而且好像与物质生活最不相干”(注: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单行本,第45页。),它一旦形成就带有显著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当社会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甚至社会性质变化时,它仍能比较稳定的存在下去。这样,当某一宗教在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思想文化领域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后,便会在人们中形成一种信仰传统,并且代代相传。大学生中来自民族地区的宗教信奉者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正是以上诸种因素促成了大学生信教人群的出现,其中除传统信教者外,其余人员信教都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这样那样的关联。

二、大学生信教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带有显著特点的部分。他们虽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但因接受高等教育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加之知识青年特有的思想活跃,喜好探知未知世界等特点,使大学生信教人群具有不同于其他信教人群的显著特点。

1.男女生信教比例基本持平。从世界宗教发展的历史和当今世界宗教的现状看,除个别有意排除女性信徒的宗教外,各宗教女性信徒普遍多于男性信徒,且比男性信徒更为虔诚。但大学生信教人群却不一样,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信教人群中,男性占了55.2%,女性占44.8%,男性比女性多了10个以上的百分点。信教男性大学生占男性大学生的9.24%,女性大学生的同一比例是9.3%,基本持平。以上两组数据都没有显示信教女性高于信教男性的一般特点。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处境的特点找到原因。

2.信教不信神的现象突出。信教不信神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宗教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许多宗教信徒对神的观念开始淡化、动摇甚至消失。许多人不再遵守宗教的礼仪,甚至不愿定期到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这些人之所以信奉宗教,主要是他们把宗教做为了心灵寄托的场所,希望用宗教的武器改变社会道德混乱的现状。我国大学生信教人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与上述情况相似。他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接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长大,又在高等学校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要使他们在思想上真正相信神的存在一般不是一件易事。

3.心理调节的需求突出。中外学者均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有着突出的现世功利意识特征。大学生信教也体现了中国人信教的通常特征,许多人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投向宗教的。但与普通民众不同的是,大学生信教更多地表现在心理调节的需求方面。

大学生尚在求学时期,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人生转折时期的适应问题,而不是成年人面对的创业、发展或守成、败落等问题。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热,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复杂的问题时,常常会引发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给心理体验带来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

调查显示,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以本科一年级学生信教的比例最高,达到16.5%,二至四年级的比例是10.7%,硕士研究生是5.6%,博士研究生是5.2%,呈现了随年龄和年级增长而比例下降的趋势。这显然与一年级新生面临一个遽然改变的环境、大多数人又远离父母有关。他们要从备受父母呵护的非独立型生活方式向独立型生活方式转变,要从全面受到教师指导的高中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大学学习方式转变。由于转变来得过于迅速和剧烈,他们中的有些人感到极大不适,产生了迷茫和困惑,从而发生了获得心理帮助的需求。

大学生极端行为发生的季节也反映了转折时期大学生的迫切心理需求。这一时期对于一年级本科生而言正是进入大学校门后的关键时期,要么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适应大学生活,要么心理障碍积累到一定程度而爆发。对于研究生而言,正是面临中期筛选、学业能否继续的关键时刻。对于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全体毕业班学生而言,则已到了找工作的尾声,如果仍不能落实工作会带来极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担忧。上述种种压力对于尚未经历太多人生风雨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处理不好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极端行为。

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时,必然谋求释放以重新获得心理平衡。他们会向父母、亲友、师长等亲近人群倾诉以求得援助,有的通过心理咨询部门获得指导,有的就投向宗教。笔者就曾亲自接触过这样一名大学生,当他面临压力无法解脱时,先是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随后又企图遁入佛门,希望从宗教那里找到摆脱心理困境的药方。

三、大学生信教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看待大学生信教的现象?笔者以为不可一概而论,最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信奉宗教之前往往有一个求助于一般解决方法的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当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奏效时才转向宗教。笔者所接触的多名大学生在发生心理障碍后就曾先后向心理咨询、思想说服等多种途径求助。显然,高校应当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环节加强工作力度,避免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发生。

1.区分不同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调查显示,在不同的大学生人群中,对宗教的倾向程度是不一样的。从学科背景看,医学和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比例最高,分别占26%和19.3%,其次是理学和工学专业,占8.2%,而文学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最低,仅占6.2%和6.9%,最高和最低相差了将近20个百分点。

这种状况的出现应当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有关。我国的普通教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生在他们年龄尚小、仍需要接受全面教育的时候就因为高考的需要被人为地划分进理科班,失去了进一步接受更多的人文教育的机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贫乏,使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对涌动在大学校园和社会上的各种各样思潮和说教的分辨能力,缺乏应对困难局面的必要的文化积淀和心理准备。有的理工科学生信教甚至并不是因为遭遇心理紧张,而是在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上遭遇了未知领域。他们不懂得,科学探索和真理发现无穷尽,未知的正是科学要进一步探索的,而不是给出了神的存在的证明。

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的情况实际上与工学、医学的学生相类似。许多人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专攻一门,我国高校的体育艺术专业的专业课录取水平实际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不是经年累月的进行专门学习和训练,很难达到录取要求,即使是进入专门院校的附中也很困难。这些人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中失去了接受系统的中等教育的机会,进入大学后又继续接受专门教育,造成了知识结构的褊狭。加之体育艺术专业个别教学的特性带来的管理的松散化,学生的思想进入各种各样的境界就难以避免。

因此,要加强对理工、医学和体育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特别要加强“两课”建设,改变说教式和经院式的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需要,真正发挥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育,提高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现象和各种人生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对各种复杂的说教和理论的分辩能力。

从家庭背景看,家庭月收入在100元以下和3000元以上大学生信教比例最高,分别占23%和19%,其余均在7%~8%左右,相差10~15个百分点。因此,对于家庭收入畸多畸少的学生要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要多给予物质关心和心理关怀,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特好的学生则要注意他们的思想倾向性,着重给予思想的关心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要特别注意观察这些学生的思想的细微变化和波动,及时介入,及时解决。

对于传统性信教的学生,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面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思想成长。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心理调试和思想转化工作是一项深入、细致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奏效的工作。据高校有关心理专家估计,大学生中存在各种心理障碍的人达大学生的10%~30%,其中发展成心理疾患的可达到2%~3%。要做好这些人工作,显然需要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的投入,需要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携手工作。这其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尤为重要,因为培养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思想方式需要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仅靠心理咨询难以奏效。

各高校目前都有一支党建和思想和政治工作队伍,但其人员数量显然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还普遍存在人心不稳的现象。这与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边缘化倾向有关。实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树立了学生工作就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摆脱了教授兼职做学生工作的学生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实现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上个世纪中期曾在美国多次出现的学生运动,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极少出现。当然,美国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同于我国的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但其思想内核值得借鉴。要树立只要学生需要的就是学校的工作,学生工作也是高校中心工作的理念,把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像建设教学科研队伍一样抓紧抓好,树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也是高校的重要人才的思想,落实好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去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做到队伍齐,人心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把学生工作做在思想问题的萌芽状态。

大学生信教只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文关怀、心理关怀缺失的一个方面,其它诸如自杀、自虐,以及类似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等恶性案件的出现都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方式。高校的教育目标究竟是什么?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标签:;  ;  ;  ;  

当前大学生宗教状况的调查与思考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