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基础教学认识论文_杨文华

小学数学课堂基础教学认识论文_杨文华

浙江省余姚市新城市长安小学 315400

【摘 要】: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课堂教学、动手操作、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更为清晰、流程更加了然于心,对课堂教学中必需的教具、学具的运用更加恰当,对教学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更加自如.因此,做好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将更为流畅、简洁、紧凑,对教学时间的调控安排将更加科学合理,不再无谓地浪费时间.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学具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一、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

(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二、操作时的有关策略

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3+3+3+4+4+4;3+4+5+3+3;

4+4+4+3+3+5;3+3+3+3+3;5+5+5+5+5;……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这些同学没听清楚或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急着开始先摆了。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是个问题。

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提高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论文作者:杨文华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课堂基础教学认识论文_杨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