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框架下香港经济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框架论文,前景论文,经济论文,CEP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针对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工商界人士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分析和预测,许多人对中国加入WTO后的香港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然而,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简称CEPA)后,香港经济必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拟对CEPA框架下的香港经济作一前景分析,并对香港经济新一轮发展提出对策选择。
当前香港经济的困境与成因
自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经济呈现出低迷不前的态势,其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1、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香港经济增长幅度急剧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1991年至1995年,香港经济平均每年增长5.36%,1998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收缩5.1%,与1997年全年实质增长5.3%形成强烈对比。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开始复苏,当年经济实质增长3.0%,2000年恢复强劲增长,全年实质增长10.2%。然而,到2001年第三季度,香港经济再度下滑,全年仅能维持0.6%的实质经济增长。2002年,香港经济依旧增长乏力,全年经济增长1.5%。据《香港2003/04年度财政预算案建议》统计,1999年至2002年香港的平均名义经济增长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0.4%。香港的失业率大幅飙升,从1997年的2.2%上升至1999年初的6.4%;随着香港经济于2000年开始复苏,就业市场渐趋缓和,到2001年初已降至4.3%,但自第二季度又回升到4.6%以上。2002年,香港失业率一路上升,上半年从1月的6.7%逐月上升到6月的7.7%,直到第三季度才略有回落,但仍然维持在7.4%的高水平,而且一直持续到2003年第一季度。
2、对外贸易表现不理想。对外贸易历来是香港经济增长的动力。1995年,无论整体贸易,还是转口、进口、本地出口,其增长速度均超过17%。从1997年开始,香港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现明显下降或增长停滞。1998年香港产品出口、转口、整体出口和进口货值都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增长率分别为-10.6%、-6.9%、-7.4%和-9.6%),创下了近20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2000年,随着经济的升温,香港对外贸易迅猛增长,增幅达16.6%。然而,2001年又陷入缩减,全年香港产品出口、转口、整体出口和进口货值分别下降了14.8%、7.5%、8.4%和6.6%。
3、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财政结构不合理,财政形势不容乐观。金融危机后,香港特区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税收减免与扩大支出的财政政策,加上楼市不景气,政府连续四年出现财政赤字——2001/2002年度高达660亿港元,2002年4月到2003年2月的财政赤字达到667亿港元。有人预测,如果预算收支模式不变,即使香港经济未来20年平均实质增长3%~3.5%,现有的近4000亿港元储备仍将在2008年耗尽,此后便须靠借债度日。可见,财政赤字已成为特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香港经济持续不景气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深层次原因。从外部因素来讲,香港经济面临亚太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曼谷、台北及新加坡等的挑战;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变缓,严重影响香港经济的复苏;中国加入WTO后,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传统的窗口及中介作用逐渐减弱,迅速崛起的上海等内地城市正日益成为香港潜在的竞争对手。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香港经济的内部“软肋”。表现为:产业结构“空洞化”、经济“泡沫化”、本地需求持续疲弱、科技创新相对落后,等等。
CEPA框架下香港经济的前景分析
尽管香港经济存在和面临着这些问题,但是香港经济仍然有其优势和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香港经济基调良好,经济发展大局稳定;联系汇率制度成功,保持币值稳定,有利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比较完善,监管有效;理财政策审慎,财政储备雄厚;外汇储备充足;法治健全,廉政成功,公务员队伍稳定,有效率,社会政治稳定;坚持自由市场经济,经济自由度高,开放度大,投资和工商营业环境良好;香港人的拼搏精神和坚毅努力,等等。香港回归后成了中国大家庭的一部分,在中国——世界、亚洲——世界关系中,香港发挥着桥梁和服务中心的特有作用,20世纪自70年代后期以来,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合作关系蓬勃发展。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中央政府从不干预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范围内的事务,“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祖国的支持,一直是香港稳定繁荣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民币不贬值就是亚洲包括香港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支持。
香港经济的复兴,需要的就是如何把这些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化成现实。而CEPA的签署,无疑为香港经济的复兴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香港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它所创造的结构模式,开创了香港与内地、特别是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关系;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市场专业化、多样化和一体化的形成,将对未来香港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CEPA的起点是自由贸易区的关系,CEPA含有超WTO优惠,双方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和第16条,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报告书》第242段的内容不再适用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贸易。CEPA的宗旨是顺应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这对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益处。从2004年1月1日起,273种香港产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均可享有零关税。据悉,273种产品已占香港输往内地产品的90%,而且虽然目前国际上自由贸易区之间在界定原产地时并无统一标准,但很多自由贸易区都采用附加值40%左右的标准。而在内地与香港的磋商中,香港方面希望以25%的附加值来界定香港产品,中央经综合考虑,基本确定以30%的附加值为界定标准。海关总署在深圳海关专门就近设立了原产地管理办公室,专责处理原产地项目的关税减免工作,积极推进通关业务改革,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内地与香港贸易投资的便利化。但是,正如有香港著名人士指出的那样,CEPA协议只是政府提供的一只“鹿”以及更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和商人要善于自己捉“鹿”。商机的决胜之道,在于企业家把握机遇以及投入的能力。
CEPA框架下香港经济的对策选择
2004年1月7日,董建华向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提出题为《把握发展机遇推动民本施政》的施政报告。在这一报告中,董建华两次重申香港经济发展的思路。“我们确立了‘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善用香港优势,巩固支柱产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向高增值提升’的策略路向,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亚洲的国际都会,如同北美的纽约和欧洲的伦敦。”应该说,这是香港社会多年来反思得到的共识。
具体而言,香港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克服香港的高要素成本问题,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在更高的层次上为内地对外开放服务,包括贸易、金融、物流、商业等相关服务。
第一,要进一步推动香港的贸易转型和促进离岸贸易的发展。将转口贸易的最后加工过程转移到香港境外的生产基地,使转口贸易转变为离岸贸易。从市场发展看,离岸贸易是香港商人控制海外市场扩大的结果。没有这些贸易渠道的拓展和对市场销售的控制,离岸贸易难于形成。
1、香港处于纽约和伦敦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目前大量的金融机构存在,是香港金融的基础优势。内地企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融资需求,近年来大量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在香港上市和通过香港的金融中介机构到海外上市,显示了香港的金融服务地位和作用。另外香港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也是内地发展金融的稀缺资源。
2、香港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物流业。香港是个自由港,基础设施完善,通货效率高,安全性好,一切按国际惯例办事,物流企业起步较早,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这些都是香港赢得内地物流市场的优势。目前,世界跨国公司纷纷在香港、广州、深圳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有的设立区域性采购中心,这更有利于珠三角物流基地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竞争。香港拥有优良的地理位置,为华南地区至世界各地提供快捷而迅速的海运和空运服务。2000年,香港货柜码头已处理超过1800万个20尺标准货柜,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香港承接全球最大的空中货运量,香港国际机场的货运处理量也超过224万公吨,充分显示了香港已具备完善的货运设施及雄厚的处理能力。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例如铁路、公路、货柜码头、内河码头和跨境运输等,不但能提供完善的基建设施,而且使香港和华南地区紧密连在一起,促进华南地区商贸和物流发展。此外,香港拥有高效率的政府、低税制、政府对贸易采取不干预政策和完善的司法体制等,都是促进香港和跨国企业在港发展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物流业务的有利条件。但由于香港货运收费高(香港的码头处理费是世界最昂贵的。相对邻近的港口,例如深圳盐田港,平均高出百分之六十。此外,其它相关的运输费用也十分高昂),且港口场地规模有限导致高地价,加上内地出入口限制的取消,上海、深圳等港口都会参与竞争。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必然与香港物流企业形成一种竞争格局。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香港是能够在利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供更现代化和更高效率的物流增值服务的。
3、随着内地开放程度提高,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规则接轨,内地借助香港获取融资和信息、开拓海外市场的需求将会增加。香港这种基于地缘和文化的独特作用,不仅不会削弱还会进一步强化;事实上,作为内地与海外交流合作的中转站,香港所承担的角色将赋予更多的内容和突出的色彩。进入世贸组织后,内地金融、电讯、保险、会计等方面急需大量资金、人才、信息等,而这些恰恰是香港优势所在。港商完全可以与内地企业结盟互补,捷足先登,占领市场。由于市场准入条件所限以及商人审填心理驱使,不少国外商人直接进入内地市场或放手投资内地尚需时日。港商所拥有的人缘、地理、文化等优势以及熟悉情况、经验丰富、沟通渠道等因素,必然会成为国外商人首选的合作伙伴。
第二,要降低香港经济被动性和对内地的依赖性,一个可选择的途径是把香港建成产业龙头的研发中心,重视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香港历来对研发不重视,也缺少科技竞争力。不仅在同亚洲其它“四小龙”相比远远落后,甚至在信息和通讯领域发展不及内地。这既有香港企业结构的原因也有其商业文化的原因。因为中小企业历来是香港经济的主体,小规模企业生产组织状态无力进行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这些已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障碍。香港缺乏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如年轻人成长于香港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阶段,普遍追求高薪、迅速致富。高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大都选择会计师、银行家、房地产商、大公司的经理人员及政府公务员等职业,只有少数人对科学和技术感兴趣。香港虽然拥有大量企业家,但他们多擅长模仿,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企业家不多。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制约了香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事实上,香港的医学院、工学院和商学院的研究力量十分强大,在亚洲甚至超过日本。可是没有善加利用。为此,应该利用医学院和工学院的创造和发明,跟广东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联合在一起,由香港提供研究,内地提供产品,这才是香港的优势。
但是,我们在看到CEPA给香港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也应该充分认识到,CEPA不是灵丹妙药,关键在于香港和内地的共同努力。CEPA是双赢的选择,是符合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要求,它提供两地用武之地和合作空间,它是长期的政策和合作关系,但是外因再好,还要内因发挥作用,既然CEPA要求内地和香港经济的转型和新定位,新的经济融合,因此关键就在于内地和香港自身的努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抓住CEPA的新商机,才能使其变为可以得利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