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研究题目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目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历史研究者,经常碰到自己选择科研课题或指导学生选择论文题目的问题,怎样才能选择得更好,笔者根据对前辈、同仁经验的理解和自己工作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了解史学研究状况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陈寅恪讲:“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於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人流。”(注: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503页。)历史研究题目的选择,也应当了解史学研究的状况,清楚发展的趋势,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从而参与到学术潮流当中去。
了解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途径很多,比较便捷的,如阅读各种图书、报刊上史学研究动态的文章,注意史学研讨会议的报道,了解史学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翻阅有关的报刊及图书目录,到图书馆、资料室、书店浏览最近的新书,利用网络系统查阅有关资料。关注帛书、简牍、考古发掘等方面的情况。如有条件多参加学术会议,向有关专家求教,与同事交流情况,等等,都会增加对学术动态的了解。
不仅要了解学术动态,而且要进行分析加工,总结出发展的趋势。如我们了解了20世纪史学研究情况,就不难从中归纳出当今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趋势,也就是从研究个别和具体转向研究普遍规律。同时,广泛借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可以开辟一系列新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史学界,不仅翻译、介绍了一系列的西方史学理论、史学著作,而且也借鉴、运用西方的史学方法,对中国史进行新的再认识,开拓出社会史、心态史等新领域。
还有,中国史学界目前的另一个趋向是传统的史学研究内容,有的发展壮大为新学科,如历史地理、经济史等,从相关的学科中汲取理论方法而成为独立学科。有些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组成部分,如中国美术史、军事史、图书史等。这一方面说明历史研究领域在扩展,但从表面上来看纯粹史学的研究范围也似乎有所缩小,这可称为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史学研究领域,如社会生活史、区域史、监察史、生态环境史成为史学发展的新热点,中外关系、饮食习俗等为人所注目。这样,传统的重大问题研究者较少,而新领域趋之者众,研究成果很多,也就形成“边缘课题中心化,而中心课题边缘化”的状况(注:张国刚:《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因此,可以说中国史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似乎有所收缩,研究的兴奋点有所转移,而新开拓的领导方兴未艾,标志着史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日益密切,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而且在研究领域内也多有交叉重叠。
除上述的从宏观方面了解历史研究状况外,更要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详细地了解其特定时期、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社会思潮、民族关系、中外交通、人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寻找出薄弱环节,找到自己的切入点。
了解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是选择历史研究题目的基础。当前中国史学界研究领域日益广阔,新方法、新理论层出不穷,新史料、新文献不断涌现,为中国史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不同的时代赋予历史学家不同的历史使命,只有完成那个时代主要历史使命的历史学家的标志性成果,才会在那个时代的史学史上写上光辉的一章。这里不仅有时代学术潮流的机遇,也有作为历史学家本身的综合素质条件和勤奋努力,也就是说选择历史研究题目不仅要了解史学研究状况,而且也要了解认识自我。
二、了解认识自我
《老子》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常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实际上人真正了解认识自我者不多。正因为对自我了解认识不够,优势不了解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缺点不清楚就不能扬长避短。有些缺点能够克服必须克服的,但没有克服就会留下终身遗憾,有缺点较难弥补的,硬去弥补也会事倍功半。因此,必须了解认识自我,正确地把握自我,把自己放在适当位置。好高鹜远,固然不太可取,眼光短浅,尤为治学大忌。定位准确,才能选好适合自己的历史研究题目。至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了解认识自我。
首先,清理知识结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也就决定了选择研究题目的不同。同时,从事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应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资料积累。自己应该仔细地回顾一下,看过哪些书、哪类书,掌握的程度如何?知识结构的优缺点在什么地方,哪些需要弥补,能否弥补,怎样去弥补?每个人的读书范围不一样,视角不同,知识结构不一样,也就决定了研究的领域不一样,选题不一样。同时,也应当看到每门学科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相差颇大。还有,也应当看到在很多时候知识是触类旁通的,也不必斤斤局限于一隅之地,在相近相邻的领域内,反而会以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视角,独辟蹊径。老一辈史学大师中,郭沫若学过医术,才会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的记载,看出秦王政有鸡胸、马鞍鼻、气管炎等软骨症患者等的问题(注: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1982年9月版,第427页。)。当然,清理知识结构,并不是说具备一切相关知识后才去选择研究题目,而是说具有了基础知识即可动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就应根据需要去补课,把知识结构逐渐完善起来。
其次,考查理论修养。有人说,历史研究是思想家的事业,因此理论修养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了解认识自我时,应当考查自己中国传统的儒、佛、道经典读过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看过多少,西方的人文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等理论著作接触过没有?在学校时进行过理论思维的训练没有,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的角度如何?对于理论是已经融会贯通还是生搬硬套?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己应当清楚。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理论修养、积累去选择研究题目。当然,历史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研究本身也是新的理论知识的积累过程。
其三,讲求研究方法。史学研究方法众多,如传统的考据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近些年从西方引进的社会史方法、计量史学方法,社会科学的角色理论、心态史学方法,自然科学的控制论、系统论方法,等等。应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同时,每个人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方法。李泽厚指出:“人们的性格、气质、背景、基础、兴趣、潜力、才能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具体地考虑、斟酌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文史哲研究的方法、成果,有时可以显示出研究者的个性、才能和特点。例如,有人适合于搞精确考证,有人更长于提出理论问题;有的长于分析,有的喜欢概括;有的更偏于冷静的客观描述,有的则不免主观情感倾向的注入……因为个性、才能、潜力、背景、基础等等不同,照搬别人的方法不一定对自己合适。善于发现自己的特点,也不容易,但如果有意识地自觉地注意这个问题,注意寻找最适合自己运用的研究方法,也许可以少走些弯路。”(注:李泽厚:《方法论答问: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走我自己的路》,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版,第32页。)研究方法因时、因事、因人等而有不同,犹如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轮船经过时开出了一条水路,但轮船过后又很快恢复了原状,可以说在海面上没留下任何痕迹,后来的轮船只要在航道范围内航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定要与前面的轮船走一丝不差的航线。同样,后学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前辈学者治学方法亦步亦趋。找到适合于你自己的方法,也就减少了无效劳动,而多做一些有用功。
其四,了解自己爱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导你由浅入深地在未知世界中探索其无穷的奥秘,发现前所未知的真相。你如果是真心实意地喜欢,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些功利目的,就会去执著追求,也容易产生灵感,就会观察细致,思维敏捷。这样,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些。当然,在考虑自己爱好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需要、发展趋势、客观条件等,尽可能选择自己喜欢、条件也允许的题目,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了解自我的内容还应当有对自己所处环境条件的正确分析,具体来说,如图书资料、信息渠道、学术氛围、工作重心、家庭条件、单位状况等,这些都与研究题目选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上述四方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短处,弄清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修养、研究方法、爱好和所处环境位置,就会使自己的主观选择尽量与客观条件相吻合,走上成功之路。
三、选择的基本原则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史学研究所说的创造性,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归纳提炼出新的理论,提出前所未有的创见,构筑新的理论体系,供其他研究者借鉴和为现实服务。二是实证突破,利用新的历史资料,揭示历史的真相,纠正前人失误,供史学研究所用。三是综合创新。博采前哲今贤众家的研究成果,取诸家之长,集其大成,做出有规律性的概括。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历史研究题目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选择填补空白的题目。要发前人之未发,道前人之未道。前人已下过功夫而且做得很好的题目,没有必要再去炒冷饭。即使以生花之笔,把前人的结论再重新包装一遍,在历史教育、普及方面有些作用,但在学术研究上则没有位置,从创新的角度看,也仍是无效劳动。因此,只有“采铜于山”,才会对史学研究有贡献,而不能“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而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注:顾炎武:《日知录自序》。《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影印本上册,第28页。)。毁钱铸器也没有增加新的东西。而选择填补空白的题目,因没有多少前人成果为基础,就要花大气力,下笨功夫,广泛收集资料,提出独到的见解,即使有些不足,也属于大辂推轮开创之功不可灭。即使你说对了百分之五十,别人也要花费更大的功夫才能在你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总之,若能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论著就成为后来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其次,选择前人虽已做过,但有新资料可供研究的题目。如《老子》五千言,已研究了两千年,著作以百计,论文以千数。但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和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本的发现,为研究《老子》的文献版本、思想、儒道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资料,逢此千载难求的时机,有知识、理论、特长等方面的准备者,为何不投入到这研究《老子》的学术潮流之中去呢?20世纪的中国,殷墟卜辞、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敦煌文书、明清大库档案等新资料的发现,为古老历史课题的研究注入了新血液,使得研究者选择老课题,凭借新资料,不仅深化了研究领域,而且有新的突破,做出新的贡献。
其三,选择有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的题目。历史资料是不能创造的,而历史解释是与时而进的。读人所习见的书,说出人所不能言的见解,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功夫。若用新的理论、视角、方法去看千百年来人们不知读过多少次的典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孟子·离娄上》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汉唐以来学者们对其中的天下、国、家、身的含义做了多种解释,近年来以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解读,就从中揭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体系,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课题。用新资料、新方法去研究,会有新的突破。用新方法、新视角、新理论,去解读千百年来人们习见的旧材料,也会做出新的解释,形成新的观点,带来新的突破。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先后引进了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史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等,使中国史学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
其四,选择现实提出来的新题目。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着的历史,历史与现实、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郭沫若说:“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注: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6页。)因此,现实也会给我们提出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历史问题。作为历史研究者不应当回避这些历史问题,应当以历史的眼光、现实的精神去解答这些历史问题。在当今时代、现实提出的种种历史问题,既有关于治国安邦兴盛衰亡的探讨,也有国与国的关系往来等重大课题,更多的是与某一地区、某一企业等密切相关的普通问题。研究现实所提出的历史问题,有利于发挥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有利于历史学家走出书斋进入到千姿百态的社会当中,使史学研究成果成为社会的智慧、财富。
其五,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题目。历史研究的题目不仅有大小之别,也有孤立与联系之分,还有可持续发展与无发展余地的区别。选择历史研究题目应尽量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题目,从一点突破,深入进去,逐渐扩展,长期攻关,持续发展,形成一个系列,从而构筑起自己的学术体系。所谓有发展潜力,就是说这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学术领域,前人还未曾系统研究过,并且内涵深厚,有发展的余地,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可胜任这项研究课题。这样,就把长期的研究与阶段性研究结合起来,现在的研究成果成为最终成果的构成部分,就会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反之,孤零零的一个题目,没有发展余地,不可能持续发展,就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局。
其六,选择自己喜欢有基础而前人也有些成果的题目。研究任何问题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如研究边疆民族史,而不懂民族语言,在利用材料上肯定要受限制。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而不懂古代汉语和所研究地区的历史语言,也很难有成就。如果年轻,能把所缺知识补上最好,但若弥补不了,就最好扬长避短,不要去选那些不擅长而又无基础的题目。最好选择自己喜欢而有些基础,前人也有些成果的题目。因为,“创新不是无中生有的。最创新的人也要接受许多过去的东西。牛顿是创新的典型,但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不是胡思乱想,要多多接受前人的成果,并加以分析,才能切中要害”(注:施枫、余玮:《吴文俊:传承中的创新》。2001年5月22日《人民政协报·文教周刊》,第6版。)。吴文俊的这番话,对历史研究题目的选择也是有启发意义的,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深入研究,力求有所突破,然后把自己和前人的一个个点上的成果,融会联结成系统的面,从而构成有机的学术体系。
选择历史研究题目的原则,还可以举出一些来,如选择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题目,使研究成果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突破,既能看到树木,也能看到森林,以克服大而无当与小而狭窄的弊端。还有选择跨学科的题目,发挥学科杂交优势;选择中西方历史相比较的题目,以发挥比较史学的长处。选择学术界争论的热门课题,参与到学术争鸣当中去,等等。诸如此类,在科研实践中会发现的越来越多,限于篇幅,我在这里仅作为举例性质先说上述这些。
历史研究题目的选择,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既是读书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适合进行学术研究的标志。固然,作为学生可由教师来出题目或在教师指导下选题,但更重要的是自己选题。作为教师不仅要自己善于选择研究题目,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题目,为学生选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题目固然很好,但引导学生学会自己选题更好。其实,选择好的历史研究题目并不神秘,只要确切地了解了史学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准确地了解了自己,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修养、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权衡,就能选择到具有理论创新、实证突破和综合创新的历史研究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