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青年白皮书由来及对青年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欧洲论文,白皮书论文,由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1.7文献标识码:A
一、欧洲“青年交流”项目
今年我们将庆祝欧洲“Erasmus项目”(“青年交流”项目)开展二十周年。“Erasmus项目”有一个清晰的构想:即通过欧洲学生在其他国家不同的大学教育体制下生活学习,以进一步了解该国家和结交那里的青年人。简而言之、为一体化欧洲的未来构筑紧密联系的桥梁。过往的时间证明,1992年伴随欧洲单一市场的进程和基于欧洲共同体的合作基础,这为欧洲青年政策(白皮书)项目的展开提供了契机。因为在我看来,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不仅仅是一个联合的经济体,它应该更强化其人力资源这一财富,而人力资源是越开发训练越好。
这一构想迅速获得支持得以开展。青年人不仅仅在学校体制下接受教育,而且能通过非正式、职业经历来获得知识。自发参加“青年交流”项目的年轻人大多是通过青年俱乐部、青年组织见面相识,结果便延伸出了第一届“青年交流”项目,它符合“青年为欧洲”宗旨(Youth for Europe)。那是一段惊人了不起而又充满创新的时期。1996年,欧盟青年委员会提出一项新的试验性项目“欧洲志愿者服务”。首先提出与目前的交流目标有关的“社会团结”(SocialSolidarity)概念,旨在增进人们互相了解,以及个人的发展。到了2000年,第二届项目出炉,包括“Erasmus项目”、“青年为欧洲”和“欧洲志愿者服务”等内容。这些项目产生了深远而令人瞩目的影响。2006年,欧盟青年委员会向五十万曾有交流经历的人士提供了资助,三分之二为年轻人,这其中包括十六万名“Erasmus项目”交流生,剩余三分之一是青年学徒、志愿者和未得到开发训练的年轻人。而未得到开发训练的青年能通过参与上述项目,在第一次游历欧洲中与更多青年人相识交流。
如果我们定义十年为一届,那么已经有三四百万年轻人从上述项目中直接获益。而统计数字并没有将那些作用于年轻人的朋友、家庭、当地社区的影响包括在内。“Erasmus项目”项目使得欧洲各大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数以千计的组织已经从志愿者中得益。上述项目也大大促进了公民社会的稳固和青年组织的发展。
青年交流项目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青年交流项目可使青年人力资源库储备不断更新:其次,加强欧洲青年人之间的联系;最后,有助于政府青年政策的及时调整。最近,欧盟青年委员会又启动了第三届项目。青年人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会面,讨论各国间的文化问题,每个人可参与其中,尤其是那些拥有较少机会的年轻人。本届项目包括了“青年行动”(Youth in action)、“青年交流”、志愿者工作、地区及促进民主等项目。从中收益的青年人认为它是欧洲最好的青年项目。第三届项目还将为数以千计的青年工作者、青年组织领袖提供机会,而这些青年工作者都正在为欧洲社会的更加稳固和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上述项目给青年人带来益处的共识已大大提升。“青年行动”(Youth in Action)项目主要目标,是训练青年的公民意识,尤其是作为一名欧洲人所具有的公民意识。参与“青年交流”或志愿者服务项目是一段特别有效的学习经历,但作为一种训练青年人树立公民意识方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欧洲,还有待于进一步摸索。
二、青年白皮书与政治协商
“青年交流”项目不仅仅在青年人、青年人的圈子、青年组织方面发生作用,而且对欧洲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白皮书是欧盟委员会、成员国、国际社团积极接触和努力产生的政治合作成果。可以说,没有“Erasmus项目”就没有“青年为欧洲”(Youth for Europe),也就没有青年白皮书。1999年底,时任欧盟青年委员Viviane Reding博士向欧洲议会递交了青年白皮书。白皮书构建了一个史诗性的框架,同时也涉及许多在各国执行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障碍问题。几经周折,当欧盟委员会打算搁置青年白皮书计划后,欧盟青年论坛在议会大楼前打出了“青年需要白皮书”的标语。
白皮书是耐心政治协调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为了建立十五个成员国之间一种适宜之共识,时任欧盟青年委员会主席Joao Vale de Alweida访问了所有成员国首都,访问目的是为了解各成员国之间有多少协商余地,并期望在欧盟委员会与各国政府层面负责青年事务的官员之间建立一种长期、友好的关系。这次出访同时也促进了一个真正的联盟产生,以发展解决欧洲青年问题的路径,即使这一路径还没被提升至一项欧洲的官方政策。与此同时,欧洲议会支持,尤其是Lissy Groner博士,还有欧盟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Jillian Van Turuhout博士为促进上述联盟的形成做出了贡献。结果,欧盟成员国最终一致地、庄严地请求欧盟委员会出版白皮书。欧洲青年白皮书最终在2001年11月问世。而在这整个过程中,Klans Van der Pas博士的大力支持起着又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青年白皮书首先是欧盟委员会在二十一世纪初对欧洲青年领域研究的一个缩影。自2001年首次出版的六年来,见证了它对青年状况变化之预测是如此的正确。因此,白皮书所阐述之要旨,迅速促进了欧洲青年人积极的公民意识形成。六年来,负责青年事务的官员与学者曾经历过无数的讨论,而讨论集中于如何将上述要旨变为现实。一些人认为将青年事务归入社会政策一部分会更好,而相对于教育、就业来说,更多人士认为青年委员会在青年参与、信息志愿者等工作应该独立。
最后,白皮书也产生了一个协调方法,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我们并不是发明一套已被运用于社会和教育的新的方法论,我们所做的一切仅是将这一方法论应用于青年领域。不过这并没有像听起来那么简单。问题在于,是否应将青年纳入规范的官方政策框架?并且加以显著化?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要将精力聚焦于形成某种共识。欧盟成员围最终选择了一个开放、温和的协调办法,这一方法没有很多的限制,我们在贯彻中依据上述目标加以评估。
那么,青年白皮书出版后影响如何?我经常被问及白皮书是否有明确的服务目标?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白皮书有其目标,白皮书其实是一本参考文本,它不断地精选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给大家。原来15个欧盟成员国、后来25个、乃至现在27个成员国都将白皮书作为制定该国青年政策之基础,青年参与已成为当下各国青年政策的核心。通过白皮书大大增进了政府部门与青年议会、欧盟委员会与欧洲青年论坛的联系。加上每届论坛新主席不断努力,从而推进青年白皮书的完善。如果还有什么令人振奋的事,那就是2004年以来新加入欧盟的12个成员国,也将白皮书作为他们国家青年政策的主要部分。而向青年组织、青年参与和志愿者工作提供了后援的法律、政策和行动纲领,在这些国家实施中得以不断完善。
尽管白皮书并不能单独地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在存在青年问题的国家中,依据白皮书所界定新政策去执行,同样可以获得较好效果。白皮书的成功已经超出了欧洲的框架范畴,由于它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使得其他大陆的国家也能够参考它(例如加拿大、拉美和最近的非洲)。不过,这是否意味着白皮书已获得完全成功,这还将在我接下来部分的阐述中得出你们自己的判断。
三、“欧洲青年公约”:一个实践范例
进入21世纪,青年人寻找工作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压力。我们是将青年人公民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还是聚焦于青年人的就业与社会融入,一直以来是一个问题。如今欧洲年轻人备受失业的打击,许多年青年与儿童生活贫困,青少年辍学表明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这一弊端继续在损害着社会秩序。在一个公民没有机会找到立足之地时,青年人很难成为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总而言之,社会团结日益受到威胁。同时,由于欧洲在逐渐“变老”,代际关系需要重新思考。认为年轻人作为社会稀缺的人力资源,他们就业机会就会增大,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时下,从学校毕业到找到一份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与复杂,学校所学的技巧不一定适用于职场需求,青年失业率仍然维持高位。因此,工作安全比工作变动被看得更为重要。这可以较好地解释如今欧洲青年人为何在成家之前考虑再三并且一再推迟的原因。事情更糟的是,上述这些问题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每样事情都已经“全球化”了。年轻人已经意识到在财富分配、移民问题、自由交易、社会竞争、持续发展以及欧洲在世界上声音等问题背后的政治因素。
在上述背景下,法国、德国、瑞典、西班牙等国决定与青年人签定一项“欧洲青年公约”(AEuropean Pact for Youth)。最近,欧盟青年委员会新执委Jan Figel一上任便清晰阐述了“欧洲青年公约”中所包含的巨大政治与历史价值。“欧洲青年公约”将青年就业与社会融入视为第一要务,并将它列入“里斯本政策”目标之中。上述国家认为,无论何时为终身学习、青年就业及社会融入而制定该国教育方针时,青年事务都应该被认真对待。这也是经常被提及的国家改革计划和“里斯本政策”中所包含的内容。近两年来,公众舆论普遍集中于“欧洲青年公约”具体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从积极方面讲,青年事务在国家社会政策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一些国家发布了鼓舞喜人的报告以显示其青年工作的成效。然而,“欧洲青年公约”总体效果仍然不令人满意,因为在另一些国家,由于缺少来自于政府的真正决心,“欧洲青年公约”有时会被误解或者得不到很好执行。但我认为,实践表明,“欧洲青年公约”在未来仍具有实际价值,而它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必要的“政治工具”(Political Tool),应该被进一步拓展与实践。
如今,青年与欧洲之关系已经改变了。大众以为欧洲会给青年发展提供自然空间,给他们带来显而易见的利益,所以,“青年总是支持欧盟”这些想法应重新思考。事实表明,法国、荷兰、卢森堡等国的青年对欧盟宪法投了否决票已经说明青年并不一定支持欧盟。而欧洲经济、政治变化的晴雨表也在不断提醒人们,一些青年人仍然坚持自己是“前欧洲人”(ProEuropean),并不属于欧盟。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青年人生活在被分割的欧洲各国不同制度中,不利于欧盟意识的产生。因此,欧盟青年委员会委员Jan Figel建议设立从国家、地区和区域不同层次的政府与青年之间建设性对话机制。第一个实在而有形的结果,可以通过2007年在罗马召开的“青年峰会”表现出来,这一会议是讨论有关欧洲未来的会议,也将讨论欧盟青年议会所准备的27个青年议题。所有这些对促进政府与青年之间构筑建设性对话机制做出了贡献。
四、青年政策的未来挑战
未来十年我们将面临五大挑战:第一,解决青年问题是政府之义务。我的分析已经都摆在台面,问题已经清楚,现在需转换一下话题,即讨论如何去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亟待需做的是:必须降低青年失业率;根除儿童与年轻人的贫困;改变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大力支持青年志愿者工作;加强非正式的教育;增强青年参与的有效性;促进建设性的对话机制:以及提供青年项目的政策支持。第二,解决问题的水平路径。既然政策已经聚焦于欧盟青年委员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青年工作、信心化与非正规教育、积极公民意识等议题),伴随时间推移.将形成欧盟内部有效地贯彻青年政策的体系,它应覆盖青年的关键议题,对解决青年、教育、就业、社会融入、健康、住房、消除社会排斥、文化和公民意识等问题起重要作用。第三,解决问题的垂直路径。不同的青年议题需要在不同的层面加以解决。目前,由于地区议员与政治责任之间存在认知差距,我不知道地区议员是否了解青年白皮书,是否知道欧盟“青年交流”项目给青年人所带来的机会。因此,我认为青年议题之解决,应分不同层面。有些需要放在欧盟层面,有些需要放在在国家层面,而大量的青年事务则应放在地区或区域层次上加以解决。第四,现实的青年参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人在更大程度上,他们的重要性要超过成年人,青年希望聆听并参与跟他们利益相关的决策,尽管我们仍然会看到一些年轻人的政治冷漠。正由于这一点,我们应给青年人更多参与对话和现实机会。应该清醒看到,青年组织是地区、国家和欧盟不同层面的重要社会资源,我们应主动加强与青年组织间合作。进一步说,青年人及青年组织的发展,取决于他们自己。同时,我们也应让体制、组织外的青年人代表自身利益而说话。第五,青年政策需要随机应变。当代青年变化很快,社会变化同样也很快,新的挑战不断地产生。比如,最近日本就出现一种青年现象,即一些青年人在获得他们自认为的成就后(教育、工作)就开始拒绝社会,这种现象被称为“零社会资本”(Zero Social Capital)。相反地,如今青年人又生活在一个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所建立的新的关系之世界。因此,在未来十年中,青年政策应与社会变化相同步,青年政策应比以往更加符合青年人需要,青年政策需要融入一些更加现实的因素,而这些现实因素会使得社会政策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