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液制品质量的不合格项及相关措施论文_李小梅

浅谈血液制品质量的不合格项及相关措施论文_李小梅

(江苏省血液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42)

【关键词】 血液质量不合格项;核酸检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384-01

《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无偿采集血液,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确保采集安全的血液,制备合格的血液制品,最大程度的满足临床需求,是每一个血站工作者的信念和职责。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受血者的生命,因此,从血液的采集,制备,化验,储存,发放,运输及临床的规范用血等诸多环节,都需要我们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发往临床的每一袋血液制品都是符合国家卫生部质量要求的,最大限度的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1.血液制品的主要不合格项

1.1 脂肪血

正常血浆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而外观呈乳糜状浑浊的血浆被称为脂肪血。脂肪血的形成主要是献血员体型过于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献血前进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这类献血员血液中会在很长时间处于脂肪血或乳糜状态,如采集后输入患者体内,可能发生发热,过敏反应及脂肪栓塞等,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1.2 凝块血、血袋小辫子渗血

首先,我们应该为献血员提供卫生安全、温度适宜的采血环境,不要让献血员在空腹、睡眠不足、健康状况不佳等情况下献血,采血护士应熟练掌握采血技能,选择充盈饱满的静脉采集血液,献血过程中多和献血员沟通,讲解献血小常识,安抚献血员的紧张情绪,使其不因过度紧张、身体不适等原因发生晕厥、血管收缩,造成血液采集不畅、采集时间过长而形成血栓堵住针头,造成血液凝块。血液采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使血袋内的保养液和血液充分混匀。另外,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如在血液中加入其它药物也可引起凝块血。献血员完成献血后,护士按要求热合小辫子,并注意及时捡漏,及时发现小辫子上的沙眼及热合不到位的情况,以防止渗漏的产生。如将有凝块的血液用于临床,在输注过程中会堵塞输血器滤网,造成输血的中断及血液的废弃,更可能耽误病人的救治,甚至危害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1.3 溶血

溶血是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出的过程。红细胞应保存于2℃~6℃,存放温度高于或低于标准温控范围,均可造成红细胞不同程度的破裂而致溶血。血液的保存质量是保证输血安全,确保临床疗效的关键[1]。血液采集完毕,应尽快存入血液专用储存冰箱,以减慢细胞内葡萄糖的消耗速度,增加红细胞的存活率,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溶血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与其他血液成分相比较,血小板更易受到细菌的污染且造成的临床危害也更严重[2]

为了防止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其衰减速度,血小板应震荡保存在(22±2)℃。血浆,冷沉淀应保存在-20℃以下,以确保凝血因子的活性,提高临床输入的有效率。各种血制品的储存设备均应有完善的温度监控系统,在送达医院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血液运送程序中的“冷链”规定,并对整个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温度进行有效监控,做好记录。不同血液制品应按储存温度的不同而分类装箱保存运输,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1.5 破袋

有些批次中会出现个别质量不合格的采血袋,如袋体厚薄不均,有沙眼,接合处存在渗漏等。采血护士在采血前要对每个采血袋进行捡漏,杜绝使用不合格的采血袋,避免造成血液不必要的报废。其次,工作人员在血液成份制备的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执行,如果血袋配比不对称,离心机速度过快,时间过长等因素也会造成破袋。再者,因为血浆,冷沉淀保存在-20℃以下,袋体变的脆弱易破,工作人员应轻拿轻放,不可造成人为破袋。

1.6 纤维蛋白的析出

采血时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拿错采血袋,或使用不合格电子称,造成过量采血,使采血量和保养液比例不合。血袋在运输,制备过程中受剧烈震荡,产生泡沫。血液的保存,运输温度不符合要求,运输时间过长。血浆,冷沉淀在过高或过低的融化温度下使血制品存在部分融化,(必须在37℃水浴中,不停轻轻摇动,快速融化),这些原因都将造成血制品的不合格。血浆、冷沉淀融化后应快速输注,因故不使用的血制品不能复冻再用。

1.7 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nucleicacidtesting,NAT)是1种新兴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可检测因“窗口期”感染,免疫静默感染,病毒变异等原因而漏检的污染血液[3]。为保证血液质量安全,卫生部于2010年3月在全国血站开展核酸检测试点工作,我血液中心作为首批试点血站,从2010年6月起,对所有常规检测合格的血液再加做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经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本就很低很低,酶免检测抗体,其发生输血感染的几率在几十万分之一,加入核酸检测后,这个比例降低至百万分之一。本中心还将对每一袋血液投保,一旦发生“窗口期”感染这种无过错责任,保险公司将进行赔付。

2.加强血站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建全,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尽可能提供安全的血液制品

2.1 加强血站内部管理工作,使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实行质量监督、质量审核制度,针对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做到爱岗敬业。鼓励职工以多种形式、方法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为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2 随着临床用血量的逐年递增,规范临床输血技术护理操作流程,实施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输血,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4]。临床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使用血液,减少不必要的输血。血站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和临床医护人员就安全输血工作沟通探讨,共同提高进步,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完善,以保障临床输血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杜静平,邢天荣,马奎力等.不同温度及时间对保存血液有效期和质量的影响.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0,33(4):368-369.

[2]MohammadiT,ReesinkHW,Vandenbroucke-GraulsCMJE,etal.OptimizationofReal-timePCRassayforrapidandsensitivedetectionofeubacterial16SribosomalDNAinplateletconcentrates.JClinMicrobiol,2003,41(10):4796-4798.

[3]颜秀娟,陆祝选,邱昌文等.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清学筛查合格的献血者标本检测.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322-1324.

[4]王梁平,周春兰.临床输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的规范.护理学报,2009,16(10B):24-26.

论文作者:李小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  ;  ;  ;  ;  ;  ;  ;  

浅谈血液制品质量的不合格项及相关措施论文_李小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