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范畴和一般范畴形成的历史演变_普遍联系论文

个体范畴和一般范畴形成的历史演变_普遍联系论文

个别与一般范畴形成的历史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思维的内容、思维的方式以及思维形态的水平凝结在具体的、历史的哲学范畴之中。本文通过对个别与一般范畴形成的历史考察,以期更加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一般规律。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其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最早提出用“水”、“气”等某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来充当万物的始基。(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4页。)其贡献在于揭示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一种共同统一性的东西——一般,而且将这种一般说成是物质性的东西,这是欧哲史上最早运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性问题的最初探究。这以后出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当作世界的本源,(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12页。)把数学上的“数”看成是存在于无数个别事物之中的共同本质,并且将数夸大为先于万物而存在、万物模仿数而产生。(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37页。)其实质是将本来反映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的普遍概念——“数”独立于客观事物,而又创造万物,这就为唯心主义观点开了先河,同时也开始了割裂本来就相互联系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然而,以“数”作为世界的本原就不再是用某种直接可感触的东西作为万事万物的始基,这又比米利都学派进了一步,反映了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

到了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将“存在”看作是万物的始基,开创了哲学研究的新方向。然而他把“存在者”看成是唯一真实的东西,把个别事物称之为“非存在者”,是不真实的,(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51-52页。)这是欧哲史上最早对个别和一般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规定。

古希腊原子论的创始人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且原子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而构成万物的差别。(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96-97页。)不仅如此,在他看来,感性认识是以具体事物为对象,理性认识则以原子和虚空为对象,(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106页。)就是说,感性认识个别,理性认识一般。这是欧哲史上最早的将个别与一般关系深入到认识领域的初步探索。

这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美德,而各种美德中都有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153页。)也就是说,他不仅看到了个别美德与一般美德的明确区分,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客观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个别中存在着一般,一般与个别相联系而存在。因此,他被认为是欧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个别与一般范畴的哲学家。然而,他却片面夸大了一般的作用,认为一般美德才规定那些具体美德,这又暴露出割裂一般与个别的倾向。他的学生柏拉图正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提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一般的理念构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本体世界,而个别事物的世界仅仅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注: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1版,第15-16页。)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辩证地论述了个别与一般这对范畴。在他看来,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是第一性的实体,动物和人对于个别的人来说是种或属,而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是第二实体。(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商务印书馆1959年9月第1版,第12-13页。)两者关系为:“除第一性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性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性实体里面,因而如果没有第一性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的存在。”(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商务印书馆1959年9月第1版,第12-13页。)可见,他不仅肯定了个别和一般都具有实在性,而且阐明了人别又是一般的基础,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的思想。同时,他认为,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在取得普遍判断之后,还可以从普遍判断出发推演出许多特殊的或个别的判断,这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正是对个别与一般范畴的探讨而确立了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方法,从而把个别与一般范畴同认识论、逻辑学统一起来。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围绕“共相”问题的论战,实质上是关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论战,这在欧哲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无论是唯名论还是实在论,都未能正确地解决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实在论把一般说成是独立于个别,先于个别甚至创造个别的东西,这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至于唯名论者,虽然就其承认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言,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就其否认一般的客观存在,把一般说成是仅仅存在于心灵中的概念、名词的符号而言,其观点也必然导向唯心主义。经过这场争论,使个别与一般范畴具有了确实的内涵,这就为以后的哲学家们解决这对范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到了近代,个别与一般问题逐渐由在本体论范围的探究转入到认识论范围。在原则上继承了唯名论传统的经验派认为,客观事物中并不存在一般的事物,这是为了进一步否认心灵中存在着先天的“一般”观念,使其认识论牢牢建立在从个别到一般、从感觉到概念的经验论的原则立场上。但由于经验论者是把一般理解为心灵主观上对个别感觉材料加以任意结合而成的,而这种倾向在本质上是必然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理性派则认为,个别事物的感觉经验算不了真正的认识,只有对事物共同的一般本质的认识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因而将“一般”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理性派和经验派在认识的开端和认识过程的理解上各执一端,说到底是由于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必然无法正确理解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到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需要辩证综合的阶段,这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由联系、全面、发展的方法取代了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个别与一般关系的统一问题。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真正的知识在于既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有普遍的形式,是个别与一般的结合,而不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认为,感觉经验所接触的只是个别的、杂多的现象,只能为认识提供材料,而认识的完成还必须经由普遍的理智范畴的整理。(注:参见冒从虎主编:《欧洲哲学通史》,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136-137页。)可见他正确地看到了要获得知识,个别与一般必须统一。其错误在于要求助于人的先天综合能力来建立普遍的和个别的东西的联系,其实质是将这种联系仅仅限制在主体范畴之内。黑格尔反对康德把思想概念亦即普遍性仅仅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绝对精神、纯概念是客观的,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其贡献在于:(1)提出了普遍性(一般性)应是一类事物的本质,而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5月第1版。)这是第一次给“一般”这个范畴的内涵作出了确切的规定。(2)指出个别与一般既是对立的,又是同一的,普遍的概念包括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三个环节。(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第2版,第331页。)这三者既有差别又互相联系,不可分离。(3)把对个别与一般的辩证说明运用于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顺序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逐步深化过程,同时又指出从个别到一般必须经过“反思”的上升。但由于他把“绝对观念”看成是世界的本质,因而在他看来,现实世界的基础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一般的,即把普遍概念看成是第一性的东西,从而也就根本颠倒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但无论如何,黑格尔把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达到了辩证的统一。这也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论述这一范畴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个别和一般是反映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联系的一对范畴。就事物的存在来看,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中必然有着普遍的、共同的规定性,这是一般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与此同时,处于普遍联系中的事物,又各以其固有的本质而互相区别开来,形成各种差别、不同点,则是个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就事物的发展来看,事物发展中的前后一贯性、连续性、质的相对稳定性,亦即形成事物之共同基础的东西,这是一般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就认识角度看,认识始于个别而达到一般,个别是认识的基础,不通过对个别的观察、分析、综合,就不能达到一般,反之,不了解一般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个别。人们可以在感性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来反映、把握一般。就两者的关系看:(1)个别和一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个别的又是构成一般的一个成份。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孤立存在。(2)个别与一般又是有区别的,一般只能大致地包括一类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包括在一般之中。(3)个别与一般的界限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为个别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可能成为一般。

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达到了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辩证统一,这样就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片面性、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人而使个别与一般问题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这样就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论宝库。

对于个别和一般范畴形成、演变和认识不断深化过程的历史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个别与一般范畴尽管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但总的来说,他们的共同点是将一般这一范畴所反映的内容视为事物之间普遍的、共同的规定性,而将个别这一范畴所反映的内容规定为事物之间又各以其固有的本质而互相区别开来,形成各种差别或不同点。所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到底是一般先于个别还是个别先于一般而独立存在;两者是相互排斥还是相互联系。围绕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哲学史上几经分合,最后达到两者的统一,接近了真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往往伴随着非正确的认识,两者相互交织才能使认识不断深入。而且非正确的认识或片面的认识,往往会作为正确认识或全面认识的先导。因此,我们研究和考察人类哲学思维的历程就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将一些非正确的认识拒之门外,而理应成为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

(2)个别和一般范畴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将两者在本体论范围内统一起来,到亚里士多德将两者统一到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领域,再到近代康德将两者统一到认识的主体范围之内,直到黑格尔将两者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的统一,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达到最高层次的辩证的统一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它向我们表明,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形成,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后人所取得的思想成果无疑是对前人思想的一种总结、借鉴和扬弃,是以前人思想的终点作为自己的起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就不能仅仅限于德国古典哲学,而应当从最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是吸收、继承历史上人类一切优秀思维成果的继续。

(3)认识论和逻辑学正是通过个别与一般的范畴达到了统一和一致性。就人类的认识秩序而言,是从认识个别而达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逻辑学中的归纳法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而演绎法遵循的原则则是从一般概念、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以归纳所得的一般概念、结论为其起点。由此可见,没有归纳就不会有演绎,同样,没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运动,也就没有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运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是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密切相关的,即关于认识的首要对象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东西。一般说来,凡是强调认识的首要对象是个别的,大体都是唯物主义者;反之,凡是强调认识的首要对象是一般的,大体都是唯心主义者。因为,个别总是指感性所把握的个体事物,而一般则往往须经人类思维的抽象作用,运用理性思维才能形成一般概念。若是把一般看作是首要的认识对象,就往往是将一般概念当作一种既脱离了个体事物,又脱离了人的头脑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精神实体。可见,对个别和一般何者是认识的首要对象的不同理解,也是区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一个重要标志。

(5)哲学和其它意识形态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离经济基础较远。因此,考察和研究哲学史的发展固然要着眼于产生哲学根源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也要着手于哲学发展的相对独立的自身规律,也就是要详尽考察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过程,它集中体现在以范畴为中心的变化和发展上。哲学是通过一系列范畴系统反映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思维的认识和把握的。

(6)个别和一般范畴是作为人类认识之网上的一个纽结,起到了连接从古代哲学到中世纪哲学,直到近代哲学的作用。然而,更能体现这对范畴的中世纪哲学是从本体论为中心转为以认识论为中心的过渡时期的哲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勿庸置疑,中世纪哲学也是整个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有把中世纪哲学当作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来考察和研究,才能从中总结出有益于思维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总而言之,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以哲学范畴为其杠杆的。正如列宁把范畴比作“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注:《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第90页。)一样,对于个别与一般范畴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考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哲学思维发展的规律,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标签:;  ;  ;  

个体范畴和一般范畴形成的历史演变_普遍联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