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知识发展案例比较_大海论文

小学语文知识发展的案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案例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文呈现

大海

天气清明,走到海边上望望,那时候,风平浪静,远远的水和天,好似连接着一般;许多船来来往往;还有一点一点的水鸟,在海面上飞来飞去,真是活泼得很!停了一会,海风来了,山也似的波浪,忽然涌起,忽然落下,一阵阵滚到岸边,浪花四散而去,更是好看!

海洋的深度各处不同,海底下的地势也和陆地上一样,有的似高山,有的似深谷,有的似平原……海里的物产,像鲸鱼、鳄鱼、海苔、海藻等类,奇形怪状,名目繁多。假使坐着潜水艇,沉下海底,能够看到种种奇怪的动植物,更不知怎样好看呢!

海水的颜色,也是各处不同:有绿的,有黄的,有黑的,有红的。还有一种岛叫珊瑚岛,是无数珊瑚虫经过许多代工作成功的。岛的上面,有各种海草生着,远望过去,五光十色,好似一座大花园,美丽极了。

二、民国十年教学设计(引自赵骧、刘传厚等编.新教育教科书高等小学国文教案[M].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年:1~6)

要旨:

形式方面。授以语体的文艺的记叙文,使知事物之描写方法。

实质方面。使知海面之奇观,及海中之物产以引起学生地理学之观念,及世界之梗概;并使知吾国濒海立国,将来无穷之发展实在海上,以唤起其爱国心。

时间:分四时。

第一时:提要略述文字及事实。

第二时:天气清明——有的似乎原。

第三时:海里的物产——美丽极了。

第四时:注意练习事项,并行读法。

教具:用地图及海物标本。

预习:

(一)试读。低音读一遍,不识之字提出问之,后仿此。

(二)述已知之事物:(1)使追述大陆大洋;(2)海中生物。

(三)摘字。不识之字摘记于笔记本。

(四)试讲。令儿童分段试讲,教者注意其谬误或不明之点,订正或补充之。

考究:

(甲)形式方面

(一)字义。

(二)词性。天气、海边、风浪、小船为名词,晴明、平静为形容词……(注意:名代形动四词易辨,教者可随文指示)。

(三)句法。

“更是好看”,为断句;“有的似高山”三语,与有关的四句为叠句;“更不知怎样好看呢”为希望句;“美丽极了”为赞美句。

(注意)此之所谓句法,系从习惯上权宜之称,与严格的文法上所谓句,有异同。

(四)文法。

是篇以“奇观”二字为通篇之主义,分为三节:首节说海面之奇观,分三层述叙。首二语,为按时叙起法,以“以到海之时”领起全篇;次层八语,叙风平浪静之风景;末层叙风浪起落之风景。

次节说海底及海里之奇观,亦分三层:首二语提出“深度”作本节之纲为提纲法;次以海底海里两小层分叙;末用推拓法总上两层。

尾亦分三层:首层叙海水之颜色;次层叙珊瑚岛;末层叙岛上之光景。(末层即从次层生出,为带叙法)

(乙)实质方面

水鸟:如鸥等,常飞与海上,捕鱼且食之。

海岸的深度:最深处为太平洋中尼罗海底凡9636米。

鲸鱼:海兽,非鱼类。大者长六七十丈,皮肤平滑而厚,中多脂肪,前肢成鳍状,无后肢,鼻孔在顶,时浮水面呼出空气。肉及皮可食,脂肪可制皂及烛香、油等。

练习:

(甲)形式方面

(一)词性之练习。

板书“天、风、平、静、的、涌、去、和、假使、还”,令诸生将以后各词辨其为何词性,而注明之。

(二)句法之练习。

板书“更是好看”“有的似深谷……”“有的绿……”“更不知怎样好看呢?”“美丽极了”,令诸生将以各句,辨为何种句法而注明之。

(三)文法之练习。

首节何故先叙海面?风平浪静及波浪起伏,其叙次互易如何?次节之海里与末节颜色并作一节如何?末节珊瑚岛何故谓有两层?

(四)读。

先独读,后齐读。注意语气及段落,不合者订正之。

(五)讲。

指名读全文,先优等,次中等,次劣等。讲时注意其谬误,或不明之点,讲毕行互相证法,不合则教员订正之。

(乙)实质方面

(一)揭示问题。

海面风平浪静时有何种风景?风浪起落时有何种奇观?海底之地势如何?试例举之。海里之物产,有何种类?试例举之。欲至海底有何法?海水何以有各种颜色?珊瑚岛之成因如何?岛上何以似大花园?

(二)表列意义之要领。

三、瞿卫华老师2007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平浪静、地势、奇形怪状、名目繁多、五光十色”等词。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描写大海的语言。

3.学会从不同的方面来描写事物。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知道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并能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4.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初步了解大海的知识,引发探索大海奥秘的兴趣。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唤醒旧知,导入新课

1.对于大海,你了解多少?介绍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大海。教师随机作好点评。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大海。

(二)培养习惯,预习字词

1.出示课文,告诉学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段描写大海的文字,先请大家将课文通读一遍,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

2.教师设问:这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怎么办呢?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不认识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也可以通过请教别人;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预习字词。

4.教师出示生字词,交流预习成果:(以下字词为预设学生不会读不能懂的,还应视实际情况)

难读的字词:

好似 鲸鱼 鳄鱼 海苔 海藻

潜水艇 珊瑚岛

难懂的字词:

风平浪静 地势 奇形怪状 名目繁多

五光十色

(三)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1.指读课文,在指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每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介绍海上的风景。

第二段:介绍海洋的地势和物产。

第三段:介绍海水的颜色和珊瑚岛。

2.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从几个方面写海洋的。

(四)总结教学,布置作业

这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海》,知道了课文从海上的景色、海洋的地势和物产、海水的颜色和珊瑚岛等方面介绍大海的,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大海。

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注意难读难理解的字词。

2.抄写预习交流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海》,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大海的?

(二)导读海景,教以方法

1.指读课文,提出问题:作者写了哪些海上的景物?

2.你对作者所描写的哪些海上景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谈体会,“远远的水和天,好似连接着一般”主要从颜色的角度来描写大海的辽阔;“还有一点一点的水鸟,在海面上飞来飞去,真是活泼得很”主要以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水鸟的活泼可爱,“活泼”一词用得非常的形象;“停了一会,海风来了,山也似的波浪,忽然涌起,忽然落下,一阵阵滚到岸边,浪花四散而去,更是好看”。通过两个“忽然”以及“滚到”“四散”等词写出了海浪的动感,富有生机。)

3.你能够尝试着描绘一下海面上来往船只的样子吗?

(三)以法扶助,自读课文

指点学法:

第二段自读方法:

1.海底的地势有什么特点?用“__”画出来。对海底的地势特点你还了解多少,请写在课文旁边。

2.课文给我们介绍丁海洋的哪些物产呢?用“”画出来。对海洋的特产你还了解多少,你也写在课文旁边。

3.读过课文第二段,有没有问题,有的话,也请写在课文旁边。

第三段自读方法:

1.海水有哪些颜色?用“_ _ _ _ _”画出来。你知道海水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的变化吗?

2.课文描写珊瑚岛的哪些语句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你能尝试着模仿课文写珊瑚岛的句子,写一句比喻句吗?

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相机指点。

(四)总结教学,适度延伸

大海拥有无穷的奥秘,描写大海的文章也数不胜数,课后,我们同学可以找相关的描写大海的文章来读,一方面学习描写大海的语言,另一方面积累大海的知识。

执教感言

拿到《大海》这一篇教材,通读、细品之后,与《语文课程标准》以及现行语文教材参照,我以为这篇教材应适合中年段(三、四年级)学生学习,再结合中年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我从知识的获得、语言的积累、方法的习得、情感的熏陶这四个方面预设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的获得:学生阅读文本首要的目标就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大海》这篇课文就是从海上风景、海底地势及物产、海水颜色和珊瑚岛这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海洋的相关知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就应该获得一些有关海洋的知识,这样才算完成初步的阅读。

语言的积累:中年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时期,此刻,他们正进入学习创作的初期——他们更需要用精美的语言来丰富他们的语言仓库。因此,在本课教学预设中,我也着力帮助学生积累生字新词、妙语佳句,从最初阅读时发现不理解的字词开始,到品味评析、内化迁移为止。

方法的迁移:这里的方法主要指的是阅读方法。中年段的阅读指导应体现一个扶助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不仅预设了教师导读的环节,还设置了放手自读的环节,当然,此处的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而是有目的的放牧。同时,我还根据不同段落的特点附加上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比如质疑、互补式对话等。

情感的熏陶:大海一直是一个神秘的所在,自古以来就牵动着人们的心神。学生天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我们应该细心呵护,并放大、稳固这样一种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觉得有必要将一种“热爱大海、探索奥秘”的情感作为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坎上,因此,最后的教学设计走向了开放,让学生去找一些课外的文本阅读,来完善对大海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

四、比较与分析

抛开前一时期对语文“怎么教”的纷争,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设科以来,课堂教学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于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没有本质的差别,通过这两个案例教学设计流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知识内容的比较,我们可以管窥到小学语文知识发展的状况。

课堂教学个体差异性明显,多种因素制约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展开,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呈现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是一种不在场情况下比较客观的手段。我们选择两个不同时期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意在揭示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客观上为学生呈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课文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虽然教学设计仅仅是一种对教学的预设,但是通过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对于学科知识内容的挖掘,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有关的内容。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研究,我们的关注点是教师的“教”,将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相对分列,又关注其关联性,是进行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简易方法。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教学问题。脱离课文理解而讲知识是对课文的肢解,知识往往也是死知识,但如果语文知识的教(教师的活动)所引发的是学生对课文更深入、更丰富的理解、感受,那就应该讲知识,往往也必须讲知识。

(一)设计流程比较

从教学设计呈现的内容看,民国的教学设计编写内容主要有:要旨(形式方面和实质方面)、时间、教具、预习、考究(形式方面和实质方面)、练习(形式方式和实质方式)。其中对于“意义之要领”的呈现,结构清晰、概括准确。而且这本书所涉及到的所有课文,都用这种形式列出。

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明确,即形式方面与实质方面。根据孙本文的理解,“国文教授之作用,不外形式与实质二端。形式以涵养能力,实质以陶冶心性。所谓搜集知识发表思想者形式也;所谓启发智德者实质也”。那什么是课文的形式与实质呢?实质方面,就是思想,文章的思想新颖,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文章的思想深刻,才能感动读者的心灵,咱们读到文章的有力处,要看他的思想怎样新颖和深刻。文章的形式,就是文字,文字有力,就可以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有力的文章,离不开下列的条件:1.是合乎现代的,不是古代的死语;2.是合乎国语的,不是不普通的方言和外国语;3.是专用语,不是泛用语;4.是合乎国语法的,不是外国化的;5.语句简明;6.句式常有变换;7.适当的例证和比喻。可见形式与实质与我们现在理解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相似处。一个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播,一个侧重于道德情感的熏陶。

瞿老师的教学设计编写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唤醒旧知,导入新课;培养习惯、预习字词;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导读海景,教以方法;以法扶助,自读课文;总结教学,适度延伸)。教学过程衔接自然,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比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对这课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二)教学目标比较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于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民国教学设计所呈现的目标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分析,可以概述为:学习描写的方法,了解大海的相关知识,培养爱国之心。瞿老师教学设计分四项逐一列出教学目标,可以概述为:学习有关词语和修辞方法,了解大海知识,激发探索大海兴趣。民国教学设计立足于写作,瞿老师教学设计立足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语言表述上,瞿老师教学设计呈现的教学目标更为详尽和丰富。从这里也能看出语文知识百年发展中知识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以“排比”为例,在民国教学设计中,“有的似高山”三语,与有关的四句为“叠句”。“叠句”现在我们称之为“排比”。而类似于“断句”“赞美句”等术语,都已不在语文知识体系之中。

(三)教学内容比较

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实际教了什么,教学内容直接关联教学目标,一定的教学内容总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民国教学呈现以下教学内容:学识生字,理解生词,辨析词性,辨析句式,分析层次。教学内容涉及到字、词、句、篇章,呈现出丰富的教学内容。瞿老师教学设计呈现的教学内容有:学习字词,概括段意,分析课文,了解大海,延伸阅读。民国教学设计中涉及了大量的辨析词性和句式的内容,这些语法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对于句法,教学设计中列举为:“更是好看”,为断句;“有的似高山”三语,与有关的四句为叠句;“更不知怎样好看呢”为希望句;“美丽极了”为赞美句。在当时的语境下,白话文刚刚兴起,对于白话文的知识主要集中文法知识上(即教学设计中所呈现的形式方面)。相比较而言,瞿老师教学设计相对简洁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在课时数上,比民国教学设计少两个课时的主要原因。此外,民国教学设计对于词语的理解,呈现出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如教学设计中对于“鲸鱼”的解释为,“海兽,非鱼类。大者长六七十丈,皮肤平滑而厚,中多脂肪,前肢成鳍状,无后肢”。当时学科设置还不齐全,国语学科兼有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育功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文学科的负担。

(四)教学途径比较

教学途径就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往往是选择教学途径的重要因素。通过比较,民国教学设计的教学途径主要为:预习,讲解,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绝对主导的位置与作用。通过知识的传授并辅助于课堂内的练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瞿老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途径,主要有:1.通过唤醒旧知,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度。2.注意从整体到部分的讲解,让学生不仅从宏观上把握,而且能从微观上了解课文。3.注意培养学生的习惯与方法。涉及到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方法等。4.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与拓展。这种教学设计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五)知识内容的比较

两个时间跨度超过80年的教学设计,在知识内容的呈现上有以下特点:1.语言知识的内容基本没有改变,部分术语发生变化。如“叠句”改为“排比”等。说明语文教学有其规律性的内容存在。2.有关课文主题、结构、分析的知识没有变化。3.教学知识的差异性明显,瞿老师教学设计呈现出丰富的教学组织知识。以上比较说明,百年的语文学科在学科知识上没有什么突破,在教学知识上有较大的发展。

六、反思与总结

(一)课文是固定的,但是对于课文的理解却是多样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个体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知识在根源或者说知识的产生过程常常是“个人的”和“默然的”,因为所有公共的知识首先都是由个人发现的。而且,在个人发现的知识中,只有那部分被言语表达的知识才被公众分享,而未能被言语表达的知识只能存留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个人知识有大量的不可言说的性质,属于缄默知识的范围,教学设计呈现的不仅是教师可以言说的内容,更要显现教师不可言说的内容。缄默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而教学设计可以说就是一个转化的工具,正是利用这个工具让教师去思考,去探寻如何表述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回答要不要教学设计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不仅仅呈现教师个人对于课文的理解,还呈现教师如何组织、如何传授这些知识。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呈现教学内容,还呈现教学过程、教学途径与方法。而后者对于教学设计也许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J.G.Syalor)提供的关于课程的三个比喻则更足以说明课程目标的预期性质。比喻一:课程是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比喻二:课程是球赛的方案,课程实施则是比赛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细节的突现与意外的发生。比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乐谱,课程实施则是演奏。演奏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乐谱,更取决于演奏者的理解与技巧。这三个比较可以说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课程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其实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也与此相似。教学设计呈现的知识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与计划,教学设计面对的是文本。课堂教学是一种活生生的人际交往与互动,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课堂教学不是教学设计的搬演,而是一个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修整与完善的作品,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处于永远未完成状态。

(四)教学设计的交流与发表。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有交流与发表的机会,这样就意味着,你对课文的设计与理解会影响到其他教师,教学设计由个人的知识变成一种公共的知识,凸显了教师知识生产者的地位。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学者拥有知识,而教师只有经验”,教师一直以来充当的是知识的消费者,因为他们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课程或教学专家的一些知识。其实不然,在当下语境里,教师还在创造或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丰富着我们知识的源头活水。

标签:;  ;  ;  ;  

小学语文知识发展案例比较_大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