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新课程的新探索_王夫人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新课程的新探索_王夫人论文

新课标下的语文新课型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新课论文,语文论文,型新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的灵魂是什么?笔者以为:教师应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友善的合作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从而促使他们的精神成长。这一精神是对传统课型的全面反动,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课型。这种新课型应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应是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二是教学的方式不再是传授而应是教师激发、师生互动、学生体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充满悬念,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

基于此,笔者将新课标下的新课型概括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古人说,教无定法;又说,教学有方。看似矛盾,实则充满了辩证法。说教无定法,是指学生主体具有多样差异性,教学文本也是千变万化,因而不能用单一的方法组织教学;说教学有方,又是指无论是学生还是文本,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抓住文本的“眼睛”,挖掘学生智商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都可以将教学引向深入,将学生引领到人文的海洋。因此,探讨新课型是有时代意义的。

什么叫课型?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一定的接受对象,采取相应的较为固定的模式,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模式就叫课型。

一、搭民主之台,春在枝头已十分

探究课型是指将一定的课文设计成若干个子题,引导学生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形成相对统一的看法。

哪些课文适合采用这种课型呢?

1.课文词浅意丰,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学生似乎能读懂文章,其实很可能因只停在文字的表面而无法抵达文章的灵魂深处。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为例。这一部分情真意切,细腻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文章大段地描写了地坛的衰败景象,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由死亡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如果教师逐一讲解,学生恐怕难以走进文本。这样的课文,教师大可民主一回,搭上民主之台,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具体操作:步骤一,让学生为此部分拟小标题,每组推荐一至二个小标题;步骤二,从所推荐的小标题中评选出最佳标题,并陈述理由。

要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学生必须做到这样几点: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思考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所拟的标题简洁凝练。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学生完成步骤一,拟出了如下小标题:“地坛——我的精神家园”“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走进走出”“我与地坛有个约会”“地坛中的生与死”“心灵的复活”“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我第二个人生起点”“突出重围”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发言,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标题,并陈述理由,最后相对集中在这几个标题上:“走进走出”好在双关形象,耐人寻味,有吸引力;“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是作者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生的诗意表达,突出了地坛对作者丰厚的馈赠;“突出重围”,既表达了苦难的深重,又展示了摆脱苦难的不易而又最终成功的心路历程。

2.文本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阅读上的疏远感。如《孔雀东南飞》《雷雨》《茶馆》等既是名篇,其内容又与学生有相当的距离。架上民主之桥,就可以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以《雷雨》为例。步骤一,展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丁晓兵的颁奖词: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让学生明确颁奖词的写法基本上遵循“概述+评价”的叙写形式。

步骤二:再次阅读剧本,捕捉触动你心弦的点点滴滴,推选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剧中人物”。

步骤三:将选取相同的剧中人物的同学组成同一推选小组,进行质疑探究,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进而写成颁奖词。以下是同学们探究的部分成果:鲁侍萍爱人自私的抛弃,现实残忍的放逐,使这颗温柔善良的心备尝酸楚,饱受煎熬。蓦然回首,已是三分柔情七分恨,声声怨诉,字字血泪。面对不能相认的亲生儿子,更是柔肠百转,寸心如割。感动,感动于这个处于感情漩涡的中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弱女子。鲁大海一个不畏强权的好代表,一个孝敬母亲的好儿子,心直口快,疾恶如仇,敢作敢为,为人耿直。在他纯洁的心灵中,正义公平,占据了全部;但他生命中也充满了悲情,他不知道公然对抗的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也不知道对自己大打出手的竟是自己的亲哥哥。他的为人,他的性格,在悲情剧本里更显得感人。周朴园在爱情、亲情和经济利益、名利地位面前,周朴园的选择着实让我们吃惊,我们不禁怀疑,金钱难道是美好人性的清洗剂吗?也许在他经历一切失去与痛苦之后,他会懂得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这种民主课型的价值在于:

1.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地走进文本,走进独特的精神世界。

2.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能量力而行,又能在相互碰撞中切磋提高。

3.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让强烈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搭激疑之台,忽于水底见青山

有些课文如小说往往在生活的常态下隐含着深刻的含义。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以及鉴赏能力的制约,学生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在这些地方,教师就要巧妙地设疑,将学生引向思维的深处,去领略一种动人的风景。如《阿Q正传》中,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都对阿Q使用过武力,但前者的武器是大竹杠,后者的武器是文明棍,他们的武器为何不同?能互换吗?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先是深感意外,这也是个问题吗?再后来细细一想,觉得作者这样安排还真是有他的道理。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赵氏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特征——赵氏父子是典型的土乡绅、土财主,没有接受过欧风西雨的洗礼,所以没有文明棍;不善于伪装,所以没有假辫子;对要求革命的阿Q,只知道进行赤裸裸地镇压,而武器就只能是就地取材的大竹杠了。而假洋鬼子有着土地主的出身、东洋镀金的资本,自然身价就高了许多,在包装上表现为手持文明棍,胸佩银桃子,肩披随时可以盘起可以剪掉的散发。他手中的文明棍既是留洋的标志,更是随时镇压要求革命的农民的武器。由大竹杠进化到文明棍,体现了剥削阶级的狡猾性和虚伪性,但不管是大竹杠的“劈”还是文明棍的“啪啪”,其反动性和与人民的敌对性则是一致的,永远不变的。道具的不同,既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缩影,又让我们认识到敌人的凶残性。因此,一身土气的赵氏父子只能用大竹杠,一身洋气的假洋鬼子就非得用文明棍说话了。就地取材的大竹杠、不文明的文明棍,挨打的阿Q,折射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土地主顽固,洋鬼子投机,土、洋鬼子联手由革命的对象一跃而为革命的主人,真正要求革命的阿Q辈又愚昧无知、自私落后,中国革命的进程何其难哉!小小的道具表达了无限丰富的内容。学生的追问达到这个境界,不得不深深折服鲁迅的犀利!

再看《宝玉挨打》。如果只是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情节上的“潜流暗滚”“惊涛大作”“余波涟漪”的波澜之妙,了解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了解以贾政和宝玉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与叛逆思想的尖锐对立,我认为远远没有体会到作者的匠心,还必须要追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王夫人探视宝玉时是先“抱板子”;为什么贾母一出场贾政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凶不起来;为什么宝钗与黛玉一个送药一个送泪……面对宝玉挨打,王夫人是哭劝,贾母是愤怒地斥责。这些追问,必将使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处探索。先引导学生梳理王夫人的上场,王夫人的出场,可以概括为哭劝三部曲——劝说、施压、感化;打出三张牌——贾母、娘家、香火;连锁三动作——抱板子、抱丈夫、抱儿子。按说她一出场,应是先看看儿子如何,再指责丈夫下手太狠的,然而小说不是这样写的,如何理解呢?让我们一道欣赏小说是如何写王夫人的探视的。王夫人的出场,不仅没有阻止贾政的痛打,反而火上浇油,贾政打得更狠更快了。于是王夫人忙抱住板子,真是打在儿子的身上,痛在为娘的心上,抱住了板子,就意味着阻止了对儿子的痛打,板子打在儿子的身上,缴械迫在眉睫,故先抱板子,这是母亲保护儿子的一种本能。作者的刻写是多么体贴入微!然后是抱丈夫,夫为妻纲,对丈夫只能顺从,不能冒犯,即使与丈夫有不同的意见,也只能软化、哭劝。最后才是抱儿子,儿子到底被打成啥样了,这是王夫人最关心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只有在宝玉安全的情况下才有探视的价值,所以王夫人先是阻止贾政的行为,抱板子不行,就直接抱打手——贾政,其目的就是要阻止贾政的毒打;劝说不行,就施压,再不行,就感化;抬出贾母不解决问题,就抬出娘家,直至抬出封建大家庭最关心的香火——接班人的问题。王夫人的言行既符合她作为妻子的身份,又符合她煊赫的社会背景,更切合她对宝玉的溺爱之情。深入探讨一系列的追问,我们的学生不仅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看到了人物背后的文化、社会背景。

那么,贾母如何探视呢?“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这是谁?居然在贾家掌门人修理儿子时这样高声放肆!除了贾家的实际掌门人贾母谁敢这样!一句先声夺人的怒喝,既写出了贾母的至高无上,又写出了对宝玉的无限心痛!贾母的表现可概括为三部曲——愤怒地斥责、哭宝玉、撵走贾政,她怒斥贾政的方式是扣帽子,打败贾政的武器是孝道,因为古人云:“事亲为大”“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可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贾母与贾政的一段对话转化成三段论:你打宝玉就是打我,你打宝玉就是不孝顺,你打宝玉我们就不跟你生活在一起,总之,你打宝玉就是不孝之子!这样的推理毫无逻辑可言,却真实地体现了贾母对宝玉的仁爱、纵容;这样的帽子吓得贾政只有叩求认罪的份儿,刹那间,贾政由一个教训儿子的严父,变成一个违背忠孝礼教的不肖之子,一向以忠孝招牌为人处世的贾政哪有不败下阵来的道理?试问:王夫人能拿起孝道的武器,用扣帽子的方式怒斥丈夫对爱子痛下毒手吗?能说气话,“你这样毒打儿子,我就回娘家”吗?恐怕那样的话,王夫人就不是贵夫人,而是骂街的泼妇了。追问贾母为何能制服贾政,就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封建孝道的力量。

宝玉挨打,除了待他如掌上明珠的母亲和奶奶痛在心上,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也是极为关切。先看姐姐宝钗怎样表现的。动作:“托”着一丸药,这个“托”可是大有文章,既体现其大家闺秀的端庄,又让众人知晓其关切之意,以便讨好贾母。语言:一是责备宝玉不听话,挨打活该,是封建正统思想的维护者;二是表示心痛,欲说还休;三是为自己的哥哥辩护。神态:红了脸、弄衣带、娇羞。看来,宝钗对宝玉的挨打,还是有几分心痛的,但更多的是作秀,更多的是教训。送的是药,医的是肉体;送的是教训,医的是灵魂。再看妹妹黛玉是怎样表现的。先写哭声是“悲戚之声”,不同于王夫人和贾母放声大哭,是贵族小姐,文化修养高,因而是无声的哭,实在悲伤到极点,又不能公开宣泄,就只能是似有若无的悲戚之声了;再写肖像,“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只有黛玉才是真正关心宝玉的安危的,才会对宝玉的挨打痛到心里,也才会哭得如此伤心。最后是语言:“你从此可都改了吧!”有哀怨、有沉痛、有无奈、更有体贴。送的是泪,传的是知己之情。如反过来,写宝钗送泪,写黛玉送药,作者恐怕难于自圆其说了。因为黛玉没有皇商的家境,宝钗没有知己的真情;宝钗没有木石前盟,黛玉没有冷香丸。追问两位同是爱着宝玉的美女的不同探视方式,使学生领略到两份不同质地的爱情,也就能明白为何宝玉能在爱情中作出抉择!

这种激疑课型的价值在于:

培养学生追问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马克思说:“怀疑一切。”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学贵有疑”,“于不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才能将学生引领到人类精神的纵深处,才能于寻常处见出不寻常,“忽于湖底见青山”。

三、搭参照之台,满庭春雨绿如烟

有些选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也相对感到陌生;有些选文的作者学生也深感陌生,对于这样的课文和作者,即可用参照法。所谓参照法,是将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章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在相互映照的过程中豁然开朗。参照法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体的参照、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参照,同一作者相似作品的参照;也可以是不同作者同一主题的参照、不同作者不同文体的参照。这种参照法也可叫多元立体,圆形解读。

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例。这篇赋作既表达了终于辞官归隐的快乐,也表达了亲自参加耕作劳动的喜悦,与农民结下的深情厚谊,还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思想,但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怎么一篇文章有这么多的意思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该文,走近作者,我们将《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野外罕人事》《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移居·昔欲居南村》印发给学生,一一解读,学生终于懂得了作者对官场的憎恨、对质朴的农民的肯定,进而对劳动生活以及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死的达观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这样肯定田野劳动生活以及与农民的醇厚关系:“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类似的诗句出现在《归园田居·野外罕人事》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去来兮辞》写自己入官场是“心为形役”,是“迷途”,是“昨非”;在《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里诗人将同样的情感用这样的诗句表达:“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通过这样的参照阅读,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对作者的认识就有了一定的厚度,是统一下的多元。

再以李清照为例,教材里有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是一首典型的婉约风格的作品,学生大多了解她的婉约词风,但很少知道李清照也有很大气的豪放风格的词作,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学习她的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学习她的诗《夏日绝句》,让学生看到诗人的另一面:思为国尽力而怀才不遇,感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豪壮气概,愤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怯弱畏葸。这样,树立在学生心中的李清照就是一个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备受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儿,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思国报家的慷慨志士。

高中第三册有一篇《漫话清高》的课文。对于“清高”,学生理解不甚清晰,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学习时文金辉的《清高档案》,刘志琴的《何处觅清高》。课文的作者针对历史文人敏感的“清高”话题,用现代的观点对它加以审视,阐释了清高这一独特的价值观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提倡保持清高的气度,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一可贵的精神,角度是由古至今。使学生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金辉的《清高档案》巧妙地把中国古代清高人历数罗列,挖掘其精神内涵,礼赞其清高人格,文章因材料的多样而缤纷,因挖掘的深入而触动灵魂,思路开阔,意味深长,角度侧重古代。刘志琴的《何处觅清高》,沉痛地揭示本是文人标志性的人格——清高,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几乎荡然无存,连学术界都没有了清高,这个社会是怎样的物欲横流,就可想而知了,从而呼唤清高的回归,角度在当下。三篇文章各有侧重,或理历史渊源,或挖精神内涵,或肯定其价值取向,给学生互相补充、逐渐提高的感受。

这种参照课型的价值在于: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自我阅读的热情,并教会他们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搭创新之台,四面八方野香来

语文的学习,既要促使学生的精神成长,也要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要在理解、欣赏课文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模仿练习,适当地进行纵深感悟,是之谓创新课型。说它模仿,是因它与课文有关;说它创新,是说它毕竟不同于课文,是学生的“孩子”。

其类型主要有文体的转换、意象的置换、对课文的感悟、点评。

哪些课文适合创新课型呢?诗词、散文、部分经典段落。

以诗词为例。学习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让学生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将其改写成散文,附上学生的习作一:狂风撕裂着我的身躯,寒冷冻僵了我的心灵,但我的枝干决不动摇。因为我有我保护的鸟儿。哪怕我的根茎连根拔起,我也要用树干撑住鸟巢;哪怕我的腰干被折断,我也要用树皮保护他的身体。我望着鸟儿恐惧的眼神说:“不要害怕,我们永远在一起……”习作二: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一直走到老。路上再大的风雨也会有我的遮挡。上天恩赐我,让我爱上你。爱上你,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你,我可以付出我的一切。寒冷,不怕!我脱下外套,披在你的肩上;寒冷,不怕!我用我的体温温暖你;寒冷,不怕!我燃烧自己,将我的热血化作你生命的热能!

学习《窦娥冤》,让学生将三桩誓愿中的任一桩改写成画面,并配上画外音。学生习作:(血溅白练)画面——一滴、两滴,鲜血迅速飞溅到垂悬的白练上。霎时间,整个白练变成了红练。这是红色吗?不,这是无数的冤魂在呐喊,在声讨!一会儿,这红色又幻化为晶莹透明的碧玉,从碧玉里缓缓流出一滴滴的鲜血。渐渐地,红色又回到了整个画面;不久,从画面中心淡出一只杜鹃鸟,它边悲戚地鸣叫,边从嘴角缓缓地流出鲜血,瞬间,红色又覆盖了一切。画外音——纯洁素朴的白色,世界上最美的颜色!它是至纯至真至美的象征。白色,让我们想到了百合花、马蹄莲,让我们想到了幸福的婚纱。窦娥的善良、苌弘的忠贞、杜宇的思国,恰如这飘荡在天地间的白练,然而恶势力破坏了这美丽的色彩……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平凡而新颖,意象的修饰语已暗示了意象的内涵,理解该诗的关键也就是理解意象和修饰语的关系,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对诗的第三节意象进行置换(这一节难度较为适合学生)。习作之一:我是你远航的帆船刚从迷茫的海洋归来 我是你怀抱中待哺的婴儿我是你梦中久违的笑脸我是稿纸上新画出的草图 是七彩的花骨朵 正在绽开——祖国啊。之二:我是你的第一缕阳光 刚从乌云的重重防线中冲出 我是你石缝里崛起的小草 我是你跌倒后又爬起的脚步 我是沙漠里耀眼的一丛新绿 是久违的春天 生机勃勃——祖国啊。之三:我是你新生的蝴蝶 刚从苍老的蜕中飞出 我是你第一批北归的大雁 我是羽翼正丰的雏鸟 我是黑暗天空里的启明星 召唤着崭新的一天——祖国啊。

海子对幸福的理解是做一个平凡的人,对此,请学生写出自己眼里的幸福,形式不拘。

习作之一:当你走在黑暗的街道上,它或许就是一盏灯;当你漫步在静静的雨巷中,它或许就是一把伞;当你身心疲惫时,它或许就是一句亲切的问候;当你跌到时,它或许就是扶你的一双手。之二:“幸福在哪里?”小小少年趴在桌边,转得飞快的钢笔带着思绪飞旋。幸福?蓝天中展翅飞舞的鸟儿说:“幸福在夕阳西下妈妈柔情伴着的焦急的呼唤里。”幸福?田野里青嫩娇柔的禾苗说:“幸福在春天时风伯伯慈爱的抚摸里。”幸福?花园里辛勤工作的园丁说:“幸福在阳光下花朵争奇斗艳灿烂的笑脸里。”幸福?讲台上耐心热忱的老师说:“幸福在毕业时学生一句饱含深情的感谢里。”他们的幸福如此多彩,那我呢?少年依旧思考着。“写累了吧,孩子。”妈妈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关切地问。啊,幸福来得多么自然而平凡,幸福不就在那充溢着母爱的浓浓的牛奶里吗?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甲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晋国借口郑贰于楚,就要攻打郑国;反过来,楚国岂不是也可以拿这件事,收拾郑国吗?郑国之所以被晋欺负,就是国力薄弱。所以,要想不被大国欺负,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自己成为强国。学生乙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他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力量直至生命。壮哉,烛之武!学生丙说:烛之武这样一个才华长久被埋没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位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是赢家,因为他未出山时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这种创新课型的价值在于:

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最大限度地生成丰富的无限的能量!我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一理论在现代文艺理论里实际已涉及到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二度创造”。借用这种理论,将学生学习课文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感受,采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既扩大了原作的内涵和外延,使有限变成无限,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等。学生们在解构建构中,在“二度创造”中,深深地领悟了艺术的魅力,心灵、情操获得了美的陶冶,更是空前的发现了自己,在收获中学习,在愉悦中学习。

标签:;  ;  ;  ;  ;  ;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新课程的新探索_王夫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