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大智慧,大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智慧论文,大战略论文,大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是一次国际国内都高度关注的大会。随着大会的结束,国际国内期待回答的诸多问题都已经有了答案。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和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确定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战略,是指引我们未来推进建设、改革、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从战略层面更深刻把握十八大报告精神
大会期间和结束之后,许多人都在学习、研究、解读大会的精神。媒体也做了很多节目。其中很多人都仔细寻找十八大能够帮助自己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如十八大能不能让房价降一点、让工资高一点、让道路少堵一点、让工作好找一点,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人民的期盼,十八大应该贴近和解决人民的期盼。十八大报告里面包含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原则和政策。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大精神,肯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党代会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是有很大不同的。两个报告在基本的思路、精神、原则、战略上是一致的。但党代会报告主要研究和决定关系中国未来五年十年发展的一些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和决定解决现实问题的战略方向、政策要求。而政府工作报告则是根据党代会和党中央的决策和意见,具体部署政府的各项工作。比较而言,党代会报告更具战略性、前瞻性。而政府工作报告则更具实时性、操作性。对房价、看病等这些具体问题和具体工作,党代会报告只能指出政策方向和原则要求。实际的操作问题,主要应由政府去研究解决,并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作出部署。因此,我们研究、审议、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注意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更多地注意十八大研究决定的一些重大战略问题,进一步明确未来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方向。在此基础上,把十八大的要求转化为各项具体的政策和行动,从而使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所以,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应该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战略方向与现实操作的结合。
对于党和国家的整体、全局以及领导者来说,是侧重于从战略层面思考和把握中国的未来。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正在从新的历史征程出发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未来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走向,不仅全国人民关注,世界也非常关注。由此,研究、解读报告,包括代表们审议报告,首先应该着眼于大局、着眼于宏观、着眼于前瞻、着眼于战略,深刻领会十八大对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大问题所做出的决策。
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与大家一起关注、思考、研究中国的未来。所以,在十八大召开前夕,我出版了一本新书——《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对当前和中国未来面临的形势、任务、挑战、机遇做了一点梳理,对未来中国和世界会如何发展做了一点分析,可供参考。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
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首先依然取决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是统领其他所有具体问题的战略问题、方向问题。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特别提到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这几句话,其实是胡锦涛同志多次说过的,这次在党代会上再一次强调,更凸显了它的意义。
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路”联系在一起的。从蛮荒时代开始,人们在生产、生活、交流中不断地需要发生自身的位移,亦即活动、走动、流动,于是,慢慢走出了一条条阡陌小路。以后,随着人类位移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道路的形式和水平也逐步发展、变化,从土路,到沙子路、到石头路、到柏油马路,到高速铁路,到空中的航路……路的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类发展的过程、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
映射到政治上,道路问题同样至关重要。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到底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路,还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结果大不一样。我们经过千难万险,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才取得了成功。进入新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容易。成就相当大。围绕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曾经走过弯路,包括“文化大革命”,付出过沉重代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走什么样的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成为一个现实的重大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总结长期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句话、一个命题,一下子把路指明了,豁然开朗。30多年来,我们的所有成就都和这个路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大家开着漂亮的小汽车,住着远比过去要大的房子,都与30多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关。当然,现在堵车也很厉害。但回到30多年前,谁会想到中国人有那么多人能开自己的车子啊?所以,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
当然现在就有了一个问题,是继续走这条路呢,还是摇来摆去想走别的路?这就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成就很大,但面临的课题、问题也不少。大家都在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有的人说,过去那套非常好,用过去的方法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能吗?不可能。我们不排除老办法也有好东西,要继续用。但如果光用过去的一套老办法,是不够的。如果想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更是走不通的。照搬国外的、照搬西方的,也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美国人、欧洲人自己还在那儿伤脑筋呢,还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呢,我们还照搬它?当然不合适。该学习的要学习,但归根到底,要立足中国自己的实际,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之后的正路、大路、好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因而,也是应该坚定不移走下去的道路。走出一条路来不容易,所以就不能轻易放弃、不能轻易改变。十八大再次对这样一个战略问题做出鲜明的宣示,关系中国的未来命运,一点不能含糊。
治国理政需要大视野、大智慧、大战略
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超大型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稳步提高,作用越来越大。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世界。治理这样一个大国,需要非凡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概而言之,需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大战略。
最近30多年来是中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年,在党中央领导下,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生活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是,我们面临和将要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很多课题需要妥善解决,老百姓的很多愿望需要逐步满足。怎么解决呢?怎么前进呢?怎么发展呢?首先就要理清思路,坚定方向,明确目标。
当前和未来我们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复杂性、艰巨性的程度,都难以想象。仅有一般的能力、水平,仅用一般的办法、措施,恐怕都难以解决。面对着空前复杂的风险和考验,我们党必须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面向未来,要继续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切实解决当前和未来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要妥善处理好与世界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要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都需要有超乎寻常的大视野、大智慧、大战略。
作为党的代表大会,研究的都是关乎中国命运的大问题,确定的都是定向、定调、定位的大路子、大战略。未来中国,根本性的大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这样的大方向、大目标,妥善地解决好那些复杂的现实问题,还需要我们有更多的作为,还需要实际地运用我们的能力和才华。因此,无论在党代会上,还是在处理国际、国内诸多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都特别需要这“三大”——大视野、大智慧、大战略。
走向未来的中国需要四种大视野
先从大视野说起。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治国理政,不仅需要看到当前,还要看到未来;不仅需要看到微观,还要看到宏观;不仅需要看到中国,还要看到世界。
什么样的视野算是大视野?
首先,要有中国大视野。我们立足中国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对中国的国情首先要有全面的认识,尤其要深刻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特点。不仅要看到局部,还要看到全局;不仅要看到表层,还要看到深层;不仅要看到现实,还要看到未来。要充分认识:中国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结构?它有什么样的历史和现实的特点?中国当前的各种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它与中国的土壤有什么关系?等等。只有对中国的国情有了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长远的而不是短暂的认识,我们才能够胸有成竹,驾驭全局,科学地确定所要实施的战略,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
第二,要有世界大视野。首先要坚定地立足中国的实际,但不能因此就不愿意看到外部世界。现在的中国,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甚至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办自己的事情、搞自己的建设。中国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世界关注中国,也回过头来对你施加影响。或者是和你进行交流,或者是和你进行博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视野光看到自己显然是不够的。要看到整个世界的基本状况,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有什么样的特点,人家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和决定:我们与他们怎样进行交流、怎样进行合作、怎样进行博弈。
第三,要有未来大视野。我们要铭记过去,关注现在,同时,还要看到未来。我们要善于分析判断未来中国、未来世界发展的大势。即大形势、大格局是什么。要能够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而不能落在后头。比如说,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都在调整结构,发展科学技术。现实证明,在哪个科学技术制高点上有突破,往往就能够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进而,就能在这个领域走在前面。如苹果,多少年前它的日子也不好过。但这几年,它的产品引领时代潮流,一下子就成了世界最强、最大的品牌。面对百舸争流的世界,我们必须善于动脑子,抓紧动脑子,不断地思考如何在各方面引领世界潮流。
第四,还要有治国大视野。治国理政,要有深刻的洞察力、高超的驾驭力,缜密的组织力、敏捷的行动力。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治国理政的规律。每天发生的事件、动态,我们当然要了解,各方面的舆情、社情要掌握。但,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洞察深层次的问题,预见可能出现的趋势,明了社会应该前进的方向。要善于应对随时遇到的问题,但更要主动、清晰、坚定地引领中国朝着一定的目标前进。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引领大家朝着这个宏大的、鼓舞人心的目标前进,把大家的心气、精神、力量、智慧全聚集到这个关键的方向和焦点上来。
总之,治国理政,需要有把握中国全部国情及其特点的大视野,需要有引领中国走向未来正确方向的大视野,需要有总揽世界发展变化大势及其复杂关系的大视野。十八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形势、世界的发展趋势,据此确定我们的战略。因此,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大视野。
治国理政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除了大视野之外,治国理政还要有大智慧。如何理解?
治国理政,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与艺术什么关系?科学,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严格按既定的规则、程序和思路,讲程序、讲逻辑,非常严谨、非常规范,有板有眼、稳步有序地照章办事。不能违反科学的规律,不能违反既定的规则。这就是科学的要求。但艺术就不一样了。艺术,需要突破常规,需要与众不同,需要有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不可能像科学一样遵循既定的规范,而要有一些超常的思维和办法,既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艺术家的思想经常是瞬间迸发的,出人意料的。出乎人的想象,超出常人的意料之外。如果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就很有震撼力、很有吸引力。如果按科学、机械的方法来操作、构想的话,就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科学和艺术有这种明显的不同,甚至巨大的矛盾。但在现实世界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它们又往往并行不悖,甚至相互补充,珠联璧合。
治国理政也是如此。治国,首先要讲科学,讲领导科学、讲治国科学。要讲逻辑、讲规范、讲秩序、讲共同遵守的规则。但在此基础上,也要讲艺术。善于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驾驭规律,推动规律朝更加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方向发展。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要能够构想出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办法和战略、策略来。
实践证明,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我们不时会遇到一些特别复杂的问题。有时候用常规的办法、过去的办法,不一定能找到出路。于是,就不能不集聚智慧,构想出、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办法和举措来。这种新的办法和举措,如果一下子拿出来,大家会觉得很意外:怎么没有想到哇?不可能的事情啊。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它很妙。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付诸实践,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到时候,人们往往会连称:妙哉妙哉。这就是领导和治国的艺术。
这类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说,解放战争时期的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是出人意料的一手好棋。刘邓大军,千里跨越,像一把尖刀,一下子插在大别山,逼近了国民党统治的心脏,打乱了国民党的整个部署。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谁都认为这是一手妙棋。再有,改革开放之后,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如果像我们这些平常人,一下子提出一个国家搞两种制度,谁能够接受?谁能够想象?常人不敢想象,也想不出来。但邓小平同志集中集体智慧,出其不意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办法。大家一想,豁然开朗,都觉得是超常智慧的神来之笔。用这样的办法解决问题,好,有效,管用。于是大家都接受了。一手高棋、一手妙棋,一下盘活了全局。这就是大智慧。
面向未来,我们要解决的课题很多。我们的思维不能简单地束缚在已有的办法、已有的框框里。要大胆地思考、创新,当然要科学严谨地论证。要根据世界的新情况,采取一些大举措、大手笔,把某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运用大智慧把它解决掉、解决好。未来中国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有超乎寻常的大智慧。
走向未来的中国特别需要四方面大智慧
面向未来,我们在哪些方面需要具备和运用这样的大智慧呢?
首先,要有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大智慧。大家现在比较关注当下社会生活当中、或者是国际舞台上的一些麻烦问题。比如说福利问题、物价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办法。但从根本上,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采取有力的举措治理好国家,抓住一些关键点,解决好大问题,带动其他所有问题的解决。比如说,如何深化财税体制的改革,它在解决科学发展以及民生方面就起着一个龙头的作用。不抓住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很难解决好。诸如此类,要善于用智慧解决各种疑难复杂的问题。
第二,要有在继承中创新的大智慧。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面对新情况,我们的一些干部,发现老办法不够用了,新办法又不会用。这就带来了“本领恐慌”的问题。“本领恐慌”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现在有没有“本领恐慌”问题呢?照样有。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与时俱进。因而,治国理政的战略、策略、方法,既要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如果丢了,就要把它找回来,发扬好;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更多地关注现实,关注未来,关注世界,创造出一些更新更好的办法。比如说互联网,它现在的威力多大啊,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如何管理好互联网?如何发挥好互联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对我们提高治国理政水平来说非常重要。
很多这类课题都需要研究。包括与国外互联网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国际博弈的过程。我们要想办法占据主动。应该向全世界倡议,制定一个互联网国际公约,类似海洋法国际公约一样。大家按规则办事,遵守这个规则。诸如此类,都需要智慧。把这样的设想落到实处,也需要用智慧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
第三,要有掌握世界经济规律的大智慧。过去我们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要把经济建设搞好,就需要研究和掌握中国自己经济运行的规律。但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到世界,世界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中国。比如,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就影响了我们的很多出口。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面向未来,我们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驾驭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驾驭好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把中国经济放在世界经济的运行过程中,认识规律、掌握规律、驾驭规律,中国经济才能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如果对世界经济规律一窍不通,就会出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大智慧。
第四,还要有善于进行国际博弈的大智慧。领导干部光有世界眼光还不够,还要有世界胸怀、世界能力,能够拥有从事世界博弈的智慧。
不仅要有世界眼光,还要有世界胸怀和世界能力
什么叫世界胸怀?为什么要有世界胸怀?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连在一起。所以中国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也要关注别人的发展,要更好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作为世界文明,也是不同类型文明的融合。所以,中国不仅要珍视自己的文明,也要善于学习、容纳别人创造的文明。要有胸怀。对别人的发展要有胸怀,对别人的文明也要有胸怀。这就是大胸怀。大胸怀当然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
什么叫世界能力?为什么要有世界能力?
我们打开大门,不仅是观察人家、融入世界,而且已经是走到世界大舞台中央,与人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其中当然就有摩擦和斗争。这就好像下象棋、围棋、国际象棋。在世界舞台上下棋了,我下一步,你下一步。这就是博弈。博弈的结果,当然不是像过去一样单赢,而应该是双赢。怎样做到双赢而不是双输或单输呢?这就要有智慧。因为其中涉及很多利益矛盾,涉及一些领土问题,还涉及国际组织的问题,涉及进一步制定国际规则的问题。如果没有智慧就解决不好。
有好的战略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走向未来的中国还需要大战略。什么样的战略算是大战略?为什么需要大战略?
中国这样的大块头,一举一动都可能牵动全局,对世界也会有很大影响。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得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至关紧要。我们要正确地走向未来,需要有非常好的大战略。比如,十七大之后,我到美国、加拿大宣讲十七大精神。其中一个活动,是跟美洲国家组织驻华盛顿的使节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三步走”战略和五年规划很感兴趣,愿向中国学习。这就使我想到,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通过制定长远规划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制定了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可以凝聚力量,有条不紊地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效果很好。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就是一个非常宏伟的战略。他构想的不是5年、10年、20年,甚至不是50年,而是70年、100年,了不得。然而它又不是空的,而是实的。第一步翻一番,第二步翻一番,第三步是下世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新世纪。当第一步、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实现的时候,十五大进一步制定了新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设想了第一个10年怎么样,第二个10年怎么样,后面的30年又怎么样。现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走完了,正在走第二个10年。第二个10年完成了,再往下怎么走……有条不紊。大战略定好了,就可以减少很多弯路。
除了“三步走”的大战略外,还有依法治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的互利共赢战略,等等,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提出的大战略。这些大战略中,也包含着大视野和大智慧。大视野是大前提,然后用大智慧制定大战略。走向未来,这些既定的战略,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好。同时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适当地推出一些新的战略乃至大战略。比如,为了解决纷纭复杂的国际问题,越来越需要研究和制定中国自己的全球战略。要制定各种大战略,必须进一步提高战略谋划的水平。
十八大报告中蕴涵大战略
十八大报告当中,包含着一系列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战略。
如再一次明确地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关系中国命运的战略问题。虽然没有叫战略,但就是战略性的问题、战略性的方向、战略性的目标、战略性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战略。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建设”改成了“建成”,一字之差,既反映了我们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也规定了面向未来的目标和任务,非常鼓舞人心的。这就是一个大战略。
至于其他的,比如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有一些要求,有的也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在以后的实践当中,应该还会逐渐地形成一些新的战略。当然,这种战略不能多了,不能什么都是战略。
总之,无论是大战略,还是大智慧,还是大视野,在十八大报告中,方方面面都有一些展现。
给科学发展观定位是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给予科学发展观以正式和权威的定位,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条件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有不同的要求。新时期刚开始,是要通过改革、松绑,调动大家积极性。要加快发展起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多年努力之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我们也进一步走向世界,所以,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始终走在时代潮流前列,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程度和水平。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家不怎么愁吃愁穿了。于是需要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好的生活质量,需要有蓝天、青山、绿水的美好生活环境。所有这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我们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遇到了新的瓶颈。比如说,原来只要把钢的产量搞上去就行了。后来,钢的生产能力够了,但原料又不足了,矿石又不够了,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就成为一个制约的瓶颈。在这样的形势下,单纯用过去传统的办法发展,显然就不适应新的要求了。
于是,在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指导我们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经过五年的实践,到十七大时,就有不少同志建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报告和党章。十七大报告确实写了科学发展观,党章也写进去了。但注意,那时候,只是称之为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科学评价,还没有明确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当时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提出来的时间还不长,还需要经历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现在首要的任务还是贯彻落实好。现在,十七大过去又五年了,这五年中,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更多的成效和经验,得到了实践的进一步证明。大家都对科学发展观给予了高度评价。
因此,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列入了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指导地位,并且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样一个重要的决策,是实践检验的结果,符合人民的愿望,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从深层次上把握治国理政的战略思路
党代会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集中全党的智慧,确立了未来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大方向。我们必须首先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作为个人,当然也有责任研究治国理政到底有哪些规律。所以,我在自己的书里说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机制。这里提出来供参考。
我说的是,一个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需要动力和平衡两种机制。就像汽车一样。汽车开起来首先要有动力。没有燃油、没有动力,寸步不行。但是光有动力、没有平衡也不行。控制不了它,就不平衡,叫寸步难行。搞工科的人都明白,要设计一个机械设备、动力装置,一定要注意动力从何而来,还要注意保持它的平衡。道理看起来简单,但它是一个公理,可以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
就像改革,我们搞了30多年的改革。回过头来看看,为什么改革?因为过去的体制高度集中,什么事情都由国家管。包括过去工厂里盖一个厕所,还要报上级批准。主动性、创造性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改革之后,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搞活”,还有一个词“松绑”。摆脱体制上的束缚,让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解决的就是动力机制问题。实际上,这就是改革的真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动力机制大有改进,但也不是完全解决好了。在新体制下,大家为什么又出现很多不满呢?其实都归结于:当我们注重解决动力机制的问题时,平衡机制上的问题又出现了。区域之间不够平衡了,城乡之间不够平衡了,收入分配不够平衡了,人与资源的关系不够平衡了。如何解决平衡问题又成了一个现实问题。于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讲的就是在发展前提下要注意平衡。至于和谐,更是平衡问题。
现在,我们运用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必须注意:当我们注意解决平衡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还有动力;当我们注意解决动力问题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还要注意平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说征税,这是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凡是执政的党、执政的人、执政的政府,都不能不考虑征什么税?征多少?向谁征?怎么征?大有讲究。关键是处理好动力和平衡的关系。税征得多,人们发展的积极性就减少。比如你对企业征的税很多,企业一算账,无利可图,我辛辛苦苦干了那么多,税一征就没了,那何必呢?挣的钱还不够交税,那就不干了。这就没有动力了,国家的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但如果少征税,征得过少,又会带来福利制度要维持、国家要办大事、对贫困的要进行救助却没有钱的问题。钱怎么来?要通过征税。不征税就失去平衡。
还有收入分配的调节,也需要用税收进行。税收某种程度上是经济社会领域里调控动力与平衡的一个杠杆。过去我们对税收,简单地说,是国家收入、积累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个手段,这还不够。实际上,它是调节动力和平衡的一个杠杆。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社会上很多争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有的人觉得现在的社会怎么怎么不公平,要拉平它。如果简单地拉平,这个社会就没法发展了。任何社会都必然有一定的差距。各人的劳动不一样,所付出的不一样,得到的也不一样,这才有积极性。但反过来,如果一个社会的差别太大,分配很不平衡,还没发展就产生一大堆矛盾,出现很多不满的声音,那也没法顺利工作和发展。
所以,处理好动力和平衡的关系非常重要。治国理政,必须从深层次上把握这样一些规律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