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能力结构初探_中国近代史论文

高中历史课堂能力结构初探_中国近代史论文

高中历史课堂能力结构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能力论文,结构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课堂能力结构是指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挖掘能力培养因素,按照能力层次,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将诸项能力进行具体落实,贯串于课堂教学始终的整体设计方案和方法。在高一、高二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它与历史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步,即在学生掌握“是什么”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在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它可以独立为一体。现就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是一个整体,高一、高二的历史教学是为高三复习打基础的(并非仅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以应付会考)。在学生具备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条件下,高三已没有必要再重复一遍,而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那种把知识和能力截然分开,认为“一轮复习砸基础,二轮复习练能力”的想法和做法,是对能力培养的不理解。因为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基础知识的巩固不必单独重复教材内容,通过能力训练就自然而然地巩固了基础知识。“滴水不漏背教材”、“皮笊篱、不漏汤”是80年代的传统方法,如今不能怕“漏”,高一、高二已形成常识的东西“漏”了也不怕,不能用来培养能力的内容就不是高三复习的重点,“漏”了也放心。其实,我们没有“漏”,因为记忆能力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基础,这应当是高一、高二已重点培养了的,在高三训练能力时,学生还不知要把书本翻多少遍,我们又何苦不放心呢?例如“鸦片战争”这一章,我们设计了如下能力结构:

一、解释下列基本概念:1.闭关政策 2.出超 3.领事裁判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 5.辛酉政变

二、概括、归纳: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略手段。

三、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状况的不同。

四、观点辨析(判断正误,说明理由,包括分析目的、立场等):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之间应有的国际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五、材料处理:包世臣在日记中写道:“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1.阅读。 2.理解:①洋布 ②松太布市 ③松江 ④布市状况 3.分析:①洋布与棉布的价格说明的问题 ②“洋布大行”的条件 ③说明的实质问题

六、评价:新思潮的萌发。

七、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其影响。

八、观点运用:以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分析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

这种根据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重新设计和组合,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再创造”,也就是教学信息论中的“编码变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接受信息的质与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信息编码变换的技巧。”(《教学论新编》139页)掌握这种技巧,在高一、高二对书本知识编码传输的基础上, 到高三进行能力目标的编码传授已是完全可行的了。

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也就是编码和译码的过程。把教师设计的能力结构(编码)通过传输(板书或把材料印发给学生)到达学生的感官分析器,学生必须经过译码变换,才能领会教师所发出的教学信息的实际内容和意义。“译码变换”过程也就成为课堂上的操作过程,学生必须动脑思考,动笔整理(即对“编码”反馈)。教师再进行及时的检查、指导、订正、补充。这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设计能力结构的过程,就是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能力培养因素的过程。学生的反馈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或被动)地研究教材,加深对教材理解认识的过程。教师一遍遍地领着学生梳理教材,会使学生产生“烫剩饭”的感觉而失去学习兴趣;而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进行“译码变换”的前提是掌握自学方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否则,教师就会把学生“译码变换”的过程变成教师讲、学生记的过程,那就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保姆”型的教师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培养不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一旦离开“保姆”,进了考场,就会无所适从。所以,要让学生在“译码变换”过程中看书和独立思考,才能培养起应试能力和自学能力。当然,有些问题也应当允许学生讨论或争论,甚至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的讨论去引导学生,但绝不能包办代替。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某一部分知识只是用来侧重于某一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说这部分知识只能用来培养一种能力,如“分析”中也包含概括、归纳和文字表达能力。

当一个单元的复习结束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总结,我们把单元总结分为“专题线索”和“专题结论”两部分,前者是对单元知识的概括、归纳,后者是对前者的认识。例如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单元,学生是这样总结的:

一、专题线索:

1.外来侵略:19世纪40至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打开中国闭关大门以开辟中国市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攫取了大量主权,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清政府:面对外来侵略,腐败的清政府由抵抗到妥协,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基础上,与外国侵略势力勾结起来。“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掌握实权,皇帝成为傀儡。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3.抗争和探索: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起义的反封建思想;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二、专题结论: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人民开始重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

因此,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生的总结,尽管有些地方还值得推敲,但能总结到这种程度,也就不错了。因此,“单元总结”是对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检查,也是对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等能力的检查,是历史课堂能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课堂能力结构教学能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跳出题海,在培养深层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巩固了基础知识。

标签:;  ;  ;  

高中历史课堂能力结构初探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