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个非常综合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以该理论为核心形成的各宏观战略,已经或正在开始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并大力付诸实施。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以及三者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将构成总体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部分。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理论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该理论的中心思想强调社会公平;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统一;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的统一;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从构想到实践的发展正是这一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目前,比较典型的看法主要有:

第一类观点

认为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人们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以相对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可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观点,国内多数学者持类似看法。[*]

第二类观点

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证当今农业发展的同时,通过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为原则,为未来的发展得以持续留下足够的空间,以确保后人的发展机会。[*]

第三类观点

认为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帮助农业生产者科学地选择优良品种,土肥措施、灌溉制度、病虫害综合防治、栽培技术与作物搭配方式,农业与相应工业的合理配置,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农业产出和净收入,永续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一个成功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应具备“持续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三条标准,缺一不可。[*]

无论学者们如何阐述,可持续发展农业毕竟是一种既能适应日益提高的经济、环境、人口和社会的要求,又能带来不断增长的效益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因此,它具有广泛的含义。从目前的宏观走向看,“可持续”作为农业发展的中心思想和行动准则,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但在现实操作上,缺乏具体形式、内容与技术上的支持。为了深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农业在“可持续”的形式、内容与技术上的力度,还应研究与拓展以下思路:

(1)可持续农业主要表现在生态、生产、生活、技术、市场、消费、分配、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协调、均衡与可持续的发展,缺一不可。

(2)研究范畴涉及农村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市场、技术、分配、生态、生产、生活及与之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与管理;对象扩延到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林业、加工业等诸产业内部可持续的发展要素,以及各业间的综合协调发展。

(3)更好地协调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或单位偏重经济再生产与经济效益,相对忽视自然再生产和生态效益,采用过度消耗资源型的方式经营农业。我国虽早已颁布森林、草原、渔业、环境等法律、法规,但乱砍滥伐、过载过牧,过量捕捞和把“三废”转嫁给社会的短期化发展行为仍屡禁不止,致使农村一些地区资源相对萎缩,环境显著恶化。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农业经营中,一方面,要认清由于素质低劣无视法律、禁而不止的短期化行为及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资源与环境等法律、法规的普及,一旦触动法律,就要绳之于法,严惩不怠。另一方面,要通过农业的不断进步促进对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进而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资源与环境的基础相匹配。

(4)依靠科技进步,研究资源与环境中“可持续”的发展要素。目前,要以高新科技与传统农艺精华、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为基础,重点对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遗传资源、作物营养与病虫害等进行研究。环境防治工作,应重点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等进行技术创新,并加紧对稀缺资源替代技术的研究,对资源与环境中这些“可持续”性要素,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提高其可操作性,并建立相应的要素网络运转体系,形成生产、环保、科技创新与推广紧密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

(5)观念与制度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新道德观念的体现,它一改人类是自然的“主人”,可以肆无忌惮地“主宰”、“征服”、“改造”自然的传统观念,力求创建各代际人之间,以及人类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和谐发展的制度规范。在农业经营中,尤要强化这一制度规范的约束,在均衡各代际人需求及保护自然与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相应提高环境与自然的有效利用率,从而达到优化农业生产力运行之目的。又如,随着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业产生了观念上的转变,认为它不仅为社会提供通常所说的农产品,还为其构建另一类产品,即美好的环境。由观念转变派生出制度创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农业对“生态”与“环境”的贡献,加快了该基础产业在“可持续”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

(6)强调社会公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平不仅包括当代及后代区际间的公平——此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彼地区为代价,还包括全面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基本需求这种代际人之间的公平。其二,确保当代及逐后各代际人相对平等地获得资源与环境的机会和权利。从目前分析,和平与相对平等地获得资源与环境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全人类素质的共同提高,当代人在保护环境基础与合理地、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有计划地为后代人留下美好的环境和富足的资源。其三,消除贫困,共同富裕,这是体现全社会公平的根本。纵观我国及世界各国,贫困人口绝大多数聚居在农村地域,这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作为首要的关键。

(7)强化科教兴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就我国农业而言,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是以过度的农业资源消耗和不注意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为代价的增长,尤其在生态经济存在严重问题的贫困地区,庞大而素质低下的人口群,为了获取基本的生存条件,利用低劣的技术手段,向农业资源与农村环境“宣战”。我国九亿多农村人口,约24%是文盲。并由人口素质低而牵引生育率相对较高,增加了农村低素质人口比重。据此,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就要做到:第一,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并将其科技成果和其它适用技术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这一转化进程中,除重点研究资源与环境中“可持续”的发展要素,以及在污染治理、废物利用和稀缺资源替代的技术创新外,还要切实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可供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中的要素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农业环保和稀缺资源替代的重大技术攻关,这要由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组织科研骨干负责完成。国家财政应尽可能保障资金到位,但同时要形成竞争与协作相辅相成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在国家宏观战略与政策指引下,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以国家技术部门为骨干,民办科研机构与民办科技型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第二,搞好科教扶贫,是可持续农业在贫困区得以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贫困地区,在人口、环境与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沿循着“人口膨胀——人口素质低下——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人口再度膨胀”的“圈轴”滚动。这一“圈轴”的驱动力,来自素质低下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素质是农村环境承载力和农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与农业生产力,人们才有可能拓展农业自然资源系统,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财富。因此,要尽快将贫困地区资源与环境上的某些优势与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增大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含量,以及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有计划地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以及高、中等院校的教师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教育及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在这期间,还要为贫困地区培养一大批教师与农业科技骨干,提高这些地区依靠自身力量科教兴农的能力。

(8)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农业自然资源资产化研究,进而构筑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农村环境基础和农产品价格体系。一方面,研制农业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这些有偿使用的资源包括耕地、草场、森林等;对座落在农村地域又至关重大民生的水面,如北京市密云水库等,则要实行严格的水库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确保库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与环境安全。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价格,应尽可能反映该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环境成本,一些污染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必须体现社会的污染成本,即指将其转嫁到社会处理的废物的成本追加到这类企业产品的总成本中。这样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社会公平。此外,对林木、鱼类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产品,应在兼顾广大群众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其价格,使环境的损失在产品价格中得以补偿。

(9)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一种形式,但这绝非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形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农业科学家与农民们自觉地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组织农业生产,调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不排斥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进行开放式的物质循环,以求得高生态的效益,高经济效益和高水平的生产力。中国现实的生态农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主要有:①按照生态经济原则,也就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同步的原则,规划农村建设和计划农业生产;②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不断地技术创新提高人们对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③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合理配置资源。④按照“食物链”营养级的量比关系安排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广义农业生产结构;⑤在永续利用的原则下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⑥进行多层次、立体、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⑦提高农作物与家畜对环境的适应性,改进农作物与家畜的生产条件;⑧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结合,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有机肥与化肥结合;⑨保护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防治农村环境污染;(10)实现投入少、产出多、能耗低,有利于环境净化,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研究与拓展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经营领域共同探讨的中心内容,各国在加紧研究的同时,都十分强调要与农村综合发展紧密结合,在相互协同与相互促进的运作中,求取更有后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农村与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宏观指导与宏观调控就显得更为重要,《中国21世纪议程》有关农村与农业的政策,法律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正是国家宏观指导与调控的重大举措。我国的可持续农业将在该议程精神的指引下,走向全面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注:[*]这是当今学术界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类看法,作者对阐述不足处略有改动。

标签:;  ;  ;  ;  ;  ;  ;  ;  

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