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

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

陈晶[1]2004年在《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试图探讨国家认同的维度,调查和了解我国11~20岁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年龄发展趋势,考察学校、家庭、民族身份等因素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以及国家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为了探讨以上问题,首先需编制一份国家认同量表(National Identity Scale,简称NIS)作为研究工具。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确定预测量表的项目,经过两次预测(N=189,N=219)获得正式量表。 以NIS和认同与认同混乱量表(Identity and identity Diffusion Scale)为研究工具,对武汉八所学校1152名1l、14、17和20岁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1) NIS有较好的信、效度,其精简版有28个项目,含六个维度:积极情感评价、公共集体自尊、互依信念、消极情感、自我归类和自我概念重要性。 (2) 总体而言,11~20岁青少年有较强的国家认同。在六个维度中,积极情感评价得分最高,其次依次是自我归类、互依信念、公共集体自尊,而自我概念重要性得分偏低,消极情感得分十分低。 (3) 国家认同总的年龄发展趋势是:11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得分最高,14、17岁时下降,20岁时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11岁时的得分。国家认同各个维度发展特点是,积极情感评价、公共集体自尊、互依信念得分在11岁时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消极情感得分,除14岁高于11、17岁外,其他年龄段之间均无差异;自我归类维度呈U型发展;自我概念重要性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岁时得分最高。 (4) 除了年龄因素外,学校、家庭、民族身份等因素对国家认同有影响。 (5) 国家认同与自我认同呈中低程度的相关。 (6) 在年龄段、学校、家庭、自我认同等因素中,自我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年龄段,再次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常宝宁[2]2008年在《新疆南疆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新疆南疆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59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24?名学生的深度访谈和实际观察,对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随青少年认知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以及汉族和维吾尔族青少年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上的差异,论文还研究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以及影响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因素。本研究发现:?1.义务教育的实施,不仅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保证,也对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总体而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随学生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但是这种变化不是直线的,其中高叁学生的国家认同最高,高一学生的民族认同最高。3.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要高于其民族认同,但是同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4.对维吾尔族青少年来说,国家认同的形成并不会消弱或排斥民族认同,相反,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意识。5.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居住特点、性别、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学校教育、语言等因素都会影响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其中以对汉族的态度、年级、课余读物、参加少先队或共青团活动的次数对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最为显着。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还就如何加强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应进一步重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问题;进一步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扩大内地新疆班的规模;加大对口支援;不断完善地方课程的开设;利用少先队(共青团)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快南疆地区城镇化建设;提前汉语文课的开设时间,加大双语授课力度;借助爱国宗教人士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加大对国家认同的教育研究。

马洋[3]2017年在《大学生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国家认同与国家自豪感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国家认同与国家自豪感的现状究竟如何?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程度以及国家自豪感?这些均事关国家未来走向、民族未来兴旺,亟需深入探讨。鉴于此,本研究以来自全国各地的227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测验法,考察了大学生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国家认同与国家自豪感的总体状况、差异情况以及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国家认同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方面,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包括水平集体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水平个人主义倾向均较强,均显着高于理论均值,并且其中大学生的水平集体主义倾向相对最强,位列第一;大学生的垂直个人主义倾向相对较弱,位列最后。大学生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上存在某些显着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地差异和是否有出国经历差异。2、在国家认同方面,大学生总体国家认同程度较高,显着高于理论均值;具体说来,大学生在消极情感评价、积极情感评价、自我归类、互依信念、公共集体自尊方面的国家认同程度均较高,均显着高于理论均值,并且其中大学生在消极情感评价方面的国家认同程度相对最高,位列第一;但是大学生在自我概念重要性方面的国家认同程度相对较低,显着低于理论均值,位列最后。大学生在国家认同上存在某些显着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生源地差异和是否有出国经历差异。3、在国家自豪感方面,大学生总体具体领域国家自豪感较强,显着高于理论均值;具体说来,大学生在中国的历史、政治影响、军事力量、体育成绩、经济成就、文学和艺术成就、科技成就、民主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九个方面的具体领域国家自豪感均较强,均显着高于理论均值,并且其中大学生在中国历史方面的具体领域国家自豪感相对最强,位列第一;但是大学生在中国对社会各群体的公平和公正待遇方面的具体领域国家自豪感相对较弱,位列最后。另外,大学生总体一般国家自豪感较强,显着高于理论均值;具体说来,大学生在“我宁愿作中国公民也不愿作其他国家公民”、“总体而言中国比其他大多数国家都要好”方面的一般国家自豪感均较强,均显着高于理论均值,并且其中大学生在“我宁愿作中国公民也不愿作其他国家公民”方面的一般国家自豪感相对最强,位列第一;但是大学生在“如果其他国家的人也能像中国人一样的话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即使国家犯了错作为中国人还是要支持自己的国家”、“我对当今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羞愧”方面的一般国家自豪感均较弱,均显着低于理论均值,并且其中大学生在“我对当今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羞愧”方面的一般国家自豪感相对最弱,位列最后。大学生在总体具体领域国家自豪感、总体一般国家自豪感上存在某些显着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生源地差异和是否有出国经历差异。4、国家认同除了在垂直个人主义倾向对具体领域和一般国家自豪感的预测中未发挥中介作用以外,国家认同在其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包括水平集体主义、垂直集体主义和水平个人主义)对具体领域和一般国家自豪感的预测中均发挥了中介作用,即集体主义(包括水平集体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和水平个人主义倾向均可通过国家认同间接预测国家自豪感(包括具体领域和一般国家自豪感);另外,除了国家认同以外,在水平个人主义与具体领域国家自豪感之间、水平集体主义与一般国家自豪感之间还存在其他中介变量,这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了大学生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国家认同与国家自豪感现状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倾向、提高国家认同程度、增强国家自豪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指导。

旦增卓玛[4]2014年在《藏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认同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是一国政治稳定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使少数民族在原有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形成国家认同,这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藏族青少年是藏族内部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青少年自身的一些心理发展特点,很容易使一些青少年被一些敌对势力利用,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与民族团结,所以研究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研究中,将了解藏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总体情况、年级的发展趋势、以及藏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内外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差异性,并且尝试着去探讨藏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本研究以陈晶等编制国家认同量表(藏汉双语)以及罗平等编制的11-24岁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藏汉双语量表为工具,对区内(西藏自治区)和区外(青海、甘肃、四川等)共4185名藏族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总体来说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水平较高,均分均高于3.5。在国家认同的六个维度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积极情感维度、互依信念维度、消极情感维度、公共集体自尊维度、自我归类维度、自我概念重要性维度。(2)从年级发展趋势来看,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从初一到高一呈上升趋势,初二到初叁阶段有一个下降趋势,且高一达到最高值,之后呈下降趋势,高二至大一阶段国家认同有所回升,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大叁时达到最低值。(3)从学段发展趋势来看,藏族青少年高中阶段国家认同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中阶段,大学阶段国家认同水平最低。(4)性别、宗教信仰、居住地类型、父母的职业背景、汉语的流利程度、就读学校类型、班级类型、汉族朋友的数量、朋友中藏汉朋友的相对数量、汉族对藏族的接受程度都会对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有影响。(5)区内外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存在显着差异,区内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要高于区外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6)区内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从初一到高一处于上升趋势,高一达到最高值,高一之后呈下降趋势,大叁时达到最低值,大叁到大四有所回升。区外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初一到初二呈上升趋势,初二到初叁呈下降趋势,初叁到高一呈上升趋势,高一到高二呈下降趋势,高二时达到最低值,高二开始呈上升趋势,大一时达到最大值,大一之后又开始呈下降趋势。(7)国家认同与民族区分存在正相关关系(8)从年级发展趋势来看,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高于藏族青少年本民族认同、民族区分,但是在大叁、大四年级时藏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低于本民族认同。

秦向荣[5]2005年在《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有56个民族,同时这56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更高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因此,中国的民族认同也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本民族认同,另一个是中华民族认同。在本文中,将探究民族认同的结构,了解中国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民族身份、家庭、同伴、情景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在整理国内外量表和收集项目的基础上编制了民族认同量表,经过预测后(N=244,其中N_汉=185,N_少=58,N_不详=1)形成最终的民族认同量表。 正式施测以民族认同问卷(Ethnic Identity Scale)为工具,对湖北省武汉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1161名平均年龄为11、14、17和20岁的青少年(N_汉=703,N_少=358)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 EIS包括本民族认同问卷(A卷)和中华民族认同问卷(B卷),都有较好的信效度。A卷有23个项目,B卷有21个项目,都含四个维度: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此外,A、B卷各包括6个民族区分的项目。 (2) 总体而言,11~20岁的青少年有较强的民族认同。在四个维度中,评价维和情感维得分较高。 (3) 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本民族认同上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在中华民族认同上,少数民族得分显着高于汉族。 (4) 11~20岁的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5) 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是:11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是下降走势,在20岁有回升。20岁可能是民族认同发展的关键期。 (6) 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各维度的发展趋势是:在认知维上,11岁得分比较高,从14岁到17岁略有下降,但是到了20岁达到最大值,看来认知维是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在评价、情感和行为维上,11岁得分最高,到14岁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随后从14-20岁大致维持平稳状态。

许亚锋[6]2016年在《西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国家认同是指个体归属于所在国家的意识。西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不仅关乎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而且关乎西藏社会主义政权的安全。为了调查西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本研究从自我归类、自我概念重要性、私人集体自尊、公共集体自尊、情感依恋、行为倾向6个方面对912名西藏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西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整体水平较高,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存在认知矛盾,对国家的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不一致,有意愿践行国家认同,不同性别、民族、学历、年级、家庭所在地、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学习年限的认同水平不尽相同。相关高校可以从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自信、普及中国历史与文化类通识课程、维护网络安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等6个方面增强西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张艳[7]2016年在《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与国家的大局息息相关。位于祖国边疆的新疆是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的稳定必然影响全国的稳定。近年来,由于敌对势力的煽动造成的新疆不断发生的暴恐事件使学术界对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维吾尔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这也使对其宗教认同的研究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和重要的学术问题。维吾尔族大学生是维吾尔族中的精英群体,在维吾尔族普通老百姓中间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其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以及国家认同情况对维吾尔族广大群众的认识有较大影响,也关系到新疆维吾尔族社会的稳定。本文主要根据在中央民族大学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中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为了进行对比研究,笔者还调查了中央民族大学一部分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从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角度对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这四个民族的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以及国家认同上的差异,并从家庭因素、学校环境与教育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叁方面来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最后,本文在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是:1、在这四个民族中,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都最高;2、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都较高;3、藏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最高而国家认同最低;4、壮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及国家认同都较低;5、在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执行得比较好、民族关系比较融洽的情况下,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并不冲突,是可以共存的。关于客观原因的分析:1、家庭因素对维吾尔族、回族以及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的影响都很大,起到了增强的作用。与维吾尔和藏族大学生相比,对于回族大学生来说,家庭因素也更多地增强了其国家认同。2、学校环境与学校的教育对维吾尔族、回族和藏族大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增强了维吾尔族和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其宗教认同。学校环境与学校的教育增强了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其国家认同。3、社会环境因素增强了维吾尔族、回族和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4、壮族大学生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大,家庭因素、学校环境与教育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壮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的影响都较小。

潘璠[8]2008年在《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社会表征理论出发,考察中国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了解和评价。包括两个研究,研究一用问卷考察汉族、藏族、蒙古族、壮族、维族和土家族总共1101名被试对中国的社会表征,研究二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青少年对中国的评价偏向,主要得到下列主要结论:1.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包括认知维和评价维,认知维包括资源、人文和政治经济叁个子维度,评价维包括社会面貌、人文资源和综合国力叁个子维度。2.青少年对中国的认知表征中,表征较多的是中国的人文,表征较少的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对中国的评价表征总体上是正向积极的。3.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对中国的认知表征中,小学生比较关注中国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中国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初中生对中国的国民素质和历史事件的关注比其他年级高;高中生比较关注中国的现代文化,尤其是体育和教育;大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比较全面,但是相对于其他年级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关注程度更高。从评价方面说,小学生对中国的评价显着高于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初中生显着高于高中生和大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差异不显着。4.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在认知维上有差别,少数民族被试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和民族状况比较关注,尤其关注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汉族被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关注,还尤其关注体育。5.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在评价维上存在显着差异,维族和土家族被试对中国的评价最积极,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壮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6.男生比女生更关注中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实力,女生对中国的评价更积极。7.父母亲的职业对青少年对中国的评价表征有显着影响,母亲职业为无业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显着高于母亲职业为农民、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其他的青少年,其他之间没有显着差别。父亲职业为个体经营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显着高于父亲职业为农民、教育科研工作者、公务员和其他的青少年,其他之间没有显着差别。8.家庭来自城市的青少年对中国的评价表征显着高于家庭来自农村和镇(县)的,家庭来自农村和镇(县)的的青少年对中国的评价表征没有显着差别。9.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他们对中国的评价表征没有显着影响。10.汉族和藏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内隐评价偏向都是积极的,而且没有显着的民族、性别和年龄差异。

侯汝艳[9]2011年在《孟连边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与地理学等学科都对跨国界民族研究这一个新兴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讨的主题是: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所在国之间的关系、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路径与文化变迁的对比研究,跨界交往背景下各少数民族民族认同意识的研究等等,其中,对其民族认同的研究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近两年,教育学界少数学者已经开始涉足边境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不过还很少。边境学生民族认同不但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还受学校教育影响。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灌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专门场所,对边境地区在校民族学生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孟连县为个案,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收集资料,分析云南孟连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族认同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孟连边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都比较强。2.孟连边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没有矛盾,是积极相关的关系。两者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中华民族认同得分要高于本民族认同得分。3.孟连边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民族认同有以下特点: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民族认同学段和维度的不平衡性(低学段、高认同;低认知,高情感);边境本民族认同的多元性、融合性。4.孟连边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族认同受学校中民族文化课程、学校交流语言、社区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民族认同理论分析了维持和影响学生民族认同的教育因素,探讨义务教育中课程、教师等因素对其民族认同的作用。尝试揭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在边境义务教育中对协调民族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及跨界本民族认同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及实施的途径。

朱伟娟[10]2017年在《兵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文中指出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群体中的精英,是民族地区的宝贵资源,他们的国家认同不仅关系到自身素质,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神圣职责,在建设、保卫和稳定新疆,维护祖国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兵团高校作为兵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兵团高校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作为办校灵魂,把兵团的历史使命和学校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坚守者、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的维护者、拥护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的爱国者。本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证,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叁所兵团高校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兵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探讨兵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兵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做详细的阐述,为下文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章,阐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概念界定,分析增强兵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的意义。第叁章,首先对研究设计进行构思,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维度、假设以及问卷的设计。其次运用科学问卷对兵团叁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进行调查,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兵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方面入手来探讨兵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性别、政治面貌、汉语水平、年级;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最高文化水平、家庭所在地和家庭月收入情况;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学校举行爱国主义活动频率、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和住宿情况;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区民族团结氛围、网络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国家因素主要包括我国的国际地位、民族政策和我国对贪污腐败的严查。第五章,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方面阐述增强兵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D]. 陈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新疆南疆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 常宝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08

[3]. 大学生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国家认同与国家自豪感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马洋.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4]. 藏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D]. 旦增卓玛. 西藏大学. 2014

[5]. 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 秦向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6]. 西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J]. 许亚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16

[7].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 张艳. 中央民族大学. 2016

[8]. 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D]. 潘璠.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 孟连边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D]. 侯汝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11

[10]. 兵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D]. 朱伟娟. 石河子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