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民康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232
【摘 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原因并且探讨防自杀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中随机抽取有自杀行为者60例为研究组,无自杀行为者60例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对研究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诸多因素进行分析,针对相关因素,护理人员熟悉并掌握精神分裂症自杀危机的评估方法,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入院初期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杀风险,其中45%的病人有高自杀风险。干预护理2个月后,高风险病例全部转化为无风险或低风险,低风险病例全部转化为无风险。由此可表明入院初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一定的自杀风险。防自杀护理干预对降低自杀风险有较好的效果,那么及早对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将降低自杀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自杀原因;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由于大多数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不能主动叙述病情,这些,往往会造成延误治疗,使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加重。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1.56%~ 4.6%,自杀死亡率为10%。患者的自杀行为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对家庭和社会也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有效的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早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自杀的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20例,我们对有自杀行为和无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并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观察及研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知识背景
精神分裂症大部分病人属慢性起病,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下降、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对家人不知关心照顾,生活懒散,敏感多疑,性格改变等。部分病人可有失眠、头痛、头晕、无力、情绪不稳等不适感及神经症症状。部分病例可急剧起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突然兴奋、冲动,言语凌乱,行为紊乱,片断幻觉和妄想。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率仅低于抑郁症,但由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病程长,自杀的绝对数占首位。
1.2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到2016年2月精神分裂症病人12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 - 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根据患者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两组。研究组的年龄在16~48,男42例,女18例;已婚30例,未婚18例,离异12例;下岗工人6例,学生3例,其他工作40例,其余皆为无业人员;在文化程度上,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9例,中专22例,以下学历18例,文盲1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等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1.3自杀方式
过量服药17例、撞头13例、割腕12例、跳楼10例以及其他方式8例
1.4防自杀护理干预方法
1.4.1 热情接待新入院病人,病人由于刚入院时常会对环境感到陌生,且多数患者无自知力,常在哄劝或强迫下住院,故往往表现出紧张、恐惧和回避。这时护理人员应以耐心、热情、接纳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和同情患者,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痛苦,可以了解患者不依从治疗的原因,方便正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尽快消除患者的幻听及妄想,以降低因精神症状造成的自杀行为。
1.4.2 讲解精神病知识.,让患者了解精神病知识,提高对精神症状的认识和自控力,从而强化自知力,调动患者主动性,自觉配合医生、护士接受治疗,保证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1.4.3强化护理工作,确保病房设施的安全性。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严密观察患者,对既往消极观念或本次发病过程中的消极言行,认真交班,并动态的做观察记录,。还有在夜间、凌晨、饭前、交接班及节假日病房人员少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巡视,注意防范,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1.4.4根据BPRS量表和自拟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及一般资料调查表,对入组病例进行详细的逐项检查评定。将资料录入电脑,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描述性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 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入院初期的自杀风险:无风险31例(31%),低风险28例(28%),高风险41例(41%)。护理干预效果:护理干预对自杀风险有较好的效果,干预1个月后,高风险病例全部转化为无风险或低风险,低风险病例全部转化为无风险,两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筛选的相关因素主要有,言语性听幻觉、被害妄想、治疗依从性、差生活信心缺乏。
3.讨论
研究可知,研究组的焦虑、抑郁、幻觉、奇特的思维内容、自知力缺乏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BPRS因子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提示焦虑、抑郁、幻觉、奇特的思维内容、自知力缺乏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自杀行为的原因。此外,本研究发现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较对照组差。研究中发现患者对生活缺乏信心与自杀行为的发生关系也十分密切,说明医护人员帮助患者树立正向性人生观非常重要。并且还发现病人长期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相关,可知病人依从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疾病本身、医疗环境、病人认知水平以及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应当运用行为和药物双重措施改进病人的依从性。
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的评估和护理干预方法,来有效的预防自杀行为。本研究中研究组的60例患者经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直至好转或痊愈出院,均未再有自杀行为的发生。显而易见,分析、探讨精神分裂症自杀的原因及对其进行干预护理应该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高雪燕,华淑敏.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自杀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9(9):120.
[2]李济生.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防范及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8A):1052.
[3]陈佩芳,胡月英,杨佩玉.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初期自杀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0,10(8):84-86
论文作者:敖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精神分裂症论文; 患者论文; 病人论文; 风险论文; 病例论文; 因素论文; 资料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