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中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季风气候时,若照本宣科、书云亦云,无论教师讲解、论述得多严密,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更无法突出学生“向着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季风气候的成因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阅读教材第38页,利用我国一月和七月的风向图分组探究①冬季风的发源地在哪里?风的性质、风向如何?②夏季风的发源地在哪里?风的性质、风向如何?
2.回忆冬、夏在海边,光脚踩在沙滩上和伸入海水中有什么感觉?分析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你会得出冬、夏海陆气温有什么不同?
3.冬天打开窗户,走到窗前,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4.通过以上问题,你能总结出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吗?
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步讨论分析,对我国季风气候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对季风气候的成因分析自然更为深刻。
例如在“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拿一张带有图画和文字的纸,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办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同一张纸?(从纸的质地,印刷文字和图的行列分布,纸的边缘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学生发表见解后,老师用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让学生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可能原来是一个整体)最后追问: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证明你的推测?(有的从物种的角度论证;有的从地层地质年龄和化石的相似、衔接角度论证;有的查阅世界山脉分布图,从山脉的分布加以论证。)这样的问题设计,着力向学生展示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体验地理学习过程(发现→推测→验证)的乐趣。
当然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层次,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步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为几个小阶段(小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反映地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认知过程。同时,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差异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排列要有序,并能够不断地与旧知识保持信息上的联系和交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
二、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案例:清理泄露的原油
背景:昨日一艘油轮触礁,数千桶泄露的原油流入海洋。今天开始清理工作,工人们必须赶紧将原油清理掉。然而,气象预报会有暴雨,科学家预计这会给清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急需志愿者来帮助做清理工作。
假设你是一位清理泄露原油的志愿者,在这项实验中,你将使用不同的材料来清除水面上的原油,并防止原油靠近海岸,同时你能见到泄露的原油怎样影响那些沾上了油的动物。
实验步骤:
在桌面上覆上报纸,将平底锅放在纸上,将锅的一端写上“海岸”,另一端写上“深海”。
在锅里倒入2厘米深的水。
将20毫升菜油慢慢地倒入锅中,记下观察到的情况。
将羽毛和你手指分别浸入油中,观察它们各自沾到油的情况。
试着用纸巾擦去羽毛和你手指上的油,记下是否还有油留在皮肤上或羽毛上。
现在来清理泄露的油。首先用木棍,试着将原油挡在写有“海岸”一端。然后,从“深海”一端轻轻地向水面吹气来模拟风和浪。再用棉球、纸巾以及滴灌尽可能将油从水面取出。
结束后,将油和用过的物品放入纸杯中,将手洗净。
问题:
清理过程顺利吗?水是否和开始前一样干净?
将油挡在海岸外面的过程成功吗?介绍不同材料在清理油时的使用效率。
介绍你在擦净羽毛和手指上的油时发生的现象。如果鱼、鸟和其他动物被泄露的原油裹住,情况会怎样?
预测在清理泄露的原油时,强风与暴雨中的大浪会对工作产生什么影响?
一个精巧而有效的问题设计,不在于其具有的概念性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其中蕴涵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有效程度。精巧的问题设计,这种有效程度和结合程度高,方向性明确,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原有知识。案例3的教学片段中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能有效地把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认识上的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自发地利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把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蕴涵到了问题之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地球的公转”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一天中,我们沛县的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太阳高度的高低与我们地面的冷热有什么关系?
2.一年中,我们沛县中午(同一时刻)的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3.一年中,沛县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4.沛县的纬度大约是北纬34°,它有阳光的直射吗?
5.请归纳地面得到热量的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关系。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必须与学科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与具体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不能追求那种只注重纯粹性问题情境,而忽视问题本身与具体知识相联系的情境。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这样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为地理问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案例4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这一组问题设计,联系了实际、贴近了生活,也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自然资源概况”部分教学时问题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煤,把你们知道的煤的用途写下来,然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1:我家用煤球烧水、做饭、取暖……
生2:还有热电厂用煤发电,化肥厂用煤生产化肥,钢铁厂用煤生产钢铁……
师:对,发展工业也广泛采用煤。
生3:烧过的煤渣还可以铺路。
师:煤的用途确实很广泛。你知道我们沛县哪种自然资源最丰富吗?
生:煤。
师:假如你是沛县的县长,你认为沛县煤的开发有什么问题要注意吗?
(分小组开展议论,组长把好的建议记录下来,让全班分享。)
小组长1:我们建议加快开发力度,因为我们沛县热电厂、化肥厂的发展要用到大量的煤。
小组长2:我们认为加强管理和对矿工进行技术培训也很重要,因为安全第一嘛,吸取山西省小煤窑的教训,既要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
小组长3:不能盲目开发,要注意环保。比如矿区采空区应恢复为耕地,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一案例中,问题的设计使老师和学生都走进了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利用故事情境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日本的经济和文化”的问题设计
故事1:近年来,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带污染严重,地面下沉,用地用水紧张。日本已加快扩大海外投资,将一些工业,包括把污染较多的工业移往海外。
问题1:日本这样做,对其他国家有何影响?
故事2:日本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日本在保护本国森林资源的同时,又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
问题2: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故事3:日本是渔业大国,捕鱼量居世界前列,是使世界渔业资源走向枯竭的主要国家之一。如在南极地区大量捕杀鲸。
问题3: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故事4:本田和木村两位邻居和睦相处多年,最近木村家门前的落叶没有及时清扫,本田想帮助他打扫。为了暗示对方,本田先后谈到了友情、天气、保姆、孩子等问题。直到对方意识到了应该做的事情,并邀请他帮助,最后做好的一方还向对方表示感谢。
问题4:你怎样看待日本人的礼节?
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的学习能力。地理教学中,像上述案例,通过教师借助故事情境来设计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尝试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地理学习的情感。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在地理学科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引进这样的小故事,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无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大有帮助。
五、剖析或改造习题进行问题设计,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学习“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时,我把教材第8页的“活动”加以改进作为课堂引入:
师:若我们教室是一艘满载旅客、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但不幸发生了,我们的船抛锚了,怎么也修不好,如果你是船长,这时该怎么办?
(问题一提出,学生可热闹了。有的说跳海,有的说修理,有的说求救,有的说打电话。我追问打电话的学生:打电话给谁?我们来模拟一下。)
生:喂,总部,我们出事了,快来救我们。
师:我们是总部,你们在哪儿出事了?
生迟疑了半天小声回答:我们在太平洋。
我转向全班学生问道:救援人员能找到出事船只吗?
(我提问只是设疑,让学生的思想集中到地球上位置的确定上来,并不要求学生真正来回答。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有一次跟爸爸出海,他们是这样描述位置的:××地偏东××海里、偏南××海里。
师:你说的方法在近海可行,但在远海呢?大家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答案了。
良好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典型的模式,为学生吸收或同化学习其他知识提供理想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应当具有“变式”性,即设计的问题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的中心点,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与中心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已有问题进行改造,使一问题的精髓渗透到其他问题当中,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使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灵活应用。案例7的问题设计意图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创造精神,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较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