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原则论文,共同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3)06-0042-04
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很流行,但主要 是基于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不是建筑 在多数人欠发展基础上的少数人的发展,而是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发展。尽管这种发展不 可能是同步的、平均的,但总体上是要通过协调共同的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从这 个意义上说,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所规定的。在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共同发展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市场经 济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社会主义最高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唯一正确选 择。
一、共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
共同富裕不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和道义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邓小平同 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 P123)“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P127)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的本质是“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规定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但是,理 论的分析不等于现实状况。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发展。“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衡量的发展并没有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诸如就 业、收入分配和严重贫困状况的基本改善等。一些数据表明,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年代中 ,只有处于社会最上层的人口得到好处,大多数人则依靠十分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出现了收入分配的更大的不公。而且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只顾索取,大量消耗资 源,严重破坏环境,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阻碍”。[2](P6)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 现阶段,我国却出现了贫富分化趋势逐渐扩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 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
判断这一差距,我们应认识到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市场化改革效应;先富后富政策的导 向;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等),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竞争条件的差异及不公平竞争; 腐败因素的加剧;对农业的重视及投入不够等)。我们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却对实 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共同发展重视和顾及不够。如果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之 前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没有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发展,而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那么这一目标又如何实现?所以说,共同发展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
首先,共同发展要求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使各地区、各民族间保持一种 健康、协调、均衡的发展态势。东部率先发展起来,走向富裕,这是东西部依次发展的 必要阶段。而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以后,国家也应将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加快 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起来。诚如邓小平同志所预见,如果中西部地区 在发展上的滞后性与东部地区在发展上形成的巨大反差得不到扭转,终将制约国家总体 战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目标的推进。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势在必行。东部地 区也必须服从这个大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为了实现全社会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2002年4月份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就指出:“西部大开发,为 东部地区经济再上台阶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也带动和促进了中部地区更好地发挥承东 启西的重要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格局发生的这种可喜变化,将为最终实现东中 西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打开新的局面。”[3]从两年多来的西部开发实践来看,西 部的开发决不是以限制东部的发展和牺牲东部的利益为代价,而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 优势,找准结合点,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互补互利,形成协调并进的发展态势,共同振 兴中华民族的局面。
其次,共同发展要求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统计 数字表明,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2253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6280元。表面上看城市居 民和农民人均收入是3∶1。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分析,这种差距不足以表明中国 社会城乡居民的真实差距。他认为,城乡差距实际是5∶1甚至是6∶1。[4](P16)城乡居 民的实际差距,并不能完全通过统计数字计算出来。由于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补 贴无法统计,实际收入被低估;农民收入中还要扣除不可交易的实物性收入以及相当一 部分要作为下一年生产性投入,而可能被高估。因此,农民收入也就成为中国经济生活 中最突出的矛盾。这也是造成内需不足的原因。它直接制约着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转换 。实际上,由于农民增收减缓,他们已缺乏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有一种抵触情绪 ,这使得今天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后推动起来相当困难。所以,要继续推进改革, 政府必须对改革中的公正性给以足够的重视,使改革中相对利益受损的农民能得到应有 的补偿。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城市化滞后 、现代化受阻和农村贫困化的多种危害,既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扭转不合理 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又要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全面放开 户口管制,消除城乡壁垒,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从总量上减少农民的数量。只有 众多的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才能为农业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创造条件 ,也才能逐步实现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的自身发展,真正享受像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国 民待遇”,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再次,共同发展要求打破行业垄断,遏制腐败现象,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经济发展空 间。据资料显示,在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中,80%的储蓄存款被20%的少数高收入者所掌握 ,另外20%的存款由80%的人所掌握。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 1,1998年则上升为2.35∶1。一些垄断行业、新兴产业部门,如金融、烟草、电信、电 力部门收入增长很快,各种福利、奖金很多,而一些传统产业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 等行业的职工收入增长就相对缓慢。不公平竞争及非法和腐败因素加剧了收入不平等。 不平等竞争的表现很多,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一些个别社会成员,能够通过 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群体或个人则不能,最终形成非常不合理的 收入差距。从现实的情况看,影响平等竞争的因素很多,核心问题是改革不到位。普遍 性的腐败已成为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重要手段,构成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财富的聚敛过程,必然导致社会财富更进一步地集中到社会少数人的手中,并使 得另外的社会成员受到相对或绝对剥夺。
不公平的竞争导致畸形的经济增长,必然威胁社会秩序的稳定,危及民众对公正的基 本信念,也不可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共同发展。所以,必须要打破行业垄断,规范 分配制度,取缔非法收入,纠正分配不公,为经济的健康运行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二、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
现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利益主体的多 元化。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增强了独立性和自主选择性。多种所有制及 其多样实现形式的存在,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朝着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法人实体跨 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就大大调动了各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与人、人与单 位、人与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有了基础,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 益的多元化也导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加上转型时期体制的不完善、法治的不健全,也 出现了妨碍经济良性发展的负面现象。例如,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他人;企 业主追求“超额利润”,侵犯职工的合法利益;缺乏诚信,拖欠债务,坑蒙拐骗,损害 其它企业的正当利益;只顾追求自身企业利润,把成本外部化,使社会生态环境恶化; 搞地方保护主义,以邻为壑;借权力寻租进行权钱交易,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等等。凡 此种种,都说明我国在发展中还没有能妥善处理好个人、企业、社会等利益主体之间的 关系,这没有真正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共同发展的伦理原则。
市场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在于市场主体具有作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内在统一性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不仅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有赖于道德力量的支持 。首先,市场主体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信誉是市场主体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 象的综合表现,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信誉 经济,是在双方履行契约的基础上获取信誉,并得到共同发展。其次,维持市场竞争的 有序性必须有伦理力量的支持。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没 有公平的竞争或因为人为因素限制竞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就会被严重扭 曲。正当竞争的有序性是竞争结果有效性、合理性的前提。这既需要法治的力量同时也 需要道德的力量。正如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说:“维持市场经济高度组织化,防止它 退化的要素,是法治和道德。”[5](P313)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共同发展有赖于 法治和道德的交互作用。事实上,规范市场竞争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本身就是基于公平、 诚实、信用等伦理准则建立的,它本身就需要道德的支撑。再次,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 效率也内在地体现了共同发展的伦理原则。市场经济所讲的公平是起点的公平。所以在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做的事就是保证人们能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参与经济活动 ,规定不得对任何经济主体有歧视性,否则就是违背了经济道德。对于市场竞争结果的 不平等现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再分配手段来缩小差距,防止贫富分化。同时,市场竞 争也就是效率的竞争,而效率的不断提高还必须在市场主体的道德力量中去寻找。
把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伦理原则,是与建立在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当代 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首先,共同发展是适合不同道德活动主体要求的共同发展。市场化 改革使社会人群的异质化程度增强,主体的个体性、自主性、选择性也随之增强。在多 样化的格局下,统一只能靠多元主体间在利益、条件、生活方式的共同点和相互联结来 维系,靠共同发展来建立。共同发展对有着不同利益需要的活动主体具有道德上的合理 性和资源上的整合力度,也能充分反映不同道德主体的共同要求。其次,共同发展是社 会公共道德与个体伦理的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中每个人的充分社会化表现为职业多样化 、群体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要使每个人的发展不以妨碍他人的发展为前提,这个 社会就需要有统一的公德。否则社会就会变得混乱无序。社会公共道德有其丰富的内容 ,而其基本伦理原则离不开共同发展。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群体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 人生命的意义、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促进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联系起来,是经济社会健康 运行的需要。最后,共同发展是企业伦理与从政道德并进的共同发展。企业伦理包括公 正的价值原则、诚信的承诺、服务的意识、对人对己的责任感、正当致富的道德要求等 ,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走向成熟的内在要求。但如果从政道德低下,腐败问题得不 到有效治理,那么经济伦理就不可能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也 得不到落实,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同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最高价值目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抓住了生产力这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突破了传统社会 主义的教条,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界定为“共同富裕”。这至今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但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包含共同富裕,但不能归结为共同富裕,最高的价值目标 应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自由度和自由发展空间 的不断扩大,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越来越凸现为中国 社会发展的主题。这就形成了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提出的客观条 件。
如何认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呢?首先,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 为,社会的主体不是物,而是人,是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人 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既要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又要求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一致,使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其次,人是 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得到
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失去了这种手段,社会发展也就 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和真正的动力。再次,人是社会发展的尺度。这一特点决定了衡量社 会进步的标准必然是两条,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一是人的发展。前者为客观标准,后者 为价值尺度。最后,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相对于其它方面而言,人本身才是最高价值 、最终目的,不能把物的价值放在人的价值之上。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最终目的并不是“物质”和“生产”,而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是从凝结着人的自然力、意识性和社会规定性的“社会实践”出发,全面揭示 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 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普遍的商品货币交换 原则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从而破坏了 社会个体全面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其自身发展的完整性。个人处于这种异己的、片面的社 会关系之中,丧失了全面发展的个性与自由。只有在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的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个体才能完全彻底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关系。 从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每个人既能 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 个人自身脑力和体力相适应的,完全符合自己心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发展,同时, 人的全面发展完全是在个人之间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的。因而,每个人的自身发展便 构成了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进入新世纪,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已基本解 决了温饱问题,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 日益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的主题。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一 定要把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这样一些价值目标高高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并为这些价值目标的实现进行不懈的努力。
我国现在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 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使人得到全面发 展的不可缺少的阶段和重要途径。市场经济的自主性有利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市场经 济的平等性有利于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对物质利益追求和享 受的机会;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利于开发人的潜能;市场经济的开发性有利于丰富人的 社会关系。这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 境。
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原则,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首先,只有推进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大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才能 使人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更有利于推进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建设。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 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源泉。当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极大发展的时候,他们就会创造 出丰富的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
其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 有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传统社会主义模 式陷入僵化和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忽视了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要想恢复社 会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就必须高举“人的自由和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旗帜,在我们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牢牢地坚持这一原则。
最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中国进行的现代化建设 ,包括了人的现代化建设。而人的现代化建设,实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经济生产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人们追求的目的,人的发展要服从经济生产 。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生产的目的,经济发展要服务于人的 发展。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积极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高价值 目标的实现。
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不仅包括社会区域的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 协调发展,还包括了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也是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收稿日期:200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