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散文:不如学“阴”_文化论文

古诗散文:不如学“阴”_文化论文

古诗文:不妨由“吟”入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鉴于目前学生直读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必要在“范吟”的引导下有效指导学生学会吟读,让学生在吟读中“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音韵的学问”,让学生在吟读中去感悟古诗文的魅力,让学生在吟读中体悟到“中国文化的美、汉语言的美,真正培养感性的爱国主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吟读”能力呢?

一、加强“范吟”的直观效果

教师恰到好处的吟读对学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钱梦龙老师回忆: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庄老师,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了。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时那摇曳生情的声调。就在这样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无独有偶,在于漪老师的记忆中,高中时的赵老师用家乡音调在课堂上引吭诵读《满江红》的印象也使她永远难忘,那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神韵将她深深吸引,犹如身临其境。这种感性的体验加上理性的认识,使得于漪老师得以后来自创一种“美读教学”独领教坛风骚。

两位大家的回忆足见教师的“范吟”还有熏陶之功,更彰显其对于古诗文阅读感悟的深远影响。

二、指导“吟读”的基本技法

古诗文特别是诗词,都是有韵律与节奏的。所以吟读指导具体而言在把握声调与节奏上。

1.以声引吟。

以声调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音节的声调构成了语调的基本高低起伏。但由于内在情气的推动,语调的高低还不限于此。思乡情深而又无处诉说的情感状态使语调呈现出来自心灵的跌宕,于是又影响了音节的声调,如两个“头”字,本为阳平、上扬中升调形,此处发音时夹杂些许叹息声,反呈下降的调形;“乡”字本为高平调形,此处表现为长而降的调形,这都是着上了“思乡”色彩的缘故。

2.以节引吟。

朱光潜先生认为言语的节奏是三种影响合成的。首先是发音器官的构造。其次是理解的节奏,即意义完成时的声音必须停顿,意义轻重起伏,声音也随之轻重起伏,这种起于理解的节奏是一切语言所共有的。最后是情感的节奏,即情感有起伏,声音也随之有起伏,情感有往复回旋,声音也随之有往复回旋。情感的节奏较理解的节奏更灵活。理解的节奏偏重于意义,而情感的节奏偏重于腔调。

钱梦龙先生也认为吟读“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词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从而形成一种长短相同,抑扬顿挫的节律。他举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句中“/”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音调的拖长,“△”表示韵脚所在。第三句中的“帘”字,如果按吟的要求,也应拖长,朗读则不必拖长。

3.以吟入悟。

(1)以吟入悟有自己的前置条件。

首先是自由,自由即不受限制,没有诸如时间规定、范围局囿、目标具体的限制,是一种心灵自由。心灵的自由会让“声调、神态”毕现,自有一种吟读的韵味。这种自由的阅读条件保障了吟读是一种最真实最朴实的古诗文阅读方法。

其次是愉悦,吟咏可以表情达意,是读者心灵的声节舞蹈,反过来又可自我陶醉、愉悦身心。钱先生说的“如痴如醉”恐怕更多的是一种陶醉中的愉悦。

再次是舒缓,心态是舒缓的,肢体是舒缓的,没有直读的促狭,没有朗读的正经,所以古人用“浅吟低唱”来概括这种心态。钱先生说的“悠长摇曳”正是此理。

还有开放,这是思维的开放,联想与想象就如一对思维的翅膀,任由读者在思想的空间中翱翔。情感是开放的,吟者有充分的“感情投入”,与作者如诉如慕,水乳交融。

(2)以吟入悟有自己思维的翅膀。

在吟读古诗文中,联想具有帮助学生生成形象、深化形象,深刻感受诗文的意蕴,体会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如学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的创作运用了相似联想,吟悟时也需用这种联想来感受诗文之美。

想象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吟读古诗文时,人们借助想象,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如读罢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即使没有到过苏州,也可以凭借诗句给我们的描绘和我们的理解和想象,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霜秋夜宿姑苏城外舟中的图景。吟读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弹琴复长啸”!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象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象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象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净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了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到了他们生活的雅趣。

(3)以吟入悟有自己的具体指向。

一是通文意。通文意是一般朗读的要求,吟读同样也有这样的指向。

二是明意象。意象通俗地说是形与情融合的表意之象。中国古诗文的重要特点是重抒情言志,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吟读中要明了意象所指,心之所感。

三是识性情。古人又有在吟读中“识文、知人、论世、察己”之说,其中“知人”就是借助诗文中的意象知人之性情。

四是赏气韵。诗文有气韵,气韵是诗文的风格。比如“沉郁顿挫”是杜甫自评和诗评家公论的风格。“沉郁”是指杜甫诗歌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顿挫”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沉郁顿挫”风格的完美体现使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五是探意境。探求文气讲究涵泳主要就是在恰如其分的吟读之声中作细微彻底的体悟,因为言语声音形态可以包容文字所能传达的意义、情调,但是言语声音形态还具有文字不能传达的音韵、语调与节奏,能传达更为细腻微妙的情味与意蕴。“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王荣生老师说:经典作品是作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方式存在的,当然需要“感”的沉浸,当然非得亲历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这里的“‘感’的沉浸”当然非“吟读”莫属,也就是说,学生最需要以“吟读”的方式亲历与文本的对话。于“吟读”之中、于“对话”之中通文意、明意象、识诗情、赏诗韵、探意境!

标签:;  ;  ;  ;  

古诗散文:不如学“阴”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