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翻一番五年再翻番 实现湖北农垦改革与发展新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湖北论文,翻一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计划这一页华章翻过去了,它在我们湖北农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五”时期,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湖北垦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拚搏,勇于进取,全面超额完成了计划。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可以自豪地说:“八五”时期是湖北农垦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也是垦区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1995年全垦区实现社会总产值102.38亿元,比1990年的39.23 亿元增长了2.61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7.1亿元,比1990年的14.76亿元增长了2.3倍;实现利润1.997亿元,比1990年的0.735亿元增长了1.72倍;人平收入达到2183元,比1990年的801元增长了1.73倍; 向国家交纳税金1.83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77.7%;粮食、棉花、油料、肉类、鲜鱼等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分别居全国农垦系统1—4位,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农垦第3位。湖北农垦用占全国农垦3.4%的耕地,创造了占全国农垦10%的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五年实现了原定2000年达到在农垦“十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特别是1995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在1992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实现了1993年初我们提出的“三年再造一个湖北农垦”的奋斗目标。去年底,全国农垦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湖北召开,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及各垦区的代表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今年初省委办公厅《要情综合》连续4期介绍了我省农垦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我们湖北垦区被农业部评为1995年度先进单位。
成绩来之不易。它是党的好政策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对农垦事业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湖北农垦48万职工辛勤汗水的结晶。
回顾过去,我们从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八五”的辉煌,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历史最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我们所形成的发展思路、管理基础以及物质技术基础,都必将成为“九五”乃至下个世纪我们加速发展、再创辉煌的有力保证。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快发展,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这几年,我们十分注意结合农垦的实情,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并试图把确定思路的过程作为加速发展农垦经济的过程。在探索确立农垦经济发展思路时,我们注意了“两个结合”。一是同总结经验教训、找差距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作为确立思路的主攻方针,对症下药;二是同学先进、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借他山之石,攻已之玉。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我们立即组织垦区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实质,接着又组织各农场和直属公司的主要负责同志赴上海、江苏等先进垦区学习考察,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以后,又连续几年组织农场的主要负责同志东进上海、江浙,南下广东、海南,北上山东等地参观学习。通过实地看,使大家切身感受到兄弟垦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教育。差距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回来后,大家对照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和先进垦区的经验,感到我们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根本的、关键的还是发展思路不对头。“七五”时期湖北农垦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农垦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这同湖北农垦的基础、条件和各级领导对湖北农垦的期望是很不相称的。总结工作时,我们不讲好、好、好,只讲差、差、差。我们过去发展慢的原因主要是在发展市场经济上思想观念不适应,工作作风不适应,业务素质不适应,决策水平不适应;在发展思路上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没有跳出小农经济的圈子,没有突破“三就一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和为农场自己服务)的束缚。事实证明,过去提出的发展思路并不符合农垦的实际。有的农场利用水果资源和矿产盲目上罐头厂、水泥厂。结果都失败了。原因就是没有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优势。因此,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以改革促开发,促发展,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检验得失、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垦区上下呈现出人心思上、共图发展的良好氛围。
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带来了工作思路的拓宽。正是在1993年初考察后的讨论会上,大家提出了“三年再造一个湖北农垦”的目标,同时总公司提出了“巩固提高农业,大力发展工业,积极开拓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
“巩固提高农业”,即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思想,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路子,通过完善责任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搞好综合开发,调整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展名特优产品,用高科技武装农业,把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大力发展工业”,即要面向市场,敢于上一批高、精、尖的大型项目。以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为目标,抓好高起点、高附加值的扩建改造项目,形成特色产业新优势。
“积极开拓第三产业”,是因为我们农垦第三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大力开拓,加快发展,要加大三产业的投入,扩大经营范围,不只局限于商业和物资供销,还要发展饮食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咨询业、房地产业等。要走出农场,走进市场,面向社会,采取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举的方针,加快三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这几年我们发展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比较正确。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的指引和连续几年到先进垦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明确思路,就没有湖北农垦今天的大好形势。
二、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发挥农工商一体化的优势
农垦经济是区域经济,地域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多种行业的优势。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对推动农垦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上我们紧紧围绕农产品增产和农工增收两大目标,坚持“一增长,两提高,三突破”,走好“四条路子”。即:稳定粮棉油的增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突破性发展良种生产,抓好“种子工程”;突破性发展以农副产品为龙头的加工业。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走市场农业的路子;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走“两高一优”农业的路子;坚持大农业观念,走全面发展的路子;坚持农工商一体化,走大市场、大流通的路子。目前已建成13个粮食生产基地,6 个棉花生产基地,9个生猪出口基地,23个优质鱼基地, 还有一批林果茶生产基地。尽管1995年我们遭受了南涝北旱、先涝后旱、重复受灾等多种自然灾害,农业仍然夺得了全面丰收、项项增产的可喜成绩。粮食总产达到65.67万吨,比上年增产3%;棉花总产达到6.03万吨,比上年增产1%;油料总产6.64万吨,比上年增产48.2%;肉类产量6.5万吨,比上年增长13%;鲜鱼总产11.3万吨,比上年增长18.7%;水果产量达到6.5万吨,比上年增长35.3%。
工业上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换脑筋,逐步树立了“面向市场、结合场情、依靠科技、强化管理、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轻纺、食品、造纸、医药、化工、建材、机械、服装和粮棉油加工、畜禽产品加工为主的支柱性产业。东西湖啤酒厂、鄂南糖厂、长江汽车车身厂、荆港纺织厂等一批规模较大、信誉较高的骨干企业已“龙头”昂起,成为引导农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火车头。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垦区“三资”企业从无到有,目前已达85家,引进外资1.93亿美元。总公司与以色列U.D.I合资兴建的艾森油脂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 全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年产高级精炼食用油4万吨。 与德国卡尔·乔治特钢生产加工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高级合金钢厂,投资4949万元,该项目属新材料领域,建成后,可为中南地区尤其是东风汽车公司、长江三峡工程等提供高级优质特种钢和粉末冶金锻件。
“八五”时期,我们的商业贸易也有了可喜的进步,一批市场、综合市场正在形成。一是依托商品生产基地,兴建基地市场。我们围绕良种生产基地,组建了“湖北农垦富悦种子集团”,建立了辐射全省的批发市场;二是各农场依托自身优势,兴办了一批市场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专业市场。大沙湖农场组织180户农工,筹资680万元,建了一座13000平方米的鲜鱼大市场,带动了养鱼业的发展;三是远距离拓展, 兴办“窗口”市场。许多农场在县城、省城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办事处,把农场推向了全国大市场。
农工商综合经营,改变了过去单一经营农业的不合理结构,大大提高了农垦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发展速度。“八五”期间,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七五”时期的56:34:10调整为30:50:20,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深化改革,转机换制,新机制带来新活力
改革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几年,我们继改革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实行财务包干,解决农场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和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决农工吃农场的大锅饭之后,重点是在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上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始终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始终把改革放在全局的高度,用改革的精神来统率各项工作,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是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我们制定了《关于农垦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意见》,全面推行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坚持能者上,庸者让的原则,打破了干部终身制,采用了推荐、自荐、招聘、选举和委任多种方式挑选企业经营、管理者,并逐步推行了党政一肩挑;推行了工效挂钩,并不断完善了以风险抵押承包为主要形成的风险机制和坚持重奖与重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二是在落实企业自主权上,各农场坚持在分配上管总不管分,干部管帅不管将,重点抓好“四个一”。即“管好一个班子,一个承包合同,一个工效挂钩比例和一个好的约束、激励机制”,场办企业已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实体。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近几年为优化农垦经济发展的小环境,总公司对各农场、直属企业改过去“放羊式”管理为目标管理,相继出台了三套考核、奖励办法。这些办法有效地调动了各农场抓经济、抓发展、上效益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转换机制,搞活企业。对小、微、亏企业通过租赁、转让或拍卖等形式,实行国有民营、公有私营;对重点骨干企业抓技改、抓管理和进行公司制改造。
五是转变观念,兴办经济实体,主动走向市场。总公司和各农场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通过转(部分处、科室成建制地转为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分(对一些处、科室的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分离一部分人专心致志搞经营)、并(对职能交叉或相近的处、科室进行合并,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减(对部分事业单位,逐步减少拨款)等措施精减机关人员,兴办经济实体,主动走向市场,取得初步成效。有些农场还对部分事业单位实行了定额补贴,分灶吃饭的办法,促使其面向社会,独立经营,增加效益。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弥补了经费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支队伍,为农垦进一步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
四、转变方式,强化服务,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课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才能担负起领导全省农垦事业的重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抓大放小”。我省有50家农场,分布在30个市、县。同时,农场还是个小社会,肝胆俱全。我们管农场采取的是“小事基本不抓,大事抓住不放”。
所谓“小事基本不抓”,就是不包揽农场的具体事务,不在催种催收上花气力,变“事必躬亲”为“事避躬亲”,跳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从繁重的事务堆里解放出来,力争超脱一点。
所谓“大事抓住不放”,就是驾驶宏观,总揽全局,集中时间和精力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谋划农垦经济的发展思路,选准主攻方向,使农垦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决策依据;制定政策、办法;重点解决农场想办办不了、办不成的事。
二是少下指示多服务。为农场服务是我们的天职。如何服务?我们的思路是“外部多争取,内部增实力”。坚持把农场发展经济的难点作为我们服务的重点,把为农场排忧解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外部多争取”,就是为农场多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近两年,我们在国家有关部门为农场争取了大量资金,引进世行贷款6亿元, 还争取了一些拨款和无息贷款。对牵动全局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我们更是抓住不放。我们还在生资供应、棉花购销等方面为农场争得了不少优惠政策。
“内部增实力”,就是不断增强农垦总公司自身的经济实力。这一点我们认识较早。1991年我们开始提出机关办实体,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机关实体搞了20多家,还办了2家合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1995年实现利润600多万元。总公司实力增强了,就有钱支持农场。 仅去年我们就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帮助农场抗洪救灾, 还组织供应了一批柴油、种子、化肥等救灾物资。同时我们利用赚来的钱,改善了总公司的办公条件、居住条件、交通条件,无形地增强了总公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1994年我们全面调整了处室负责人,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三天之内全部到岗到位;总公司住宅楼落成后,分配方案一榜定夺,没有一个扯皮的;去年七月总公司号召向受灾农场捐款,人平超过100元,5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大楼每天窗明几净, 一尘不染,大院里面整齐、清洁,管理有序。现在机关干部个个心情舒畅,人人气顺劲足。
“九五”时期,将是我省农垦经济全面增长的黄金时期和改革开放、加速发展关键时期。我们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千方百计求发展,将“九五”作为冲刺的五年,拚搏的五年,腾飞的五年,再创农垦辉煌。主要经济指标在1995年的基础上到2000年再翻一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达到80亿元,利税达到10亿元,人平收入超过4000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社会事业有更大的发展。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虽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更多的是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实施“科教兴垦”战略,紧紧抓住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从湖北农垦的实际出发,走农业建大基地,工业建大项目,流通建大市场的路子,形成具有湖北农垦特色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提高经济质量。在实际工作中,着重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三百工程”的要求,抓紧进行“三百工程”试点工作,探索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和方法,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并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湖北农垦集团总公司。同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分期分批对农场或场办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积极稳妥地进行产权流动和重组,大力转换和优化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使大量资产在调整中发挥效益。
二是加大粮棉油生产力度,巩固农业基础。粮棉油是稳定大局的基础性产品,也是湖北垦区的优势和拳头,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投入,发展粮棉油生产。大力推广水稻“旱抛再”技术,推广夏粮综合增产技术,推广油菜新品种和秋发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棉花“开心”和“双膜”超高产栽培技术和棉田三熟制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三是加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集中力量抓好以“新增5亿斤粮食”、“新增50万担棉花”项目为重点的1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20万亩宜农荒地的开垦;继续抓好商品粮基地建设和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十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十万亩名特优水产基地”、“十万亩蔬菜基地”、“十万头肉牛基地”以及“十万吨有机复合肥厂”、“十万吨饲料厂”,发展500万只鸭和100万只鹅。
四是加大良种生产力度,突出抓好“种子工程”。以省农垦富悦种子集团为龙头,落实好世行种子贷款项目,抓好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小麦、棉花、蔬菜、水果及水产、畜禽等良种的生产,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良种生产基地11家,实行良种生产商业化、产业化,逐步实现全系统的统一供种。
五是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去年底,世界银行对我们湖北农垦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实力和场容场貌等投资环境进行了考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我们完全有能力利用好外资办好企业,有能力生产出进入国际市场的一流产品。初步决定向我垦区提供贷款3700万美元。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全方位地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兴办三资企业。重点扩大水果、水产、蔬菜、畜禽的集约化生产与加工;发展针织服装、棉纱、棉布的深加工;发展高中档食用油、精面、精米、啤酒、饮料;引进、采用高新技术,加快五金机械、医药、化工、建材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加速发展商业、运输、服务、旅游业和兴建一批综合批发市场,在武汉兴建一座集冷冻、储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湖北农垦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六是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快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我们要集中力量,优化资金投向,着重抓好“三个一批”,即形成一批亿元企业,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发展一批名牌产品。
七是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们要围绕提高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强化内部管理。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标准,努力实现生产标准化。要推进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类专项管理制度,促进管理制度化、科学化。
八是加大“两手抓”的力度,促进湖北农垦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个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和省委倡导的“团结拚搏、求是创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的湖北精神,激励垦区广大干部职工奋战“九五”,为湖北农垦的振兴建功立业,以新的成绩、新的辉煌跨入新世纪。
标签:农垦改革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翻一番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农村论文; 飞跃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