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发展_社会价值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发展_社会价值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及其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3-0004-04

价值是一种产生于人与外物的关系范畴。在价值哲学中,通常把外物称为价值客体,把人称为价值主体。价值的实质是价值客体属性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属性对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和现代社会人的发展的内在诉求相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历史上曾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两种观点。社会本位论主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人们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而个体本位论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注重个人需要和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这两种观点虽然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前者虽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但片面强调社会利益和统一要求,忽视个人的正当需要和个性化发展,不尊重个人、不关心个人,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后者在历史上对于使人摆脱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压迫、束缚,解放人的个性,的确起到过相当的进步作用,但由于片面强调个人需要,以至于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出现某种反社会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社会方向。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具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本位论”色彩,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曾一度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出现严重扭曲,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和实效。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克服“社会本位论”的弊端,一些学者纷纷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主张。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归宿,因此,人是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1](P257)以人为本理念既不同于社会本位论,也不同于个体本位论的观点。“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的局限性都在于割裂了人的目的意义与手段意义的内在联系。社会本位论者认为,人是手段,社会是目的,人是因为社会而存在的,片面强调社会要求,忽视个人需要,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个体本位论者则认为,人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人就是人自身。片面强调个人需要,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迎合化、中性化等倾向,甚至会淡化、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与过去相比,以人为本理念不仅强调了人的手段意义和目的意义的高度统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人的目的意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指导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理论指导。因此,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价值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相对应的。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种基本属性,因而就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种功能形态和价值意义。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无不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重功能,是这两者的有机统一。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功能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而非意识形态功能处于从属地位,它不能脱离意识形态功能而存在,只能存在于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系之中。事物的功能和价值是两个既有内在关联又相互有所区别的不同概念,“事物的功能是事物价值形成的前提条件,没有事物的功能也就没有价值的形成;进一步讲,事物的价值是事物功能的体现和深化,是事物功能的主体化,两者具有深刻的层递关系”[2](P216-218)。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和功能角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的在于更加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而克服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识形态化或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等片面认识。

在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革命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所以比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功能,而对非意识形态功能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判断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它不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功能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性功能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性功能不仅没有被重视,反而使其意识形态性功能强化,并一度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功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做法,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转变,突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重新确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过去以抓阶级斗争、处理阶级矛盾为主,转换为主要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好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全球观念、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公民道德等,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经济领域、生态领域、心理层面、网络(虚拟)领域、未来领域等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局限于意识形态性方面,还要不断向非意识形态性方面发展:一是不断向经济领域、生态领域、心理层面等领域扩展;二是发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支持、人力资源开发、预测和调控、人文关怀、处理人际关系等功能。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性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不能否认或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功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决定了人们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冲突性,因而更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功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选择给予正确引导。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不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以新的内涵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要求,也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价值追求。

三、以社会的核心价值为导向的价值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3]而意识形态教育实际上就是进行社会的核心价值教育。任何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有普遍价值、多元价值和核心价值等层次,虽然普遍价值是任何社会都倡导的价值理念,但人类社会的发展表明,任何社会发展的主要价值动力和价值导向都是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始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的核心价值为价值导向。不同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也必然有不同要求。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必然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一致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和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些基本内容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把我们党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整体的科学体系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在当今多元社会环境中具有引领整合多元社会价值的作用,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更系统化、规范化、明确化、科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价值本质,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本质要求,更是现代社会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的迫切要求。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碰撞日益增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进一步增强,这些既给人们价值观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我们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人们在思想上难免会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从而对人们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国家认同感、民族归属感等造成冲击。面对这种挑战,必须更加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并以其为主导价值,才能对当前人们的多元价值观进行合理的调适、规范和正确引领,这样,人们的价值选择才不会无所适从,并认同和选择符合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观。

四、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评价标准

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需要有一个客观尺度,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评价标准。如何确定这个标准,确定什么样的标准,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根据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可以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划分为许多不同类型。但是,一般认为,“在诸种类型的价值形态中,最为实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4](P348),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也要体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胡锦涛同志强调的“以人为本”,都体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规范调控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方面。[51](P115-129)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对象是教育对象个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始终是基础,而社会价值则是通过个体价值来实现的,是个体价值在社会领域的延伸和验证。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归结为“政治工具”,因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人们发展个性、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并得到人们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尊重和重视。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目的是要解放全人类,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得到全面发展,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就是促进社会个体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价值。不仅如此,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也比过去更为全面和深刻。过去,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精神层面,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看作是一种精神价值,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物质需要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少谈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质层面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日益呈现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态势,人民根本利益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民生利益的有机统一,因而,不仅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价值日益丰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管理价值、生态价值等物质层面的价值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质层面的价值,是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心理问题的增多、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凸现,需要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价值、人文价值等价值。只有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正确性。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与教育对象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问题,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教育家、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他们前人的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在于他们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进程统一起来,并指出共产主义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P649)。而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7]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过去好长一段时期曾深受“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没有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内在联系,片面强调了人的发展的手段意义,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的目的意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8](P294),从而,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意义与目的意义的统一。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9](P26)这里所讲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10]而且,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指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以他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而不能影响和损害他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11](P119)所以,人的发展应当是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角度讲,则包含社会化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两个方面,是社会化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目标,就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任何个人的发展程度都是特定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产物。社会化目标体现了个体发展目标的普遍性、共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目标,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所谓人的个性,是指属于人的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品格、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等。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是人的个性的充分体现。个性化目标体现了个体发展目标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也是现代社会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个性化的必然要求。个体发展的社会化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个性化目标是社会化目标的基础,个性化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化目标的发展;社会化目标是个性化目标的实现条件,并引导个性化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在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要尊重和关注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是对过去突出社会化发展目标而忽视个性化目标的反思。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比较注重个体的社会化目标,而个体的个性化目标一直被忽视。在现代社会,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日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对个体的个性化目标的尊重与重视。

尊重和关注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要善于开发人的优势个性和素质,这是基于人的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得出的结论。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社会生活条件和个体素质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发展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样,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素质和要求也有差异,并各有优势,比如有的政治性强,有的道德修养好,有的思想境界高,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进行全面和整体教育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开发和发挥好人的优势个性和素质,让每个人的合理的特别是优势的思想政治道德诉求都能得到尊重和发展。《解放日报》2009年12月4日刊登的徐敏的文章《“牛马赛跑”会是怎样结果》中提到,在一次教育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一位副校长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比作“马”和“牛”,称中国的教育体制是逼着“牛”“马”赛跑。文章认为,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比赛,让“牛马”赛跑,以“马”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牛”和“马”,当“牛”努力向“马”看齐,最终就会舍弃了自己力量上的优势,而只追求速度上的提高;结果往往是“骏马”没有当成,连“牛”也做不成了。只有让“骏马”和“壮牛”都能获得尊严,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一看法其实也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种个性化目标并不是“无限发展”“没有是非标准”的个性追求,更不是与社会要求相冲突的个性,而应当是以遵循社会要求和不损害社会为前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相协调的健康文明的个性。

标签:;  ;  ;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发展_社会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