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的分析论文_谢谷恒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 417500)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在2016年1~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需大输血(24小时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000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40例患者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以及凝血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患者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输血前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进行大量输血后的患者,在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医护人员需再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一系列生命指标,并适当给予血小板、血浆等补充,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关键词:大量输血;血小板;凝血功能

前言

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外伤大出血等症状时,医患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进行输注悬浮红细胞来进行治疗,以及在各类手术中出现的手术大出血,也均需要进行输注悬浮红细胞治疗,当患者的血容量得到有效补充时,才能够预防和降低出血性休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对于患者的预后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大量输血是指患者在4小时内输血量超过自身血液总量的二分之一,或者是患者在24小时内输血的总量达到患者自身血液的总容量。从过往研究报道中可知,当患者在进行大量输血时,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当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长时间得不到恢复时,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质量均有着严重的影响[2]。本文将对40例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期望能给临床研究提供一份科学有效的参考资料,也为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做出一份贡献。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在2016年1~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需大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上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均在24小时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000ml),均排除患血液疾病的患者,排除药物因素导致凝血障碍的患者。40例患者中,男患者有25例,女患者有15例;年龄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55.24±5.55岁;创伤性大出血患者有1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有8例,外科手术大出血患者有20例,产科出血有2例。

1.2输血方法

均给予40例患者输注10~18U的红细胞悬液,平均量为11U(2200ml);再同期给予40例患者输注3000~1100ml的血浆,平均量为750ml。以临床输血速度为标准(5~10ml/min),有个别患者耐受力强或弱的再进一步进行调整。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的一系列生命指标,若出现突发情况则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本次研究所用的血液均由本市血站中心提供。

1.3观察指标

观察40例进行大量输血患者的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输血前后6小时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测定。血小板使用济南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血常规测定仪(HF3800)进行测定;凝血功能指标使用上海锐析仪器设备有效公司生产的血凝仪(PUN-2048A)进行测定。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若P<0.05则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输血前后的血小板对比

经过记录对比得知,输血后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等指标上升,血小板计数(PLT)指标下降,与输血前相比,差异较大,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3.讨论

人体体重的7%~8%是属于血液的,当突发情况导致人体在一次性内大量失血时(失血量大于1000ml或大于全身血液总量的15%时,可归为大失血),患者机体的血容量会遭到大幅度的减少,从而使血压失去平衡,最终出现休克现象或相应的机体功能障碍,对患者往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3]。临床上常采用大量输血的方法来对大量失血患者进行治疗,虽然患者的血压能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但因血液的储存时间过长,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会在储存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储存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所以,大量输血的弊端就是会引起患者凝血因子的下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4]。从本文研究中也可知,40例患者在进行大量输血后PLT相比输血前,显著下降(P<0.05),患者的各凝血功能指标也显著延长,FIB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得出结论,患者输注大量悬浮红细胞后,凝血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综上所述,大量输血是抢救大量失血患者的有效方法,其不仅能恢复患者的血容量保持患者的血压平衡,还能够避免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大量失血而发生的死亡,是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抢救方法之一[5]。但由于输送的血液均经过不同时间的储存,所以在输血过程中,会使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功能紊乱等不良情况。因此,建议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严密的监测患者一系列生命指标,及时为其补充血小板和血浆,以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不受威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燕琼.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6,37(03):66-67.

[2]孙玲玲,方卫平,汪萍,等.围术期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06):553-556.

[3]张桂芬.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0):1368-1370.

[4]余修斌.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6):5-6.

[5]于丽君,朱国标,李翠莹,等.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变化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252-3254.

论文作者:谢谷恒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

标签:;  ;  ;  ;  ;  ;  ;  ;  

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的分析论文_谢谷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