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竞争力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4-0106-07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其分布区域则极为广阔,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2%。其中,广西、内蒙古、西藏、宁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地区总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近6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1%,其中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1]。受地理区位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发展严重滞后,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较为严重,这与其自身的资源禀赋现状是不相匹配的,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极不吻合的。探究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增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缩小区际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为人类重要的发展观,国内外学者们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总体上来讲,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较为宏观,在理论上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国内学者在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研究方面则走在世界前列。在国外,学者们的研究可以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可持续发展观的酝酿期、形成期、共识与兴起期。在可持续发展观的酝酿期阶段,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期间,以前苏联的维尔纳茨基、美国的莱奥波尔德和蕾切尔·卡逊等为代表的学者们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维尔纳茨基呼吁人类应该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把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的可承受力结合起来;而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莱奥波尔德则明确提出,人类要长期生存下去,必须加强人口数量的控制和强化对资源的恢复;蕾切尔·卡逊则从农药的危害出发,告诫人们与自然融洽的利与弊,促进群众性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运动的兴起。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期,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西方学者们所成立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大量有关资源环境与人类未来发展方面的研究报告,唤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热切关注,还促使环境问题首次摆上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共识与兴起期,其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成功召开,“自然-社会-经济”被认为是21世纪发展的规则与目标。其后,很多国家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如英国政府按“压力-状态-反应”的思路设计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设计了人类活动强度指标(HAI)等[2]。由于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上述研究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并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在国内,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刘秀玲、苗芳、肖扬(2005)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论述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与周边各国和地区的多边协商,及时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并努力争取国际经济组织的支持等[3];赵克彬(1999)从人力资本经营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坚定地把人力资本经营作为长远的战略举措和构筑知识经济的源头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全面的可持续发展[4];杨华双(2002)从法律保障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民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新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有利于民族自治区域的发展,贯彻落实新的法律制度可以为民族自治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5];而刘大志(2008)[6]、夏建新等(2008)[7]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认为民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相应的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应的生态化模式。此外,韦美日(2006)[8]、布仁吉日嘎拉(2008)[9]、曹端波(2008)[10]、苏树军(2009)[11]等还分别从教育、农村金融体系、乡村旅游和劳动力转移等角度研究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研究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本研究拟以广西、内蒙古、西藏、宁夏和新疆为例研究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问题。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的说明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比如,牛文元、约纳森和阿伯杜拉(1993)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度”模型(DSD)。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扩展了重要的空间响应等附加因素并重新设计了新的计算程序[12]。李金华(2000)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概念,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13]。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14]和王玉梅(2008)[15]则分别建构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在充分吸收DSD和SSDA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和王玉梅(2008)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可度量性、可获得性(数据)、可比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原则,拟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视角构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即是,反映民族地区经济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为GDP年均增长率(X1)、人均GDP(X2)、农业占GDP的比重(X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4)、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X5)、全社会劳动生产率(X6)、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X7)、进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比重(X8)和进口贸易中燃料和初级产品的比重(X9);其中,X1到X6主要从国民经济活动方面反映民族地区经济活动,X7到X9主要是从对外经济联系的角度反映民族地区经济活动;反映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为科技进步贡献率(X10)、千人拥有科技人员数(X11)、科技费用占GDP比重(X12)、人口自然增长率(X13)、平均预期寿命(X14)、每万人拥有病床数(X15)、成人识字率(X16)、综合入学率(X17)、享受安全饮用水人口(X18)、日均能量供给(X19)、日均蛋白质供给(X20)、人均道路面积(X21)、百人拥有电话机数(X22)、百人拥有电脑数(X2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24)、百万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X25)、劳动力中的妇女比重(X26)、中学入学情况的男女差异(X27)、基尼系数(X28)和恩格尔系数(X29);其中,X10到X12反映的是民族地区社会科学水平,X13到X17反映的是民族地区国民素质,X18到X23反映的是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X24到X29反映的是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反映民族地区资源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为未利用地面积(X30)、森林覆盖率(X31)、可开发水资源量(X32)、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年日均值(毫克/立方米)(X33)、城区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毫克/立方米)(X34)、城区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毫克/立方米)(X35)、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X3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37)、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立方米)(X3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39)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总值(万元)(X40);其中,X30到X32主要反映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条件,X33到X40主要反映民族地区区域环境质量。

若无特殊说明,本研究的数据资料均来自于《广西统计年鉴(2009)》、《内蒙古统计年鉴(2009)》、《西藏统计年鉴(2009)》、《宁夏统计年鉴(2009)》、《新疆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

三、五个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因子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处理降维的统计分析方法。它能从错综复杂的变量或样品中提取为数不多的几个因子,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对变量或样品进行分类。因子分析作为主成分分析的特例,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或相似关系,最终目的是通过部分反映整体[16]。在本研究中,将运用SPSS17.0对选取的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就是先选取所需变量,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提取因子,再进行斜交旋转,得出因子得分,计算各个民族地区的综合得分并排序,研究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差异现状,为探究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具体因素和提升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夯实基础。

以上述不同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为蓝本,通过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首先对上述40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Z标准化处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和测度等级。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处理可以得到上述40个指标的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结果表。从KMO检验结果来看,KMO的值为0.869,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经验Sig.值为0.000,表示拒绝原假设。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择的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根据软件得出的因子碎石图和方差贡献分析表(表1)可以看出,选择的主公共因子的个数为3个。

为了便于主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方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此表受篇幅限制,此处未提供)。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和方差贡献分析表(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贡献率为41.414%,是影响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其中,GDP年均增长率、人均GDP、农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进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比重和进口贸易中燃料和初级产品的比重等指标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均反映民族地区的基本经济环境,故可将其记为F1,定义为经济环境因子。第二个主因子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贡献率为35.416%。其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千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技费用占GDP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成人识字率、综合入学率、享受安全饮用水人口、日均能量供给、日均蛋白质供给、人均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百人拥有电脑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百万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劳动力中的妇女比重、中学入学情况的男女差异、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都是可以直接制约或者是影响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子因素,故可将其记为F2,并定义为社会环境因子。第三个主因子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贡献率为17.858%。其中,未利用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可开发水资源量、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年日均值(毫克/立方米)、城区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毫克/立方米)、城区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毫克/立方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总值(万元)等指标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都是反映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因素,故可将其记为F3,定义为资源环境因子。

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三个主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可以求出每一个样本的单个因子得分。将三个主公共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综合,以主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到综合模型:

F=41.414%F1+35.416%F2+17.858%F3

根据综合模型,可以求出单个样本的最终得分情况,并可根据得分情况,对样本进行简单的排名(表2)。

从表2不难看出,我国五个民族地区,即广西、内蒙古、西藏、宁夏和新疆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最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最弱,新疆、广西和宁夏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介于两者之间。同时还可以发现,三个主公共因子即F1、F2、F3的得分、排名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最终得分、排名密切相关,经济环境因子对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影响最大,而其他两个主公共因子则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影响相对较小。

四、五个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则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也就是说,灰色关联分析最终体现为对关联度系数的计算,关联度系数是对因素之间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定量分析。关联度系数越大,关联程度越大[17]。为了更进一步探究三个主公共因子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确定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制约因素,本文拟以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总得分为系统特征,分别以经济环境因 子、社会环境因子和资源环境因子为子序列来进行研究,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总得分、经济环境因子、社会环境因子和资源环境因子分别为X0、X1、X2、X3,其结果以灰色关联度来表征,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对应子序列对系统特征序列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其分析步骤为:

其中,上式中为系列的长度。

按照上述步骤,运用相关数据资料,不难得出相应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3)。从表3不难看出:首先,经济环境因素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优越的经济环境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保障,恶劣的经济环境则直接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提升。其次,社会环境因素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影响位居其次。这与当前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国民素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社会结构状况是相吻合的。再次,资源环境因素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也有重要的影响。这说明部分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并没有转换为直接的生产力,没有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应有的力量。

五、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广西、内蒙古、西藏、宁夏和新疆五个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五个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最强,西藏的最弱,其他三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介于两者之间。同时,还初步发现不同主公共因子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影响不一致。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确定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制约因素,或者说更好地探究不同主公共因子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的研究方法,具体计算了不同主公共因子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发现经济环境因素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分别是社会环境因素和资源环境因素。以此为基础,本文认为要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实现我国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相应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当前形势下,任何国家、地区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下谋求自我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也不例外。要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努力。对“内”而言,民族地区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抢抓机遇,积极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发展道路,尽量避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阻碍作用。同时,各民族区域还应该大力培育区域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西藏自治区就应该在重视传统牧业发展的同时,抢抓青藏铁路开通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延伸产业链条,重视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18]。对“外”而言,民族地区尤其是靠近边境的民族地区更应该利用区位优势,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会,利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机遇,加快走出国门的步伐,通过资源互补、产业互补等方式发展自己。

第二,注重社会环境因素功能的发挥,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环境优化的步伐。由于社会环境因素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因素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一方面,各个民族地区需要重视整个区域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不仅需要全面提升现有科技人员的素质,还需要大力引进和补充新的科技人员,需要加大对科研方面经费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地区需要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不仅需要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还需要逐步杜绝农村地区儿童失学问题,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确保优生优育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各个民族地区还需要重视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尤其是要重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力度,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口的吃饭、饮水、道路等问题,还需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最后,还需要重视民族地区中小城镇的建设步伐,通过中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带动偏远地区的发展,通过发展逐步减小城乡贫富差距。

第三,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资源,重视民族地区环境整治力度。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也有重要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对提升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十分关键。要开发利用好自然资源,需要开发和保护并举,两个方面一个也不可偏废。一方面,民族地区需要开发好现有的自然资源。如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新疆石油、天然气储量可观,广西、西藏的有色金属品位高、质量好、分布集中,这些资源都是完全可以充分开采利用的。另一方面,考虑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方位,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需要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在开采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将资源开采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到最小限度。如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尤其是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尽量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绝对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开采资源。

收稿日期:2010-06-18

标签:;  ;  ;  ;  ;  ;  ;  ;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