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内容详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特点论文,人口增长论文,模式论文,地区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构建
关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中曾经学习过,但仅限于了解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多少、人口增长快慢等事实性知识,对人口增长原理几乎没有涉及。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从“标准”的内容要求看,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二是需要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三是需要知道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各版本教材对本条“标准”的阐释既基于其基本要求,又各有不同的理解与拓展,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在文字表述、案例选用、图表设计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应该求同存异,淡化差异,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围绕本条“标准”的知识结构做如下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阅读相关统计图,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列表加以比较;知道世界不同地区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讨论交流,说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统计图表,讨论、分析人口增长的特点;利用文献资料,调查本地区不同年份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分析本地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举例加以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增强同伴互助的意识与协作能力。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依据本条“标准”,可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不同的人口增长特点及相应的分布地区”,而不是“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因为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类型是一个在学术界尚存有争议的问题,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都是由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进行表述的,所以应该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特点”作为教学重点。此重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时间发展历程看,不同地区或国家人口增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即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二是从空间分布看,不同地区因社会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即使在相同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也具有较大的区别,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就有较大差异。
2.教学难点剖析
本条“标准”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是“如何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即将分析方法作为教学难点。因为,关于特点的分析对学生思维的综合性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对统计图表中的多项数据进行提取,并加以比较、判断,再转化为对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进行定性描述,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3.教学疑点解析
本条“标准”落实于教材中,容易令人产生困惑:“人口增长模式究竟划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版本教材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人教版教材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鲁教版教材划分为“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四个阶段;中图版教材划分为“‘高低高’模式、‘三低’模式、‘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三种模式;湘教版教材划分为“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三种模式。
实际上,如前所述,“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类型”并非教学重点。人口地理学中有些内容的学者主导倾向比较明显,不同专家对专业术语的界定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对相同知识点的表述也就出现了差异,但所阐释的主旨与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并没有产生矛盾与冲突,只是各有其特色与侧重点而已。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本条标准的教学除需要教师运用讲解法、谈话法等常用教学方法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问题导学法。将本课的知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建议本条“标准”的导学问题设计为以下几条: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是什么?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从历史发展看,人口增长有哪几种模式?不同模式下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是如何体现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什么?
以上这些“问题”构成了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当然,在解决每个“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追问、补问一些更小的设问点。“问题”的呈现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新课导入后将所有问题同时呈现,其优点是使学生对全课学习内容的要求有一个整体认识,不足之处是问题过多,容易带来心理压力;二是随着学习进程的推移,适时呈现相关的问题,其优点是分步骤推出的问题提供了清晰的学习程序,缺点是对全课的知识框架还需要另行建构。
(2)文献调查法。鼓励学生课前查找文献资料,或登录政府统计局网站,查找当地不同年份人口增长的数据,作为课堂上分析人口增长特点的情境素材。如表1中的数据即通过扬州市统计局的网站获得。
表1 扬州市人口增长统计数据
(3)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统计数据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概括归纳数据背后的定性特点及形成原因,以便更生动、准确地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原理。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特征的分析,建议选用两个案例:一是人教版教材中“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案例,因其具有典型代表性,可反映一个发达国家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呈现不同的特点;另一个案例便是学生调查的本地区人口增长数据,此案例与学生的生活感知密切相关,具有乡土气息,可作为拓展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
(4)合作讨论法。在学习“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时,对人口增长模式图及案例的分析,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因为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靠个体的力量往往不能掌握,而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间的合作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够以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确立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间的分工要明确,并要及时交流、整合每个成员的观点。
2.图表使用
本条“标准”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其认知过程需要数据的支撑,因此,统计图表成为本课最重要的学习载体与工具,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以下几幅统计图表。
(1)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图2)。该图反映了人类历史时期世界人口增长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并且直观地展示了世界人口增长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即1770年与1950年。1770年以前为古代,人口增长非常缓慢;1770~1950年为近代,大致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结束,世界人口快速增长;1950年以后为现代,世界人口具有“爆炸性”增长特点。阐述以上增长特点时,需要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以分析。另外,阅读该图时,需要注意横坐标表示的时间间隔是不均匀的,1770年以前的时期非常漫长,如果采用均匀的时间间隔,将很难以阶段性的时间“节点”表示出来,而且1770年以前的人口增长曲线应该更加平直,1950年以后的人口增长曲线更陡。
图2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摘自鲁教版)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图3)。该图表示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作为一种模式示意图,它既可以用来描述或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随时间变化内的人口增长特点,也可以用作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人口曾长状况,从而说明这些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此图尽管只显示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即为自然增长率,在读图时还需计算出每种类型的自然增长率数据,才能完整地说明人口增长特点。如原始型的人口增长特点可以归纳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图3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摘自人教版)
(3)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统计图(图4)。该图是一幅柱状统计图,它直观地表示了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大小,从而说明了当前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性。在读图时,首先读取显性信息,让学生直接读出各大洲的统计数值;然后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隐性信息,让学生分析形成各大洲人口增长特征差异的原因,可以提示学生从经济、教育、医疗发展水平,以及国家人口政策、宗教信仰等方面加以分析。
图4
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统计表
对本条“标准”的理解,应该遵循从定量到定性的思维原则,以上统计图主要揭示人口增长的数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加以归纳、总结,定性地描述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特征,建议设计填表活动,让学生完成下页表2。
表2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
3.活动指导
课堂探究活动要与前面所提出的学习问题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既做到了“问题活动化”,也做到了“活动问题化”,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活动过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在此建议指导学生开展以下几项探究性活动,在每项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均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活动准备:①组建小组,并指导分工。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②在学案中给出如上页图3所示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以及如上页图4所示的“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统计图”。③在学案中展示导学问题:人口增长可以分为哪几种模式?不同模式下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分别属于哪种模式?能否列举典型的国家加以说明?总体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是什么?出现了什么样的人口问题?
活动程序:①自主学习教材与学案提供的材料,思考学案中的问题。②小组内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提出新疑问。讨论过程中在学案上及时填写记录表,如表3所示。③小组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在学案上填写如表2所示的比较表(表2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④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推荐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⑤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其它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它组成员的质疑,教师给予准确的评价。
表3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2)在人口增长模式图中“安家”
判断表4中陈述的事件或现象更应该在人口增长模型中的哪个阶段经常出现,将其数字序号填写在如图3所示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中的相应位置。
表4 来自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
设计意图:由于人口增长模式图只展示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活动则给数字和线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将抽象的统计图与其背后的人及事件建立联系,从而使图的内涵更加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活动准备:①将此活动的设计要求呈现在学案中。②在学案中提出导学问题:你判断这些事件与现象所属人口增长类型的理由是什么?综合来看,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③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交互游戏,将表4中的数字序号设为可以用鼠标拖动的对象,将上页图3中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的空白处设为响应区域。
活动程序:①阅读活动项目的要求,进行思考与判断,可以与同学小声讨论。②将表4中的数字序号填写在学案中上页图3的相应位置上。③请一位学生演示计算机课件中的交互游戏,展示自己的判断结论,并说出理由。④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
(3)根据调查的本地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并据图说出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其特点
设计意图:此活动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本条“标准”的活动建议。可以利用这个活动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此外,分析家乡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并提供了富有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的研究案例。
活动准备:①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人口统计数据。②将学生提交的统计资料制作成如表1所示的比较表(表中的年份、数据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并在学案中呈现。③在学案中提出活动要求,并留出大小合适的空间让学生绘制统计图。
活动程序:①与学生对话,指导绘制曲线图的方法。②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设计合适的坐标轴,绘制家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曲线图,三条曲线应该绘制在同一个坐标轴中。③请学生投影自己的作品,并说明家乡人口增长的模式及特点;要引导学生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情况。④组织评议活动,对统计图的科学性、美观程度给予准确评价。
4.思考与练习
课后探究:查找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填写表5。并思考下列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什么类型?具有什么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为什么?在不同年份我国制定了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表5
设计意图:全国人口普查是国家大事,其数据相对客观、真实,也容易查找。此活动的设计首先锻炼了学生查找信息的能力;其次训练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思考题的回答需要运用人口增长的基本原理,并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以及对人口政策的影响,所以,问题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