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路向”论坛综述论文

“探索与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路向”论坛综述论文

“探索与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路向”论坛综述

张成林 叶繁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现了新话题,基于此,第六届全国教育博士论坛于2018年12月7日至8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论坛以“新时代新教育:探索与创新”为主题,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建构、新时代教育治理的新范式探索、新时代教育领导与管理的改革创新实践、新时代学校课程建构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新时代学生发展特点与对策研究6个热点问题,做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并提出富有新意的学术观点及有实践意涵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发展模式;教育治理;教育领导;课程构建;教学改革;学生发展

在新时代教育成为当下讨论焦点趋势下,2018年12月7日至8日,第六届全国教育博士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以“新时代新教育:探索与创新”为主题,共同探讨新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问题与新使命,旨在进一步提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9所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教育博士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由大会主题报告和六个分论坛所组成。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张诗亚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应强教授分别作了“伟力新聚集谈”“从问责走向合作: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思想的转变”的报告。在分组论坛上,各校教育博士生分别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建构、新时代教育治理的新范式探索、新时代教育领导与管理的改革创新实践、新时代学校课程建构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新时代学生发展特点与对策研究6个分论坛主题展开汇报。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新时代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构建

教育是外源发展模式与内生发展模式的统一体,教育发展模式应逐渐从低位关注迈向高位观照,渗透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应然价值和实然意义。为此,诸多博士生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构建予以研讨,具体涉及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力本位”增值性质量观、职教集团发展、校企融合办学、区域教研机构功能定位等方面。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毕文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组织形态进行了研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作为切入点,通过区域协同、共建共享,促进行业学院内部各要素互联互通,以构建具有高流量、无边界、集群化、模块化、个性化、和谐性的行业学院体系。西南大学博士生戴华鹏基于国家质量转型、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对职业整合能力的需求,提出在“能力本位”增值性质量观指导下,继续教育应以“整合能力”为内容标准,以能力增值为评价标准,保持高质量的保障标准。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杜玉帆认为,新时代职教集团发展的战略转型需要对接“互联网+”趋势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接“全面发展”理念构建完整的人才成长通道。

表2中综合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各市州平均综合效率值为0.79,说明其农业循环经济效率总体上接近良好。其中,武汉、黄石、十堰、宜昌、鄂州5个地区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说明它们具有DEA相对有效,处于评价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效率的生产前沿,并且这几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农业生产规模均达到了良好的适应状态,没有出现生产投入不足以及产出冗余的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张苏媛认为在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企融合办学要推动办学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落实实践能力培养。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姚丽萍针对区域教研机构功能定位不清的现状,提出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提升教研机构专业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开放性、服务性、专业性、民主性等先进理念,有效发挥地方区域教研机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指导促进作用。浙江大学博士生赵燕提出社会网络中存在“结构洞”,即处于“中间人”位置的组织或个人具有三种网络优势:资源优势、信息操控力及联结对象选择权。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承担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规范和引导校企合作行为的职责。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明明梳理了美、英、俄推动中学语文阅读课程的做法,试图在全球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找到一条我国中学阅读课程发展的共通之路。西南大学博士生王其红以职业素养为本位建构高职学前课程,即以多维目标共生、社会需要与自我发展共享、开放与整合共行、多元主体互通为价值取向,遵循“德艺行”多维发展的课程目标理念。浙江大学博士生王杏城认为个别化教育计划将在普通学校、特教学校(班),通过集体差异教学、个别康复训练和家庭社区支持的立体方式得以实施。南京大学博士生徐良从薄弱初中(大桥中学)变革视角,提出通过立足生源结构,着眼学科突破,借力信息技术,点线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于秋月认为延伸思考微课程教学法旨在营造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满足自主学习、多主体交互、合作学习、资源生成等需求,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整合,特别是为适应学习者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及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实践模式。

二、新时代教育治理的新范式探索

广州大学博士生陈鹏指出乡村教师的文化身份遭遇了来自城乡二元对立、乡村文化土壤缺失及自身文化身份的迷失所带来的困惑,提出唤醒乡村教师文化身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提升乡村文化自我生存和生长能力,以促进乡村教师文化身份重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叶繁认为构建有特色的开放大学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不仅要根据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合作办学行业企业的评价作用,而且要让远程教育行业协会充分履行第三方评价的职能,考察开放大学在办学任务达成、教学资源质量、学习制度建设、学习支持服务响应等方面的情况,实现对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陈霞收集了近十年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国外教师核心素养的文献资料,从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基础、框架构建、支持体系三方面总结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教师核心素养研究现状,提出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核心素养框架、加强教师研修的专业性、转变传统成绩为主的教师评价方式以提升我国教师核心素养。浙江大学博士生杜燕萍采用访谈法对高校校长在制定学校共同目标时所表现出的过程和结果的道德悖论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现实情境导致校长权力行使产生个人化倾向,个人道德水准影响校长权力行使,社会要求采取校长道德领导。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林冬华分析了全国“985”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情况,指出这些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成果导向等理念。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何玲针主张在论证分类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彰显人文性和教育性的价值追求。

对于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来说,后期制作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步骤。经过行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后期制作技术正在走向成熟,在未来,行业人员仍需不断创新,促进后期制作技术向数字性、综合性方面发展,以高水平的后期制作技术保障影视动画的观赏性。

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百里清风主张将知识治理现代化作为突破口推进地方高校治理现代化,最终实现以“内部共治型自治”为核心、知识价值与主体幸福感共同最大化的一种和谐生态愿景,从“法治”走向“善治”。厦门大学博士生陈勤利用协同学理论与治理理论,对美国国际医学教育研究与促进基金会推进跨国跨校教师发展治理进行了分析,认为跨国跨校教师发展组织学术性彰显不足且管理协调难度大,提出了推动我国教师发展组织自身专业化、国际化的对策,以推动教师发展组织自身治理能力建设。北京大学博士生何爱芬从主体功能理论出发,探讨构建多方参与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三维”模型架构,基于“互联网+”提出创建全网络化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实施方法,实现科学、客观、中立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侯耿耿认为政府、社会和学校等主要治理主体需要角色重塑,并根据各主体实现路径,架构起体现三者合力的合作共治框架,以提升治理能力。浙江大学博士生章璐利用整体性治理与数字治理理论,结合温州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案例,提出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决策面临新旧治理模式磨合、数据隐私安全性、集体决策与自由选择的矛盾等挑战。广州大学博士生严五胤围绕新时代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过程中内部支撑与外部支撑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的探索与实践,提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需以行业逻辑为起点建构人才培养机制,发展模式必须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注重外部支撑体系的构筑,并从师资、平台、服务、激励等方面构建内部支撑体系。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厦门大学博士生徐晓丹认为要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民主精神作为治理的基础,把利益多元和共享作为治理的核心,把自治和规制的平衡作为治理的责任,从外部调整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从内部深化治理结构改革,构建分权多元的治理机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谢新道基于办学经验对“如何办一所中国特色主义的学校”进行了思考,认为基础教育学校办学理念的表征与实践关键在于坚持“以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为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支撑,以治理的思维对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思维加以凝练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陈瑶鉴于美国在线高等教育治理具有的宏观性、前瞻性、多元性和协调性等特点,提出我国在线高等教育需要加强宏观治理、提高治理前瞻性、扩大院校资源合作共享程度、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的建议。

图6给出了位于(60,-30,60)位置,距离麦克风阵列中心距离为90 cm的音源,内容为“1、2、3、4”时4路麦克风采集的语音信号时域波形,其中(a)为mic1的信号,(b)为mic2的信号,(c)为mic3的信号,(d)为mic4的信号。由图可见,4路麦克风信号具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同时语音信号具有较大的背景噪声。图6中同时用竖线给出了基于C0复杂度的端点检测结果,在噪声环境下,C0复杂度检测算法依旧获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

三、新时代教育领导与管理的改革创新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建构的延伸,是学校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手段,涵盖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文化和能力的全过程。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要突破传统课题的鸿沟,聚焦课堂教学重塑力和张力的塑造。许多博士生从语文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研一体化实践、实验班、高中数学录像课、批判性思维课程等案例进行研究。

教育治理是社会治理谱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国家对各类教育规章制度执行贯彻能力的主要体现。推进教育治理规范化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治理的新范式探索应当关涉理性诉求和实然价值,彰显教育治理的人文关怀和意蕴特质。因此,一些博士生从地方高校治理现代化、教师发展组织自身治理、整体性治理与数字治理、在线高等教育的宏观治理等视角进行阐述。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陈俊颖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改革为案例,总结了该院以学院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多层次人员共同参与形成的研究生学术“生态圈”模式。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秦丽楠积极探索由“外促”走向“内生”、由“共性”走向“个性”、由“反思”走向“建构”、由“个体优秀”走向“群体共生”的名师成长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生汪艳霞借助权变理论,分析高校学生干部教育管理问题,提出学生干部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有“权变”意识和系统观。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赵强基于大数据分析,认为新时代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逻辑应由以事务运行为中心的要素分解范式转为以信息利用为中心的整合闭环范式。

四、新时代学校课程建构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课程是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是教育发展所依托的文化载体。课程建构是目标导向下学校课程内容的动态博弈,是学理诉求和现实观照的融合过程。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课程建构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些博士生从大学创客教学、核心素养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演讲课程、中学语文阅读课等角度展开探讨。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关舒文主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和古代散文的四个特点进行模型建构,提出适应当代的“涵泳与析义—细读与漫读—缘境与逐情”三甬道古代散文阅读教学模式。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生陈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去知识化进行反思,认为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中“去知识化”现象具体表现为:课堂当中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轻视了实践知识的积累;教师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误解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去知识化”。西北师范大学吴绍欣博士生认为语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初中语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形成个人风格,并加强语言与思维互动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衡量写作质量的标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程度、文本内容中作者的原始创意的挖掘程度以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凸显程度为主要维度。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帅飞飞主要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英语语法填空专题中教学评研一体化实践,即确立多维分层的教-学-评目标、设置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任务环、创生师生可见的教学评研过程、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和师生成为教-学-评主体等相互交织的五个方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李季认为语文知识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这种教学情境是为激活语文知识、恢复语文知识的活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其艺术形式而创设或引进的情境。

厦门大学博士生郭广军对我国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分布走势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两届获奖项目分布呈现出主题多,区域分布、学科分布不均衡,完成单位以独立单位、“985”高校为主的特点。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生姬晓灿结合儒家教育思想,提出当代学校人文教育中要加强素质教育、人本教育,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李斌强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致至善”,即在教育实践中,使受教育者不断觉醒,回归人性的内在本真美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活动向美好、有序的最完美状态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袁耀宗提出,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文化人”而非“知识人”,要从提升自身品味、开展文化艺术教育、认识自我、达到文化自觉四方面培养“文化人”。

五、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

教育领导与管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导向、调控、引领的功能。新时代教育领导与管理的改革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规范管理和制度推行的重要保障。参会博士生围绕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校长治理机制完善、本科教育改革、研究生学术“生态圈”构建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厦门大学博士生陈鹏认为大学创客教学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大学创客教学旨在发展创客核心素养、体现知行思创统一和促进生命自由成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姬梁飞针对核心素养培育下的课堂教学及其建构,提出问题驱动式教学、数据情境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等课堂教学培育路径。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丁秀娟围绕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以“种出闪闪发光的蔬菜”主题单元为例进行学理透视,提出超越以知识逻辑为教学线索与以知识内容为教学目标的传统单元教学模式,组织大单元活动实现小学低年段品德学科校本化。北京大学博士生李臻认为各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改革中应因地制宜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地方教学资源,以多样化品牌课程培育为依托,加强艺术社团建设,形成各高校独有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清华大学博士生李彩艳认为好的校训具备三个条件:既涵盖大学普遍追求,又具备学校独到的特色和文化;既富于生命力,又历久弥新,保持时代性和持久性的统一;成为师生员工恪守的行为准则,而非空洞口号。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将校训转化为师生精神力量的三条途径:一是促进大学文化传统的形成,二是塑造大学精神品格,三是使校训内化为学生的言行要求并鼓励其长期践行。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汪多维围绕演讲课程的“对话性”特征,在遵循教学是一种生成过程的前提下,借助教学心理准备——“共情”课堂氛围的创设、批判性评价标准以及教师角色转变,进一步探讨提升演讲课程“对话性”的实践路径,挖掘高中语文演讲课“对话性”实现的价值所在。

浙江大学博士生林晶晶认为英语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容轻视,但高校英语语法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费时低效”的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刘辉以一节基于核心素养设计的高中数学录像课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及核心素养的达成为视角,对录像课的教学情境、教学实验、数学建模、小组活动、问题设置、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巩固训练等教学模块进行分析,提出各个模块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厦门大学博士生殷陈君在研究天津城建大学《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运用智能移动终端搭建“智慧教室”,结合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翻转课堂”,开展教学的行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朱泱介绍了美国俄勒冈大学英语教师批判性思维课程项目的内容、课程目的、教学模式及课程特点,探讨国外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对今后我国中学英语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所带来的启示,提出要加强教师职后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完善批判性培训课程评价机制,培训课程突出体验式教学并强调“做中学”。

六、新时代学生发展特点与对策研究

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教育的终极目的。学生发展特点是教师教学过程要遵循的基本境况,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策研究的前提条件。不少博士生从欺负问题、具身认知、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阐释。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生刁玉锋认为解决欺负问题需要大德育的视野,开展跨学科德育理论研究,探索跨组织的德育实践。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苏旭东认为具身认知是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对生命取向动态探索的过程。华裔青少年的具身认知蕴含着特有的生命寻根意志,表达为自我同一性与民族认同感的结合,从这一视角观照寻根之旅,发现由侨务部门牵头定位“资源坐标”、承办高校绘制“寻根地图”的传统模式需要进行转型厘革。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李保松深入研究高三学生独生子女、学业压力大等特点,在实践中开展重在高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活动体验的心理课程,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奠基幸福有成人生。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孙云瑞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维工作模式进行探索,认为高校要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维新工作模式,共同建构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索姗姗通过对以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2015级学生为代表的“95后”大学生进行思想状况调查,得出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向上但趋于多元化、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更务实功利、自主学习意识较强但生涯规划模糊的结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作为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官方文化)的新媒体,以创新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样态在人类社会震撼登场。它为人类生活开辟了“第二世界”,正如一位国外学者所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得到电子化延伸的身体居住在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汇点上……”。[4]

西南大学博士生王海霞在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整合的视角,提出针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具体化的教育引导对策。他认为依靠社会继续教育塑造青少年,同时应促进社会教育从围堵向引导的转化。清华大学博士生王欣梅以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为例,开展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文化价值观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探索俄罗斯来华留学生这个跨文化群体的特点,发现留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与其本国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有一定的偏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熊黎基于对我国中部三线城市的省级综合性大学7名留学生的深度访谈,开展“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发现我国留学教育较低廉的价格、国内安全的政治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政策成为吸引南亚留学生的重要因素。然而,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并不理想。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华中对高中生历史空间观念缺失的具象、归因与救赎进行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赵晓玉对247名中职学生进行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学习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周宇认为学业延迟满足是学生为追求更有价值的长远学习目标而推迟即时满足冲动的倾向,反映个体在学业情境中面对诱惑物控制即时冲动,坚持专注于长远学业目标的能力。

苗药杆努尽烟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肺 组织TLR4及TNF-α表达的影响 … …… 胡欣,等(12):1386

综上所述,本次论坛交流以“新时代新教育:探索与创新”为主题,紧跟新时代教育发展热点和趋势。论坛期间,围绕大会的6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达成共识,并提出富有新意的学术观点及有实践意涵的主张,为新时代教育的探索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驱动力。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 New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Review of Academic Forum

ZHANG Chenglin & YE Fan

Abstract: New research topics come around whil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moving forward to “the new era”.Thus,the 6th national education ED.D academic conference was held i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rom december 7 to december 8, 2018 to confront the challenge which the new era brought along.The conference focu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new education circumstance of the new era”, and it was divided into 6 hotspots such as the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module, the paradigm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school,and the solu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The attendances took a deep insight into the topics above and put forth many specifically new academic views and significant advices as well.

Key Words: development modul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student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762(2019)03-0091-06

收稿日期: 2019-03-18

作者简介: 张成林(1984-),男,韶关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韶关,512005);叶繁(1987-),男,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 吴全华)

标签:;  ;  ;  ;  ;  ;  ;  ;  ;  

“探索与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路向”论坛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