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探索“五小水利”工程“建管一体化”的经验与做法论文_杨羽丹1,周宝书2

夷陵区探索“五小水利”工程“建管一体化”的经验与做法论文_杨羽丹1,周宝书2

1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水利管理站 湖北宜昌 443100;2宜昌市夷陵区水利局 湖北宜昌 443100

摘要:笔者从夷陵区位优势简述了推行“五小水利”工程设施“建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概述了推进小型水利设施“建管一体化”改革原则、步骤和方法,明晰了推行水利改革破解的难题和改革体会。

关键词:五小水利;建管一体;经验做法

水,生命之源;水,万物之宗;水,孕育了夷陵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著名。为政之要,其枢在水。夷陵堪称一部治水患,兴水利的奋进史。夏商黄帝时的大禹治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的佳句,三国时诸葛亮重修黄牛祠等,都铭记了夷陵不凡的治水史,形成了夷陵独特的水资源、水利史、水文化;夷陵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兴水作为民生之本,治水作为民生为政之要,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治水、兴水、管水、护水的改革之歌。

1 “三大”动因催生“三大”改革

1.1全国重点水利改革示范区催生一本“权证”改革。我们按照“依法依规、民办公助、农民主体、建管结合、公益优先”的原则,积极探索以承包确权为核心的经营制度改革,通过颁发“水权证”的方式,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经营权承包到农户,把水利工程变成农民的“责任田”,构建了城乡一体的水利设施建管体系。

全区所有行政村的水利设施实施了改革,共签订承包管理合同11万多份,涉及农户10万户,颁发农村“五小水利”工程设施承包经营权证8000多本,实现了“五小水利”工程设施“水权”发证范围“全覆盖”。为此,我们从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权入手,获得全国深化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55个示范区之一。

1.2全国重点三峡屏障保护区催生运行管护改革。夷陵区境内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长江一级支流32条。夷陵区水安全直接关系着三峡坝库区水安全,因此是国家的生态敏感区域、三峡坝库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为此,我们从创新运行管机制入手,获得全国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运行管护机制100个试点县(区)之一。同时,夷陵“包产到户,打破农村用水大锅饭”治水经验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之首。

1.3全国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区催生建管一体化改革。夷陵区现有粮油种植面积60万亩,柑桔35万亩,茶叶20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头,是典型的农业大区。经过多年发展,水利事业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先后荣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柑桔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省粮油生产大县等荣誉称号。为此,激励我们从“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入手,创新建管机制,获得全省5个建管一体化试点县(区)之一。

2 “三个明晰”探索“建管一体化”改革

2.1明晰改革原则。夷陵区坚持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公益性”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乡镇协调、协会组织、农民建管”的模式,从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出发,调整建管思路,简化建设程序,充分发挥受益群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乡镇村组和受益农户建设“五小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幕后实际建设者和使用者推向前台。

2.2明晰改革步骤。按照“农民自愿申报,村级平衡公示,群众互相监督,农户自建自管,水利统一设计,财政监管资金”的“六步工作法”,确立了“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做到“每项工程有一份管护档案、一份管护合同、一个管护主体、一套管护机制、一笔管护经费”的“五个一”管护措施。

2.3明晰改革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夷陵区按照“政府主导,水利协调,财政管钱,农经发证,农户参与”的“五位一体”改革模式,要求每处工程有“一张工程照片、一本设计图、一块公示牌、一份承包合同、一本经营权证、一套档案资料”的“六个一”标准,实施了以承包确权为核心的小型水利设施建管一体化改革。

3破解三个难题催生三点体会

3.1 明确“管家”,破解权属问题;水利设施长效受益得到保障。

3.1.1明确了“管家”,破解了权属问题。在我国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变革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大部分属于生产队所有。随着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我国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乡镇以及行政村的生产组织职能迅速弱化,实际上难以履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者的责任,由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归属问题逐步显现。通过颁发水权证或者签订经营管理合同,较好地解决了水利设施“谁来管”的问题。

3.1.2水利设施长效受益得到保障。按照“依法依规、民办公助、农民主体、建管结合、公益优先”的原则,以承包确权为核心的经营权改革,通过颁发“水权证”的方式,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经营权承包到农户,把水利工程变成农民的“责任田”,形成“水系有人统筹、设施有人管护、用水有人调度”的格局,水利设施长效受益得到保障。

3.2 明确了“护工”,破解了管护问题;农民参与建管积极性得到调动。

3.2.1明确了“护工”,破解了管护问题;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完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普惠功能提在改革的第一位置,确定“人畜饮水,防灾减灾,政府调度,项目建设”等“四个优先”原则,确保小型水利设施公益性地位不因承包确权到户而改变,有效解决了水利设施“谁来建”的问题。

3.2.2农民参与建管积极性得到调动。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农民“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试点,将工程建设权、所的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采取“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政策要求、统一组织验收,分类制定资金补助标准,分村组织工程建设,分户落实管理措施的“三统三分”实施办法,调动了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建管的积极性。

3.3明确了“婆家”,破解了主体问题;小型水利设施长期投入得到统筹。

3.3.1明确了“婆家”,破解了主体问题。我们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鸦鹊岭梅店村试点,完成投资297.18万元整治塘堰100口,维修沟渠53条15千米,新建22KW泵站1座,维修泵站3座。通过社会中介绩效评价分析,若由政府投资兴建梅店村水利设施建设需投资547.6万元,是农民自建自管投资额度的1.84倍,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机制,有效解决了水利设施 “谁来投”的问题。

3.3.2小型水利设施长期投入得到统筹。我们建立了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库,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整合农业、国土、农发、林业等涉农项目,每年整合资金近3亿元,兴建了一批防洪保安的“安全库”、旱涝保收的“高产田”、灌排自如的“当家堰”,有效解决了水利设施长期“投入难”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对“三大”动因催生“三大”改革、“三个明晰”探索“建管一体化”改革、破解三个难题催生三点体会相关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大范围推广,使水利工程建、管、养、用一体化,责、权、利统一,实现现代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落实,确保工程安全和效益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潘伟军,程颖,潘法元.遂昌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管机制改革的探索[J].浙江水利科技,2016,44(06):41-42.

[2]罗玉龙.永春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运行管护机制试点[J].水利科技,2017(02):49-51.

[3]秦勤,白维.“一体化”是水电项目建管结合的方向[J].四川水力发电,2014,33(01):4-7.

论文作者:杨羽丹1,周宝书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  ;  ;  ;  ;  ;  ;  ;  

夷陵区探索“五小水利”工程“建管一体化”的经验与做法论文_杨羽丹1,周宝书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