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发展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动力研究_海洋经济论文

转型发展视角下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未来论文,动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12-0005-06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36万亿元增长到当前的56.88万亿,经济总量增长了158倍,1978-2013年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速为9.85%,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神话;与此同时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降低到35%和37.7%[1],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回顾我国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难看出以下几个因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是改革开放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引入外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83年的22.6万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00亿美元[1];二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三是依赖于我国的人口众多、资源总量丰富的优势,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显现,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结构问题和质量问题。

       从经济结构上来说,一是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外需拉动,国内消费始终保持在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势必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西部地区以71.5%的区域面积仅仅贡献了20%左右的经济增长[2];三是支柱产业单一,特别是在当前房地产业一支独大,房地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5%攀升到2013年的15.1%,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5%的标准,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明显偏重,我国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并未形成,其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房地产业的高收益性,致使资本大量的流向房地产业,导致实体经济萎缩,同时资本的高收益率远远超出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这也形成了各种投机性投资,形成了不良的经济文化。从经济质量上来看,以往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源的粗放利用,经济发展缺乏创新能力。近几年来,频频曝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用工荒”,显示出传统的廉价劳动力无限供应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减弱,根据刘易斯拐点理论可知,我国目前正临近这一拐点。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粗放利用方式已经带来了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多年来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源消耗,使我国成为制造大国,但是大而不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许多核心元器件、大型成套设备、关键技术都需要依赖进口,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明显不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国家经济政策已经由单纯地追求发展速度转变为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3],那么面临当前的经济问题,如何实现房地产业的软着陆,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课题。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近些年来国家的政策倾向,笔者认为海洋经济、西部经济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并逐步发挥引擎作用,因为通过三大引擎的发展可以实现对房地产业的平稳替代,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

       (一)海洋经济

       1.海洋经济及其发展现状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各类海洋产业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由于陆地资源丰富足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再加上没有先进的航海技术,海洋经济及海洋文化一直以来都没有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纵使有2200多年前的徐福下东洋和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但在历史长河中都是昙花一现,特别是到清朝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海洋文化更加落后于西方。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996年为2855亿元,截止到2013年该值已达到54313亿元,增长了近19倍,海洋产值占GDP的比重也从不足2%增加到当前的10%左右,呈现出在波动中不断增大的趋势,涉海就业人员已达到3500万人[4]。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展海洋经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着重从海洋资源管理、海域集约利用、海岛保护与开发、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划,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沿海各省份也纷纷制定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及《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

       2.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

       首先,我国具备发展海洋经济优越的自然条件,拥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和6500多个岛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共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占世界海洋生物总数的25%以上;截至2011年,在我国海域已发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海上油气田38个,石油储量约9亿吨,天然气储量约2500多亿立方米;海盐产量约占世界的30%。其次,我国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需求驱动,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海运完成,2013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为72.7亿吨,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海洋航运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第三,近些年来,我国海洋科研实力有了明显提升,船舶制造、钻井平台技术都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特别是当前国家对海洋权益的重视及保护力度的加大都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3.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分析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由于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当前经济的转型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势在必行。

       海洋经济包括众多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及滨海旅游等。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可以加大对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业资源的开发,缓解陆地矿产资源耗竭的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能源供给;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建设等会带动船舶制造业、海洋钻井平台的建设,而这些工程都会消耗大量的钢材、水泥等建材,大大缓解目前钢铁生产过剩的困局,带动钢材等实体经济的复兴;海洋渔业、盐业及化工的发展将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增添新的动力。海洋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会需求大量的海洋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进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目前,海洋经济总产值占GDP约为10%,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有关研究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5%[5],因此,海洋经济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巨大。

       (二)西部经济

       1.西部区域及经济发展概况

       根据《2012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我国经济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其中西部区域包括内蒙古、四川、重庆、甘肃在内的12省(区、市),西部区域所辖土地面积为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1.5%,地区总产值为10万亿元(2011年数据),占全国GDP约为19.2%。由于自然、历史及社会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6],根据中国统计学会对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进行的测算,四个区域的年均增速分别为东部3.82%、中部4.18%、西部4.47%、东北3.76%,2010年四个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分别为东部65.32%、中部54.13%、西部52.23%、东北56.3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西部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是最低的,但得益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的增速是最快的,区域间发展的绝对差距在逐步缩小。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2013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见图1),可以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2009年例外,受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且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引擎作用明显。

      

       图1 西部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图

       2.发挥西部经济的引擎作用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首先,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其中能源资源是西部地区的突出优势,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水能资源蕴藏丰富,分布广泛,在全国占主导地位,有色金属矿山及农牧业资源独特,旅游资源多样;第二,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不断增加,西部地区的要素成本优势更加显现,这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西移,降低企业成本创造了条件;第三,在国家发展战略上西部始终处于重点发展区域。进入“十二五”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上,国务院又颁布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西部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在发展西部经济过程中,应注意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7]。它主要包括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防灾系统等。

       根据《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的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加上城市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使我国“城市病”集中暴发。[8]2011年6月18日武汉遭遇暴雨袭击,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暴雨袭击,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这都暴露出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2013年青岛黄岛的中石化输油管线爆燃,导致上百人伤亡,城市能源管廊问题时有发生,暴露出城市能源系统老化、跟不上城市化集成等问题;而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则时刻在我们身边上演。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对我国代表性省份基础设施完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图2,不难发现我国用水和燃气普及率还没达到城市居民对水、煤气的需求,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水平较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过小则意味着该城市的交通拥挤;人均绿地面积过小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水、电、汽、热管网建设不足,一些居民区还用不上管道煤气,享受不到集中供热;有的管网严重老化,影响生活质量;不少城市污水、垃圾的处理能力跟不上城市扩容的速度,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大多数城市存在着地铁、轻轨等公交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影响广大居民的日常出行。

      

       图2 我国代表性省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引擎作用

       通过对我国城市集成设施建设现状的分析可知,我国当前的基础设施亟待优化升级,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引擎作用明显。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投资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刘生龙、胡鞍钢[9]对城市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能源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低所决定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将会继续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未来我国持续、稳定高增长的强大动力。首先,无论是城市交通还是城市管线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电缆等建材,而目前这些恰好是产能过剩的产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带动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第二,城市交通、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障能源供应,将大大降低城市物流成本,基础设施配套产业也将被带动,实现多产业联动;第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如视频监控设备行业、安防行业、计算机应用行业、传感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网络行业、通信行业、智能控制行业等。

       3.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引擎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导致了投融资主体单一、建设效率不高、设施维护运作不合理等问题[10]。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引擎作用,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决策、控制及监督作用,而将建设运营主体交给市场,这样,就可以大大解决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导房地产企业转型,充分发挥它们资金雄厚、技术成熟、管理运营经验丰富的优势,实现房地产业的平稳转型。

       (四)三大引擎实施策略分析

       在当前房地产业一支独大的经济形势下,要实现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海洋经济、西部经济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引擎在发展过程中则应遵循一定的策略。

       1.实现对房地产的平稳替代

       当前房地产总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15%,要使其达到国际公认的5%的合理水平,需降低10个百分点。根据前文所述,海洋经济产值占GDP比重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5%,比目前提升了5个百分点;城市基础上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促使房地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将带动包括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其占GDP比重预计提升2个百分点;西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大对西部硬件配套设施建设、软件科研投资、发展西部旅游经济,使其占GDP比重增长3个百分点,这样就能确保未来几年内房地产业的平稳着陆。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实现对房地产业的平稳替代外,还应重视房地产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使三大引擎的发展充分吸收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就业问题、产能问题等,恢复并振兴实体经济。

       2.充分理解三大引擎不同的驱动力量

       对于海洋经济来说,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我国海洋经济潜力远未充分挖掘,在当前我国陆域资源匮乏、能源和空间压力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由于多年来我国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跟不上城市化的进程,各类城市病已相当突出,因此这一引擎是由实际需求驱动,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做的就是进行传统投资体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做好规划与监管;对于西部经济而言,应分为两阶段分析,最初应采取主动出击策略,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以新丝绸之路为契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之后,伴随海洋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实体经济的振兴,会出现对西部地区资源、市场强有力的需求,这时西部地区发展则会出现需求驱动。因此三大引擎的发展机制是不同的,这一点在相关发展规划制定时应引起高度关注。

       三、未来中国腾飞的双翼

       三大引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然而要实现中国的腾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应依赖文化与金融这两大翅膀。

       (一)文化翼

       纵观世界大国兴衰的历史,一般而论,当一个国家各方面都很弱的时候,文化软实力一般不会怎么突出;而一个国家经济腾飞、政治活跃,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软实力支撑,则不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真正的综合竞争力。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公认成就,但我们文化软实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整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还是大打折扣。虽然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赏,但我们常常听到来自西方的却是关于“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威胁论”的指责声音。就其实质而言,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还不那么高的不争现实。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曾在《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11]一书中指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时而富裕、先进、美好、强大和诚实,时而贫穷落后、愚蠢、丑陋、脆弱和狡诈,这说明,中国以和为贵的文化尚未充分展现出来,尚未被世界所了解。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但世界更需要了解中国。尤其是现阶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发展战略和模式显露优势的状况已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适应,甚至是怀疑。这就需要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真正了解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和平、是和谐、是宽容与发展的精神内涵,这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腾飞的一翼。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实现先进文化普世价值,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二)金融翼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处于核心和先导地位,其经营的是同质、稀缺和流动性强的货币商品,贯穿于整个国民经济之中,被誉为人体的血液循环,国民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同时金融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的金融实力与经济实力明显不匹配,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内金融领域改革已刻不容缓,应尽快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创新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能力。而对于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而言,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就目前看,我国尚不具备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应根据我国深化改革的进程,依据国内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情况制定金融政策,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12]。打铁还需自身硬,对我国金融而言,首先要从深化自身改革做起,使其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进一步发展和金融领域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国际化金融中心城市,并探索人民币区域化,使其真正成为我国腾飞的翅膀。

       四、结语

       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房地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绑架也使得各项政策进退维谷。当前,党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方针给我国经济开出了一剂良方,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笔者提出了海洋经济、西部经济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三大引擎的观点,从当前发展现状、具备的优势条件等方面论述了三者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引擎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论述了三大引擎的具体实施策略,最终达到实现房地产业的平稳着陆和实体经济振兴的目的,同时,也阐述了经济发展后,文化和金融对我国腾飞的突出作用。

       为保障三大引擎充分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保障金融和文化真正成为我国腾飞的双翼,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三大引擎各有侧重

       深化海洋经济、西部经济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改革,使改革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分清政府和市场在上述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普遍存在着政府计划多、市场参与少的现象,导致其发展动力不足,缺乏活力,长期以来都是依靠政府投资,民间资本很少参与,实际上在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时,政府只要做好规划和监管工作,完全可以让市场力量参与其中,这就涉及了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推进机制改革问题;在发展西部经济的过程中,宏观上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产业转移及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应有所作为,应充分评估西部地区环境承载能力,以此为基础,加快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西部经济的发展;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对本国海洋权益的保护,使各类海洋经济主体的利益有充分的保障,与此同时,加快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科技引领作用,加强领域人才培养

       在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承载力过大的情况下,必须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力量有待完善。一方面,我国科技投入在区域上不平衡,大量科研院所集中在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广袤的西部地区科技投入一直偏低,且无法留住科技人才,这将成为发展西部经济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高校的科研,大多以学术论文作为衡量指标,尽管目前我国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大量的科研成果无法实现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科技投入的区域平衡性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三)完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目前,因制度缺失、审批流程复杂带来的腐败现象频现,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在三大引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关键的监管及核心资源配置作用,只有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下,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障经济的高效发展,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者的作用。同时文化和金融作为我国腾飞的双翼,也必须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在文化领域充分保障各类知识产权,减少侵权行为,在金融领域规范金融运作,实现金融发展的多样性,文化领域和金融领域制度法规的制定应加强与国际接轨,同时应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

标签:;  ;  ;  ;  ;  ;  ;  ;  ;  ;  

转型与发展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动力研究_海洋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